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66KB ,
资源ID:1875054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750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doc)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doc

1、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 题捕捉“动情点”年级高二学期第三学期教学目标1.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是动情点,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2. 了解“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学习写作运思的技巧。教学重点1、 怎样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自己的“动情点”2、 理解“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3、 通过具体写作练习,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加深对写作原理的领悟。教学思路1从例文出发,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在学生发言结束后作总结时完成知识小结的任务。2分析讲评习

2、作时,最好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感受分析作者的“动情点”、篇章结构的目的及优缺点,然后让作者自己做答辩式讲解,谈谈大家的发言对他有没有启发,有什么启发。3.最后老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主要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捕捉自己的“动情点”,教学资源教材“讨论”专题短文。剪辑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录像片。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有关“感动”的图片。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诗人塞柯尔律治也说过类似的

3、道理:“只有动情写成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同样的话在狄德罗那里也可以见到:“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罗丹说:“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作者的“动情点”恰恰就是阅读者的共鸣点。【活动一】1。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想想、说说在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动情点。2、学生齐读名家语录:文学家乔治桑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2、引出作文写作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对“动情点”的敏锐感知。二、感悟:何为“动情点”、1、播放视频,触动心弦2、组织讨论,噪音的世界这

4、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3、问:何为“动情点”?(“动情点”:情感的触发点。)例:噪音的世界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是:明确: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工地的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具体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4、“512”地震图集,强化“学生对动情点”。的直观感知。说明: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的情思,或引发你的思考,或启迪你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一句话语;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

5、一条小河,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总之,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智慧,使你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活动二】1、观看视频,叙说内心的感动2、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动情点”? 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3、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资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挖掘出来。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动

6、情点”的直观感知。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动情点”的理性认识。3思考“动情点”的特点:1。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读者的共鸣点 2。内心刹那间的震动,稍纵即逝三、探究:如何抓住“动情点”1、导:化用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动情点”,而是缺少发现“动情点”的眼睛。初中时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都会被感动,尤其是看到身材臃肿、动作蹒跚的父亲翻过铁道去买橘子的片段,眼眶都会觉得湿润了。为什么呢?作者抓住了“动情点”。到底如何抓住“动情点”,下面,我们再以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冬天为例,体会作者的技巧。以朱自清散文冬天为例,探究、提出问题: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

7、形容三个片段的共同点。2、讲解:横断面、纵断面P43知识导引:第六段3、文章总结:人的一生都是先和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然后拥有宝贵的友情,然后寻找到真挚的爱情,然后也体会到当年父母之于自己的那分爱,因为自己也为人父母了。生活就是这样,有爱就有温暖,藏在温暖背后的爱就是作者的动情之本。作者正是善于感受生活,调动记忆,选取了生活中的片段,即“横断面”,巧妙安排素材,按照人生的逻辑顺序,巧用“纵断面”。这样,作者完美地抓住并演绎了“动情点”温暖。4、方法点拨:让自己的心灵敏感起来,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前提)挖掘生活的点滴,截取生活“横断面”,思考人生的真谛(方法)巧妙安排素材,按照人生逻辑顺序,巧用

8、“纵断面”。 (方法)【活动三】1、学生阅读冬天。思考:1)、请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2)、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三个片段的共同点。明确:一个是小时侯和爸爸、兄弟们在一起吃煮豆腐的情景;一个是和朋友在冬日西湖划船聊天的情景;一个是妻子、孩子在台州生活的情景。共同点: “温暖”,所有这些温暖的感受就是他的动情点。2、探讨如何“抓住”“动情点”的方法。3、理解、把握“横断面”“纵断面”两个文学概念的内涵。探讨并了解,抓住“动情点”的方法增强学生品谈文本的能力,提高分析作品并得出方法的能力。四、深入探究:如何再现“动情点”分组讨论,再次回到冬天文本,思考如何再现“动情点”的方法教师归纳再

9、现“动情点”的方法:精彩细致的描写打开词语,细化描写多一些精确的描绘词,少一些抽象的概括词。多一些个性化的修辞,少一些大众化的叙述。多一些合理的想象,少一些古板的记事。分组讨论,分组派代表汇总并将结论进行展示理性地参与,探讨过后,在讨论中为自主再现“动情点”做好方法上的准备。五、讨论“动情点” 与文章结构有什么关系?1、“动情点” 与文章结构有什么关系?2、如果只有一个集中的动情点,应放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动情点是乐曲的最强音,最强音形成高潮,高潮要在全曲尾部出现才能余音缭绕,例如冬天。3、教师归纳: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凸显“动情点”,增强文章的力度。1)。精心剪裁,巧设高潮,凸

10、显“动情点”。“动情点”决定着全文的高潮,牵动着全文的结构,所以在写作运思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使情感厚重感人;也可以通过调动各种不同的叙述顺序,加强细节描写等方式来“浓缩”文章的结构,使情感更加集中、动人。2)。集中渲染,画龙点睛,凸显“动情点”。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力量。3)。细化情景,虚实相生,凸显“动情点”“

11、动情点”只是一个触发点,要想让读者从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产生情感的共鸣,还需要注意生活情景的真实情感。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学生阅读:P45回家找出文章的三个“动情点”1)期盼与失落2)照片的前后变化对比3)为妈妈做饭使学生明了“动情点”决定全文的高潮,也牵动全文的结构。发现“动情点”,捕捉“动情点”都是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素材库,使写作时情感的流淌更加真实自然,从而更好地与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六、写作实践1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实践” 第三题这篇文

12、章作者的“动情点”是爸爸妈妈在缝窗帘时凝固成的一幅画面。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老师不宜强调哪些启发才是对的,而尽量做到让学生说出多样化的感受来,甚至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里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一幕。这个环节是要达到一个互相启发、互相交流的作用。2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实践” 第一题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思考是训练学生打开思路的很好的办法。同题作文就是这样一种训练途径。同题作文在选题的时候,可以选择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见到的场景或物品。比如:校园四季、校门前面的一条马路、从教室窗户可以看到的一脉远山等等,甚至可以是即兴的:正在下的一场雨或雪、正在流行的一种风尚(音乐、

13、语言等等)。要有意识地统计一下学生的思路有多少种,并进行归类整理,做到老师心中有数。在讲评作文的时候也要把所有的思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在自己的想法之外还有很多种很精彩的想法,一方面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能够面对题目产生若干种想法,并从中选取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拿手的一个思路去创作,有选择才有鉴别。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例文展示,用实例说话,告诉学生怎样写是好的,怎样写不够完美,应该如何去完善。把理论糅在实例中,理论也就活了起来。1学生学习捕捉动情点,以小见大抒写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启发举例:1)幸福就藏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2)父母对于孩子的体贴关爱无处不在。3)有时候不说反而比说的

14、教育效果更好。4)认真对待生活中的小事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5)失败不应该是泄气药,而应该是励志剂。6)用美的心灵看世界,世界会更美。2学生完成“写作实践” 第一题1第三题,用意在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小事不可小视的思维方式。2第一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动情点”,体会“动情点”因人而异的特点。自我反思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1 这一节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联系紧密,注重了从例文出发,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在学生发言结束后作总结时完成知识小结的任务。这样不但可以达到知识讲授的目的,而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所有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实际的,而且对实际具有指导作用。2此次教学设计

15、积极呼应高考作文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真切地做到了选修教材教学与高考大纲接轨。3思想教育方面通过公益广告、“5.12”地震图片、以及生活中点滴感动的图片让学生又再一次获得了情感与心灵的洗礼,基本达到了新课标中对于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目标4教学方法上,同学们的讨论,分析归纳,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以及学生自主写作等方式符合新课程“自主学习”的教学要求。5“学生的讨论”到“学生的自主写作”也较好地达到了将新理论转化为写作实践的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有些赶时间,如能作两课时设计,效果会更好。2以名家名篇作为范文固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有时会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所以可以多拿学生自己的文章作为赏析重点,这样会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