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6.89KB ,
资源ID:189069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9069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Word下载.docx

1、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这里难于理解的是,社会生产成果本应为劳动人民所共享,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为什么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为什么过剩的商品不能分给全体人民享用呢?初中课本上这样描述危机:面包丢到垃圾堆里,牛奶倒进下水道,火烧庄稼水淹农田。为什么资本家宁肯销毁产品也不愿分给贫困中的工人呢?答案就在于资产阶级所有制本身。在资本家看来,如果过剩商品贱价卖掉或者送给穷人,会造成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这样就会造成以后都无法顺利提高价格,同时培养了民众的“惰性”(等着买减价产品),以后就会造成恶性循环。(1)以广州每年春节的花市为例(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花农中既有资本家也有小农

2、。但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有产者的思维),在花市结束时,花农宁可将未卖出的花砸了,也不将这些花免费送给路人,花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花的价格,否则第二年人们都会等到花市收市的时候去要花,花农就没法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了。(2)倒牛奶的例子(仍以中国为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过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在20022005年期间,发生过很多倒牛奶的事情。)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

3、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为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敢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就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这个例子上了2006年考研政治样题,答案是这么说的: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我国

4、倒奶事件有本质区别,“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这个说法很难值得推敲,假设鲜奶销售渠道真的不通畅,那为什么不直接分给路人呢?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那么低,分给过路人或者分给鲜奶生产企业的工人,都可以使牛奶很好的消费掉。不过以后大家考研的时候,还是推荐按照这个白痴的答案来答题,真正有思想的人面对应试教育是很难拿到高分的。2、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资本家的行为特点在私有制的情况下,一边是堆积如山的产品,一边是两手赤贫毫无

5、购买力的老百姓。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逐渐积累,最后发生经济危机。如果按照我们的分析,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产阶级应该想办法扩大社会消费、提高工人阶级的收入,才能避免危机恶化。但实际上资本家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在危机到来之际,面临商品大量积压的局面,于是资本家首先就要缩减生产,随之而来的就是降低工资和裁员(既然不生产,资本家自然不需要保留那么多人,否则没有收入、还要继续花费工资成本,肯定亏死破产了。因此,每到危机期间,社会失业率都要上升,失业率也成为生产繁荣或萧条的一个衡量指标)。由于裁员,从全社会角度看,购买力进一步下降、社会消费进一步缩小(社会消费的主体是工农,不是资本家,何况到危机期间资本家也是

6、要缩减支出的),于是经济危机不可遏抑的爆发出来。3、相对过剩注意资本主义危机是“相对过剩”,即无限生产相对于有限的工农消费是过剩的,如果把这些产品分给工农仍是不足的,“绝对过剩”是不存在的。尤其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广大的劳动者这时正缺吃少穿,挨饿受冻,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他们是迫切需要生活必需品的,而这时他们恰恰无法获得充足的生活必需品。 例子:1932年冬天,美国西部煤矿区的一个矿工家庭母子的对话:子:天这么冷,为什么不生火炉?母:家里没有煤。家里为什么会没有煤呀?你爸爸失业了,我们买不起煤。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这段对话生动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还是在30年代大危

7、机期间,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年一年,就有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丹麦、在荷兰,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难道真的是“生产过剩”,东西太多了吗?根本不是!当时的美国,万儿童失学,许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到以上,因为他们在挨饿。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回答老师:“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吃!”欧美各国大批的工厂矿山企业倒闭,多万工人失业;还有刚从学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两手空空的农民以及退伍的老兵。多么奇怪的现象:劳动

8、者缺吃少穿在挨饿受冻,而资本家却在把大量的粮食肉奶和棉花羊毛毁掉。这不是“绝对过剩”。因为资本家为追求利润,一方面加紧进行生产,一方面加强剥削;广大劳动者被剥削得身无分文,无钱来购买足够的食物用品,产品的“过剩”只是相对于广大劳动者的“相对过剩”。4、基本矛盾的机理第一,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激化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动因。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资本积累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代表,资本家唯一的目标就是对价值的无休止追逐,从而导致资本积累的螺旋式上升与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

9、产的起点与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与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相反。”这一趋势不仅引发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异化与扭曲,而且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脱离了社会需要而呈现出无限扩张的态势。而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以广大雇佣工人为主体的社会需求却相对萎缩,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以便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本价值增殖。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二,个别生产的有计划性同整体生产的盲目性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社会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

10、的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分工日趋复杂,社会分工的结果,就是各行业之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有计划、按比例”(注意,这种比例也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一定历史条件下,这个比例又是大致固定的)。但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又决定了微观经济行为选择的自主性与分散化,而资本主义竞争的盲目性又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竞争的规律是:供和求总是力图互相适应,但是正因为如此,从来就不会互相适应。双方又重新脱节,并转而成为尖锐的对立。” “经济学家用他那绝妙的供求理论来证明:生产绝不会过多,但是实践却用商业危机来驳斥他,这种危机就象彗

11、星一样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是一个以当事人的盲目活动为基础的自然规律。” 而“在竞争中,资本的这种内在趋势表现为一种由他人的资本对它施加的强制,这种强制驱使它越过正确的比例而不断前进、前进!”因此,“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但是,要求生产同时一齐按照同一比例扩大,这就是向资本提出了决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外部的要求;同时,一个生产部门超出现有的比例,就会使所有生产部门超出这种比例,而且超过的比例又各不相同。” 第三,近几十年来,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马克思在对资本积累进行了历史考证之后,明确指出,作为主要经济杠杆之一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与

12、完善,不断打破了工资收人与消费需求对生产扩张的束缚与限制,并创造出虚假的市场繁荣与大量的虚拟资本,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度扩张提供了人为的推动力;此时“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利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扩张。”“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是以信用制度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生产过剩的危机往往伴随着货币流通危机与信用危机,而且大多数情况是,先有了商业危机与货币信用危机,然后才爆发全面的经济危机。这也是近些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当前次贷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二、进入20世纪以来的新现象

13、1、背景和历史(1)经济危机周期的变化在自由竞争阶段,经济危机大约每10年左右爆发一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危机的周期缩短、危机持续时间更长,周期大约每78年左右。二战以后,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危机周期进一步缩短,以美国为例,战后发生10次危机,平均周期56年左右。(2)基本历史:战后7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黄金增长,70年代滞胀标志凯恩斯主义的破产,80年代以来走入新自由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本集中程度更高,社会化大生产同私人盲目生产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最终以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大萧条的总危机形式爆发出来,

14、并直接促进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在29-33年大危机之后,罗斯福总统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使美国转向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般认为,战后凯恩斯主义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进行了调整,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加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凯恩斯主义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但是凯恩斯主义同时也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更深刻、更广泛、更严重的危机。随着美国国家凯恩斯主义的积累,到了70年代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滞胀的发生,标志着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渡过了上升期,开始走向衰落。其实,即便是在所谓的黄金增长时期,美国的最好一段时间发生在19601970年期间,平均GDP的增长率为4.4,这个速度低于同期被赫鲁晓

15、夫搞的一塌糊涂的苏联经济增长速度4.8,并且这个增长主要靠发动越南战争大规模增加军费开支取得(1960-1965为特种战争时期,1965-1973年为局部战争时期,60年代美国平均每3年的军费就相当于二战整个时期的军费之和)。从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就全面的体现出来了,尤其以90年代以来近10年的所谓“新经济”实质是泡沫经济的增长,更清楚的证明了这一点。2、基本矛盾表现形式的变化一方面,使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债务负担不断加重,货币供应量不断超过商品需要量,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使生产的供给能力逐步超过社会需求而出现相对过剩,使之与市场需求暂

16、时恢复平衡的机能受到抑制,过剩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消散,生产停滞也就相应产生,经济也必然会陷入滞胀的局面。(1)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做法第一,货币政策。当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应量,放宽信贷,压低利息率,并且使私人容易向银行借到所需要的款项,以达到刺激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放松银根,实行“廉价货币”政策。这样做,还可以使政府在扩大开支和弥补财政赤字时容易卖出政府发行的债券,向金融市场筹借到资金。相反,当经济迅速膨胀时,便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以抑制过度的“繁荣”。货币政策的作用有明显的不足。第一,它是通过降低或提高利息率来间接起作用,如果资本家的预期悲观、市场情况不是看好,即便

17、降息他仍然不会增加投资。第二,从增加货币供应量到利息率降低,再到投资和消费的增加,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半的“时滞”。第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增加或减少政府的税收和支出来直接影响总需求。在萧条时期实行减税,来增加居民和资本家的收入,特别是大量增加国家的各种开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相反,在经济膨胀时期,实行增税和减少国家开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财政支出是直接的、及时的、无偿的,所以财政手段成了资产阶级国家反危机措施的宠儿,财政政策成了凯恩斯经济政策的核心。通过增加国家开支可以大量增加社会消费:一是增加军事费用,实行对外侵略和国内军事化;二是增加社会福利开支,如失业救济、医疗保险、食品券等;三

18、是增加国家行政支出,从支持出口和农产品价格补贴,总统的薪俸,一直到购买办公用品。这些既有利于强化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职能,也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通过增加国家支出还可以扩大投资:一是直接举办国有企业,一般是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二是举办公共工程,如修筑公路、水利设施等。这些可使私人资本有更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增加社会就业。英国和法国比较强调前者,通过高价收买私人企业搞国有化;美国和日本比较着重后者,强调投资的自由。以美国为例,在财政方面采取的反危机措施一是减税,以刺激垄断资本家投资,二是增加政府采购和社会福利开支,以扩大市场。美国政府采购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战前的1935年为13.8,197

19、5年已增至22。社会福利开支在联邦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1940年为15.2,1975年增至34.4。这两项开支的大幅度增加对于缓和市场矛盾,抑制经济危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战以后,欧美各国政府普遍对经济进行干预,干预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各国政府财政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日本30.5,美国32,法国39.3,英国45.7,联邦德国46.8,意大利48.2。可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已经掌握并再分配了本国近1/3至近1/2的国民生产总值。(2)凯恩斯主义是否真的解决了基本矛盾?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财政支出从哪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凯恩斯主

20、张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并企图减少社会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合理。但增税必然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增税法案不易被国会通过,实行起来也很不容易。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商品提价向消费者转嫁纳税的负担,而且用各种方法逃税、避税。怎么办?举债。由政府发行公债。凯恩斯说,举债支出虽然浪费,结果倒使社会致富。其次,债券卖给谁?卖给公众则吸收了社会资金,使市场利息率提高,有害于私人投资和消费。故债券只有卖给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或是虽卖给公众,但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增加货币供应,以放松信贷。这两者,即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但在生产量不增加或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使通货数量大大增加,必然招致物价的持续上涨。所以凯恩

21、斯的赤字财政政策是资本主义通货膨胀的重要根源。西方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在50年代增长缓慢,落后于经济增长率;60年代速度加快,接近或赶上经济增长率;70年代大幅度地超过经济增长率。英国情况比较典型。在1952-1960年,英国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率为1.8%,国民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1;1961-1970年,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率为3.4%,国民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8;1971-1976年,前者为12.2%,后者为1.90。类似情况在美、日等国普遍存在。这种发展趋势反映了货币供应量与实际需要量的比例关系逐渐失衡。这种失衡在纸币制度下,必然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所以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加速增长,西方国

22、家出现了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虽然是一种货币现象,发生在流通领域,但其影响却波及生产领域。它使实际利率下降或成为负数,抑制居民储蓄,削弱社会积累能力;使资金向非生产领域转移,阻碍生产资本的形成。因此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加速增长,生产发展也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产生停滞倾向。因此,在70年代,凯恩斯主义走到了终结世界性滞胀危机出现。一般而言,在经济停滞时往往通缩,所以增发货币、放松信贷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经济繁荣时往往通涨,所以紧缩银根可以抑制通涨。但在滞胀时期,一方面严重通涨,同时经济停滞,因此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尼克松上台时,滞胀危机尚在酝酿之中,1969年4月14日,尼克松提出了所谓

23、“姑且一试计划”,决定实行传统经济学和货币主义相结合的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但“姑且一试计划”并未能抑制通货膨胀,反而触发了19691970年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与生产停滞两症并发,“滞胀”现象正式出现。为扭转生产停滞,尼克松于1971年初停止“姑且一试计划”,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并公开宣称:“在经济学方面,我现在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了。”尼克松的这些措施在1972年的确取得较明显效果,但好景不常,特别是碰上1973年末开始的能源危机,美国经济于19741975年又陷入一场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更大滞胀危机,特别是通货膨胀急剧增长。杰拉德福特于1974年8月接替尼克松任总统后,10月初向国会两院联席

24、会议提出“立即向通货膨胀进攻”计划。但在国会能够着手讨论他的计划之前,生产停滞现象日益严重,到1975年春达到战后创纪录水平。于是,福特又转而乞灵于减税以对付生产停滞。1975年后期,经济开始复兴,但又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剧,直到1976年。民主党人卡特在1976年大选中战胜共和党人福特。1977年他按民主党自由派传统来医治生产停滞和失业,使 失业率从1976年12月的7.9下降为1977年12月的6.4,1978年几乎又降低1。这种大规模赤字开支政策,再加上能源危机,自然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1978年他又按共和党保守派传统抑制通货膨胀。由于这种紧缩政策,到1979年春天,美国经济

25、又开始衰退,主要经济指数下降3.3。这是1974年经济衰退以来最严重的下降,通货膨胀也从1977、1978年的7上升到10以上。到1980年3月,工业生产下降更显著,三大基础工业中汽车较一年前减产1/4,住房建筑比1979年下降21.8,钢铁生产订货已缩减一半。失业率上升到8。通货膨胀到1980年第一季度更上升到惊人程度,达20。回顾宣言中的一段话,对于资产阶级克服危机的办法,马克思指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确实很精辟。凯恩斯主义代表着资本主义在不改变私有制基础上调节基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

26、最大的调整。滞胀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走到尽头,资本主义突破自身生产关系的调整,寻找一种资本增殖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通过新自由主义,向全球(包括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扩张,这就是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基本动力。(3)基本矛盾的表现凯恩斯解决不了基本矛盾。到了70年代生产过剩普遍发展起来。美国加工工业的设备利用率在战后初期曾达到95.5%,50年代平均为87.9,60年代为85.3,70年代为79.5%。英国的问题更严重:在1966-1977年,加工工业设备利用率仅为44. 4,1971-1980年低达34.8%,近2/3的机器设备闲置不用。其他国家设备利用率也逐渐降低到80%左右。设备利用率降

27、低,反映了社会总供给能力与总需求之间的失衡逐渐加深。这种失衡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往往以经济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垄断企业受到政府反危机措施的支持,以提高垄断价格和压缩生产的方式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这种失衡以企业开工不足的形式部分地表现出来。滞胀危机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呢? 1975年在法国朗布埃伊召开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首脑会议。在那个会议上,当时的美国总统福特发言的开场白,就是劝说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不要对民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信心。也就是说,当时,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已经使得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对资本主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3、国家垄

28、断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不可否认,国家干预的政策都是为了资本家牟利的。欧美等国的私有化国有化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英国4651年间,将当时亏损严重的、技术严重落后的煤炭、铁路、钢铁等部门收归国有,国家首先承担这部分企业亏损,利用国家财力改组这部分企业、更新技术设备,而原来此领域的垄断资本家迅速抽出资本(事实上国家对私人资本是高额收购、低价卖出的),从无利可图的领域转向高额利润部门。从19461977年,英国政府向被国有化企业主支付了40亿英镑的赔偿,超过实际资本价值的数倍。但国家干预本身也代表着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如前所述,“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合乎比例的生产”就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努力目标,也即之所以凯恩斯主义会带来20多年黄金增长的根源。早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就以调节经济为名建立了一系列经济机构,交给垄断组织代表掌管。例如1917年3月美国成立统制全国企业的战时工业局,通过各种机构掌握从调拨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到分配国家订货、制订价格的大权。国家实行一部分企业国有化或由国家投资兴建工厂交给垄断组织经营,1917年实行铁道国营,政府按国营铁道公司在战前的年平均利润支付公司利润;政府还采取国家订货,给予补助金和贷款帮助垄断组织,源源不断地国库资金塞满了资本家的腰包。列宁对此评价指出:“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