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完成煤炭行业“三年攻坚战”,地方煤炭企业整合为215家,采区回采率达到75%,机械化综采率达到90%以上,产能达到4.3亿吨;电力装机突破1200万千瓦;煤化工形成产能300万吨。着力培育非煤产业。一批汽车、装备制造、陶瓷、纺织服装、PVC、氧化铝、新能源项目落地,开工建设鄂尔多斯科技教育文化产业园区、阿康物流园区、东胜金融广场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在园区布局,工业向沿河集中,产业向基地集聚。重点工业园区功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逐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2亿元增加到113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7:58.7:38.6。过去五年,我们推进城乡统筹,
2、城市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着力打造东胜、康巴什、阿镇城市核心区,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东胜城区进一步拓展,旧城改造深入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阿康一体化发展,人气集聚,品位提升。旗府和产业重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38平方公里拓展到243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9.5%。以沿河为主,建设现代农牧业150万亩、设施农业5万亩。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建成18个精品移民小区。为转移农牧民提供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份补贴、一套住房,转移农村牧区人口20万人。启动鄂前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试点建设工作。过去五年,我们加强基础设
3、施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制定实施农村牧区“三区”发展规划,深入推进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建成生态自然恢复区2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23%和75%。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4164万吨,万元GDP能耗下降27.3%。规划建设一批水源、供水、管网和输变电工程。新增高等级公路800公里。新建地方铁路911公里。鄂尔多斯机场通航。过去五年,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地方财政用于民生支出511亿元,占总支出的55.8%,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水平明显提高。着力促进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
4、本普及12年免费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食品及公共卫生安全得到加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低保制度,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开展棚户区和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682万平方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8%和13.7%,分别达到25205元和8756元。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汽车、旅游消费稳中有升。贫困人口数量显著减少,收入大幅提高。五保和孤儿供养标准提高。残疾人事业长足发展。科技、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过去五年,我们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开展创建全
5、国文明城市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人大、政协工作取得实效。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民族宗教工作全面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有效发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坚持依法治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安全生产。推进平安鄂尔多斯建设,连续三年荣膺全国最安全城市。过去五年,我们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我市被评为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典型之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基
6、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推进“四权四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加强。落实“三重一大”规章制度,强化源头治理,健全惩防体系。查办违纪违法案件16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82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过去五年,是地区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是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五年。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归功于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离不开历届盟委市委奠定的良好基础和历届各级领导做出的努力。在此,我代表二届市委,向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
7、各界人士,向驻市部队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鄂尔多斯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五年的发展,为我们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必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善于用大视野、大手笔、大气魄谋划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把项目作为第一抓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牧业现代化,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升级、产业延伸,推进城乡、区域、要素结构调整,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大力改善民生,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8、利益,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必须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必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瓶颈制约,改善发展支撑条件,提高发展保障能力。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健全市场体系,培育壮大本土企业,扩大招商引资,集聚高端要素,增强发展活力。必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大,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原字号产品多,非煤产业刚刚起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缓慢、活力不够,服务业发展滞后;城
9、市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刚刚破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收入差距拉大趋势尚未扭转,一些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待加强。这些问题,既有多年累积下来的,也有发展中新产生的。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要求 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确定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机遇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必将为自治区的发展带来重大机
10、遇,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期。我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用足用活政策,继续加快发展的优势非常突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呼包鄂榆经济带和城市群进入战略层面,我市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重点开发区域,为我们推动区域内要素优势互补和合理流动,加快自身发展带来重大契机。自治区确定沿黄沿线经济带,为我市优化布局、集中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了重要平台,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期。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转化增值,必将有力推动产业结构向多元发展、多极支撑转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我市西部旗区后发优势集中凸显,区域结构将向协调发展、
11、互补发展转型。自治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全面建设,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牧区,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结构将由二元向一体化转型。大量人口进入城镇和园区,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给社会保障、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今后五年,是我市需求结构调整期。投资需求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比重逐步壮大,居民消费需求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日趋明显,对产业结构调整将产生重要影响。今后五年,是我市发展成本上升期。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政策调控因素和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宏观
12、经济环境错综复杂。能源、资源、环境、土地、资金对发展的约束加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物价持续走高,推升工业化、城市化成本,将会对投资和消费产生挤出效应,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今后五年,是我市社会矛盾凸显期。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就业需求、劳资纠纷、安全生产和民间借贷风险隐患互相交织,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征地拆迁极易激发社会矛盾。社会多元化发展,群众政治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协调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抢抓战略机遇,
13、积极面对挑战,有效化解矛盾,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富民强市进程,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城联创”,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坚持集中发展与优化生产力布局一致。推进中心城市带状集中发展,加快工业向沿河沿线重点园区和开发区布局,强化旗区之间、园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合作,优化基础
14、设施布局,促进人口、资源、产业和要素集聚,提高经济资源在市域空间的配置效率,培育新的增长极。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挥比较优势,煤与非煤并举,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夯实城市化内涵式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为工业发展提供空间依托、要素支撑和服务保障,进一步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坚持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融合。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坚持物质财富增长与民生改善同步。突出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富民,促进充分就业,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15、,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公共财政普惠民生。坚持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协调。推进城市化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推动西部四旗跨越式发展,增强市域发展协调性。坚持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发挥人的创造力与才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体面、更有尊严。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16、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社会管理创新与依法治市统一。将依法治市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提升依法行政和司法执法水平,增强公民法制意识,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确立这样的总体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人民对我们的期待,也是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牢固树立“工业立市”理念,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大基地、大园区、大企业、大集群。培育煤炭、煤化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氯碱化工、氧化铝及深加工、光伏、物流八个产值超千亿元支柱产业,其中煤炭和煤化工产值超两千亿元,培育鄂尔多斯集团、伊泰集团两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支柱
17、企业。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和自治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创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原煤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降到一半以下,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以上。一是推进煤炭工业提质增效。发挥资源丰富、靠近市场、基础较好的优势,按照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并购、转让、联合、控股等形式,实施煤炭资源二次整合,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企业单户产能提高到300万吨以上,构筑一个亿吨级和一批千万吨级以上地方煤炭企业,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地方煤炭企业15户。加强煤炭企业洗选配一体化,促进清洁生产、高效利用。提高煤炭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绿色、安全发展
18、。加快煤层气、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和转化利用,促进天然气产业向集群化、精细化发展。二是推进电力工业规模发展。依托大型煤炭基地,扩大火电规模,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燃煤机组,支持煤电企业建设煤矸石电厂、热电联产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鼓励沿河地区发挥水煤组合优势,建设超临界机组。力争形成3000万千瓦装机容量规模。加快既有火电厂脱硫改造和新建火电厂脱硫配套,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和碳捕集绿色煤电技术,加速火电绿色升级步伐。扩大新能源发电入网容量,打造风能、太阳能双百万千瓦发电基地。完善电网布局,加快推进我市至江浙、至粤北、至华中特高压送电通道建设,提高电力外送能力。三是推进煤化工集群发展。按照统筹规
19、划、合理布局、水煤组合的要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扩大煤制油生产规模,发展煤制天然气,推动煤制大化肥项目落地,抓好煤制烯烃、乙二醇等煤转化项目建设,推进煤基多联产发展,构建总量较大、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环保节能、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煤化工体系,形成过千万吨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30%以上。四是大力培育非资源型产业。坚持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依托东胜、康巴什、阿镇装备制造基地,培育乘用车、重载汽车、特种卡车、清洁燃料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产业。发展汽车零部件配套,推进零部件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力争形成50万辆整车、300家零部件配套生产规模。发展煤机制造及配套设备,推进化工
20、机械制造与重化工同步发展,推动风电设备制造,建立完整的整机和零部件产业链,形成100家装备制造配套企业集群。推进粉煤灰、煤矸石提取氧化铝。壮大陶瓷产业。发展PVC、PVA及延伸加工产业。开发LED光电、锂离子电池、液晶玻璃基板、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加快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等光伏、光热产业,加快发展风电、风光互补、生物质能等环保节能产业,建设可再生能源产业园区。引进先进生物技术,发展现代生物制药和螺旋藻深加工。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羊绒纺织服装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五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以项目为抓
21、手,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引进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开发一批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演艺娱乐、广告会展、印刷包装、传媒出版等业态,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区和线路,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旅游产业链。六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做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发展煤炭、化工、建材、冶金、制造业等大
22、宗物流,打造以生活资料和散货配送为主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东胜、康巴什金融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培育地方金融企业,壮大金融产业。引进和发展信托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租赁、期货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建立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组建鄂尔多斯股权交易所。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形成资本市场的“鄂尔多斯板块”。规范民间金融秩序。鼓励工业企业分离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创意、信息咨询、会计税务、法律仲裁、融资担保和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培育现代商贸中心,发展各具特色的市场群和商业圈,建设一批专业性农畜产品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内涵和层次,培育和扶持家政、社区、养老和家庭用品
23、配送等服务业。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财政、信贷、税收、土地、人才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七是着力打造大园区大企业。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重点打造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和大路、树林召、独贵塔拉、蒙西、棋盘井、上海庙、图克、乌兰木伦等大园区,形成产业定位各有侧重、链条有序衔接,集群发展、循环发展的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力争建成17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园区。扩大对外开放,强化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呼包鄂榆城市带、呼包银经济圈和蒙陕甘宁能源化工“金
24、三角”,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技术协作,做好对口支援兴安盟工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培育形成40户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八是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快高新技术园区、科教创业园区、惠谷工业设计园、低碳谷和杭锦新能源示范园区等建设步伐。在清洁能源、洁净煤、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羊绒纺织、现代畜牧业和低碳经济、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著名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若干所大学研发中心、中试车间、转化基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逐步达
25、到1.5%。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造就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能开拓的企业家,培养一大批专业化的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来鄂尔多斯创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抓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申报工作。四、坚持以城带乡,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推进东西部旗区协调共进,加快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一是推进城市中心区
26、建设。全面加快“一核、一圈、一带”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一核,就是构筑总面积340平方公里的核心城区,东胜、康巴什和阿镇组团式相向发展,继续做大做强东胜,推进阿康一体化。一圈,就是围绕核心区220公里的外环路,建设3公里宽的城市防护林生态圈。一带,就是在东胜与阿康之间打造城市产业带,统筹布局装备制造、金融物流、高新技术、总部经济和研发基地。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设计核心城区总规、控规和修建性详规,注重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的有机衔接,统一布局城市交通、产业、生态与文体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以统筹性、前瞻性的眼光,合理
27、配置城市公共资源,加快区域间功能耦合。完善城市供水、电、热、气、交通、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东胜至机场城市铁路及贯通东胜东西的立体轨道交通,加快发展中心城区快速路网。统筹规划建设少年宫、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集聚人气商气,繁荣城市经济。优化人居环境,完善绿地系统,贯通城市水系,营造“碧水穿城、显山露水”的城市景观,形成城在林中、林水相依、绿色环抱的生态格局。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民族文化精髓,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将历史民族文脉熔铸于城市景观设计和实体建筑中,精心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展现人文底蕴、体现时代气息的标志性建筑和特色区块,提升城市品位。创新
28、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二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落实自治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方案,大力推进鄂前旗试点工作。加快旗府所在地和产业重镇建设,推进小城镇内涵式发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途径和方式,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牧区人口规模挂钩、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挂钩,开展农村牧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使用土地,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解决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对农牧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保留承包地、草牧
29、场、宅基地以及集体经济的收益权和使用权,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配置,健全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按照创新机制、合理引导、完善管理、强化服务的方针,综合运用产业转移、教育转移、扶贫转移、生态转移等多种办法,落实“四个一”配套措施,五年转移农牧民15万人。三是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推进土地和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沿河地区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集中发展区,打造一批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仓储物流中心。新建现代农业基地250万亩、规模化养殖园区300处。加快发
30、展公司化农牧业,积极培育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调整种养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坚持大集中、小集聚,结合农村牧区“三区”发展规划,实施村庄建设改造“百村示范”工程,优化村庄布局,推进村庄整合,创新村庄管理模式。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饮水安全、电网改造、信息通讯、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等基础建设,消除农村牧区土房危房,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五、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一是在资源开发中保护环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