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87.73KB ,
资源ID:189741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9741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耗能方案DOC13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耗能方案DOC13文档格式.docx

1、同时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控制和耗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世界上第一个安装混合控制系统的建筑是位于日本东京的清水公司技术研究所。在这四种控制技术中,主动控制的效果最好,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而且存在时滞问题,因此其应用程度少于其它三种控制技术;被动控制造价低廉,减震效果良好,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半主动控制介于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之间,其控制精确度较高,造价较主动控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

2、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种控制方法的优点,因此其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二、被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被动控制包括基础隔震技术、吸能减震技术和耗能减震技术。基础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基底设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隔震技术主要有:夹层橡胶垫隔震、摩擦滑移隔震、滚珠及滚轴隔震、支撑式摆动隔震和混合隔震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理论上较为成熟,并且也有相当多的实际应用。截止1999年12月份统计表明:日本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

3、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最近有些国家已制订了相应的隔震规范,我国即将出台的新规范就包含了基础隔震部分。吸能减震技术是在主体结构中附加子结构,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构振动的目的。目前主要的吸能减震装置有:(1)调谐质量阻尼器(TMD);(2)调谐液体阻尼器(T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其中,应用最多的是TMD和TLD,如1976年,美国波士顿60层的John Hancock大楼在58层上安装了两个重300吨的TMD,质量块在9米长的钢板上滑动,它很好地减小了大楼的风振

4、反应,防止了玻璃幕墙的脱落。澳大利亚的悉尼电视塔,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日本的Chiba Port塔以及Funade桥的桥塔均安装了TMD,其减震效果均令人十分满意。日本的Yokohama海岸塔是一个高101米的钢塔架结构,为减小结构的风振反应,在结构上共设置了39个圆柱形的TLD,实例分析表明,安装了TLD后塔的阻尼比由0.6%增加到4.5%,在强风作用下塔的加速度减小到原来的1/3,满足舒适度要求。除此之外,日本149.4米高的Yokohama王子饭店也在其顶部安装了TLD以控制其风振反应。三、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耗能减震技术是把结构物中的某些构件(如支撑、剪力墙等)设计成耗能构

5、件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节点或连接处)装设阻尼器。在风载和小震作用下,耗能构件和阻尼器处于弹性状态,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抗侧移刚度以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时,耗能构件或阻尼器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在强震中免遭破坏。目前研究开发的阻尼器种类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1) 金属阻尼器;(2) 摩擦阻尼器;(3) 粘滞阻尼器;(4) 粘弹性阻尼器;(5) 复合型阻尼器。1. 金属阻尼器 由于金属材料在弹塑性范围以后具有较好的滞回性能,因而被用来制造各种类型的耗能装置。常用的金属阻尼器有:软钢阻尼器、铅阻尼器和形状记忆金属阻尼器。软钢阻尼器是充分利用软钢具有较好的屈服后性能,进入

6、塑性阶段后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1972年Kelly首先进行金属阻尼器的研究和实验的;1991年Wittaker等人和1992年Tsai等人分别研究了X型软钢阻尼器(XADAS)和三角形软钢阻尼器(TADAS)的减震特性。目前这两种阻尼器是国内外研究较多的软钢阻尼器。由于软钢阻尼器具有滞回特性稳定,低疲劳性能好,对环境和温度的适应性强和长期性能稳定等优点,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已在一些建筑物上开始应用。例如,在意大利Naples的一幢29层的钢结构、美国San Francisco的一幢非延性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墨西哥的三幢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均安装了软钢阻尼器,其中美国和墨西哥的情况是为了对

7、原有结构进行抗震加固。软钢阻尼器的缺点是:可恢复性差,其滞回耗能性能受其形状的影响较为显著,如形状制作不合适,会引起滞回环的畸变。铅阻尼器是充分利用铅具有密度大、熔点低、塑性高、强度低、润滑能力强等特点,同时由于铅具有较高的延性和柔性,故在变形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能量,并且具有较强的变形跟踪能力,而且通过动态回复和再结晶过程,其组织和性能还可恢复至变形前的状态,因此铅阻尼器具有以下优点:(1)使用寿命不受限制;(2)提供的阻尼力可靠;(3)对位移变化敏感;(4)构造简单,工作中不需维护。但它具有恢复性差和铅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缺点。形状记忆合金(SMA)是一种兼有感知和驱动功能的新型材料,它与传统

8、材料的区别是具有高阻尼和大变形超弹性特性,能够重复屈服而不产生永久变形,因而具有很好的耗能能力。目前,主要的几种记忆合金为Ni-Ti合金、Cu基合金和Fe基合金等。90年代初,一些学者对形状记忆合金阻尼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研究。Aiiken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对装有Ni-Ti拉力装置的3层钢结构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对装有铜锌铝记忆合金装置的5层钢结构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Higashino等对利用镍钛合金丝制成的阻尼器的性能作了研究;Adachi等也对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桥梁的减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 摩擦阻尼器 摩擦阻尼器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

9、目前,研究开发的摩擦阻尼器主要有:Pall摩擦阻尼器、Sunitome摩擦阻尼器、摩擦剪切铰阻尼器、滑移型长孔螺栓节点阻尼器。这些摩擦阻尼器都具有较好的库仑特性,摩擦耗能明显,可提供较大的附加阻尼。荷载大小和频率对其性能的影响不大,且构造简单,取材容易,造价低廉,因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摩擦阻尼器的缺点是两种材料在恒定的正压力作用下,保持长期的静接触,会产生冷粘结或冷凝固,所期望的摩擦系数发生改变。在地震作用时,滑动面产生滑动而使摩擦装置产生退化,地震后会产生永久性偏位,需要进行维修和保护。目前国内外对摩擦阻尼器及装有摩擦阻尼器的结构体系的试验研究和分析较多,已建立了一套专用的设计方法并编制了

10、专用的摩擦减震支撑框架分析程序(FDBFAP),用来分析和设计摩擦减震支撑框架。加拿大的Montreal市的Concordia大学图书馆共使用了60个摩擦阻尼器;加拿大民航大楼共使用了58个摩擦阻尼器;日本Omiya市31层的Sonic办公大楼共安装了240个摩擦阻尼器;加拿大Sorel的一幢教学楼建于1967年,在1988年的Saguenay地震中受损,其抗侧能力和延性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为此在支撑上安装了摩擦阻尼器对其进行加固,效果良好。3. 粘滞阻尼器 粘滞阻尼器一般是由缸体、活塞和流体组成。活塞在缸筒内可作往复运动,活塞上有适量小孔,筒内盛满流体,当活塞与筒体产生相对运动时,流体从活塞

11、上的小孔内通过,产生流体阻尼力,从而耗散运动能量,减小结构的反应。活塞上孔的数量和筒内流体的体积,可根据阻尼器所需提供的阻尼值来确定,流体可为硅油或其它粘性流体。粘滞阻尼器能提供较大的阻尼,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振动,同时阻尼器产生的阻尼力与结构的位移反应和柱中弯矩异相,因此该阻尼器在减小结构层间位移和剪力的同时,不会在柱中产生与柱弯距同相的轴力。此外,粘滞阻尼器受激励频率和温度的影响较小,但粘滞阻尼器的加工制作较难,粘滞流体易发生渗漏。粘滞阻尼器早就广泛地应用于军事、航天、船舶、设备和管网的减震中,最近几年才应用于土木工程,目前已有一些工程应用实例。如美国洛山矶的两幢基础隔震的民用住宅,其基础隔震

12、系统就是由螺旋弹簧和粘滞阻尼器构成的;在意大利的一座长1000米,重25000吨的桥梁的每一个桥台下安装了粘滞硅胶阻尼器,阻尼器重2吨,长2米,活塞杆的行程达500mm,能抵抗500吨的力,耗散2000千焦的能量;1994年美国新San Bermardino医疗中心也使用了粘滞阻尼器,共安装了233个阻尼器。4. 粘弹性阻尼器 粘弹性阻尼器是由粘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组成。图1为常用的粘弹性阻尼器,它由两块T形约束钢板夹一块钢板所组成,钢板之间夹有粘弹性材料。粘弹性阻尼器一般设在能产生相对变形的位置,如斜撑、人字形支撑、梁柱节点、桁架下弦杆上或毗邻建筑之间,当结构层间发生位移时,粘弹性阻尼器会产生

13、剪切滞回变形,耗散输入的振动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反应。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影响粘弹性阻尼器耗能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频率和应变幅值。其影响规律为 (1) 粘弹性阻尼器具有很好的耗能能力,其耗能能力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2) 粘弹性阻尼器的耗能能力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高频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退化至一平衡值;(3) 当应变幅值小于50%时,应变的影响是次要的,但在大应变的激励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退化至一平衡值。为精确地描述粘弹性阻尼器的应力应变关系,学者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计算模型,主要有:(1) Kelvin模型;(2) Maxwell模型;(3) 标准线性

14、固体模型;(4) 复刚度模型;(5) 四参数模型;(6) 有限元模型。5.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研究现状 装有粘弹性阻尼器的结构称为粘弹性阻尼结构。许多研究者对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进行了研究(见表1),从这些试验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表1.1粘弹性阻尼结构的试验研究 试验者 年代 试验模型框架 Lee等 1990 五层足尺钢框架和它的一个2/5比例的模型框架 Lin和Liang等 1991 1/4三层钢结构模型框架 Bracci和Shen等 1992 1/3三层钢筋混凝土模型框架 Chang和Lai等 1993 2/5五层钢结构模型框架 Chang和Shen等 1995 2/5三层

15、钢结构模型框架 Lai等 1995 1/3三层钢结构模型框架和五层足尺钢框架 Chang等 1996 欧进萍等 1999 1/8十六层钢结构模型框架 (1) 动力特性: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刚度和阻尼增加,自振频率增加,周期减小。(2) 动力反应:粘弹性阻尼器提供给结构明显的阻尼以致于结构表现为弹性,地震反应大大地减小,位移、加速度、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都显著地减小了;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大部分由粘弹性阻尼器的滞回耗能所吸收,而易导致结构损坏的结构滞回能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在遭受同样的地震下粘弹性阻尼结构产生较少的塑性铰和裂缝,试验表明:所产生的破坏情况比原结构要少一半多。不管是钢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

16、构,安上粘弹性阻尼器后它们都表现出以上特性。结构加上粘弹性阻尼器后,刚度和阻尼都会显著增加,粘弹性阻尼器正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以达到减震目的。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动力特性计算主要是求解加入粘弹性阻尼器后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模态应变能法;(2)增量刚度和增量阻尼法;(3)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法。(1) 模态应变能法 模态应变能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粘弹性阻尼器的每圈耗能与系统最大应变能的比值确定出等效阻尼比,近似估计结构的阻尼效应。在第j振型下由于粘弹性阻尼器所产生的附加刚度和结构阻尼比为: (1) (2) 式中, 为粘弹性阻尼器同水平方向的倾角; 为第j振型下粘弹性阻尼器

17、循环一圈所耗的能量; 为第j振型下系统的应变能。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取用第一振型来估计粘弹性阻尼结构的阻尼比。(2) 增量刚度和增量阻尼法 由于粘弹性阻尼器加到结构中所产生的增量刚度矩阵 和增量阻尼矩阵 (3) 和 是阻尼器的储能刚度和阻尼值; 是一无量纲的支撑位置矩阵。粘弹性阻尼器在第j振型下对结构的阻尼贡献为 (4) 则在第j振型下粘弹性阻尼结构的阻尼比为:(5) 为初始时结构的模态阻尼比, , ;对于一个微小的刚度增加 ,阻尼比总值为附加阻尼比和原阻尼比之和。(3) 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法 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法是由Chris.P.等于1994年在模态应变能法的基础上提出,对于粘弹性剪切型建筑在第

18、j振型下的阻尼比可由下式确定 (6); 为在第j振型下第i层的振型参与系数。对于粘弹性弯曲型建筑在第j振型下阻尼比 (7) 。模态应变能法计算简单,当阻尼器的应变小于设计应变时可很好地预计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性能;增量刚度和增量阻尼法概念清晰,但计算较繁;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法比较完整,但适应的激励频率范围比较狭窄。6.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粘弹性阻尼器在机械工程和航空工程中的应用已有较长的历史,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早期主要用于结构的抗风减振工程中,近年来已开始在结构的抗震减震工程中应用,表2列出了一些工程应用概况。西雅图哥伦比亚中心大厦,77层,高291米,为一钢混凝土建筑,平面呈三角形。

19、为减小风振影响,在运动部位较大处和受力部位较大处的斜撑上安放了260个大型粘弹性阻尼器,每只重272千克。该工程首先用计算机分析各杆件内力,以此决定把粘弹性阻尼器安放在最有效的位置上,结果有1/6的斜撑设有粘弹性阻尼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为一双塔钢结构,阻尼器安在第8层到第108层的桁架下弦杆上,每层约100个,共安装了约20000个阻尼器,每只重约13.6千克。我国对粘弹性阻尼器的研究较少,尚无实际工程应用,目前北京50层首都规划大厦拟采用粘弹性阻尼器以减小结构的风振反应和地震反应。表2粘弹性阻尼器在抗风抗震工程的应用概况 建筑名称 地点 高度 用途 安放位置 世界贸易中心大厦 纽约 11

20、0层 减小风振 桁架下弦杆 哥伦比亚中心大厦 西雅图 77层 减小风振 主斜撑杆节点上 电视发射塔 美国 100米 减小风振 斜拉索上 原子能反应性建筑 法国 减小风振或地震 旱桥斜拉索桥 上海 减小风振 斜拉索上 湖南长沙大桥 长沙 减小风振 斜拉索上 重庆长江大桥 重庆 减小风振 斜拉索上 匹兹堡钢铁大厦 美国 64层 减小风振 一框架结构 日本 11层 减小地震 一框架结构 美国 减小地震 中跨支撑上 一钢框架 美国 13层 减小风振或地震 陈台火车站 台湾 减小风振 屋顶上 拟建的首都规划大厦 北京 50层 减小风振 柱间人字型支撑上 拟建的宿迁市交通大厦 江苏 13层 减小地震 柱间

21、斜撑上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风洞试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大量的结构分析表明,在结构中安装粘弹性阻尼器可减小风振反应和地震反应40%80%,可确保主体结构在强风和强震中的安全性,并使结构在强风作用下,结构的舒适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西雅图哥伦比亚中心大厦起初是因为在风振的影响下,顶部几层有明显的不舒适感,安上粘弹性阻尼器后,不再有不舒适感,效果良好。若采用加大刚度的方法来获得同样的效果,需要把现有的柱尺寸扩大一倍,粗算价值约800万美元,显然采用增加刚度的办法是难以接受的,而采用粘弹性阻尼器所用的试验及安装费用仅70万美元。由此可见,采用粘弹性阻尼器减小建筑的风振或地震效应在经济上是相当可观的。从

22、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可得出以下结论:(1)粘弹性阻尼器能有效地减小建筑物的风振及地震反应;(2)使用粘弹性阻尼器减小风振及地震反应在经济上节约了一定的资金,降低了建筑造价;(3)粘弹性阻尼器性能可靠,无严重老化现象;(4)粘弹性阻尼器构造简单、制作方便、造价低廉;(5)粘弹性阻尼器具有较宽的适用性,它既可用于结构的抗风减振工程中又可用于结构的抗震减震工程中,既可用于建筑结构中又可用于塔桅结构和桥梁结构中,既可用于新建工程又可用于抗震加固及震后修复工程中;(6)粘弹性阻尼结构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和社会意义,可避免地震和强风作用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和经济损耗,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由于粘弹性阻尼器的

23、诸多优点,所以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7. 复合型阻尼器 复合型阻尼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耗能元件组合而成的新型耗能减震装置。目前已研制开发的复合型阻尼器有:铅粘弹性阻尼器、铅橡胶阻尼器、流体粘弹性阻尼器、软钢摩擦耗能器等。四、耗能减震设计标准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各国在耗能减震体系方面研究的深入,许多国家相继制订出台了相应的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施工规范和规程。美国耗能研究组织(EDWG)早在1992年就制订了一系列试行条款,对金属耗能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的设计方法作了规定,提出在设计地震荷载作用下,耗能器允许进入弹塑性状态,而主体结构仍保持为弹性的设计原理。1993年,美国加州结构工

24、程师协会(SEANOC)又颁布了有关耗能减震技术的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耗能减震体系设计不能采用等效侧力法,而应使用动力时程分析法等。在1995年,美国抗震安全委员会(BSSC)也制订了类似内容,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创造了条件。俄罗斯也制订和颁布了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设计和施工规程,这些条款中包含有两部分的内容,一方面规定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方法,如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另一方面也列举了相关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也制订和颁布了相应的规范和规程。我国正在修订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也已增加了隔震和耗能减震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加速和规范该项技术的实施。五、耗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展望

25、耗能减震技术为建筑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它克服了传统结构“硬碰硬”式的抗震设计方法,具有概念简单、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等特点。然而同时应注意到,虽然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在成为常规应用技术之前,尚须解决以下问题:(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开裂等),对已有耗能减震装置的可靠性、耐久性进行深入研究;(2)开发高效而又简便的新型耗能减震装置,为大范围推广该项技术奠定基础;(3)进行各种耗能装置的比较、优化分析,给出具体的计算模型,尽快使其标准化、系列化,便于设计中推广使用;(4)加强对耗能减震器的设置问题及减震效果的定量分析;(5)耗能减震器的安装、维修和使用情况的研究;(6)加快耗能减震装置的生产基地和试点工程的建设,完善耗能减震体系的设计、施工方法与标准,编制相应的计算分析软件;(7)加强对耗能减震技术在建筑物加固及已有建筑物改造的研究和应用。由于耗能减震体系比传统抗震体系的抗震效果好,并具有安全适用、经济方便等优点,故必将成为一种崭新的结构体系。可以预言,耗能减震技术将成为21世纪建筑减震防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减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作出巨大贡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