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热舞蹉植入了纳西族的文化中并构成人类文化史 9四、“热美蹉”的现状调查及其存在的问题 10(一)“热美蹉”自身的局限 10(二)国内传承面临的困境 10(三)国内外文化交往带来的冲击 11五、振兴传统文化艺术的策略 11(一)政府传承方式 12(二)民间传承方式 12结论 12参考文献 14致谢 14引言基于“热美蹉”1这一类“驱鬼”歌舞存在于全人类中的事实,可以推断在劳动之于艺术之前已存在人类最早“艺术意识”的观点。对纳西族“热美蹉”的多角度研究,可能对人类早期艺术,特别是音乐舞蹈的发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热美蹉的民间来历及其特征(一)热美蹉的来历纳西族的“热美蹉”是出现在原始舞蹈音
2、乐的氏族社会时期,它是通宵达旦的集体节日,或婚礼或丧葬上举行的集体舞蹈。热美蹉又称“窝热热”、“热热蹉”,是纳西族一种非常古老的歌舞形式。其中民间较流行的“窝热热”是由一个领导者带领并有众人跟和,边唱边跳的圆圈式丧葬仪式歌舞。这种古老歌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歌唱部分是由男女两个声部组成合唱,女声是用喉颤音发出类似野兽哀叫的“咳咳咳”声,男声则像追逐野兽时发出的呼号声。它与同样在民间非常流行的圆圈舞“阿丽丽”,并用笛子、葫芦笙伴奏“比哩蹉”,“葫芦笙磋商”和其他常见的描述纳西族古老的游牧生活方式。热美蹉不仅是一种纳西族舞蹈,也是古代纳西族独特的挽歌。针对其来历,民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传说古
3、时候有一个年轻的牧羊人不小心弄丢了一只小羊,因此而被主人殴打,伙伴们为了救他连夜帮他寻找丢失的小羊,男的用惊叹声吓跑野兽,女人则学羊的叫声呼喊小羊,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小羊,救了牧羊人一命,所以说它是一种寻羊舞;第二个说法是因热美蹉的舞步是模仿猎人追逐野兽和野兽走路的脚步,所以它也是原始狩猎舞蹈;最后一个是传说中所谓的“热”的恶魔,以死了的人的眼泪和尸体为食物,被“热”吃了的,灵魂就回不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为了驱赶“热鬼”,人死后人们跳“热美蹉”,所以称这种舞别称为驱鬼舞。2(二)热美蹉的渊源有人说“热美蹉”是纳西族歌舞的乳汁,的确,没有热美蹉的纳西就像没有盐巴的饭菜一样失去了味道。“热美蹉”从氏
4、族社会时期的原始舞蹈音乐孕育而生,并伴随着纳西族的起源文化生长,有学者研究发现,“热美蹉起源”对自然的恐惧的祖先:“热美”是一种精神的传说专门吮吸死人灵魂,于是守灵的人在醒的时候就唱歌和跳舞,恐吓和驱赶的“热美”。今天,“热美蹉”在丽江市东乡区古城保存依旧比较完整。(三)热美蹉的舞蹈特征1舞蹈功能据纳西族史记载,纳西先民在驱赶、围捕野兽是所发出的声音就相当于“热美蹉”或“哦热热”。为了与野兽争夺食物中生存下来,纳西族的先民们就是通过这种集体呐喊的方式,来使他们能够团结一致和强有力的声势达到他们在自然界的斗争中而不被淘汰的胜利。领唱者嗓音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热美蹉在歌舞时的调子。热美蹉的内容大多是以
5、歌唱的方式表达是人们对死者的追思以及人们的哀思之情。在“热美蹉”中的参舞者,需要手牵手围成一圈,围绕着火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男的时不时的发出“窝热热”或“呼热热”的声响,女的则通过“哎嘿嘿”的颤音来应和着。在每一段中,人们都是通过腾跳四次的自然的多声部和声方式结束的,这种方式是以每个人发出“是是是”的声音为特征。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粗放豪迈、沉重有力的声音让纳西族的先民们熬过了艰难困苦的远古时代。3故而,纳西族先民把这样一种歌舞形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这就形成了今天的热美蹉。“热美蹉”对于纳西族人来说,第一个重要意义是一种文化图腾现象,其次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因为“热美蹉”不仅承载这纳西先民的生活习
6、惯,而且还保留了纳西先民的原始的生活面貌和心理特征。由于热美蹉这种功能,所以决定着其“活着的化石”的历史地位。又根据知名纳西族学者宣科深入研究,“热美蹉”中的“热美”实际上是纳西族传说中的以死者亡灵为食的精灵,人们在守灵时就是通过这样一种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方式来驱赶和喝退“热美”,来达到保护亡灵的目的。此外,宣科还发现,“热美蹉”在经过纳西先民的创造产生后,赋予了其一项新的作用祝福亡灵。就是这样一种娱人娱神的舞蹈功能,使得“热美蹉”能够流传到今天,并且在丽江附近的乡镇中尤其普遍。2动作特征“热美蹉”中最具舞蹈特征的形式美感是气涌韵随。它要求动作的结束必须在单拍子上,动作需随着人们声响的停顿而停顿
7、,同时旋律短句也必须随着动作的停止而停止。“热美蹉”动作要求上身与膝部保持一致,随其起伏而摆动,且人们的重心是在下身。在“热美蹉”这种单数拍的节奏型中,要结束上个拍节一般常见的是在5、7、9拍上。演唱者的演唱习惯和其所受的村镇风格往往决定着在跳“热美蹉”时节奏的长短。4比如以动作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和跺脚且动作轻盈,节奏时缓时慢的大东乡热水村、文明村的“热美蹉”。这种“热美蹉”有非常强的整体风格表现力;有些地方由于位置过于偏远,而保存着原始挽歌的风格,这种“热美蹉”的特点是手部之间连接没有什么变化,且动作主要集中在膝部,参舞者在跳舞时需要迈步颤膝。因此,这种“热美蹉”主要是通过曲调淳朴,曲意直白
8、等特征径直表现那种顿挫有力的表现风格;当然也存在着一种节奏单一,与上述风格不一致的“热美蹉”。安花音的“热美蹉”就是节奏单一,以踮脚为特点,以踮脚结束的。二、热美蹉的舞蹈艺术特性(一)舞蹈动作的直觉形象在纳西族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首推热美蹉。热美蹉不仅表现纳西先民在追赶、狩猎动物时的集体唱响所形成的原始舞蹈,而且在热美蹉后来的发展中,纳西族先民赋予了其新的社会作用作为纳西人在丧葬时,为对死者的哀悼、安慰死者家人、歌颂死者生前的事迹以及对死者亡灵的安息的一种悲痛之情。任何一种舞蹈都具有其特有的舞蹈语汇系统,热美蹉也不例外。从舞蹈动作的从动作表情性来看,在热美蹉中,人们手牵手,唱一句就跳一段舞(
9、舞步时而悠慢、时而又是急速的跳跃或者整齐的踏脚,这种跳跃或踏脚像是告诉死者亡灵这时活人再对其的呼唤,同时也像是在要把大地叫醒似的),在这舞蹈中体现出的步履同人们的唱词相映衬着,体现出人们对亲人、朋友的一种缅怀,对死者生前的一种歌颂以及世人对死者的依依不舍。热美蹉体现出了纳西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亡灵的崇拜信仰以及尊重死者的之意。从舞蹈动作的说明性动作来看,在热美蹉中,每一段唱词都需要用“窝热热”的呼吼声做基调,同时为了再现纳西先民们在狩猎的情形,此时必须配合整齐的踏步、并腿跳以及前仆后仰。这种手牵手围成一圈的态势配合着人们的呼吼声和有节律的踏地声,仿佛使我们看到了远古时的纳西先民依靠集体的劳作
10、而捕获猎物的情景。从舞蹈动作的装饰性联结性动作来看,热美蹉要求人们在唱每一段的歌词时必须要配合着相应的舞步,并且要求舞步的中间要有顿挫的蹲和踮脚。如太安乡花音村的热美蹉,它与大东乡热水村、文明村的“热美蹉”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它为了使每个舞蹈动作连接时有一个衬托和连接的动作,就设计了踮步,但踮步必须得保持膝部的弹性颤动的一致性。(二)独特的节奏性热美蹉蕴含着纳西族民族的背景,具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从热美蹉的舞蹈节奏来看,它没有固定规则的节奏性,其表现的形式也呈现多样性。热美蹉往往是即兴的表演和唱词相结合来表达的,和其他的舞蹈形式相比,它没有统一的节奏和固定的步伐。在对有关地区的研究发现,热美
11、蹉节奏与其唱词有着很大的联系,热美蹉的基本步伐中,一拍一拍的最为常见,并不时配合着二拍来装饰。古东巴经中的作品都是用特定的曲调颂唱而形成的,所以其诗体文学一般都是一奇数的方式写成的。从东巴的咏唱调的基础是纳西纳的古代民歌曲调可知,热美蹉的舞蹈节奏是以唱词和文体一起协调而成的。随着热美蹉融入纳西人的生活中,其在各个地区的特色也就不一样了。所以在不同的地方,热美蹉所表现出的情感和动作节奏也就也就各具特色。热美蹉中有但不限于顿挫感明显、悠缓穿插顿挫的跺步和跳步、一直保持缓缓等各种节奏型,上面分别以宝山乡长松村,大东乡文明村,太安乡花音村为代表。5我们知道,热美蹉在纳西人中最初是为了悼念死者时所唱的,
12、歌词都为对死者的哭诉之情,表达亲友的悲痛情绪。故而,动作基本集中在脚上,动作的幅度也不会有太大的跳跃。作为热美蹉最初的意义决定着其节奏的悠慢,在纳西族中,谁家有人去世,亲戚朋友就会聚集在一起条热美蹉,时间一般都会维持一晚上。综合热美蹉的动作节奏和内在节奏,我们可以知晓热美蹉的特殊性在于纳西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信仰,而非仅仅是节奏的体现。(三)原始遗留的造型性作为民间舞蹈的鼻祖,圈舞代表着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审美趣味和生存需要。从人类产生舞蹈以来,圈舞以古老的风貌广为流传至今。现今保存下来的热美蹉舞蹈队形只剩一种,即或快或慢的以顺时针绕圆运动。至今仍保持着这一舞蹈形式的还有藏缅语民族大多数。不过,热美
13、蹉舞蹈的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动作简单,队形单一重复,没有复杂变化,脚下的步伐节奏大多以单数步为主。这种手牵手绕石圈舞的场景与青海大同市县孙家寨遗址出土的陶盆的舞蹈模式时期的舞蹈有很大相似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即使过去了千年,我们仍可以从热美蹉透视到原始舞蹈的造型性,这仿佛是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了远古时代。然而,热美蹉被誉为“活着的音乐化石”,从舞蹈动作的姿态来看,热美蹉舞蹈者需保持自然体态,上身稍微前倾,下肢半蹲弯膝,保持有弹性;上身前后有规律的运动,双手甩压跨部,不留明显动作。这种姿势和体态,可以使热美蹉的动作保持对称和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太安乡花音村的热美蹉,他们的热美蹉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不断重
14、复着同一个队形和一组动作,具体来讲就是圆圈队形动作为上步并腿踮,退步并腿踮,这种新颖的形式创造出与其他地区热美蹉有很大不同。倘若以古朴的审美眼光来欣赏热美蹉,它不仅给人一种震撼,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多重考究价值的宝贵文物。圆圈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是柔和流畅且生生不息,简单而又重复的动作又给予画面力量感!由此可见,纳西族民间歌曲和舞蹈艺术的特性主要是通过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舞蹈的节奏直射入目,舞蹈时的情绪无邪外露,并通过动作的律动性以及队形的构图来探视纳西族原始的宗教信仰。从纳西人的舞蹈世界可是清晰的看出他们追求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然淳朴的审美意志。三、热美蹉在人类史上的原始存在形态(一)热美蹉的来
15、历经“热美蹉”的来历经以东巴口诵流传(下文简称为经)。然而,“热美蹉”(在当地称“鸟巢窝热”)占据什么位置在纳西文化中,或在东巴文化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中,其价值如何?笔者通过考察研究非、欧诸原始部落原始的音乐类型,尤其是对有“驱鬼”一类的部族歌舞与之民族相比较,总结出原始艺术的形式热美蹉这一艺术形式的发现,这一艺术形式到目前为止,堪比一个一个的早期存活的氏族社会的艺术形式。它与一切乐器不相容,甚至拍手,在认了文明音乐发展进程中,声乐是先于器乐的。无音阶音列性和多声性相溶。音乐史中,“混唱”是先于齐唱的。根据“音阶史”的历程,音乐的从单一的“音线条”到多重音阶音列的,至少经历了200年的历
16、史。然而,迄今存在于纳西族“热美跋”,按纳西族的文化发展速度来计算,它的进程起码已有千年以上了。它保留了冬季牲畜和无尺度音列的艺术形式,并延续了下来。它的创作素材始源于大自然和人类的木能音,而后形成了单一的、不断反复的歌舞形式,平淡却又神奇。如女性和男性的本能的类羊声和驱赶声。它的社会功能和人类早期的生存意识(安全与不安全)具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控制身体的动作和声音以及在不断发展的日常生活劳作的催化作用下,“热美蹉”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歌舞形式。它开始是对“看不见的生物”感到内心的恐惧和害怕,然后逐渐发展为击退(驱赶)“恐惧”的形式,其内涵和早期人类生物学的崇拜,图腾崇拜的萌芽时期(早期组
17、比巫术思维流)相关的;这说明了宗教是它产生的远因,恐惧是它产生的近因。它与其他原始的舞蹈语言相结合,如兽迹舞步和顺时方向的环舞。它可以用剩余的原始文化的其他当地纳西族的本土证实,证明古地理,古气候,古复合群落等,充分具备了在这儿的生物群能够休憩和与之相伴的人类原识文化得以存活的条件。到目前为止,“热美蹉”也不过发生了些微的变异,却从未受到他者的污染,堪称活的“音乐化石”。然而随着机械文明的传播蔓延,诸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录音机等等,蜂拥似的涌进大山深林,加上那些城市文艺工作者们所谓的“需借鉴”和“提高”之借口,我认为“热美蹉”将一直缺乏“自沙细乐”和今天的“广东音乐”“江南竹”,面临同样的命
18、运。很久以前,东巴教还未出现前,“热美蹉”在便在纳西族东巴传播,于是与东巴教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到目前为止我们甚至可以在藏族音乐文化中找到与它类似的音乐形式。不难推断,纳西人祖先盛行的自然崇拜、祭祖等的每一种早期阶段的艺术形式,都是在以后的象形文字出现后得以记录。我们称这个记录是“写文化”,但没有被记录的歌唱歌曲如:口诵经和民间歌谣被称作“声音的文化遗产”。因此,“热美蹉”可被称为是一种“在再生文化中传承的原生文化。”(二)热美蹉来历经的析解热美磋是云南丽江大东、宝山一带纳西族死了一人的时候唱跳的歌舞形式。“热美”本身是一种精灵的称谓,它同时兼具善与恶的属性,是雄也是雌。它们经常出没丁介林旷野
19、为害或降福人畜。对于恶性成妖者,人们必当驱赶它;只有那些仅少的善良的被赞为神,祈求它保佑。对“热美蹉”的直译应是“跳飞魔”。“蹉”在几乎整个彝语支里解释为跳,在这里具有“唱跳”的意思。方国瑜编纳西象形义字图谱中第1295条对“热”的释义注为:热,生育之神也,从人,有翅生角;1315条:飞鬼也,从鬼存翅。经是一种口诵经,与书写经具有同等价值。作为与这一经内容相似或相关的书写经有热美结巢经上、中、下卷,友麻(武神)砍倒热树经和吊死鬼与热鬼分家产经等。“热美蹉”这首歌的舞蹈形式虽然只有唯一的一个民族的艺术,但基督教的圣经“洪水的故事”,世界人民的绝大多数都有类似的神话。它和世界上许多其他民族有着一种
20、共同的思想源泉“不约而同”。我们不禁会想,像“热美蹉”这一集体驱魔活动转向催化的原始人类的劳动组织(尤其是集体劳动)?倘若是这样,“热美磋”这块“活化石”将对研究诸如艺术起源拓宽天地。(三)热舞蹉植入了纳西族的文化中并构成人类文化史艺术理论家认为,尽管“热美蹉”只有沧海一粟,然而,“经”是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它对研究艺术和魔法,巫术和笨拙的“恐惧”的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萌发和早期和后期的图腾宗教场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经的研究可以得出,古代纳西族人民对待“热美”先是恐惧,然后慢慢发展为由身体和声音相结合的驱赶的演变脉络,它给了我们了解“古代人唱歌和跳舞”是如何开始的(即,歌曲和舞蹈)提供了
21、考证的依据。能否理解为“早期的人类是唱歌跳舞”的意识和音乐同源?也被称为“音乐起源于恐惧”。就现存于丽江大东的热美蹉(窝热热)的“音线条”来讲,还远远没有达到稳定的理想的状态。它的男声部带有念咒般的呼喊声;女声部仍然以模仿羊叫声相应合。这种“混合之唱”的原始性歌唱,已经在世界上消失了。对于该断言有人也许会反驳,其理由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多声民歌”就太多了!然而依笔者看,那种所谓的多声民歌已然进入到相对理想的音乐形态之列了,诸君不见那些个音乐工作者不正在苦心研究这些民歌的“调式”了吗?在人类早期思维,排斥反应是最接近的潜意识(不安全),所以“经”强调驱赶侵入尸体的“热美”的行为。不可否认,劳动、
22、生活,对原始艺术的意识的作用等原因,尤其是对音乐和舞蹈,起着催化的巨大力量,但本文只对“热美”这一文化事物进行探讨。再比如,像爱乡召唤,情感神赐,语言,“木鼓”说,等等,它们都可以是重要的“催化剂”,却非源。原因是人类要生存,而生存(安全和不安全的)必须劳动,这样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繁衍。它的次序就是:是人类和劳作是并存的,但是就现在而言,理论界却在强调以之相反的排列法。经曰:“很古、极古的时候,当纳西之神梅生都在狄都塔生活了千年万岁,然后才提到射杀马鹿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早期宗教的所谓的经典,其中的因果关系都是这样安排和叙事的。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各民族乃至世界各国的“鬼歌”的共性,则由纳西先民留给
23、我们的热美蹉可以成为各类民歌(如劳动歌、情歌、战争歌等等)中的佼佼者,甚至连古代文化史都在此基础上而建筑起来的。四、“热美蹉”的现状调查及其存在的问题(一)“热美蹉”自身的局限“热美蹉”的传播没有纳西族其他歌舞那样广泛。从动作表现上看,是由于“热美蹉”形式过于单一和重复,它没有摩梭打跳奔放,也不如“阿哩哩”热情洋溢,这还有待于艺术工作者长期的努力,做好“艺术升华”。要想使热美蹉成为剧场的“宠儿”只有把这种舞蹈形式从民间自娱自乐形式提升到与舞台审美功能相融合的形式。6(二)国内传承面临的困境目前,“热美蹉”传承除了文化部门,其他民间团体和个人大多都难以维持,仅少的“热美蹉”研究也是自掏腰包来进行
24、。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自然村落传习队的维持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困难集中在两个方面:维持经费和传承人员培养。首先,传习队每年的经费来源包括乡上宣传部门与县市文化部门提供的少数象征性维持费;偶尔外出表演的演出费;村民基于爱好和兴趣的捐助费;经费有限,来源单一,对外交流也常处于被动状态,自身没有任何经济实力可以主动外出展演。其次经费短缺不仅严重打击了传承者的积极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文化传播的难度,因为绝大数的年轻人开始认识到靠歌舞来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的方式逐渐与重物质生产的社会脱节,于是他们普遍选择外出务工,这样就使得“热美蹉”无法获得年轻血液注入,从而使“热美蹉”的传承者的培养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25、三)国内外文化交往带来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影响到了纳西传统文化的传播。现代丽江古城区俨然成为一个国际性旅游城市,每年接纳的世界各地游客多达百万,这种冲击,刺激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导向,使得以旅游经济为依托的旅游歌舞冲刺着丽江纳西族地区,继而慢慢延伸到各个村落,相反却导致以纳西本土市民为受众体的文化事业逐渐收缩。倘若艺术工作者想寻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形式,就必须要到少与外界联系的“桃花源”深处去探索挖掘。有人说纳西人精神正慢慢的退步,其缘由大概也和本土文化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浸染有关吧。历史无比艰险,而被誉为“活着的音乐化石”的“热美蹉”又是经历了多么艰难困苦才能够流传下来。民族歌舞是一个民族栖息
26、繁衍的标志,也是他们的重要精神需要之一,是任何政治手段都无法比拟的生存需要。纳西古人靠世代口传心授的“热美蹉”作为纳西族人的文化需求中的必需品,想使其能够继续流传下去,仅靠一方是无法实现的!丽江政府不仅要重视文化部门的保护,也应该把民间团体和个人纳入传承体系中,不可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热情。总之,“热美蹉”对于研究原始音乐舞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继续这项文化事业的传播,以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振兴传统文化艺术的策略(一)政府传承方式为让更多民众参与到“热美蹉”艺术活动中,在丽江当地的传统节日“三多节”期间,当地政府举办“热美蹉”艺术节,以竞技赛事的形式,促进民
27、间社会之间的交流,使他们能保持一千年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冲击的纳西族人民的审美取向,然后引导民间组织培育新一代热美蹉的继承人。(二)民间传承方式随着“热美蹉”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功,社会各界及个人都纷纷投身到这种古朴的艺术保护传承中来。丽江市古城区文化部门成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科研项目为契机,整理“热美蹉”资料、视频、乐谱和现代舞谱,同时还筹备出版关于“热美蹉”的著作与电子书,并以丽江国际旅游城市的品牌为平台推广这个文化品牌。对于“热美蹉”的传承者的考虑,一部分应该由政府机构加大投入,另一部分更应该由大量的民间团体构成,它们存在并散布于各自然乡镇,典型的有大东乡热美蹉艺术
28、团,于1990年初成立的,并成立“大东乡热美蹉协会”,它是丽江几个乡镇中组建时间最长的民间艺术团;之后太安乡于2009年组建了花音纳西文化传习队,其中14位队员脱颖而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立足当地传说和习俗,整理民歌、研究礼仪风俗、对外交流民族文化,同时会定期与不定期组织队员学习排练热美蹉。当地的民间艺人和艺术学者也通过个人的力量投身到文化传承的工作中,比如原玉龙县歌舞团团长和民达老师、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教师张珏珺等个人,他们通过整理和收集相关资料,将“热美蹉”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和民达老师扎根本土文化,他将自己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与自身的文化修养相结合,全身心投入到整理民间文化资源之中
29、,对“热美蹉”的整理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热美蹉”之所以如此快的成为科研项目,并能够通过科学序列化的手段,以文字图片保存于后世,与这些个人的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结论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和地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使得生长在封闭环境的原始文化不断被发现,被干预甚至被破坏,这类原始的文化元素是艺术的“活化石”具有极强的价值,它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在交流中呵护这些“瑰宝”在民族融合的同时保持民族的特性,在发现艺术的同时保障艺术的多样性。这才是明智的举措。参考文献1 张珏璇、张珏璇热美蹉的舞蹈特征及现状调查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9期144
30、页。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7。3 张珏珺、张珏璇纳西族民间歌舞热美蹉的舞蹈艺术特性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9期78页。4 杨德鋆、和发源、和彩云.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20。5 杨福泉.秘岌占韵一东巴文化艺术殿堂漫游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47。6 宣科音乐的活化石纳西族多声民歌热美磋的原始状态载天津音院音乐学习与研究1986年第4期。致谢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