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349.03KB ,
资源ID:189824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9824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湘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湘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7、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欧洲、北美为代表,欧洲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多为“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世界整体表现为“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中国为现代型: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 制度因素 、 计划生育因素 。 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自然增长率水平原因分析人口问题对社会的影响解决措施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低低低”(现代型)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

2、增长)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大;国防实力减弱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高低高”(过渡型)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快 ;少儿比重过大就业压力;给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带来负担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某一地区人口增长 取决于

3、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1.2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迁移原因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

4、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的人口迁移:古代: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

5、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知青下乡”)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从中西部到东部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

6、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美国本土老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人才、劳动力外流7、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

7、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本国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 地域开

8、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贫富差距:4、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5、人口容量特点有三: 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若某地的人口数量与 人口合理容量 相当,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人类生活水平最好。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 人口容量 ,并以此作为 人口控制 的最终警戒线。6、多数学者认为地球的人口容量在 100

9、 亿左右。我国最多可承载 16.2 亿人。7、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8、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2、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高原热带地

10、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分布在绿洲)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入海口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

11、尔尼、巴黎3、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举例)4、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举例)运输方式区位选择南船北马南方城市沿江河分不,北方城市大多在大道汇合处南方武汉、北方邯郸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枢纽;公路、铁路沿线株洲、石家庄、郑州海洋运输沿海港口秦皇岛、大连、青岛5、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

12、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特征: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4、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理解记忆功能分区形态特征区位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

13、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地价便宜,交通便利,对城市造成污染少)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背向发展)高级多在城市外缘,与文化区相连(地价适中,环境质量好)低级多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连,因减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

14、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达度越好,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市中心通达度最高,租金最贵。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黑人区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二、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是指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 货物 和 服务 的地方。中心地等级主要是根据其提供的 职能种类

15、 和 服务范围 来划分的。 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嵌套包围,从区域总体来看,高级中心地 包容 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 覆盖 低级服务范围。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2、门槛是指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须的 服务范围 和 服务人数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3、城市等级

16、与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根据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相距较近;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相距较远。2.2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3、城市化的标志:理解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

17、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4、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慢,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比

18、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42页)了解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理解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城市病)措施: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

19、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 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记忆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l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 )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矿产开采活动的区位受到矿藏状况的限制,并受到运输条件的影响( 3 )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原料、零部件、能源、劳动力)的影响较大。( 4 )商业

20、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2、 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1)生产协作:生产工序的联系某工业产品经多道工序生产出来,个工厂分别完成该产品的某道工序。如:布匹的生产过程。集聚型生产协作 如钢铁厂和机械厂的集聚;钢铁厂、火电厂和水泥厂(建材厂)的集聚; 有色金属冶炼厂和硫酸厂和污水处理厂的集聚;森林工业和造纸厂的集聚;集聚的优势: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处理废弃物;有利于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开发区内的各部门的集聚。零部件生产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汽车、飞机的生产过程。 分散型生

21、产协作(跨国公司)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市场、劳动力、原料、技术地租等),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铁矿 选矿、烧结 炼铁 炼钢 铸钢、轧钢 钢材焦煤 炼焦、焦化商贸联系概念联系状况及原因表现形式区际贸易一国范围内的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和制度的差异,区际贸易联系比国际贸易联系要密切。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动力等,在区际之间的流动十分明显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2)商贸联系:现代物流业的意义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快资本周转,使有形货币在流通中产生更多的无形货币现代物流业是产业地域联系

22、的重要表现(3)科技与信息联系 为了保持一定的区位优势地位,企业需要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的发展,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联系的网络化,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3、产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 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 工业地域 产业集群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 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一)自然条件:热量: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北方南方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 温带:梨、桃、苹果、甜菜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一年一熟到两年三

23、熟一年两熟到三熟降水:水多,种水稻(南方);水少,种小麦(北方)。光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酸性红壤宜种植茶树等;肥沃的土壤单产高)地形: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资料是有限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蔬菜、花卉、乳牛等)。水源:特别是干旱地区,农业发达地区一般分布在水源充足的

24、地方,如新疆的绿洲农业、河西走廊粮棉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源条件较好(湖泊、水库)的地方可以发展淡水养殖。(二)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种植水稻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小麦)、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玻璃和塑料大棚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地方;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2、对农业活动主导

25、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3、农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原则(1)根据经纬度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习性进行区位选择(应布局在哪里,通过举例,然后归纳共同点)种植业湿润、半湿润平原 柑橘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林业山地与丘陵 甜菜气候温和的中温带地区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 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多雨的平原渔业湖泊或水库

26、水稻水分条件好的平原 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2)小范围地区选择原则(举例说出一些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农业类型) 地价的高低: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单位面积产量高的农业类型(花卉、乳牛、家禽等) 单位面积产值:距城镇距离不同,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鱼塘或蔬菜、果园、棉粮等 需水量:河流、湖泊等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发展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等 对运输的迫切性:靠近城镇及交通便利的地方(花卉、乳牛等)2、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地域类型: 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

27、域上的具体表现。(2)农业类型: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和混合农业;集约型农业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按投入状况分为内蒙古游牧业、热带雨林的迁移农业粗放型农业自给型农业(自给自足)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商品型农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按产品用途分为(3)常见农业地域类型类型热带种植园农业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橡胶种植园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巴西;咖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及非洲。马来西亚是世界时最大的油棕产地和棕油出口国混合型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