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187.99KB ,
资源ID:189112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9112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黄河三角洲脆弱生态环境浅析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黄河三角洲脆弱生态环境浅析Word文档格式.docx

1、1区域概况1.1自然环境概况现代黄河三角洲的位于山东省北部地区,是在1855年以后发育形成的,其中心城市是东营市,区域的范围是37-38.5(N)、118.5-119.5(E),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毗邻且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6,包括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总人口约98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10。该区域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濒临渤海,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3,年均降水量537mm,年均蒸发量1900mm左右。总的气候特点是光照

2、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气温适中,但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常有旱、涝、风、霜、雹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尤其是风暴潮的多发区。本地区的土壤主要以潮土、盐土两大土类下的潮土、盐化潮土和滨海盐土三个亚类为主5。黄河三角洲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黄河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不断增长的土地和巨大的新生湿地、丰富的油气,形成了我国第二大石油基地,适宜的气候有利于作物生长,广阔的浅海和滩涂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和1.2资源概况黄河三角洲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盐卤、湿地、动植物以及土地资源,概括来讲可分为以下几类。1.2.1水资源该地区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101.52108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可利用量为1.8108立

3、方米,地下水年平均可开采量为0.85108立方米,。客水主要是黄河、小清河、支脉河,年可利用水量分别97.8108立方米、0.71108立方米和0.36108立方米6。1.2.2湿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共有天然和人工湿地402071公顷。其中以浅海湿地面积最大,有167940公顷,占湿地面积的41。其次是滩涂湿地,有101913公顷,占25%;再次是沟渠湿地,有35150 公顷,占9%;沼泽和草甸湿地,有101913公顷,占25%,其它类湿地所占面积均不超过5%。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是沿海区(县)湿地面积广阔,分布集中,随着向内陆的深入。1.2.3动植物资源黄河三角洲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三角洲保护区是

4、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据初步调查,该保护区内有海洋浮游植物116种,有各种植物393种,海洋浮游动物,79种,陆栖动物331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该地区有鸟类269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护鸟类的有7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34种;世界上鹤类共有15种,中国有9种,该地区已观察到灰鹤、丹顶鹤等5种。1.2.4后备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国土总面积805300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48公顷,高于山东省人均水平。拥有未利用地301300公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平均每年携带4.1亿吨泥沙进入河口地区,使该地区每年新增淤地 1230公顷,为该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后备土

5、地资源。1.2.5矿产等其他资源黄河三角洲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卤水、盐矿和地热资源,是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现今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108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295.95108立方米、卤水资源储量9.5108吨、盐矿面积1057平方千米、可采热水储量750108立方米。其独特的黄河入海景观和极富特色的动植物景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所在。大量天然和人工湿地的存在,不仅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徒的重要越冬地,而且湿地的部分水域更是水产养殖的良好场所。1.3发展情况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

6、洲地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黄河三角洲有近1000万人口,GDP是4000多亿元,石油化工、盐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在省内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预计2015年GDP将达到9300亿元,在山东发挥着很大的总量膨胀推动作用。2生态脆弱性2.1相关理论2.1.1界面理论生态学家提出的生态过渡带的“界面理论”,认为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由于受到多种动力体系的作用,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弱、敏感性强。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即称为生态环

7、境交错带。因为这种交错带一般都较脆弱,所以也有人直接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7。根据“界面理论”,生态环境脆弱有以下特征:可被代替的概率大,竞争的程度高;可以恢复原状的机会小;抗干扰的能力弱,对于改变界面状态的外力,具有相对低的阻抗;界面变化速度快,空间移动能力强;非线性的集中表达区,非连续性的集中显示区,突变的产生区,生物多样性的出现区。生态交错带有3种存在的方式,即点、线、带3种状态。不难看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各种生态系统的交错及其脆弱性表现得特别突出。这里宽阔的海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带,由于黄河淤积和摆动;河口是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的交错点;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

8、统交接,像宽阔的黄河滩地,坑塘水库的边缘等;农田、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相互交错;城市郊区是城市生态系统与农村生态系统的交接带。以上种种生态环境的脆弱部位错综复杂地交织于黄河三角洲,而每一项都表现得十分突出,所以导致了黄河三角洲总体环境的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带本身,并不等同于生态环境质量最差的地区,也不等同于自然生产力水平是低的地区,只是在生态环境改变的速率上,在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上,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上,在相应于全球变化的敏感性上,包括在资源竟争、空间竞争的程度上表现出其脆弱的一面。而另一方面,许多生态系统交错带是生物物种复杂,活跃和高产的区域,所以,任何开发较好的河口三角洲都充分利用这种边缘效

9、应来改造自然生态系统为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力图制造更丰富,更高的生物生产力,以全面发展三角洲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世界上许多大河三角洲的发达繁荣就是例证。2.1.2致灾因子理论地理学家提出的“致灾因子”理论,认为灾害是一种或多种致灾因子对脆弱性人口、建筑物、经济财产或敏感性环境打击的结果,脆弱性通过灾害而被揭露,随着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变化,人类活动既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脆弱性。本地区的致灾因子有洪涝、干旱、风暴潮、油田污染和黄河断流等。如许学工8,通过致灾因子对区域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将该区分为五级分险区。评价结果如下图:图1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综

10、合评价2.2研究进展我国许多学者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做了大量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适应于不同区域的评价方法。如朱德明、周鸣歧从生态脆弱带的一般属性出发,分析了太湖脆弱区特征的演变规律,提出湖泊生态脆弱性的评价体系9;刘振乾等建立的湿地生态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10;罗新正、朱坦等以河北省迁西县山区为例,建立了适合于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11;王经民、汪有科提出了评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12。冷疏影、刘燕华提出的脆弱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3;冉圣宏在分析环境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特点基础上,综合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社会经济等子

11、系统脆弱因子建立的多系统指标体系14。在评价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加权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此外,非线性理论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应用。如刘连伟等通过构建黄河三角洲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量化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GIS软件平台对黄河三角洲区域进行环境脆弱性评价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脆弱性等级主要表现为轻度脆弱(42.7%)、中度脆弱(21%)和重度脆弱(24.9%)。如下图所示,海洋区域脆弱性较轻,陆地区域脆弱性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变轻的趋势。图2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22.3生态环境脆弱性因子

12、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实质是生态系统形态结构和物能结构的不协调,即由生态环境系统中各因子的类型、数量和空间配置以及基于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不匹配造成的波动性和易变性。如土地沙漠化、湿地的干涸、草原的退化、温室气体的增加等。生态环境脆弱性因子是指生态环境系统中不匹配、不协调致使脆弱的因素,生态环境脆弱性是其系统中各脆弱因子的综合,脆弱因子可分为自然脆弱因子和人为脆弱因子两类。 2.3.1自然脆弱因子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自然因子包括地质地貌特征、土地覆盖特征、气候状况、土壤特性和生物多样性等。(1)地质地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内外营力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物质和能量的空间配置,使生态环境呈现出易

13、变性和波动性特征。高平地和台地的排水良好,地下水埋藏较深,没有强烈的侵蚀和明显的堆积;高原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低洼地、地下水埋深浅的地区易产生盐碱地;山地、丘陵地区易发生滑坡、侵蚀等。(2)土地覆被: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直接反映地表性质状况。植被覆盖良好的区域的环境脆弱度低,如森林、农田等生态系统;相反植被覆盖差,地表裸露的地区,环境脆弱度高,易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如荒漠沙地、干旱地区的农牧、林牧交错地带等。(3)气候因子:光、温、水条件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使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结构不协调,致使环境脆弱。如气温升高可使湖泊干涸、沼泽湿地面积减少、荒

14、漠化加剧;降雨稀少是干旱地区脆弱性的主要特征。(4)土壤因子:土壤质地、矿物质含量、有机质含量和N、P、K等都是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由于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土壤污染严重,生产力下降。(5)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主要特征,物种的迁移和灭绝,群落的演替都反映着生态环境脆弱的程度。2.3.2人为脆弱因子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人为因子包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物的排放、城市化进程、人口素质、环境管理政策以及战争与局部冲突等等。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如果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及再生能力协调,则生态环境处于良性演替,脆弱性呈隐性;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生态环境将逆

15、向演替,呈现波动性和易变性,则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主要的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改变了局地气候和区域的水质水量,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环境,“城市热岛效应”是最好的例证。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使环境的承载力下降,环境呈现脆弱。人口受教育水平、法律制度的实施情况等社会因素对保护环境,促进环境向健康方向发展起重要作用,它们也是环境脆弱性的重要因素。2.4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明显及生态恢复力弱。2.4.1敏感性强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生态环境及

16、其组成要素对外界扰动发生响应的灵敏程度,它决定于区域生态环境的内部结构。生态环境敏感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外界扰动与环境系统响应这一过程的时间间隔(或速度)。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越强,反之亦然。二是响应的后果,即扰动引起的环境功能变化的程度。响应越强烈,生态环境变化的幅度越大,表明生态环境敏感性越强。黄河三角洲扰动、响应的时间间隔短,敏感性较强。2.4.2退化趋势明显 生态环境退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环境系统内部结构的失调及其生态功能的降低。黄河三角洲现在正处在大规模的开发时期,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频繁,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区域生态系统各因子类型

17、、数量、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的不平衡性加强,其结构的不稳定性突出,生态功能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草地退化,湿地面积减少等。2.4.3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弱 在外界相同或相似风险的条件下,生态环境脆弱区受到的破坏更为严重,而且其调整或恢复所花费的成本更大,时间更长,生态系统恢复力较弱。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生态系统正处在不断演替过程中,其演替过程伴随着土壤潜水埋深和土壤盐分的变化,在无人类干扰和自然灾害干扰的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随土壤逐渐的脱盐过程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方向演替。但是由于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较弱,系统在受外界干扰后演替过程发生停滞,甚至逆向演替。3黄河三角

18、洲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3.1黄河入海水沙量不断减少据统计利津站20世纪90年代平均年水量122.8108立方米,仅占50年代的26.5%,平均沙量为3.47108吨,仅占50年代来沙量的26.4%。自2000年以后,由于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有效调节和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的加强,黄河断流得到遏制,但黄河来水沙量仍持续偏少。3.2海岸带生态环境极不稳定,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由于入海流路变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岸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行河的地方岸线迅速向深海处延伸,不行河位置受海浪和潮流的作用,使岸线出现蚀退,所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环境极不稳定15。据实测数据:1976-2008年湿地总面积减少了8.5

19、%,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呈显著减少变化,1976-2008年较少了44.5%16。3.3土壤盐碱化程度增高,生物资源量减少黄河三角洲为退海新生陆地,从内陆向近海,土壤逐渐由潮土向盐土递变。由于近年来黄河来水流量的明显减少以及两岸导流堤的建设,影响和阻碍了中常洪水自然的漫滩淤积,隔断了陆、海生态交会,造成浅海湿地生物失去陆地食物源,陆域湿地逐渐减小,造成生物物种减少;环境污染导致生物物种的繁殖力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对湿地生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也造成物种减少。3.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质量状况不均衡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污染主要有石油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胜利油田部分油气资源区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

20、护区在地域上严重交叉,勘探开发石油必然会破坏地表自然生态。保护区内有大量农田,因此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3.5风暴潮灾害严重三角洲沿岸是我国风暴潮的多发区,平均10年一次。建国后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渤海沿岸发生风暴12,平均3-4年一次,其中特大风暴潮4次,平均10年左右一次。每次风暴潮,特别是特大风暴潮都发生较大的风暴潮灾害。不仅给三角洲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和威胁,还对三角洲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破坏。3.6天然草场重度退化黄河三角洲草场资源丰富,据统计,有草场面积18. 6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2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64.6%。长期以来,对草

21、场的开发利用多处于无政府状态,盲目垦殖,乱割滥牧,重用轻养,致使草场资源严重退化。据调查,退化的草场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50%。3.7黄河断流带来的生态问题影响很大黄河自1972年出现自然断流以来,年年断流,并且断流天数愈来愈长。长期断流使部分湖泊、沼泽干涸,使周围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以湿地赖以生存的生物种,湿地鸟类有可能迁徙他处。黄河断流后,由于淡水不足,海水发生倒灌,盐碱化程度加重,湿生植物退化,耐盐植物增多,加速湿生植被向盐生植被的演替进程。另外黄河断流后,泥沙入海量减少,三角洲海岸蚀退率加快,将对三角洲岸貌结构造成很大影响。由此可见,黄河断流对整个三角洲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4

22、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措施4.1加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保护和修复生态脆弱区包括水源地保护区、矿区地面塌陷区、落地油污染区以及海(咸)水入侵区等,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对策。水土流失区域要在开展水土流失区域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全面规划,集中连续治理。对海砂开采区加强管理,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控制海沙开采规模和开采年限,推广有偿开采模式,同时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对于海砂开采退化区进行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平衡。4.2加强自然灾害预警与预报针对各种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的现实,通过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预警和预测。一是降低滨海湿地的区域生态风险,主要是防治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自然灾害和井喷、油管泄漏等

23、石油污染事故;二是通过优化沿海产业布局、加强减灾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沿海地区灾害预警系统等措施减少浅海工程灾害;三是通过重视地面沉降,防治风暴潮等灾害。4.3抓紧修复湿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有关部门实施湿地修复工程,通过修建防潮坝、围堰、中隔坝和引水穿涵,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使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黄河三角洲地形独特、地貌特殊,发展生态经济,重点开发特色海洋珍品养殖,发展工业必须充分考虑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应加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4.4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过程。因此,在土壤盐渍

24、化防治中,必须从生态系统着手,农、林、水各种措施配套,因地制宜选择措施组合,进行综合治理。主要从兴修水利、改良土壤、调整种植业结构、封滩育草、植树造林等措施上下功夫。4.5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警系统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地把握黄河三角洲开发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支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涉及气象监测、潮位监测、侵蚀监测、环境监测、土地监测、土壤盐渍化监测、地下水监测以及近岸海域溢油、工业开发污染等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多个领域。4.6完善法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加强环境法制建设。针对黄河三角洲的实际情

25、况和生态环境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地方立法进度,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法规体系。二是拓宽投资融资渠道。要建立长期而稳定的资金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资者投人生态建设,规范和合理利用其它行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投人,努力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多元化投资体制,弥补国家和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投资的不足。4.7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强生态环保教育要改变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面不良的传统习惯,如广种薄收,随黄河尾间“游垦”等,特别对生态环境潜在容量小的重点地区,如现代黄河三角洲,农田、草地、湿地的交错带等,要加强保护措施。如切实搞好黄河口国家级自然保

26、护区的管理,严禁滥垦滥牧,防止破坏自然植被而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等。加强教育和环境意识的普及,降低文盲和“科盲”的比率,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使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逐步形成一种“人一地”协调的良性循环。5结论本文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略阐述,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措施建议。不足之处是:未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采用具体方法进行详细评价。参考文献:1胡春宏,张治昊.黄河口尾闾河道横断面形态调整及其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19(4):543-553.2李连伟,刘展,宋冬梅,等.黄河三角洲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农业

27、大学学报,2013,18(1):195-201.3王瑞燕,赵庚星,周伟,等.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动态分析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J.生态学报,2009,29(7):3790-3799.4李广雪,庄克琳,姜玉池.黄河三角洲沉积体的工程不稳定性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 5(2):21-26.5郑昭佩.恢复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48-52.6薄宏波,胡健,刘新兵,等.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治理措施建议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19(2):33-34.7牛文元.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的基础判定J.生态学报,1989,(2):97-105.8许学工.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与生态建设J.中国会议.2003,3(1):196-203.9朱德明,周鸣歧.太湖生态脆弱性特征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1998,6:1-4.10刘振乾,刘红玉,吕宪国.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2):24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