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80.06KB ,
资源ID:1883243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8324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文档格式.docx

1、【教学过程】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师:【课件展示】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目,探究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探究一】西汉形成的四大经济区域及其主要特点,以表格形式完成。区域特点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设计思路:学生完成表格,并提出山东山西为何处于经济中心地位的疑问,引入探究二的探讨。)【探究二】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友情提示:大家能不能从上节课所学内容及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的原因,各学习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设计思路:归纳出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特点,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

2、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理角度: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期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粱的生长。历史角度: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转承)课件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

3、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从而过渡到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引导学生从图片提取历史信息,学会古代与今天的比较。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动迁移始终没有停止过。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目指出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的原因有哪些,其代表性的三次中原人口南迁的高潮是什么?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为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及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故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加以提问!生:原因: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高潮: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耻【探究三】:我国古代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有何共同之处?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的

4、原因及其代表性的三次中原人口南迁的高潮,探讨迁移的共同原因,问题难度递进化,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三次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迁的原因都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战乱以及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转承)在上节地理课上我们学到了人口的空间变化,古今人口迁移是否相同?【探究四】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古代人口外迁是主要因为战争动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迫使的;而现代人口的南迁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力流向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

5、。(设计思路:与地理学科中的“人口的空间变化”相联系,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能力)(转承)古今人口的迁移有明显不同。古代人口外迁,中原人口南迁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探究五】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的影响有哪些?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积极:(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消极:【课件展示】饥民图说得出:给外迁人民经受了苦难。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的开发离不开南迁中原人的不折不挠的奋斗,故江南的开发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南迁人民的血泪史)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学生阅读课本第三目,探究思考并完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6、及完成表格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中原人口的南迁(2)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3)南方地区本身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过程两汉以前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孙吴、东晋、南朝开发,江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进步,形成建康中唐以后农工商和都会继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南宋南强于北完全确立,正式成为经济重心设计思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为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及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故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加以提问!【展示课件】材料1.(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荆城

7、(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孔秀恭等传论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陆游集【探究】(1)材料1、2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学生概括讨论、教师矫正总结】(1)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宋代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随着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随之南移了。说到文化重心的南移,

8、又想起了两宋之交,我们济南地区的两位著名文人,一位是要清照,另一位是辛弃疾。他们就是伴随北宋靖康之乱后的第三次中原人口外迁高潮而漂流到江南的。它说明了中原人口的外迁导致了中原人才的流失,再加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到了南宋后,形成了“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的局面了,山东只剩下了“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化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本课小结】本节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汉代以来我国形成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区域经济,全国经济呈现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二是由于天灾人祸不断,我国在两晋之际、唐朝后期和两宋之际形成了三次人口南迁浪潮;三是全国经济重心经由六朝、唐朝和两宋完成了南移的过程,经济南强于北的局面

9、完全确立。【板书设计】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2、四大经济区的特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三次南迁高潮2、主要原因3、影响1、原因2、过程3、文化重心的南移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汉代以前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分布和特点;中原人口外迁的流向及概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进程和特征。2.综合运用: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今天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问题引领基础知识梳理1据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判断影响经济发展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早期,自然环境是决定经济发展特点的最重要因素。2.山东、山西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3.我国古代北方人口

10、的三次南迁高潮有何共同之处?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历史启示?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 汉代经济分布 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山东 、 山西 、 江南 和 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经济区概况(1)山东、山西特点: 自然条件 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强。地位:传统的 农业 区,居于全国 经济重心 的地位。(2)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 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 差距 较大。(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传统的 畜牧业 或 半农半牧 区。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 农业 区,但经

11、济实力 十分有限 。3经济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 多样性 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的特点。1原因:中国古代,天灾人祸不断。2概况(1)第一次高潮时期:两晋之际。背景a汉族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b东晋、南朝政权在南方的建立。表现: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2)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背景: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3)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北方人口南迁。3影响(1)南迁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2)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3)进一步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12、。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相对稳定。(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经过(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等大城市。(2)中唐以后: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都继续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3)南宋: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2)

13、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随堂练习1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汜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汜胜之书、南北朝时人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2“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

14、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3“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 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4纵观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造成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 B社会环境 C封建统治 D民族关系5处在一个国家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人们通常会有一种优越感,今天上海地区的人们这种优越感最早开始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明清时期6.右图是唐朝至清朝科举考试中“状元”(部分)在今天各省分布情况。这一资料不能说明( )A文化重心不断南移B经

15、济重心南移是文化重心南移的基本原因C北方文化走向没落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发展7.(2015河北邯郸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区 唐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朝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北方小计 40 6 28 14 5 11 10 河南 15 16 1 2 河北 4 3 山东 9 山西 陕西 甘肃 黑龙江 辽宁 南方小计 17 23 38 78 68 江苏 7 27 浙江 20 福建 江西 18 安徽 四川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贵州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中国古代状元籍贯分布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12分)答案示例一 特征:状元籍贯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

16、渐推移的趋势(3分) 说明: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文化中心与人才密集区也作相应的变动;南方社会相对稳定。(3分) 答案示例二 江苏、浙江是全国出状元最多的省区。江浙地区经济发达,重视读书教育。答案示例三 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也开科取士。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分布特征和说明分别给分,如有其他合理说法,亦可同等给分。作业1据记载:过去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南方人则偏好大米,但近来江浙地区的城市街坊上出现了不少贩卖面食的店家,农民也普遍将小麦作为主要作物,与水稻连作,以获取利润。上述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西汉唐朝宋代明朝2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

17、面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这说明关中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安史之乱对关中地区的经济破坏严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地位日益重要3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4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

18、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5.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6.(2016四川达州一模41)(12分)下面的图表反映了公元713世纪中国人口的变化(改编自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古代历史地图册之“唐到

19、宋时的中国文明:6181278”),请按要求回答问题。人口的区域分布比重表年代 地区 东北地区 中原、华南地区 750年 约73% 约27% 1278年 约25% 约75% 结合所学,从历史知识、史学研究方法、中外史学比较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对上述图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角度1:历史知识:人口变化的状况:宋代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很大;人口总量与隋唐比增加一倍;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南移。人口变化的原因: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幅减少;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角度2:史料呈现方法:计量法,采用柱状图、曲线图、表格等方法计量。地理学方法

20、与计量法相结合。这些史料呈现方法的优势是理性、直观。角度3:中外史学比较 中外在对中国“东北”、“中原”等地域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体现出英国泰晤士报以当时汉族政权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而我国以中华民族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的理解差异。评分标准:有两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而且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12分 有两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但在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方面做的不够好。或有两个角度,但在某个角度在提取信息或者解释分析有明显缺失911分 只有一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而且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8分 只有一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但在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方面做的不够好。或只有一个角度,但在提取信息或者解释分析有明显缺失07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