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6.46KB ,
资源ID:1896529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9652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复习 文化生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复习 文化生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西化分化我国,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更加重要。(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要原理,背诵划线部分,会选用)1,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民族生命力

2、、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文化是维护其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3,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运用: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视提高我国(或当地)文化竞争力?可选用“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的知识作答。结合后面的“中华文化的力量”。示例: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发展先进文化,提高我国(或当地)文化竞争力?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实现中华

3、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并且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教育事业推动经济建设;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参与政治生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防止西方对我国的文化渗透、西化分化,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都需要发展先进文化。4,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即影响人的哪些方面) (背诵划线部分,理解再认)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2个特点 (背诵划线部分,理解再认)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的影响虽然是潜移默化,但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

5、心和标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三)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背诵)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引领人们前进。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第二部分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一、文化的多样性

6、与文化传播 空间意义上(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背诵划线部分,再认)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见诸于(体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回答“民族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和保护世

7、界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背诵划线部分)1,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的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不同民族文化有其共同规律。2,文化是民族的。因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各民族的文化又存在差异,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既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构成”的角度看,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不同民族文化有其共同规律”的角度看,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注意理解背景材料。(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 (背诵)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背诵)文化多

8、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前提。(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可选用“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方面的知识回答“为什么要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背诵)(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

9、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3)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四)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3个重要途径 (识记再认)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重要途径,聚会、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五)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理解再认)1,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指大众传媒,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2.特点。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

10、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六)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背诵)1,中华文明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二、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时间意义上(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1,传统文化的表现。 (理解再认)(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主

11、要指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有深刻影响。2,传统文化的特点 2个特点 (理解再认)(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具有新的时代内容。(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传统文化的影响。 (理解,背诵)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

12、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结合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背诵划线部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三)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背诵划线部分)1,从根本上说(决定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更替,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代表新经济、政治的新文化取代旧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改革也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2,就

13、文化自身传承而言,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等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新文化的过程,也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也就是文化传承。 意义:把握好二者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三、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关系。2,

14、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背诵划线部分)(1)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推动文化不断创新。(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二)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 (背诵)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三)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

15、向。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背诵)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发展新文化、先进文化。(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要博采众长,进行文化借鉴,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

16、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体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如何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比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要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一方面,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平等交流、互相借鉴。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推动中华文化创新。3,文化创新的方向。 (背诵)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优秀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4

17、,克服两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1)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2)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如何推动文化创新?(1)要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发展新文化,另一方面,要博采众长,进行文化借鉴,学习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18、。(3)要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4)要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克服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第三部分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一、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统一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汉字和史书典籍,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又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9、的原因。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1)独特性(独树一帜)、先进性(独领风骚)。内容极为丰富,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文学艺术:辉煌而悠久的历史、绚丽而丰富的内涵、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

20、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多样性、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详见(三)。(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背诵)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对外域文化)的理解。(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

21、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四)中华文化的力量。(1)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22、,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二、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要求能结合实际说明,体现民族精神内涵的“哪个方面”和“怎样体现”。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理解)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反映,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发展繁荣的根本。(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背诵划线部分)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2,新时期爱国主义

23、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三)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理解识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近百年来,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冰

24、雪和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为什么?1,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1)它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保证。(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我国文化安

25、全的需要。(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示例:新时期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

2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要防止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四部分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走进文化生活(一)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理解识记)1,积极影响:满足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2

27、,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单纯追求轰动效应,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传播“绯闻轶事”等。(二)发展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的含义:指面向大众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背诵) 要求懂得分辨是先进、健康的文化,还是落后、腐朽的文化。2,如何发展大众文化或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1)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原则、方向、方针(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三贴近三创新(3)发挥社会主

28、义文化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文化(文化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文化。(理解)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始终在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它的灵魂,共同理想是它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它的精髓,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