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觉一般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属于外部感觉的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产生外部感觉的感受器官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就人类来说,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因为人类所获得的信息的90%左右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 (1)视觉 视觉的感受器是眼睛中视网膜上的视细胞。波长为380780毫微米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光的波长不同,可以相应地引起不同的颜色。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大类。非彩色包括黑色、白色、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深浅不同的灰色。其余所有的颜色,即深浅不同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都属于彩色
2、。太阳光是一种强光,人们感觉太阳光是白色,但实际上太阳光不是单色光,而是许多色光的混合。1666年,牛顿把一束射进暗室的日光,经过一块三棱镜,白光就变成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组成的美丽光带。 (2)听觉 听觉的感觉器官是耳朵里的戈蒂氏器官上的毛细胞。每秒振动频率为1620000次的音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3)嗅觉和味觉 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的感觉,所以又称为化学感觉。嗅觉是由化学气体的刺激所引起的。人的嗅觉相当敏锐,能闻出各种不同的气味。味觉是由含化学物质的液体所引起的。基本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其余都是混合味觉。虽然舌面对甜、酸、苦、咸都有感觉,但舌尖对甜味最敏
3、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前部对咸味最敏感。嗅觉和味觉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关系密切。当嗅觉功能发生障碍时,味觉功能也会随之减退,这种现象在鼻炎和感冒患者中是很常见的。 (4)肤觉 肤觉是由机械的、温度的或化学的特性作用于皮肤表面而引起的感觉。肤觉一般分为触、冷、温、痛四种基本感觉。它们的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之为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人体除了皮肤外,全身各处,包括内脏都有痛觉器官。人体不同部位,各种点的数目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触、冷、温、痛有不同的感受性。 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属于内部感觉的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其感受器位于肌
4、体内部组织深处或者内部器官的表面上。 运动觉是反映骨骼、肌肉运动和身体位置、状态的感觉。 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 内脏感觉是反映内脏各种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 二、什么是知觉(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和感觉有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才有可能产生感觉和知觉,当客观事物在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过程也就停止了。同时,感觉和知觉又有区别。感觉是人脑对物体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人脑对物体整体的反映。例如,对苹果的知觉,不仅是一个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各种属性反映在头脑
5、中,形成了一个苹果的具体形象,而且也综合反映了苹果的各部分以及各种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换句话说,感觉单纯是物体的能量刺激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知觉则包含着对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信息的初步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一般知觉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的结果。在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中,往往有一种起主导作用。以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为依据,知觉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注:分析器是感觉的生理机制,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个部分组成。) 2.复杂知觉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知觉可以分为比较复杂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 物体有形状、大
6、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空间知觉就是人脑对物体的这些特性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和立体知觉等。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是一种感知时间的长短、快慢、节奏、先后的知觉。人对时间的知觉,通常借助于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盈亏、星座的移动、季节的变化等等),也可以借助于计时工具。人的呼吸、脉搏等节律运动也是产生时间知觉的依据。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客观事物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所组成,没有感觉去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就不可能反映事物的整体,即不可能产生知觉。感觉和知觉是有机联系的,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
7、属性和部分越丰富,越精确,对物体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同时,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而存在,实际上,我们绝不能脱离花而孤立地看见花的颜色,任何颜色必然是某种物体的颜色。当我们感觉到某物体的颜色或其它属性时,实际上已经知觉到该物的整体。离开知觉的纯感觉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要知觉整个物体,又必须首先感觉到它的色、形、味等各种属性以及物体的各个部分。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因此,我们通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在心理学中为了科学分析的方便,才把感觉划分出来进行研究。知觉虽然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并不等于说,知觉是
8、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例如,我们对苹果的知觉,并不等于对苹果的色、形、味等各种属性感觉的相加,而是根据经验使感觉到的各种属性有机地联合起来。一旦形成知觉,感觉就已经是知觉的有机成分。看到的形状是苹果的形状,尝到的味道是苹果的味道。因此,形成知觉以后,再看苹果,就不必对它的每一属性重新逐一去感觉,只要接触到某一种属性,如闻到苹果的香味就知道是苹果。 四、感知觉的规律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感知觉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人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规律,便可以提高活动的教育效果,对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感知觉规律有以下这些: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就
9、是在相同的刺激物的持续地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感受器如果受到强烈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性就会降低;感受器如果受到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器的感受性就会提高。感受性是指感受器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视觉适应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例如,从半暗的房间进入明亮处,起初两眼发眩,看不清东西,过几秒钟后,在强光刺激下视觉感受器的感受性下降,才能看清周围情况,这称为明适应。相反,从明亮处走进关灯后的电影院,开始时什么也看不见,只能摸索前进,在弱刺激的影响下,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因而渐渐能看到东西了,这称为暗适应。 除视觉外,嗅觉和触觉的适应性也应很明显。古语说:“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现象的表现。冬季当人们刚开始穿上棉衣时,感觉它特别笨重,但过一段时间后就感受不到棉衣的重量了,这是触觉适应现象。 痛觉的适应现象不明显。例如,身上某处疼痛,持续若干时间后疼痛并不觉得减轻。因为痛觉对人的生命具有保护性。 根据感受性的适应规律,成人在带领幼儿由亮处进入较暗的场所,如电影院、录像室、幻灯室时,或由暗处进入亮处时,要注意视觉的适应现象,稍稍停留一下再行动,使眼睛能适应,以免幼儿因眼睛看不清而发生意外事故。在让幼儿闻某种气味时,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适应而分辨不出。播放给幼儿听的音乐不宜响声过大,以免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下降,甚
11、至造成对幼儿听力产生损害。 (二)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有二种。一是先后(相继)对比,这是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刚吃过甜食后再吃苹果,会感到苹果发酸;尝过苦味之后再喝蒸馏水,会感到蒸馏水带有点甜味。二是同时对比,这是同一感受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灰色方形纸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比放在黑色背景上暗一些,这叫明度对比或无彩色对比;灰色方形纸块放在红色背景上呈青绿色,放在蓝色背景上呈黄色,这叫彩色对比。 可见,一种感觉由于对比的缘故,会向着和它先后或同时发生的其它感觉的相反方向去变化。掌握这
12、一规律,对于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提高幼儿的感受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意义。例如,白底的贴绒板上贴大红色、深绿色的图形便很突出,如贴淡黄色的图形便不鲜明。考虑到颜色的对比,可以使环境中的美术装饰互相衬托,而考虑到明度的对比,又可以使演示场所利用一定的照明、遮光设备等等,这样可以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不同感受器的活动也会相互影响。例如,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而十分强烈的声音则使视觉感受性降低。因此,在幼儿进行观察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的安静,教师的声音也不应过大。 (三)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的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虽然接触着许多刺激,但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
13、知觉得格外清晰,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图画给幼儿看时,幼儿视野中存在有整块黑板和墙的一部分,以及附近的其它东西。但作为知觉的对象是教师画的图,映象格外清晰,而对黑板、墙及其它成为背景的东西,映象就不那么清晰。知觉对象是在某一瞬间被我们清晰地知觉到的刺激物。知觉对象的背景则是与知觉对象同时起作用仅被我们模糊地感知着的其它刺激物)。 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如图3-1,我们可以认为它是黑色背景上的白色花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白色背景上的两个黑色侧面人像。再如图-2,我们可以把它知觉为一位少女,也可以把它知觉为一位老妇。 图形3-1 瓶脸双关图 图3-2
14、少女老妇双关图 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主要受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影响。1.客观方面(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和强度等方面的差别。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差别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的红花之所以容易被感知,就是因为它与绿叶、绿草有明显的差别,而要在绿丛中找出一只绿色的青蛙就很困难了。 根据这一规律,为了确保幼儿知觉对象的清晰,制作教具时应注意加大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颜色的差别,或形状、大小等的差别;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实验和演示要力求突出重点等等,从各方面来加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
15、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例如,街道上行驶的车辆,夜空中的流星,闪烁变化的霓虹灯等,都容易被人知觉。 根据这一规律,教育活动中应当结合其内容适当地应用一些活动模型、活动玩具、插入教具、幻灯、录像、电影等,这样易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及其组合形式往往也是区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在知觉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例如,遥望一条伸向远方的公路,路旁两排整齐的树木容易成为视觉对象,从整个原野的背景中区分出来。又如图3-3,我们一眼望去,很自然地会把按短距离上的接近,把线条知觉为互相分开的三组。如图3-4,我们又会自然地
16、按形态上的相似,把其知觉为彼此隔开的几个横行圆形和正方形。 图形3-3 知觉中的组合 图形3-4 知觉中的组合 在听觉中,刺激物各部分时间上的组合,“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例如,念出一首有节奏的儿歌,就容易在喧闹的背景中被区分出来,成为知觉对象。 根据这一规律,在绘制教学用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者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要注意拉开距离,改变形状或者加上不同颜色。凡是说明事物变化、发展的图形图片,应注意每一演进图之间的距离,不要将它们混淆在一起。教师在讲解时声调应有抑扬顿挫,切忌平铺直叙、毫无停顿,这样可使幼儿对教学的内容听得更清楚。 2.主观方面
17、知觉的目的是否明确,态度是否认真,对知觉对象是否有兴趣,知觉者的情绪好坏等都会影响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区分。根据这一规律,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让幼儿自己看一幅内容丰富的图画,一时他们难以知觉图画的内容。假如教师提醒一下:“看看图画中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幼儿则很快就能知觉图画中的人物。 (四)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不仅反映对象整体,也反映对象的意义,而且往往只要感知对象的部分和一些主要属性,就可以把整个对象完整地反映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对事物理解了,知觉也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过去
18、的知识经验。例如图3-5上的一些斑点,初看起来难以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但在语言的提示下:图形3-5(1)是一条狗,图形3-5(2)是一个蹲着预备起跑的人,那么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立刻就会理解黑色斑点的意义。不过3岁的儿童却不能把图看成是一个有意义的东西,原因是他们缺乏有关的知识经验。 (1) (2) 图形3-5斑点图 根据这一规律,要使幼儿对当前的知觉对象能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平时就必须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注意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将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二节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觉的发展 (一)肤觉、味觉和嗅觉产生和发展 1.肤觉的产生和发展 孩子出生后最早出现的
19、感觉是肤觉。肤觉是由皮肤表面接触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它包括温度觉、触觉和痛觉。 (1)温度觉:孩子刚出生时,从温暖的母胎骤然进入一个冷环境,就会哭叫、发抖、皮肤发白,说明它的温度觉已经很发达。新生儿体温比成人高,而且不稳定,容易受环境影响。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维持生命的一个关键。足月健康的新生儿碰到气温下降时,一般能保持正常体温,早产儿往往缺乏这种能力,因而容易夭折。 (2)触觉:孩子出生时触觉已经很发达,前面说过,如果嘴唇、面颊和下肢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新生儿就会发生吃奶的反应;眼皮和睫毛受到刺激,就会眨眼或闭上眼睛;东西放在手掌上,他就会把东西紧紧抓住,就是证明。 儿童触觉日益分化。出生后
20、10-12天,刺激新生儿的下肢时,他已不再作出吃奶的反应。其后,反射区就逐渐缩小,说明逐渐有所分化。研究发现,出生后3个月才能对刺激下肢皮肤和胸部迅速形成分化。 新生儿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手指也是非常敏感的部位。两个月以后的乳儿,手指的触觉逐渐起作用。手指偶然碰到东西,就会去摸它。半岁左右,乳儿学会用手指去抓东西,手指的触觉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孩子越小,触觉对他们认识世界的作用越大。新生儿主要依靠触觉辩别事物,因为他的眼睛还不大会看,耳朵还不大会听。、岁的孩子,也较多依靠手的触觉,看见东西总是去摸一摸。有时越是不让孩子碰的东西,他越是好奇,越是想去摸一摸,
21、似乎只凭看或者听还不能满足他的认识兴趣,只有去摸一摸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 从儿童扶着东西走路,到他到处拿东西玩,无一不依靠触觉的作用。儿童充分发展了他们把握和操纵物体的运动能力之后,便积累了许多触觉经验,由此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在通常情况下,婴幼儿的感觉活动往往是触觉和视觉结合的结果,但是也可以安排一些单独的触觉活动,以促进触觉的发展。比如“摸口袋游戏”,儿童在看不到的情况下,依靠双手的触摸,猜出口袋里装的东西。当然这种活动必须是在儿童对物体有一定触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当儿童对物体的认识变得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时,依靠触觉去认识物体的能力也就随之有所增长。另外,触觉的发展也与适应环境的需要紧密联
22、系着。无论是先天盲,还是后天盲的孩子,触觉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视觉的缺陷。 (3)痛觉:痛觉是由高强度的刺激物接触皮肤而引起的。国外有人对60个新生儿作了痛觉检查,用针去刺激其身体最敏感的部位:鼻子、上唇和手,孩子反应不大。早产儿,刺激强度达到被刺部位出血时,仍没有任何不愉快的表现。足月出生的孩子,在出生后一二天内,对中等强度的针刺发出局部运动反应,但反应很慢,反应时(即从受刺激到作出反应的时间)长达秒钟。出生后一周内,痛觉增长很快,强烈的机械刺激和电刺激,都能引起痛觉反应。可见,儿童对痛的感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痛的感觉和孩子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疲劳、饥饿和生病时,
23、痛的兴奋性也高。小孩子跌跤时,如果成人作出紧张害怕的样子,他就会大哭起来,而且越哭越大声。如果成人表现出十分镇静,并鼓励他爬起来,他可能就不哭。当然,这种反应有时已超出痛觉范围。 2.味觉的产生和发展 味觉是生来就有的,新生儿对不同的味觉刺激已有不同的反应。对糖水,作吸吮动作,对酸水和奎宁水的反应是做怪相。 出生后两个月内,在实验室里,乳儿可以对普通水、甜水和酸水的味道形成条件反射。三个月时,对各种主要味觉的溶液,已经能够精确分化,能够分辨含糖1%的和2%的糖水,也能分辨含盐0.2%和0.4%的盐水。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乳儿对味觉上的差异非常敏感,遇到与习惯了的滋味有细微区别的东西,能立
24、刻辨别出来。几个月的乳儿对新食物非常敏感,有时甚至抗拒吃新的食物。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使孩子习惯适应各种味道的食物,否则养成偏食的习惯,既有损于孩子的营养,又不便于过集体生活,从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嗅觉的产生和发展 新生儿已经能辨别不同的气味。研究发现,在出生仅12个小时的新生儿的鼻子附近,挥动沾有香蕉精的棉花球,新生儿会显出兴奋的神情,对臭鸡蛋的气味则皱眉、转头,背向臭味飘来的方向。 (二)视觉的发生和发展 儿童出生近一个月,开始出现视觉集中的现象,但注意的时间很短,距离很近,第二个月视觉距离和集中时间都有所发展;第三个月注视可达十分钟,而且追视和移视也较完善地发展起来。这时
25、如果把眼前物体移开,他们会用眼睛去寻找。因此,在儿童三个月时,可在他们的床头挂些彩色鲜艳的玩具,为他们视觉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般认为,年龄越小,视力越好。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幼儿初期的视力比晚期要低。例如,在室内测量表上看清某一图形,4-5岁的距离是210厘米,5-6岁是270厘米,6-7岁则可达300厘米。今村荣一(日)在现代社会与育儿一书中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几个年龄阶段的视力分别是:1岁时是0.2-0.4;2岁时是0.5-0.6;3岁时,1.0以上为67%,到5岁时则可达83%;岁时与成人相同。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在不断发展。因此,在为幼儿准备的读物中,应该是年龄越小,图和字越大。 实验
26、还证明:在有兴趣的活动中,视觉感受性经过练习提高更快。在颜色的感觉发展方面,幼儿有如下的趋势:幼儿初期,能正确辨别红、黄、蓝、绿等颜色,但在辨别一些混合色(如橙、紫等)的时候,常常会发生错误。如果给之以正确的教育,幼儿逐渐会辨别各种混合色,不过仍然不善于区别颜色的色度,如蓝与天蓝、红与粉红、绿与草绿等。另外,幼儿辨别具体颜色容易,掌握颜色名称就比较困难,还不能正确而巩固地把颜色和它的名称联系起来。这种区分色度、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正确地联系起来的能力,要到4岁以后才有所发展。在幼儿园里,指导幼儿欣赏图画和自然景色,组织幼儿进行认识颜色的游戏或者进行各种美工活动,有助于颜色视觉的发展。 (三
27、)听觉的产生与发展 一般认为,儿童出生后头几天内,因耳内充满羊水而听不到声音,要到一个月时,才出现听觉集中的现象。这时哭叫着的乳儿,听到说话声,就会停止哭泣。可是,近来的研究认为,胎儿通过运动,已经能对大的声音发生反应。这对前面的观点是一种挑战。 事实上,孩子二三个月时能够逐步安静地倾听音乐和周围成人的说话;到三四个月时对轻快、柔和的声音表现出愉快,而对强噪音表现出不快,并能寻找声源;五个月开始能分辨出亲人的声音;八九个月能分辨多种声音,对训斥或者喜爱的声调能作出不同的反应。听觉的发展对儿童语言发展有重要意义。为了发展儿童的语言,应经常和他们说话,让他们听音乐,并为他们准备些发声的玩具等,训练
28、他们的听觉。 幼儿听觉感受性不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一般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要是在教育影响下,通过音乐、语言、游戏等活动发展起来的。 二、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般认为,儿童的各种分析器是否能够协同活动,共同对复合刺激进行分析综合,是有没有知觉的表现。出生后的半年内,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认识事物。5-6个月后,随着动作的发展,特别是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儿童便产生了知觉。 近年的研究表明,儿童知觉产生的时间比原来认为的要早。 (一)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或者几何图形的反映,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反映。 根据我国学者的一些研究,发现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
29、。天津幼儿师范学校曾做了3-7岁幼儿认识几何图形的实验研究。研究者要求幼儿从11种几何图形中按直观范例和按图形名称找出相应的几何图形。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正确认识图形(包括正确选择和正确称名)的百分率逐步提高,而完成任务所用的平均时间逐渐减少。幼儿按直观范例选择图形的正确百分率高于按图形名称正确选择的百分率,而能正确说出图形名称的百分率最低。幼儿对各种图形正确认识率以圆形最高(三岁幼儿100%通过)。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半圆形、长方形次之(通过率在90%-96%之间);梯形、菱形最低(通过率为76%-80%)。丁祖荫等曾研究幼儿辨认12种平面形状的能力,发现幼儿辩认物体平面形状的能力随
30、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辩认形状时配对最容易,指认次之,命名最难。幼儿掌握种形状从易到难的次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上述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幼儿进行形状教学时,应根据各年龄班幼儿掌握形状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教幼儿认识形状的同时,要教会他们掌握各种形状的正确命称,这样有利于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 此外,也有的研究认为,4岁是图形知觉的敏感期,因而这个年龄是学习识字的最佳年龄。因为文字也是一种图形,是一种特殊的有规则的图形。 2.大小知觉的发展 大小知觉是个体对外界物体大小的反映。 杨其正等的实验,说明了幼儿大小知觉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研究者要求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