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 ? 孟子则强调: 。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 ,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 ,这也应该是君王的态度。 4、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 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
2、传至今的成语为: 。 劝学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 ; , 。”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6、荀子劝学中“ ,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
3、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 , 。”的境界。 8、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9、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0、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1、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
4、是:,;,。 12、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13、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14、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15、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1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
5、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7、 “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作品)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1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0、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