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3.75KB ,
资源ID:187679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7679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水土保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水土保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表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蚀与风蚀面积(平方公里)省(市、自治区)水蚀面积风蚀面积合计北京市4383湖南省40393天津市463广东省11010河北省54662829562957广西壮族自治区10369410373山西省92863海南省205342547内蒙古自治区150219594607744826四川省1504006121156521辽宁省48221233350554贵州省73179吉林省192961427833574云南省142562黑龙江省86539890795446西藏自治区6274449893112637上海市重庆

2、市52040江苏省4105陕西省11809610708128804浙江省18323甘肃省119370141969261339安徽省18775青海省53137128972182109福建省148328714919宁夏回族自治区209071594336850江西省351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54259207261036151山东省32432355535987台湾省7844河南省30073全国合计164881619067403555556湖北省60843水蚀现状全国水蚀总面积165万平方公里,不同强度等级的面积:轻度83万平方公里;中度55万平方公里;强度18万平方公里;极强度6万平方公里;剧烈3

3、万平方公里。风蚀现状全国风蚀总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不同强度等级的面积:轻度79万平方公里;中度25万平方公里;强度25万平方公里;极强度27万平方公里;剧烈35万平方公里。第二部分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90年代末的356万平方公里,10年间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水蚀面积减少,侵蚀强度降低 全国水蚀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179万平方公里减少到90年代末的165万平方公里,10年间减少了14万平方公里。中度以上的水蚀面积由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82万平方公里,强度以上的水蚀面积由3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7万平方公

4、里。风蚀面积增加,侵蚀强度升高全国风蚀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188万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年代末的191万平方公里,10年间增加了3万平方公里。中度以上的风蚀面积由9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12万平方公里,强度以上的风蚀面积由6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7万平方公里。东中西部水蚀面积增减幅度不同东部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和台湾等10省、直辖市,中部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10省,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10年间,东、

5、中、西部水蚀面积增减幅度不同: 东部水蚀面积由1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9万平方公里,减少4万平方公里,减少29个百分点; 中部水蚀面积由6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49万平方公里,减少13万平方公里,减少22个百分点; 西部水蚀面积由10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7万平方公里,增加3万平方公里,增加3个百分点。水土流失特点我国山丘区面积广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放牧垦殖历史久远,加之近年城市化和开发建设项目扩展,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主要特点表现在: 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

6、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在平原区和沿海地区也局部存在。 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治理难度大。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相互交错,成因复杂。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蚀为主,局部伴随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北风沙区和草原区以风蚀为主;西北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带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冬春两季以风蚀为主,夏秋两季以水蚀为主。 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24亿吨,其中中上游地区达156亿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特别是内

7、蒙古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7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10000吨/平方公里,严重的高达35万吨/平方公里,该区输入黄河的泥沙约占黄河输沙量的一半以上。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 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近100万亩。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50%。进入20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 泥沙

8、淤积,加剧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产生大量泥沙,淤积在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中,约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厘米,形成“地上悬河”,对周围地区构成严重威胁。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加速了暴雨径流的汇集过程,降低了水库的调蓄和河道的行洪能力。 影响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加剧干旱的发展。我国多年农田受旱面积294亿亩,多数发生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地区。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总量仅占全国l/8,但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

9、,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不得不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随着泥沙排入黄河。而在下游,平均每年需舍弃2003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降低河床。 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贫困。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尤其是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力下降,产量下降,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 过伐过垦过牧。我国人口众多,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在人口压力下,滥伐森林、陡坡开垦荒、草原垦殖、超载过牧等活动不断发生,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侧重开发、忽视保护。一些开矿、修路

10、、采石等生产建设,随意倾倒废土、废石、矿渣,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西北地区,人与自然争水现象严重,生态用水减少,天然绿洲萎缩,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第四部分 水土保持成就50年累计治理成效经过50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存面积859万平方公里,其中修建基本农田2亿亩,营造水土保持林65亿亩,经果林7000多万亩,种草6500多万亩,建设治沟骨干工程1403座,以及一大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高

11、效农牧业,项目区2500多万亩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实施封育保护面积10万平方公里,基本解决了40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为水土流失治理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基本经验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历,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逐步实现了六个大的转变:水土保持从典型示范到全面发展;从单项措施、分散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分区防治、分类指导,综合治理;从单纯治理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从传统的治理方法到依靠科技,采用和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从防护性治理到治理开发相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从单纯依靠政府行为组织到采取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相结合。我国水

12、土保持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路子,主要做法: 预防为主,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我国政府通过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法律规定要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并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长期持续开展;规定了“谁投资、谁治理、谁收益”的政策,并切实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权益;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执法监督,禁止陡坡开荒,要求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制度;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并予以公告;同时 要求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法律的执行,有效地

13、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我国水土保持始终坚持和重视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并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水土流失的规律,因地制宜,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综合开发,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因害设防,形成综合防治体系。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先从大江大河支流的小流域实施,分期分批重点治理,逐步推进,治理一片,巩固一片,见效一片。 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 在治理过程中,既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又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 用,把治理水土流失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密切结合起来,把小流域的资源优势转化 为经济优势,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实现三大效

14、益的统一,使群众在治理 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依靠科技,提高治理的水平和效益 我国水土保持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 先导作用。因地制宜研究推广实用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先进的理 论、技术和管理模式,狠抓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对农民群众采取示范、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增强科学治理意识和能力,提高治理的质量和效益。 建立政府行为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实行的租赁、承包、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的治理责任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土保持投入新机制,形成全社

15、会广泛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新局面。 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水保意识 采取政府组织、舆论导向、教育介入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水土流失危害性的宣传,唤起全社会、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形成水土保持人人有责的氛围。第五部分 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我国水土保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21世纪的水土保持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防治任务艰巨。目前仍有近2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按照目前的防治速度,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二是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三是边治理边破坏的现

16、象仍然存在,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防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指导思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要求,21世纪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以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以坡耕地改造为基础,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示范引导,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

17、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治目标 21世纪是全球致力于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世纪,我国政府已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动。 近期目标(2000年2010年):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平方公里,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七大流域特别是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重点治理工程初见成效,在全国水土流失区基本建立起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中期目标

18、(从20112030年):使全国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全国建立起健全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体系。 远期目标(从20312050年):全国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基本得到控制,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宜林地全部绿化,“三化”草地得到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重点布局根据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划分出全国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分区防治、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重点预

19、防保护区:对有潜在侵蚀危险的森林区、草原区、植被覆盖度在40%以上的沙区以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治理成果区实施保护,尤其是对长江、黄河、珠江的源头区、内蒙古草原区、重要水源地库区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要实施重点预防和保护。 重点监督区:对晋陕蒙接壤区、豫陕晋接壤区及西部开发建设等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监督,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重点治理区: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珠江南北盘江上游、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重点治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优先实施的项目有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沟道整治工程,农牧交错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长江上游地区

20、坡面水土整治工程,石灰岩地区土地抢救工程,以及内陆河区生态绿洲保护工程等。防治措施 依法行政,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预防监督,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同时,通过法律执行,切实保障治理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把水土流失的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努力做到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依靠广大群众积极开展综合治理,更要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 继续坚持已有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行以小流域为

21、单元、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措施,抓好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坚持科技进步,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不断寻求更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大力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建立全国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 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改革,不断完善和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鼓励支持广大农民和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治理水土流失。 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增进了解,相互学习,不断吸收国外水土保持科技的先进理论、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快速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科技水平,积极引进外资,增加水土保持投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