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2.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 长沙。(三)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
2、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
3、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四)文本研习1.借助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全词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在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的?学生讨论、回答以后,老师加以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色图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
4、领起八句。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2.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诗词都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划线字词的好处。(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然后老师明确。(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鸟在天空中飞翔一样。3.品读,想象联想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
5、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秋色图,让学生欣赏)与此同时,请同学们回忆曾经学过或者他们所知道的描写秋天的古代诗词。此类古诗词范例:落榜才子张继笔下的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看破世事的王维笔下的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客居他乡的王勃笔下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老师明确: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
6、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五)课堂小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
7、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难点赏析现代诗的方法。课时安排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
8、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二、读诗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读。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轻柔、舒缓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别离诗。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师生齐读,正音正字。三、讲诗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
9、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
10、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
11、,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四、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
12、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五、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
13、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附:板书设计 七节诗可以各用两字概括:作别 金柳 内容: 作者“悄悄地”走 青荇 潭水 寻梦 沉默 告别 绘画美 形式: 三美 音乐美 建筑美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及节奏和旋律的关系。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14、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2.教学难点: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 卓越的民族诗人 ”。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三、创作背景193
15、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想起已长眠于地下的她,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四、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提问: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那样的一些感情?现在我们就来读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一)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
16、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
17、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低沉、舒缓)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二)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勤劳、慈爱。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
18、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为什么会这样?(补充背景介绍)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三)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
19、、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四)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
20、幸福美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五)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教师朗读9、10节)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六)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
21、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教师范读12、13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五、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
22、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板书设计1.塑造了真切而典型的人物形象2.全诗思路 雪景(缘起)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的一生遭遇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3.感情脉络怀念感激同情控诉赞美 4.借助排比、反复、对比等手法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5.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诗歌美与散文美的自然结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在诵读过程中
23、,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1.导入古往今来,有许多凭一人之力二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像张飞、项羽等。(详细讲解张飞只身喝退曹军的故事“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形象生动的声音,夸张的动作,激起学生的兴趣)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战之上策。”前面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凭着勇猛之力而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而今天我们所要接触的烛之武先生又是靠着什么样的本来而退敌兵的呢?2.左传其书(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左氏之传,
24、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相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
25、大量记载。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3.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生字
26、:函(hn)氾(fn)佚(y)缒(zhu)阙(qu)多音字:朝(zh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ng)(人名逢孙)通假字:“知”通“智”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四、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提问用四字短语概括各段大意。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五、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
27、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资料显示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