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1.51MB ,
资源ID:188228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8228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名家谈如何现场摄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名家谈如何现场摄影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 2.准备充足,对你的器材性能非常了解。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敢于尝试一些新的打光方式。 3.刚起手拍摄时用简单的设置,考虑使用单灯,如果效果不错,就那么拍吧。 4.不要害怕用广角镜拍肖像。 5.用三脚架的最大好处在于你可以比端着相机更容易地和你的拍摄对象交谈。好作品要在三等奖以后的作品中找 我现在因有了一点虚名,也当过那么几次评委,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状况,最后评出的作品我自己都吃惊,怎么金奖、银奖是“它”?后来一回忆,我真的投过这幅作品的票,但我的真实想法并不是把它作为金、银奖作品投的,我想其他评委也未必是把它作为金、银奖作品投的。这类作品一般四平八稳,光影效果尚好,符合一张好照片的一切章法,

2、我认为它可以得一票,其他评委也有许多是这样想的吧。但那些有个性的作品,个人认为奇好的作品,别人就未必认可了。你想,由多人组成的评委,有的偏好风光,有的偏好纪实,还有的偏好商业,让这些人评一个他们共同接受的作品,会是怎样的一幅作品?所以最后验票,常是那种没什么个性、甚至平庸的作品得票最多。获奖作品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以至于现在流行一句调侃的话:好作品要在三等奖以后的里面找。 这从我的获奖经历也可以得到验证。我一般将自己喜欢的作品和获奖作品分开看待。这是因为,我个人喜欢的作品,太个性化,多半获不了奖。这从我两次角逐中国摄影金像奖的经历也可以得到验证。第一次是第六届金像奖,选送的是20幅街头人文摄影作

3、品,宽画幅的,我准备得极认真,也是自己喜欢的,无论从摄影的新颖性还是社会的深刻性,个人认为都超过我第七届送评的建筑类作品。但最后是这种没什么思想内涵的建筑作品获奖了。后来我给许多评委比较过,他们也认为我的前一组好,但前一组连入选奖都没评上。你会认为这是个案,其实你只要仔细比较一下历届金像奖作品,会发现,这是普遍规律。就以最近一届金像奖评选为例,有的很有实力的摄影师送了作品,其作品无论视觉语言还是社会意义都影响不小,网上也有不少人为这些参评者叫屈,但他们连提名奖都没有。我认为,这是由于获奖作品更在乎共同经验,四平八稳的作品更容易被多数人接受。 然而,就是去掉这些因素,这些沙龙获奖作品,也不是如我

4、们的传媒、评论家鼓噪的那样,好得惊世骇俗。比如我在外国的得奖作品,评选应该比较客观,我们现在还不太有能力把关系搞到国外,别人也未必吃这套。就拿我的晨曦来说,我就认为是个比较僵化的作品,但我按快门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拍了一幅获奖作品。当时我跟同伴说,我拍了一幅金奖作品,他们还以为我在自我鼓励,后来果然得了金奖,还是在国外得的。并不是我有神机妙算,在这里面混了多年,我太知道这种游戏规则了,其实凡这类作品,中外评选标准都差不多。这类影赛,经营多年,已与我们过去科举的八股文差不多,有一套范式:构图四平八稳,最好符合黄金分割法;光影奇妙,越有偶然性越好;画面略有新意,千万别太超前,不然有人接受不了,要出奇

5、最好在标题上出奇。原载中国摄影报2010年第95期 作者 宋刚明实话摄影 很多人迷上了摄影且“高烧”不退,既是发烧,头就是昏的,为了使大家降点温不至于烧糊涂,本文将摄影去伪存真,看看摄影究竟为何: 摄影是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是。 但是摄影是自封的艺术,这就跟当今皮包公司的老板一样,自己封自己为经理。摄影者也自己封自己为艺术家。老百姓称画画的叫美术家,称写小说的叫作家。称唱歌的叫歌唱家或音乐家。但称摄影的呢?可能很少叫摄影家吧,只能叫照相的,准确点说,应该叫照相师傅,工人靠工具作工,叫工人师傅,照相的也靠工具干活,故叫照相师傅。而这工具就是照相机、放大机和一些配套设备。没有这些工具就没有摄影,

6、就没有所谓自封的摄影家。仔细想想,所有的照片是出自照相机而不是XX人,因为任何人拿起相机就能出照片。人,只是掌握使用相机的方法而已。工人根据工作熟练程度分级,摄影也可根据熟练程度分级,因此,摄影家就是一个操作相机的熟练工。 既然摄影靠相机这个工具,所以制造商就尽量将这个工具制造的好一些,使用起来更简便一些,因此,现在的摄影家是越来越好当了,相机是全傻的,甚至发展到了眼到机子就自动调整到位的地步,人只需按一下快门即可,这个动作人人都会,所以男女老少都搞摄影,大家都穿上摄影服装,带上一大堆工具,游山玩水,沾花惹草,搞回一堆照片,互相一吹捧,就都成了摄影艺术家,如果非要把摄影叫艺术的话也只能是大众艺

7、术,全民艺术。 摄影是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娱乐艺术。摄影要有钱,无钱是成不了摄影家的。首先,购买工具要钱,并且需要很多的钱,只有好的相机才能拍出好的照片(尽管很多摄影家对初学者说:“相机不是主要的.”但说这话的人一定要使用高档相机而从不用抵挡相机)而好相机很贵,因此,如果不是国家免费提供靠个人的收入是很难成为摄影家的。但摄影要钱并不在购买设备上,而它完全就是一个无底洞,它能吞掉你愿意扔进去的所有的钱。有一名名人名言:“你如果想让谁穷,就送给他一部照相机”。所以,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最好不要挨摄影的边。如果不信邪要搞,也只能自己玩玩,千万不要太投入,大不了就是金钱和时间受点损失,也不至于走火入

8、魔。有了钱,就很容易成摄影家,有一个个体户投资若干万元玩摄影,短短时间就在中国国展、国际影展上拿奖牌,但照片实在不敢恭维,只相当于一般照片而已。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起步就用N多万买相机,没有多久就成摄影家。所以,摄影必须钱字当头。如果不想投入钱,那么有权也行。在我国,权是至高无上的,其中道理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试问:一位大长官要求加入某个摄影协会,会不批准吗?没有行政权,有点摄影方面的实权也行,比如能主宰一个影赛,那么想让谁获奖就让谁获奖,反正人人的照片都差不多。京城的一帮大腕们不就靠有点权吗?他们能出入任何地方,能为任何人拍照,荷赛获奖照片名叫退下来的*,试问一般摄影者能拍到吗?如果能为国家主

9、席拍摄几百张照片,难道还获不了奖吗?但你行吗?因此要靠权。有权可指鹿为马,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要封一批摄影家还不是一句话吗?为一帮名人大腕拍点生活照就可以轰动全国而被捧上天,但他要是拍点街上的平民百姓有此效果吗?于仲安在多次获得世界摄影十杰后并为美国国际摄影协会高级会员后才被批准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而有的连照相机都不知道是怎么操作的、加工照片全靠别人的人不照样是摄影家吗?所以,摄影要靠钱和权。 既然把摄影叫住艺术,那么艺术照片应该说还是很宝贵和值钱的吧,特别是那些成了“家”和世界大师的作品。其实不然,老百姓宁肯花几十元买本美女们袒胸露背的挂历也不会买你的作品。李振

10、盛教授在破烂市场上买了600多斤照片不也就才一元钱一斤吗!这600多斤照片都是中国和世界著名摄影家的作品,摄影作品就值这个价,一元钱一斤。跟白菜差不多。而摄影家的身价,在老百姓眼中,还不如“*”小姐。中国人口众多,如果过份地误导摄影,只能使外国商人高兴。特别是日本人,他们把大量的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送进中国,换回大把大把的钞票。我们的摄影家们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宁肯自己受穷,也要把钱拱手让给已经富裕的“日本鬼子”。因此,摄影是需要很多钱而自身不值钱的艺术。 再看照片内容,搞摄影时间长了就会发现:照片的题材和内容几十年不变。不信你看十几年前杂志和影展的照片跟今天的有啥区别?说不定以前的还要好一些,也

11、就是说: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摄影是在原地踏步或退步。其中原因一是编杂志的人和评委水平已经定了,要符合他们口味的照片才叫作品,否则就不能登大雅之堂。后来的摄影家们照着前面的模仿,千方百计去迎合他们的口味,不退步才怪呢。更主要的是千军万马搞摄影,而题材就这么多,拍肖像呢,有影楼垄断。拍人体呢,有伤风化于国情不容。拍风光呢,由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环保意识不强而造成风光越来越不堪入目了。但大家还是要拍、拍、拍。人人都拍了不少好照片,而人人都没有一张好照片。大家都拍一样的东西,当然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罗。年复一年都是这些大同小异的东西也是理所当然的罗。实在没有拍的了就瞎拍,拍一些乱七八糟,不伦不类没主

12、题没内容没口味没调子别人看不懂自己不明白的东西,大腕们为师出有名将它们取名为“纪实摄影”,扯淡;照相机从发明那一天起就是纪实,纪实,就是记录实地实景实情实况实际实在,这是相机的唯一特点,它总是忠实地记录一切而从不无中生有,哪一张照片不是纪实呢?再看前段时间流行的纪实摄影作品,使我想起两件事,第一:小时候看反特小说,说特务把相机装在狗眼睛里,让狗把看到的东西拍下来从中获取情报,小说上还有插图,说是这些照片就是狗去拍的(现在想来是受骗了,相机放在狗眼睛里首先卷片就解决不了,因为当年没有微型傻瓜相机,就是有也没有电力强而体积超小的电池)。但是那些插图确实象今天的纪实摄影照片。二是我女儿上幼儿园时,我

13、给她一部“拉玛”相机(前苏联造的一种微型傻瓜机子)。她在幼儿园拍,在路上也拍,莫名其妙也拍,结果照片冲洗出来后我大吃一惊,怎么那么像名家的纪实摄影作品呢?惭愧!艺术家们为之钻研的东西原本就是这么回事。只不过不会的是他们所谓的理论。说到理论,那就更是空穴来风的事了:把别的艺术理论沾边不沾边的东拼西凑扯在一起,加点哲学名句或名人名言,再躺在被窝里想一些颠三倒四、读三.五遍还不知所云的文字串联在一起,就成了理论。喜欢的照片就是再平淡也能有根有据无根无据地把它吹捧的完美无缺。不顺眼的照片就是惊世之作也能被他有根有据无根无据地糟蹋的一钱不值,废纸一张。真是糟蹋艺术,误导摄影。所以,摄影是千万人的艺术又是

14、少数人定调子的艺术。 综上所述,摄影就是这么平常,白开水一杯,值不得死心塌地去追她。高兴时拍几张自我欣赏,不高兴时扔它一边干自己该干的事。摄影,就像一支笔,它的功能就是记录下你认为该记下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用不着非要受权大气粗的人的摆弄。别老想当摄影家,因为想当摄影家就必须去迎合少数有权势人的口味,受他们的误导而丧失自己的个性和人性,违心地拍摄一些自己都不以为然的东西从而限制于你的聪明才智。物以稀为贵,大家都是摄影家就等于没有摄影家了。况且,艺术必须是温饱解决之后才谈的事,否则,艺术是很贱的。照相机是时代发展出现的一种工具,它只是一种过渡工具。随着家庭电

15、脑和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会越来越没有技术含量,全民摄影的时代很快就会来到,而现在的摄影技术也会下岗或者退休而被逐步淘汰的。(全文完)中国摄影者处在千年不遇的时代大变革中,全世界的摄影人都羡慕中国摄影人能亲历甚至记录这样的变革。但是中国摄影人在这几十年来所做的不少事情令人难过、痛心。我参加过的大小评选,结果大都令人失望:陈旧的表现方式、做作的光影、对社会生活的粉饰、空洞的笑容、无聊的跑和跳,大漠、梯田、滩涂,腰鼓、灯笼、舞狮,扎堆拍摄,没有独行,千篇一律,只怕和别人不一样,被人称作“糖水”、称作“恶俗”却浑然不觉。这样的图片充斥着每个奖项。看到这样的照片就似乎能看到摄影人叨扰百姓、折腾自然的情形

16、。摄影者越来越少尊重、体恤、感恩、庄严这些概念。每次评选,评委们都需要拨开重重叠叠的“美”得令人焦虑的照片,才能找到少的可怜的好东西。 每次评选,有良知的评委都会自省自责:身为影像教育者、批评家、编辑,我们的声音能达到的地方太有限了,很多摄影者根本听不到我们的声音,我们做的工作远不到位。像任悦等教育家的博客,我曾告诉很多人去看,但实际上经常去看的人远远不够多;像刘树勇、李树峰、孙京涛等这样的批评家,他们的声音也只能在圈子里传来传去;像颜长江、何龙盛、常河等无论是实践还是思考都处在前沿的年轻一代摄影者,即便是年轻的都市报摄影者,又有多少人和他们好好对话?实际上,这两天,我自己参加这样的评选,都是

17、一次难得的学习沟通的机会,我得到了那么多资讯,我知道在对摄影的认识上,我拥有同道从“徐肖冰杯”大展评选谈起:摄影的观看与视觉的可能 来源: 责编:叶紫 王郑生:我们今天采取漫谈形式开个座谈会,聊聊天。话题缘起“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这个大展将来应该呈现的形式,本次评选做到的程度,以及中国摄影和中国摄影界的现状、发展趋势等。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刘树勇: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摄影评选活动。就其现有的结果来看,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个大展是以徐肖冰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此前我曾经跟他作过两次长时间的访谈,对他的生平和业绩有些了解,并为徐老的摄影写过两个文字,一个是2006年为他在平遥策的一个展览,

18、写过一个策展阐释;另一个是他去世后应媒体之约写过一个纪念性的文字。因为这两个文字,我对徐老的摄影想得比较多一些。徐老本身是从上世纪30年代走过来的著名摄影记者,一位在摄影方面具有职业水准和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但他个人的摄影经验太独特了,基本上没有可复制性、可比较性。比如他拍摄中共领导人的影像,他在战争年代拍摄的那些战场上的战士和中共辖区内民众生活的影像,现在的摄影师如何做到?他不像后来的侯登科。侯登科本人的价值倾向显然是侧重于关注当下社会底层生活,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他的摄影经验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和可复制性。所以,以侯登科命名的纪实摄影奖的特征就比较明确,只是在后来的运作中搞乱了,与侯登科的

19、摄影经验和价值倾向不一致了。与他相比,徐肖冰先生就是一个非常职业化的摄影记者,一个纪实性的摄影家,在7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而且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诗情。正是基于这些理解,我想这个大展的评选应该强调一个原则,那就是它的职业化水准。我认为这次评选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大家都很认真、很严肃,特别是在纪实性的影像评选方面,评选结果与徐肖冰先生的摄影实践和职业操守是一致的。 艺术类的评奖,我认为结果比较常态化,特别是大奖中的五组,显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类影像实践的一些新经验、新文本,还是不错的。比如李林的湿地和王远凌的江两组,视觉形态上强调对现实景观的个人化表达,企图描述出当前

20、社会剧变情境之下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复杂关联;杨文洁的一间她自己的房间则是一组具有私密化特征的女性生活状态的影像;隋志杰的诗山河考是借用诗经的文本资源,以影像语言予以诗化重现,带有一点儿文化考古的意味。这三种表达倾向,是近十年来中国摄影实践当中,特别是在年轻一代摄影师的影像实践当中特别突出的一些倾向。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下摄影在关注方向上的一些重要的转移,同时也在观看方式和影像的视觉表达方式上,显现出一些新的试验形态及可能性。我们这个艺术类的评奖过程将这样一些重要的倾向和表征显现出来了,这是很值得看重的。如果一个摄影的奖项不去关注当前摄影发展的一些新的特征,只是固守大家已经习惯的一些认知和理解

21、,没有将这些新的表现在这样一个专业化的奖项中显露出来,这个评奖就是失败的,甚至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常河:长期以来,我们做新闻摄影的都把自己看成是讲故事的人,大家对摄影语言的表达及对一组照片的解读和阐释着眼点多停留在讲故事上。这次评选据我大概统计,90%的人拍摄的99%的照片,能呈现题材本身的只占了不到10%。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被评委们认为的恶俗的影像视觉,以致大部分照片不能给人以新奇感。 这段时间我也在思考研究我们自己的摄影语言表达,在我们内部的讲课中,我做了一个图表: 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当下对一个新闻命题、事件的关照最初更多停留在视觉好奇心上,包括好多年轻摄影记者开始模仿拍摄,也是停留在视觉

22、好奇心上,这个好奇心也是新闻摄影的原动力。对很多感觉很好的照片,感觉很超现实的照片,我们往往又说不出为什么,这是大家一个普遍的困惑。就是这种视觉好奇心的停留,导致我们很多照片在视觉表达上没有突破。这种突破除了对照相机和照相技术的应用,更多是对整体照片的把握。 我在这里是资历最浅、最年轻的,理论建构还不够,这些只是我比较机械的分析和总结。通过这次评选,我发现我们的年轻摄影师还有很多有待改善之处,或者说不足的地方。太多时候我们停留在视觉好奇心上,关心相机和技术却不能很好地运用它们解释题目并表达观点。特别是对于比较大的题目,一拍就需要几年的那种,如果摄影师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不能拍摄一个题

23、目研究一个题目,并很好地把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结合好,结果出来的东西就会苍白无力。 还有,对于照片的理解和解读,我们更多的时候忽视了社会人类学、历史文化意义和经济政治层面的解读和阐释。这可能因为我们读书不够多,对社会的认识也不够深刻。这两天,跟孙京涛老师聊,就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很多年轻新闻摄影记者拍摄的东西更多是个人的表达,而没有上升到更深广的层面,这就与我们长期停留在视觉好奇心上有关。正是由于缺乏对照片以上三个层面的解读,我们照片的新闻价值得不到很好的阐释。所以,我认为专题摄影就像做社会的切片一样(像图表中所标示的),一刀下去,要尽可能多地涵盖各个层面,让整个专题获得更多被解读的可能。 任悦:

24、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一个严肃的摄影作品评选活动。我想将之称为“评选”而不是“比赛”,因为评委所达成的共识是,不对作品的外在形式做简单的好与坏的判断,而是站在对摄影语言的探索和对社会现实的观照的角度,对作者的摄影创作进行综合考量。让我收获最大的是这个“评”的过程,而不是“比”的结果,获奖者并非是简单的“比赛的胜出者”。 这次评选对我最大的挑战是参与“艺术类”作品的评选,我学新闻摄影出身,我曾听到别人对我有这样的评价:“没有艺术品位,不懂艺术”。面对眼花缭乱的艺术市场,各种贴着“当代艺术”标签的艺术摄影作品,“究竟摄影的艺术性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我自己迫切想要了解的。2008年,我获得了一个到纽

25、约访学一年的机会。纽约是当代艺术活跃的核心地带,我想,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找寻回答这个问题的线索。 不过,有趣的是,对于什么是“艺术的摄影”这个问题,我却是在做我的博士论文时,一篇研究“照片作为证据的发展历史流变”的论文过程中理清的。摄影并不是一种绝对纯粹的透明媒介,新闻和纪实工作者努力利用其透明的可能性来传递信息,为历史留存证据,而艺术家做的工作则是对这种透明性予以质疑和反驳。这两种态度从对峙到对话,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代摄影发展的图景。 最近看到的一个视频,可以将这个观点解释得更清楚一些,这是德国摄影家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对自己摄影创作观点发展的一个回顾。在还是一个摄影小青年

26、的时候,鲁夫相信摄影能够记录现实,他拍摄自己的居所和生活。不过这种观点逐渐发生了转变,当他拍摄的朋友的标准像式样的摄影作品展出时,观众面对照片指指点点说:“这是汤姆,这是亨利”,而鲁夫却想大喊一声,等等,这不是汤姆,不是亨利,而是“汤姆和亨利的照片”。如何打破观者一下子穿透照片,看到的只是照片里的人的这种对摄影媒介的误读?鲁夫决定将照片放到巨大,此时,观众终于说出了“这是汤姆和亨利的照片”这样的话语。不过,这还不够,鲁夫继而把一些风景照片进行了局部数字化的修饰,比如拿掉照片中的一棵树,此时,他听到了观众相互之间偷偷地发出这样的耳语:“这张照片是一个谎言(This photo is a lie)

27、。” 我想用这个案例来说明这样一个观点,在过去特定历史条件之下,作为艺术的摄影,它的艺术价值来源之一,是因为其发出了一个公开的声明:当社会普遍观念认为“照片是真”的时候,他们却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照片是假”这个命题。这个论证非常微妙,且耐人寻味。 当然,照片的真假并非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甚至不可以简单地提出它是真还是假这样的问题。因为照片和镜头对面的事实的关系是微妙地存在于一个灰色地带。在我看来,无论是纪实还是艺术,两者都是首先在这个灰色地带展开探索,然后逐步推进,而最终在“说真话”的道路上,殊途同归。 从历史上看,艺术工作者,一直在研究摄影本体语言的特征,从19世纪画意派的模仿绘画开始,到

28、20世纪初期直接摄影派专注于建立摄影自己的语言法则,而后到60年代人的觉醒,艺术家又开始关心摄影作品中的“超摄影”部分,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各个层面对摄影作品中蕴含的多重关系展开探讨,比如对当权者掩盖照片的片面性,用照片蛊惑受众予以揭露,针对消费文化中泛滥的视觉欺骗做了尖锐的嘲讽等等。而在艺术家探讨摄影语言的进程中,纪实工作者也逐渐地意识到摄影的缺陷,他们有的开始通过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的文献积累,并辅以大量文字资料,以此来描述事实,接近事实,而有的人则放弃了给读者一个客观真实的努力,偏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现实。 所以,到今天,摄影是怎样的一种媒介,对它的本质的探讨已经告一段落,艺术界在“

29、这张照片是一个谎言”之后还没有什么振聋发聩的新的言论。当下,严肃的摄影艺术工作者和有良知的新闻纪实工作者,他们在对摄影语言本体的认知上,其实已经没有差别。体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到的一个事实上,现在有的摄影艺术工作者似乎也在做纪实,而有些纪实工作者的作品似乎也很艺术。如今,我们又回到了一个起点:你究竟要用这个媒介来说什么? 对于强调摄影“艺术”和“纪实”的分野的论调,我认为要警醒的是那些站在喧嚣之处谈论艺术的摄影和纪实的摄影的差别的言论,有一些是出于功利主义的需求,比如,为了一个画廊售卖产品的需要。至于本次评选对于艺术类和纪实类的设立,是征集作品操作上的需要,艺术类的评选结果可能会有些出乎意料,但我认为正如刘树勇老师刚刚在发言里提到的,它基本可以体现当下艺术界对摄影媒介的认知与使用。如果因此激发出争论,倒也是件好事,因为“摄影怎么就艺术了”这个话题在中国仍然缺少讨论和反思。通常我们所谓“纪实”和“艺术”的分类,更多地是为了言说的方便,所谓强以为分。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艺术摄影,其最终的指向都是要去接近和呈现真理,只是其呈现的视觉形态有所不同而已。 即使以退求其次的标准来说,作为艺术的影像判断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直处在流变过程中的。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和要去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另一个方面,这种变化也反映了人类智慧的不断增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