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1.30KB ,
资源ID:190130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0130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史纲要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史纲要Word下载.docx

1、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上下),谢保国,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第二章 古代语文教育期第一节 教育机制与教育场所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和原始的语文教育二、学校的产生相传五帝时代:“成均”(大学)虞夏时代:“庠”“序”(学校)西周:“国学”“乡学”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唐宋后,官学、私学以及书院制相应发展。学校产生的背景:1、 经济的发展。2、 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也促进了学校的产生。3、 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的日益丰富,使教育有了更便利的学习工具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三、私学的兴起(一) 私学兴起的原因1、 政治、经济的下移。2、 学术文化的下移。3、 士阶层的崛起成为私学兴起的一个

2、推动力。(二) 私学及其意义1、 冲破了所谓“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藩篱,挣脱了“政教合一”的枷锁,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2、 打破了“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下移”的运动,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3、 促进了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4、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5、 私人办学的形式在我国一直流传,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成为优秀的教育遗产。四、 秦朝后(封建社会)的学校秦:在各乡设置“三老”,专门负责掌管教化,对百姓推行法令政策和伦理道德教育。汉:分官学和私学两大部分。官学有太学

3、(汉武帝创建)、官邸学(贵胄学校,东汉明帝始建)、鸿都门学(艺术学校)。私学盛行,有太学程度,较普遍的是蒙学。魏晋南北朝:基本继承汉代教育模式。南朝开办了“学馆”,官学时兴时废,私学为主要学术和教育的中心。隋唐:隋设立国子寺(即后来的国子监)。唐代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完备。宋:书院盛行。元:国学、地方学校、社学第二节 教学内容与教材一、教学内容原始社会:古代神话故事,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奴隶社会: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二、古文教育内容的特点1、综合性2、丰富性二、常用教材(一)“四书”、“五经”(二)蒙学读物1、综

4、合类史籀篇:最早的一部识字教材,15篇。仓颉篇:全书7章,秦代李斯编。急就篇:流传时间最久。全书2000多字,有100多个姓氏,400多种器物名称,100多种动植物名称,60多种人体器官名称,70多种疾病药物名称及许多官名、法律、地理知识等。“三、百、千”:三字经:相传宋代名儒王应麟编。1008字,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流传久远,影响极大。百家姓:北宋时编。通行本 472字,全书集姓氏为四言韵语,易于诵读识记。千字文:南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著,约成书于公元535543年。全书250句,将一千个常用字编成韵文,对仗工整,条理明晰,内容丰富。“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

5、千字文亦有义理。”2、伦理类性理字训:朱熹的弟子程端蒙编。以四字为句,编为30条,反映朱熹的理学思想。弟子规:清康熙年间李毓秀编著,1080字,以论语内容为纲,加以阐释。御制千字诏:太平天国编写。全书1104字,276句,内容包括自然、生活等知识以及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历史。3、历史类十七史蒙求、叙千古文、小学、童蒙训 4、 诗歌类千家诗、神童诗5、 名物常识类名物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清代程允升撰,原名幼学须知,经邹圣脉增补,改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全书4卷,33类,内容广泛 6、语文工具类字学举隅清代龙启瑞编,内容是辨别形体相似字、错别字和俗体字。文字蒙求:清代王筠著,内容是从

6、汉字的结构上了解其源流,分4卷。声韵启蒙:清代车万育著,列举各种对联字范例。千金裘:清代蒋义彬著,专教儿童属对之法,对字试例。(三)文选读本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38类700余篇。文章正宗:宋代真德秀编。正续集各20卷。文章规范:宋代谢枋得编,7卷,15家69篇文章,韩愈文章几乎占一半。古文关键:宋代吕祖谦著,2卷60多篇。在评注中指出命题、布局之关键。东莱博议:宋代吕祖谦著, 25卷168篇。常作为写文章的起步指导书。古文观止:清朝吴乘权和他的侄子大职合编。12卷222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古文笔法百篇:清代滇西李扶九选编,湘西黄仁黼纂定。100篇历代短小精

7、悍的名篇。古文辞类纂:清代桐城派姚鼐编定。75卷,13类文,叙述各种文体的源流。经史百家杂钞:清朝曾国藩编。26卷,特选经史百家之言,以补古文辞类纂之不足。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孙洙所编。6卷310首。以学童明白、易解、易记为出发点。第三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一、古代语文教育方法(一) 教学原则1、 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3、循序渐进; 4、温故知新;5、知行结合; 6、德智统一; 7、教学相长(二) 教学模式1、启发式教学模式2、大班授受式教学模式3、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4、实践发现式教学模式5、自然无为式教学模式二、教学经验(一) 识字教学1、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2、 使用韵语和对偶

8、,便于朗读、记诵3、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4、 激发儿童的兴趣(二) 阅读教学1、熟读、精思、博览; 2、评点法(三) 写作教学1、注重基本功训练2、多读多写多改3、作文从模仿入手6、 先放后收(四) 文道结合三、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弊端1、 脱离语言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第四节 古代教育家及其教育理论第五节 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作用2、 教育的对象3、 教育的目的4、 教育内容5、 教育思想二、 学记的教育思想1、 教育的作用2、 师生活动教学相长3、 教与学的关系4、 学的要求5、 教学组织和管理6、 教师作用三、 各家各派第三章

9、 近现代语文教育期第一节 近代语文的独立与发展一、 壬寅癸卯学制的建立(一) 历史背景1、“中体西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各种专门的实业教育的设立,使语文教育从实业教育中分离出来。3、近代学校学科教育的设立使语文教育进一步独立,语文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科目。4、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对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1902年(壬寅年),由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上溯古制,参考列邦”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当时是壬寅年,故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的学堂皇章程。1903年11月26日,由清末大臣张百熙、张之洞、荣庆三人合订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

10、布并在全国实地推行的学制。与“壬寅学制”合称“壬寅癸卯学制”。该学制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地位服务的;标示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二) 课程设置钦定学堂章程中的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所开课程计有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等十二门。“词章”一门便是我国中学语文课的胚胎。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学堂所开课程计有十二门: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东语、英语或德语、法语、俄语)、算学、历史、地理、图画、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体操等。“中国文学”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中等学校语文课的雏型。(三) 意义和地位1、 为中国近代形式

11、的学校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2、 开启了语文教育学科化的道路。3、 语文教育的独立化是极不彻底的。二、 壬子癸丑学制的建立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公布了由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订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此后,19121913年间,民国政府公布了新学制,颁布了各种学校规章以及对新学制的补充和修改文件,总合成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体现教育的资产阶级性质。三、 语文教育及课程的独立的意义1、 使语文教育由混合走向独立,向学科化方向发展。2、 促进了语文教育思想的更新。工具性作用受到重视。3、 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变革和新型教科书的编写。4、

12、促进了语文教学方法的进步。四、 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一)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新学堂:1891年,康有为于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1894年,严复创办北京通艺学堂;1897年,谭嗣同创办湖南时务学堂。(二)民国初:1912年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自由发表思想”,同时保留古文教育的痕迹。(三)新学制:对自由和民主思想的追求1922年11月,北京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这个改革案,废止了1912年“教育宗旨”的名称,改用“教育本义”,列出七项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

13、,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国语国文期主要轨迹:国语国文期始于“五四”运动,直到新中国成立。“国语”指当时流行的共同语;“国文”指本国的语言文字。1、“文”和“言”的分合2、“文”和“道”的分合3、“文”和“知”的分合4、“教”和“学”的分合5、“教”和“研”的分合第二节 近代语文教育内容与教材的编制一、 拓宽学习范围,变革教学语言1、 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2、 语文教学与白话文运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二、 教育内容与教材1、清末(19021911)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兴办中小学堂,既有“中学”,又学“西学”,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许多内容是语文教育的内容或者与语文教育密

14、切相关。文学设科期的各种政治和思想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内容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则集中反映在当时国文教材的编写上。新编教材: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学院编有蒙学课本,这是我国自行编写教科书之始,是我国第一部新型的启蒙教材,指导思想已经与传统蒙学有所不同。在编写形式上仍然遵循古代蒙学课本“文、史、哲”混合统一的原则,只是加入了一些切合时宜,宣传新思想、传播新知识的内容,在语言的通俗化上有所改进,是一种混合式的蒙学教材;1898年,俞复、丁宝书等人创办无锡三等学堂,编成蒙学读本七编,在编辑体例和适应语文教学的要求方面有进步。从编辑的方式看,“字类备温”、“课后列问题”、“附列文法与教

15、法”等使它更适合于教学,接近于近代教科书。1902年,商务印书馆开始编印最新小学国文教科书(蒋维乔等编)。我国最早编写出版的新式国文教科书,影响最大,最受教育界和广大学生欢迎。两年出了十册。此为我国新型教科书之滥觞。1904年上海彪蒙书室出版绘图识字实在易,采用白话、文言解说;速通虚字法,1905年出版绘画蒙学造句实在易,采用白话解说,后出版四书新体速成读本;其中,绘图白话字汇为我国近代第一部白话字典。1905年,清政府学部设立编辑图书局,编写初等小学教科书,这套教科书一方面固守旧的教育宗旨,坚持“读经”、“尊孔”,另一方面又顾及发展新教育的问题,取材不合儿童心理,受到批评。1908年,商务印

16、书馆出版吴曾祺中学国文教科书(共五册),是我国新学制颁行以来最早的中学语文教材,是我国早期中学语文教材的代表。同时出版的还有林纾中学国文读本(共十册)。刘师培编辑、国学保存会印行中国文学教科书。章士钊编辑的中学国文典,介绍汉语语法知识的教材。廉泉选评的国粹教科书,选古文,选文用加圈点的办法评点。奋翮生编辑、新华书局出版的祖国文范,采用圈点法,以深浅分四卷,“卷一以平畅为主,卷二以谨严为主,卷三以渊雅为主,卷四以则选史记及最佳辞赋数篇以备研究高深之助。缪文功、蔡国璜编辑,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学国文示范,以选辑古文并加评说。此时期教科书特点:注重古文教学,一般选择古今名家的文章做范文,选文范围较窄

17、,不能使学生了解各种文体。采用传统的评点方式,编写体例上有评无注,教学不便。新学制前后的教科书总的倾向是保守的。语文教学形式上有了改变,内容上仍围绕着“尊孔读经”、“保存国粹”的老套。2、民国初年(19121922)1912年9月,民国教育部颁行新的教育宗旨,为新教科书编写指出新的方向,语文教育的内容也得以丰富和发展。1912年11月教育部订定了小学教则及课程表,1913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五四”运动则推动了语文教育内容的广泛改革,提出了废除读经;提倡白话文;课程多样化三方面的改革。教科书:民国早期(19121918)影响最大的教材是共和国新国文教科书,文字浅显,符合儿童学习程

18、度;北洋政府时期(19191927),最有特色的是新法国语教科书,教材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在编排上以语体为主。1912年,陆费逵、沈知方创办中华书局,出版新中华教科书,使用范围较广,使用时间也较长。同年出版刘法曾、姚汉章编辑的中华中学教科书(4册),打破选文由近代上溯远古的习惯,并斟酌选文的深浅程度进行编排,对课文则开始分段并注明大意,末尾再附上总评。19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许国英、张元济编辑,蒋维乔校订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文字浅显,内容注意接近中小学生生活,为综合性通用教材。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春元等编共和国文字源流教科书,中学校用。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王梦勇编、蒋维

19、乔校订共和国教科书中国文学史;是中学堂开办后第一本以史的知识为内容的国文课本,开创了编印专门性教科书的先例。1916年前后,中华书局出版新式教科书,每册国文后均附有4篇白话课文;谢蒙编新学制国文教本四册;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应伟编辑实用国语文法(上、下编两本)1922年,孙良工、沈仲九编国语文读本,共分六编(六册),每编选课文三十多课,供初级中学三个年级用。内容和编排顺序有自己特色,编者说明:“全书材料的分配,第一、二编略注重记叙文,第三、四编略注重论说文,而各以文艺为辅;第五、六编则为国外小说名作底翻译,各编文篇的次序,第一、二编略以文理浅深篇幅短长为准,第三、四编略以问题为准,第

20、五、六编以作家底国别和时代为准,选材标准是内容真实而不背时代精神,形式合法而充分表现个性。选文作家以现代人为限。我们拟有初级中学国文教授大纲,附录于后,以供教学者底参考。此时期的教科书编写出现了新变化:批判了此前充斥于语文教育的“尊孔读经”的思想,教材的选文范围有所扩大,语言也力求浅显,编辑上开始注意与其他各科相联络。已经有综合性教科书和专门性教科书之分。编辑体例,以文章体裁分类。编排方式多样,值得后人借鉴。当时的教科书,有课文、评注、语文知识等,但还没有编入练习题、思考题。3、新学制时期(19261936)民国十二年(1923年)六月,由第八届全国教联会组织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公布了新

21、学制课程纲要。明确把白话文作为主要的语文教材。19291936年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国文教学内容包括精读、略读、文章法则、作文练习等四部分。当时,教材多由民间编写,政府部门只负责审查,学校自行选用。影响较大的教材:1929年七月,上海新学会社出版,萧苇编,现代中学文学的国语教科书,四集。教材中除了精选文艺创作外,注意了文艺批评及文艺思潮的介绍,每一集的全部课文后,附有每一课的教学参考资料,包括评论、介绍等。1931年1月,北新书局,姜亮夫编,高级中学北新文选。教材所选文言文居多。编排上“每一年级皆以一种文体一种学说为中心。”每篇课文后,有精要的题解,文中疑难之处,皆有注释

22、。1933年,商务印书馆,傅东华编,复兴初、高中国文(各六册);选材标准:“力求思想不违背时代潮流及体裁风格堪为模范者,又在可能范围,尽量采取新颖之作品,期能增进教学双方之兴趣。译品一概不收。”这是此时期最为流行的教科书。1933年,孙良工编中学国文特种读本(共二册),国立编译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印行。这套课本,多数课文之后有解题、作者传略、注释、参考材料等。1934年6月开始出版,初中当代国文(共六册)和高中当代国文(共六册),这两套教科书遵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由江苏省教育厅选定篇目,由施蛰存等人注释,柳亚子等人校订,上海中学生书局发行。开明国文讲义(共三册)叶圣陶、夏丏尊、宋云彬、陈望道合编

23、,开明书店1934年11月开始出版。创造性地附加了练习题,用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初中精读国文范程(全一册),潘尊行编著,国立编译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4月初版。选文45课,文法八讲;每一课前举出生字词、成语,有的略加解释说明,有的供学生自己去翻检工具书解决。这种课前列出生字词的做法,是前所未有的。叶楚伧主编,汪懋祖、叶溯中校阅,高中国文(共六册),1935年初版;后面附有大量的表解和说明,对文章体制、文学源流、学术流派、学术史纲、作者简历、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介绍,选文后面还附有注释和练习。所选的全部是旧诗词和文言文,课文偏深偏旧。叶绍钧、夏丏尊合编初中国文百八课(

24、共六册),1935年开始出版;供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影响很大。编辑大意:语文教材要“给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选文国求有益于青年的身心修养的。唯运用上注重于形式,对于文章体制,文句格式、写作技术、鉴赏方法等,讨究不厌其详细。”教材将所选范文分成记叙、叙述、说明、议论四种体裁,按“文章学”系统依次排列。这套教材的文体知识趋向系统化,读写任务趋向明确化,为以后语文教材的编制,勾勒了一个基本模式。沈百英、沈秉廉编小学复兴国语教科书(共八册);用图画配合字汇内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自然知识,善于运用故事情节等文学手法,使教材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引起儿童兴趣。叶圣陶编开明国语课本,

25、以儿童为本位,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体现了内容上的科学性和形式上的文学性。这个时期的教科书,文言文、语体文兼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比例编排;注意加强语文知识教学;课文后附有作者、题解、注释等资料,开始附有练习题;尝试探索教科书及语文教育的科学性。4、抗战前后(1949年前)抗战期间一般仍使用战前出版的教材,结合抗战需要,也出版了一些补充教材。汪馥泉编战时初中国文,1938年2月救亡出版部出版。这是战时最早出版的教材。1938年7月,王宾编中学适用的国文科战时补充教材(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所选各篇以能振作尚武精神,激发抗战情绪,增强民族意识为目的。叶圣陶、胡翰先合编

26、中学精读文选,1942年2月,文化供应社发行;所选课文内容与抗战有关。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语文教材主要是开明书店出版的一整套国文读本,计有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六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乙种)三册、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六册、开明文言读本六册,共二十一种。采用白话文言分开编的办法。傅东华编著国文法程,1949年1月龙门联合书局出版,全书十二程,分编十二册,供初、高中十二学期用。解放区教材编写指导原则:“社会化、政治化、劳动化、实际化”。1946年5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中等国文(共六册),是一套完整的、内容和编排体例都有所创新的教科书。20世纪40年代初期,编辑出版了民众应用文、抗日三字经、实用

27、四言常识、新百家姓、新千字文、干部文化课本等。1946年陕甘宁边区初中国文、干部文化读本等教材围绕抗日内容。敌后根据地编印的日用杂字、放羊杂字、卫生课本、新百句文等,适应广大群众识字需要。1948年,重编了初中国文和高中国文,按内容编组教学单元,以相关的语法和作法知识作为附录。第三节 近代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一、 教学方法的发展与丰富努力变革旧私塾的教授法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讲解明则领悟易。”还要求“教授儿童须尽其循循善诱之法”。还规定,“夏楚只可示威,不可轻施,尤以不用为最善。” 近代教学方法的变革,一方面是对传统教授法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是从国外引进一些新的教学

28、方法。1、 清末“壬寅癸卯学制”: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2、 民元以后: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自动教授法、渐明法3、 国语教学方法黎锦熙根据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提出把国文教学分为“预习、整理、总结、深究和练习、发展与应用”五段;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总结了白话文教授的十个步骤:说明、答问、分析、综合、口头批评、书面评价、演讲、辩难、讲评、札记。1919年,北京大学孙本文设计了文言文十五段教学过程的模式,导学途径中有查、问、答、讲、读、写等各种学生活动。江苏第三女子师范附小实验:美国克伯屈等人创立的设计教学法。东南大学附中进行教改实验:柏克赫斯创行“道尔顿制”教学方法。4、 国文教育方法(1) 启发式的贯彻和发展(2) 精读与略读指导(3) 文章作法指导(4) 课外阅读指导二、 教学理论的发展尝试采用国外的心理学、教育学1898年,钟天纬编写了一本教授心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著作。1909年,白作霖、蒋维乔编译了“近今教授法最完善之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