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17KB ,
资源ID:188945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8945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历史中国古代上的改革中考冲刺专题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历史中国古代上的改革中考冲刺专题Word格式.docx

1、(1)管仲改革:在赋税制度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在葵丘大会诸候,连周王都派人参加。(2)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3)春秋改革特点:春秋时期,其他各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因此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3、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1)战国时

2、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魏国。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先后任用了一批有识之士进行改革。(2)主要内容:第一,李悝变法: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主张改变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由此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虽然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统治阶级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第二,吴起军事改革:魏文侯还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创建了一

3、支强大的军队一一“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3)改革影响:李悝、吴起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改革共同构成了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内容。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4)战国变法整体特点: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更加彻底。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二)商鞅变法1、背景(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他国所鄙视,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3)秦

4、孝公希望建功立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4)商鞅宣传变法和改革精神。2、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凡是努力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这就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力提供了保证,但也限制了工商业发展。(3)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根据“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军功爵制,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封建特权。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严厉禁

5、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同时,还打击了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动。一个人的政治地位要由有无军功来决定,这就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4)推行县制,将全国分为41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国君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4、结果及影响(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商鞅变法的许多具体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

6、济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总之,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5、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刑。刑法过于严苛,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3)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如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7、等。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后,鲜卑拓跋部趁势再度崛起。386年,拓跋琏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的分裂局面,为北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北魏制度建设不完善,宗主督护制不仅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而且由于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导致

8、农民负担沉重而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民族歧视政策使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实行均田制、三长制、俸禄制等重要制度。均田制:a条件:自十六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乱,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这就为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b内容: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内容之一是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影响: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并使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9、三长制:a内容:北魏废除了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b影响: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俸禄制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三个月发放一次。各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也不得接受馈赠,违者严惩。凡贪污帛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官吏三年一考核,以能否劝课农桑、克已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影响:经过

10、整顿,北魏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使得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2)迁都洛阳原因:a北魏原先的都城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强大,对北魏构成威胁。b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洛阳在黄河之南,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曾经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北魏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这就为孝文帝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提供了可能。c平城保守势力强大,迁都洛阳可以减少改革

11、阻力。巧计迁都: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洛阳。迁都之争:孝文帝的迁都活动引起了拓跋鲜卑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以太子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极力反对迁都。孝文帝秉公执法,打击保守势力,为改革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迁都意义:a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b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政策移风易俗:a禁穿胡服,改穿汉服。b改汉姓,“定姓族”(肯定汉族士族的法

12、律地位,确认鲜卑贵族的士族身份)。c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的联姻,纯粹是政治性的结合。孝文帝正是通过联姻,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d宣布以汉语为官方语言,禁止人们说鲜卑语。实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场改革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也与孝文帝的胆略卓识分不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2)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冲破重重阻力,毅

13、然进行改革,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四)忽必烈改制1、忽必烈改制的过程和内容(1)建号改元,立志改革: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在即位诏中立志变通创新。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燕京为元大都,忽必烈就是实现全国统一的元世祖。他决心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2)革除“旧俗”,力行“汉法”:随着蒙古汗国在军事上的扩张。蒙古贵族把游牧地区旧俗带到中原,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重用汉官,推行汉法,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14、。(3)改变旧制,政体更新:忽必烈为了巩固统一,接受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此外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新制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转变国本,农桑立国: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以农桑立国的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

15、明转变的步伐。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2、忽必烈改制的评价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有颇多建树。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五)中国古代改革总结1、古代改革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促进社会转型的变革:此类变革多侧重从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进行改革。属此类型的改革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2)封建社会富国强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把推行新的经济

16、政策作为改革的重点。属此类型的改革有王安石变法等。(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是以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接受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属此类改革的有北魏孝文帝改革等。2、改革的原因和背景改革是统治阶级中的改革派利用政权的力量,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国家管理制度的创新和统治政策的调整。具体到古代史上的改革,其背景和原因如下:(1)在社会转型时期,统治者为实现富国强兵、增强在争霸或兼并战争中的实力而进行的改革,如管仲改革、李悝变法等。(2)新的生产力产生,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这种趋势,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如商鞅变法。(3)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受汉族先进制度、文化的影

17、响,为适应统治需要、加强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4)统治者面临统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为富国强兵、增加财政收入,改变困窘局面而进行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3、改革的内容(1)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2)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3)改革军制,调整官制,整顿吏治。(4)开源节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5)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4、改革的成效和结果从效果上看,所有改革都收到了明显成效:管仲改革、商鞅变法都收到了富国强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快了封建化进程。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改革有成有败,一般情况下,最高统治者直

18、接推行的改革都取得了成功,王朝中后期推行的改革大多遭到失败。5、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措施的施行。典例剖析例1、“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A周武王B

19、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尊王攘夷”“春秋五霸之首”可判断选B。例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A土地私有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能力。四个选项只有D项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商鞅在地方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官吏的任免权由地方到中央的变化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例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B正确的军事策略C正确的外交策略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B、C、D都是商鞅变法所带来的影响,A项是秦国强大

20、的主要原因。例4、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民族大融合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A、B选项仅与后者有关,C选项与前者有关,D选项是两者的共同作用。例5、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后出现的“胡人汉服”的社会时尚。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A商鞅B秦始皇C汉武帝D孝文帝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根据图片信息,“胡人汉服”是出现在北魏改革后,那么北魏改革的领导者只有孝文帝。例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商君列传

21、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中这场改革是一场富国强兵的改革,这一目的最终实现了吗?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历史现象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卫鞅”指谁?他主持的变法哪一条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管仲改革的目的最终实现,葵丘会盟大会诸侯,连周王都派使臣参加。(2)商鞅;奖励军功,贵族没有军功,不得授予爵位。(3)北魏教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加快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4)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过程中损害一部分人利益,会充满艰难曲折,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实际的改革,一定会取得成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