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校园景观发展及其演变过程,旨在学习国外先进理念,融合国内特色,为今后的校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校园;景观;使用者;情感;体验近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起源于清末,中华积贫积弱,国人奋发意图西学自强,开启了中国的近现代大学的历程。1949年,我国高等院校达130所,这一时期的大学校园规划受美国学院派艺术校园规划思想的强烈影响,强调功能分区、院落布局和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国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也主要向苏联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校园行政景观。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教育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有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约为1.8%,而在欧美等发
2、达国家的比例约为5.5%,几乎已经普及了高等教育。1国外校园景观理论研究演进可大致概括为以下4个阶段:强调分区。将校园区域分为纪念区域、学院区域、试验区域、宿舍区域、辅助性区域,是现代校园功能分区思想的雏形。强调外部空间影响。认为构成令人记忆深刻的校园的要素不是巨大、独立的建筑物,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空间。认为环境影响行为。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建筑研究实验主持学校环境研究,该计划的研究目的包括2个方面,探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以及具体研究学校环境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使用者的参号性。将大学作为社区来设计,不追求外部空间的严整,而是根据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连续性,将校园环境用活动场所串联
3、起来,创造校园街巷。再来看国外大学校园形式的演变,19世纪北美大陆便产生了开敞式的校园建设形式,之后在19世纪末发展为自由式布局风格,认为校园环境应是自然、公园式。20世纪出现了2种风格的校园模式,小型学院大学和巨型大学校园。20世纪末,学院大学占据多数。2国内校园景观理论研究演进可大致概括为以下4个阶段: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借鉴欧美近代高校院学派的规划体系,校园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形成了苏联模式的高校校园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校园规划开始以传统院落为基础,打破单一的对称式布局,分散型总体布置格局向整体综合型发
4、展。1984年何人可对校园规划的目标、空间、形态、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较早提出了交往和弹性设计的理念。再看中国的校园景观空间形式的演变,近代中国的校园景观多为整体西化局部中式的形式,轴线对称、整齐的道路系统、规整宽阔的草坪秉承了西方校园景观形式。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又使得部分校园景观仍保留有中国传统园林山水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建设数量剧增,对校园景观的要求限定在时间紧迫和地块紧张2个方面,大学校园的整体风貌统一化、格式化,形成了不同类型大学相互雷同的形式主义校园空间布局。这一时期校园风格开始注重功能性与经济性,在北京诸多高校中都有体现。3对比国内外校园景观异同点相
5、同点:都是由中轴线模式发展而来,从中心到周围的主次空间关系明显。且都提出了开敞型的空间环境,虽中国是引入的西方理念,但都主张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而不是将场地围合成一定的院落空间。不同点:园林空间的引入。在一些拥有比较独特的地形或景观条件的中国大学中,池塘、湖泊、茂林、山丘等自然景观往往得到保护和利用,环绕出自然化的园林空间,而这种空间在欧美的校园中几乎没有,都比较人工化,如修剪平整的草坪、几何形状的小路等,与不同国家文化底蕴的差异有关。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拥有较为规整的交通线路,因而对校园景观的影响也显得整齐化,而中国的大学校园由于发展迅速,不断扩建,校园景观形成了一个校园中多种风格、多个校园中心区的复合性空间,与国内外经济政治发展背景不同以及用地条件不同有关。4总结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景观设计,多注重功能性、安全性、形式美与经济性。而国外则更注重开敞的文化交流以及人性化的体验。大学校园的一草一木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具有教育和激励的作用,校园景观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对比了解中外校园景观的不同发展演变,给今后开展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人类展开自然,终将回归到自然中,每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无论风格中式西式,古朴亦或是现代,只有真正从使用者体验的角度出发,才能设计出最适合师生的校园环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