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215.35KB ,
资源ID:189017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9017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章有机分子的弱相互作用与物理性质精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章有机分子的弱相互作用与物理性质精Word文件下载.docx

1、固体(HF)n,n5水冰CH3OH,CH3CH2OH(HCOOH)2NH4FNH328.018.825.929.320.95.4255270285276267268338氢键作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它直接影响着许多物质重要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氢键作用存在于一些无机分子之间、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之间、有机分子之间以及许多有机分子的内部,特别是存在于生物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分子体系中。氢键的作用虽比共价键、离子键等化学键作用力要弱得多,但却是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生命科学领域,许多生物结构的存在和生物反应的发生,氢键起着关键作用。蛋白质肽链上的羰基氧和酰胺氢之间形成

2、的氢键,是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大多数蛋白质之所以采取-螺旋、-折叠等折叠方式,便是为了能使主链肽基的羰基氧和酰氨氢之间形成最大数目的分子内氢键。在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作用力中,氢键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保持大部分能成氢键的侧链处于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可与水相互作用。此外,在另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核酸中,也是由于氢键的作用,使四种碱基形成特异的配对关系。虽然氢键的作用弱于化学键,但明显强于范德华力,使得这种结合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弹性,从而为核酸包含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并参与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表达,促成并控制代谢过程提供了可能。因此,氢键是维持生物系统结构的重要作用力之一。此

3、外,人们在研究强氢键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另一类更弱的相互作用,特别是CHO键的作用。弱相互作用CHO被认为广泛存在于一些重要的生物体系如核酸、蛋白质中,从而成为生物体系研究的热点。与OHO、NHO等强氢键相比,CHO弱相互作用能相对低得多,大约为几个kJ /mol。 另外,形成CHO弱氢键的两个原子间的距离也要比强氢键大。与传统氢键相比, CHO弱相互作用的表现行为有所不同。例如,形成强氢键的基团的键长变长,伸缩振动的频率向低波数移动,发生红移现象,而形成弱氢键时,它们的CH键长会变短,伸缩振动的频率会向高波数移动,发生蓝移现象。因此,这类氢键又被称为蓝移氢键、反氢键。氢键可分为分子间氢键和分子

4、内氢键两大类。分子间氢键广泛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中,它常常被用来解释一些实验现象,如氢氟酸的弱酸性,醇类物质的高沸点等。如果分子中同时含有氢键供体和氢键受体,而且二者位置合适,则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分子内氢键后一般具有环状结构,由于键角等原因,通常情况下以六元环最为稳定,五元环次之。如果氢键供体或受体间既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又能形成分子间氢键,那么在相同条件下,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是优先的,尤其是能形成六元环的情况。二者虽然本质相同,但前者是一个分子的缔合体而后者是两个或多个分子的缔合,因此一般来说,分子内氢键在非极性溶剂的很稀溶液中也能存在,而分子间氢键几乎很难形成,因为此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的互相接近

5、变得较为困难。因此,浓度的改变对分子间氢键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对分子内氢键则影响不大。3.1.2 范德华作用分子间存在着一种强度只有化学键键能约1 /10 1 /100的弱作用力,它最早由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提出,故称范德华力。这种力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沸点、溶解度、表面张力等有重要影响。当分子接近到一定距离时,分子间会产生范德华吸引力,其吸引能与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随距离的增大很快衰减。例如脂肪分子的烃链之间就存在着这类作用力,它是维持细胞膜的一种重要作用。对任何分子来说,分子内都存在永久的或瞬间的正、负电荷中心,这是产生范德华力的本质原因。在外界电场作用下,分子都有发生电荷中心发生变化的可能。

6、这个电场可以是宏观的外界电场,也可以是微观的另外一个分子的电场对另外一个分子的作用。范德华力一般可以细分为三种情况: 色散力 (dispersion force):由于瞬时偶极而产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I1和I2为分子1和2的电离能。诱导力 (induction force):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之间产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决定诱导力强弱的因素包括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以及非极性分子的极化率。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愈大,诱导力愈强;非极性分子的极化率愈大,诱导力愈强。1为分子1的偶极矩,2为分子2的极化率。取向力 (orientation force) :极性分子之间固有偶极的取向所产生的吸引力。两个极性分

7、子相互靠近时,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分子发生转动,并按异极相邻状态取向,分子进一步相互靠近。式中1和2分别是两个相互作用分子的偶极矩,r是分子质心间的距离,k为Boltzmann常数,T为绝对温度,负值代表能量降低。 表3.2 分子间的吸引作用(10-22 J)非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只有色散力。而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则有色散力和诱导力。极性分子之间则三种作用力都普遍存在。3.2 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对物理性质的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对其物理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我们经常涉及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参数。实际上,这些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与分子间的各种弱相互

8、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在有机化学中,纯粹的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熔点是固体将其物态由固态转变(熔化)为液态的温度,在这一温度下,分子将拥有足够的能量摆脱晶格束缚。在一定压力下,固-液两相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初熔至全熔的温度一般不超过0.51(熔点范围或称熔距、熔程)。而沸点是在一定压力下,某物质的饱和蒸汽压与大气压力相等时对应的温度。饱和蒸汽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与液体或固体处于相平衡的蒸汽所具有的压力。 有机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使得微观分子聚集在一起,从而将系统能量降到最低,其表现为物质以液体或固体状态存在。一般而言,在一定大气压下,物质的熔点与有机分子的对称性以及分子间的弱相互作

9、用力密切相关。分子的对称性越好,在固体状态下其堆积密度越高,产生的晶格能也越高,有利于熔点的升高;此外,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也有利于熔点的升高。另一方面,在一定大气压下,有机化合物的沸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的大小。在特定温度下,有机分子自身拥有一定的动能,它总是试图让自身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成为气相中的自由分子。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越大,分子由液相进入气相所需要的能量将越高,即沸点越高。表3.3中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正烷烃的物理参数。表3.3 直链烷烃的物理参数熔点()沸点()密度(g/cm3)甲烷-182.6-161.60.424(-160)乙烷-183-88.50.546(-8

10、8)丙烷-187.1-42.10.582(-42)丁烷-138-0.50.597(0)戊烷-129.736.10.626(20)己烷-9568.80.659(20)庚烷-90.598.40.684(20)辛烷-56.8125.70.703(20)壬烷-53.7150.70.718(20)癸烷-29.7174.10.730(20)十一烷-25.6195.90.740(20)十二烷-9.7216.30.749(20)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发现,正烷烃的熔点和沸点随着这一同系物的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密度数据基本上也是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而增加。我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首先,烷烃分子的极性非常弱,分子间

11、的作用主要以色散力为主,随着分子的分子量增大,分子间的瞬间作用力也随之增强,从统计结果上看就是分子间的作用力更强,相应的其宏观表现的熔沸点数据就更高。另一方面,相对于分子自身的尺度来说,在环境温度下分子和分子之间为取得能量最低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要大的多,那么在单位空间内分子量大的化合物在宏观上就应该更“重”些,其宏观表现就应该是密度要更大一些。要说明的是,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选择的是结构最简单的化合物,如果结构上有更多复杂变化和作用力需要考虑的时候,那么影响熔沸点的因素也会复杂的多。直链烷烃的熔点也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变化的规律性还是和沸点的有些不同。已经发现,含偶数碳原子的直链烷烃的熔

12、点升高幅度大于含奇数碳原子的升高幅度。在同分异构体之间,熔点高低的情况和沸点也有不同,对称性较好的异构体熔点高。观察一下戊烷的三个异构体的沸点和熔点(表3.4),对两者的差异十分明显。表3.4 戊烷异构体的沸点和熔点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36289.5-130-160-17烷烃的熔点与沸点情况的差异,在于熔点不仅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关,还与分子中晶体的排列密度有关。分子越对称,其在晶格中排列越紧密,熔点越高。戊烷的三个异构体中,新戊烷高度对称,因此熔点最高。X-射线衍射研究证明,偶数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具有较好的对称性,导致其熔点高于相邻奇数碳原子烷烃的熔点。表3.5 烯烃的沸点和熔点乙烯-169.1-

13、103.70.610丙烯-185.2-47.41-丁烯-185.3-6.10.625顺-2-丁烯-139.03.70.621反-2-丁烯-105.50.90.6042-甲基丙烯-140.3-6.90.600烯烃分子含有一个双键,分子量相当的直链烯烃的沸点通常会低于相对应的直链烷烃。直链烯烃通常比支链烯烃的沸点高。此外,双键的存在使得烯烃存在一个顺反异构的问题,通常顺式异构体的沸点比反式的高,但其熔点则比反式的低。这是因为顺式异构体的偶极矩比反式的大,液态下,偶极矩大的分子之间引力较大,故顺式异构体的沸点较高;而反式异构体比顺式异构体在晶格中排列更紧密,因而呈现出较高的熔点。这些结构对熔沸点的影

14、响规律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一些含氧原子的化合物,如醇和醚类化合物,醛和酮类化合物,因其结构上的差别显示出明显不同的物理性质。表3.6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含氧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参数。表3.6 醇醚醛酮的沸点和熔点乙醇-117.378.30.789丙醇-126.097.80.804丁醇-89.6117.70.810乙二醇-12.6197.51.113甲醚-140-24-乙醚-11634.60.734四氢呋喃-108660.889乙醛-12321丙烯醛-8753丙酮56环己酮-47155可以发现,在分子量接近的情况下,醚类化合物的熔沸点较烷烃要高。然而,比较几种配对的同分异构体的物

15、理参数后可以发现,醇的沸点明显高于相应的醚。这是由于氢键的存在强烈地影响了化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醇分子而言,要想将分子由液态变成一个个孤立的气态分子,除了要克服分子之间相对于烷烃要强的多的范德华力,而且还要克服分子之间氢键的引力,因而需要更高的温度。另外,比较分子量接近的烷烃和醛酮的参数,也可以明显发现醛酮的沸点明显要高,这是因醛酮分子间存在相当强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所致。此外,醛、酮、以及醚分子虽然自身无法形成氢键,但与含有强极性氢的分子之间可以形成一定强度的氢键,这有助于这类化合物之间的相互溶解。但是,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相互溶解性能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如表3.7所示,常温下C1-C

16、9的直链饱和一元羧酸为液体,高级脂肪酸常温下为蜡状无味固体,脂肪族二元酸和芳香酸均为固体。羧酸的熔点也随碳原子数的增加呈锯齿状上升,偶数碳原子羧酸的熔点比它前后相邻两个奇数碳原子同系物的熔点高,这可能也是对称性因素导致的。羧酸的沸点要高于近似分子量的醇,这是因为多数羧酸能通过分子间氢键缔合成二聚体或多聚体,如甲酸、乙酸即使在气态时都保持双分子聚合状态。表3.7 羧酸和酯的沸点和熔点甲酸8.4100.5乙酸16.6118丙酸-22141丁酸-4.7162.5苯甲酸122249苯乙酸78265乙二酸(草酸)189100(升华)丁二酸185235(失水)己二酸151330(分解)甲酸甲酯-99.83

17、20.974乙酸甲酯-98.759.1乙酸乙酯-83.677.10.901乙酸丙酯101.6丙酸乙酯-73.999.1苯甲酸乙酯-34.7212.4乙二酸二乙酯-41.5186.2丁二酸二甲酯18.2196邻苯二甲酸二乙酯289.6对苯二甲酸二乙酯44302一元脂肪酸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水溶性降低。低级羧酸可以与水混溶,高级一元酸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有机溶剂。多元酸的水溶性大于相同碳原子数目的一元酸。酯的沸点比相应的酸和醇要低,比较接近于含相同碳原子数醛酮的沸点。酯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可以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挥发性的酯常常含有芬芳的气息,许多花果的香气就是由酯引起的

18、。有些酯可以作为实用香料。例如:乙酸异戊酯、戊酸异戊酯和丁酸丁酯分别具有与香蕉、苹果和菠萝相似的香气。表3.8中列出了一些有机胺类化合物的物理参数。脂肪胺中,甲胺、乙胺、二甲胺和三甲胺在室温下为气体,其它的低级胺为液体。N-H键是极化的,但极化程度要比O-H键小,氢键NHN也比OHO弱。因此,伯胺的沸点高于分子量接近的烷烃而明显低于相应的醇。立体位阻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氢键的生成,伯胺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比仲胺强,叔胺分子间不能生成氢键,所以在碳原子相同的胺中,伯胺沸点最高,仲胺次之,叔胺最低。胺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接受水或者醇分子中羟基的氢,生成分子间氢键,因此,含6-7个碳原子的低级胺能溶

19、于水,胺在水里的溶解度略大于相应的醇,高级胺与烷烃类似,不溶于水。表3.8胺类化合物的沸点和熔点甲胺-93-7乙胺-8117丙胺-8349丁胺-5077.8二甲胺-967二乙胺-42三甲胺-1173.5三乙胺-11590三丁胺213苄胺苯胺-6184N-甲基苯胺-57N,N-二甲基苯胺2194二苯胺54乙酰胺822211.159芳香胺是高沸点液体或者低熔点固体,有特殊气味,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相应的酚稍低。芳香胺的毒性很大,液体芳胺能透过皮肤而被吸收,虽然它们的蒸汽压不大,长期呼吸后会发生中毒。酰胺可以发生和羧酸类似的缔合,且强度更大,酰胺的沸点高于相应的酸,除甲酰胺外,其它非取代酰胺在室温下为固

20、体,N上的氢被烃基取代,使缔合程度减小,沸点降低。在讨论氢键对分子沸点影响的时候,还要注意是形成的分子内氢键还是分子间氢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表3.9)。表3.9 不同取代位置的硝基苯酚的沸点沸点(0.009Mpa)溶解度(g/100g水)邻-硝基苯酚1000.2间-硝基苯酚1.4对-硝基苯酚分解1.7邻-硝基苯酚通过分子内氢键,形成六元环状结构,阻碍其与水形成氢键,水溶性降低,挥发性增大;而对硝基苯酚则是分子之间通过氢键缔合,挥发性小,不能随水蒸出。因此借助于这种性质可以水蒸气蒸馏分离这两种化合物。氢键对分子的构象也会造成影响,目的就是为了活的尽量低的系统内能。在有

21、机化学中,化合物之间的相互溶解能力也与其分子结构具有密切的联系。这方面已总结出一个经验规律,即所谓的相似相溶规律。这个规律的核心内容就是极性相似的化合物之间拥有良好的相互溶解能力,而极性差别很大的化合物之间则相互溶解能力较差。这条规律体现出了各种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大小。此外,在化合物溶解过程中,氢键的存在与否对溶解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表3.10 给出了一些实验室常用化合物的相对极性大小和溶解性能参数。表3.10 实验室常用化合物极性和溶解性能常见溶剂极性粘度(20)溶解性能0.00-300.23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石油醚0.010.3030-60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苯、氯

22、仿及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与低级烷烃相似0.060.3369甲醇部分溶解,比乙醇高的醇、醚丙酮、氯仿混溶环己烷0.101.0081与乙醇、高级醇、醚、丙酮、烃、氯代烃、高级脂肪酸、胺类混溶异辛烷0.5399三氟乙酸72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四氯化碳,己烷混溶,溶解多种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三甲基戊烷0.47环戊烷0.200.4198与己烷类似四氯化碳1.600.9777与醇、醚、石油醚、石油脑、冰醋酸、二硫化碳、氯代烃混溶丙醚2.400.3768甲苯0.59111不溶于水,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乙醚、冰醋酸、苯等有机溶剂混溶对二甲苯2.500.65138不溶于水,与醇、醚和其他有机溶剂混溶

23、氯苯2.700.80132能与醇、醚、脂肪烃、芳香烃、和有机氯化物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邻二氯苯1.331802.9035微溶于水,易溶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苯3.0080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异丁醇4.70108二氯甲烷3.400.4440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溶剂混溶3.902.95117与醇、醚、苯混溶乙酸丁酯4.00-126优良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还可以用做萃取剂2.274.200.55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乙醚、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4.301.2079与水、乙醚、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氯仿4.400.57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