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9.28KB ,
资源ID:187415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7415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辨证法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辨证法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1、 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3)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4)综合性和开放性。2.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几种不同形式的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前期形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但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能突破层层阻碍向前发展,并形成新的自然观,这种新的正确的自然

2、观又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古代朴素自然观:原始社会,主要是认为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迷信思想,其中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验自然科学除天文学、力学之外,其他门类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靠观察和思辨,从直觉出发,对自然界做整体的考察和说明。古代朴素自然观和方法论形成。达到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与结合,这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大特点。但是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的历史局限性。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与局限性特点:a,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b,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局限性: 直观性、思辩性、猜测性。2)、中世

3、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和验证,使得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和为宗教神学服务的经院哲学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是科学的黑暗时期。3)、近代前期形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论)自然观:15 世纪18 世纪: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伴随着文艺复兴(主题: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科学重新兴起,并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独立的发展进程。但是当时自然科学只有天文学和力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已知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自然界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还没有通过自然科学本身的认识被揭示出来,

4、使得这个时代的自然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只是孤立静止地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种自然观是以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为特征的,在其本质上是不科学的,用其知道不仅禁锢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常常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机械论自然观特点:孤立的观点否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静止的观点否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形成原因:(1)受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不高的影响;(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对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评价(1)这种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2)这种自然观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束缚和阻碍的作用。

5、18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技术革命,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德国康德、黑格尔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但没有克服它。黑格尔提出了唯心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有绝对理念外化出来的,自然界的一切应该用精神的内在活动解释,而不应用物质的外在运动解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内容。费尔巴哈会为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却全面否定了黑格尔合理的辩证法。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背景:1、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下半叶开始) 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1)提出大量新的事实材料、新问题;(2)提供了新的工具。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入到综合化、理论化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

6、心:(1)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相互关系:(1)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2)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3)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3. 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1)受当时生产水平较低、科学水平不高影响。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处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搜集到的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变化。当时只有研究宏观物体的力学发展的比较完善,成为带头学科,人们用研究力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去认

7、识自然,将其分割,孤立静止的研究,导致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1)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2)坚持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3)自然界的组成是不可分割的微粒:还原论(4)机器的隐喻代替机体的隐喻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普遍联系):(1)物理学: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电流、电磁感应的发现,化学电池的发明;(2)化学:1828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1870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3)生物学:细胞学说1838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关于自然界的发展演化:(1)天文学:德国科学家

8、康德(1755)、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1796)分别独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2)地质学:英国地质学赖尔在地质学原理(1830)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1859)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4)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从18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利的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本身要求突破形而上学局限,因而随后产生的带有辨证法思想的德国黑格尔哲学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2)19 世纪30-70 年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领

9、域的新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等发现为自然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3)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一方面需要从纷乱状态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又需要适合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以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继承了哲学史上宝贵遗产以及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特别吸取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它加以革命的改造,才在他们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5.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举例说明)答:(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科学上证实了时间与空间、时空与

10、物质的本质联系,以及时空与运动不可分割;(2)普朗克的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理时间中不同于宏观物理的新概念,阐明了事物与场的辩证统一;(3)分子生物学把对生命的研究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解开了生命活动和遗传现象的秘密,大大深化了辩证生命观;(4)非线性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揭示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也为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揭示出自然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立体的因果网络,是系统的、整体的因果关系。(5)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深刻地触及了自然界运动和演化的方向问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又一项重要内容。6. 分析

11、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含义:(1)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2)要素:指组成系统的各个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单元。(3)系统的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织方式的综合。(4)系统的功能:指有特定结构的物质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5)系统的环境:指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1)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关系,但其有着本质属性区别,是一种耦合关系;(2)结构决定功能,功能的改变又引起结构改变;(3)系统的功能不仅依赖其要素

12、和结构,还依赖于环境;(4)单有关于要素、结构、环境中某一方面的认识都不足以逻辑地推出系统的功能;(5)要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必须要有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这四个方面。7. 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层次性: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这种等级差异性就是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层次间的辩证关系: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层次多种多样,他们之间有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表现为间断性和连续行的统一,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物质系统层次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13、1)间断性是指各物质系统层次是分立的、不连续的;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在质量范围和空间尺度范围方面各有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结构,并往往发挥着不同层次的系统功能;各自遵循的运动规律也是不同的。2)连续性是指物质系统层次之间的分立不是绝对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并能够相互转化。层次之间具有从属关系;每一个层次的物质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相邻层次的物质系统发生转化;多个层次之间发生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物质系统层次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有限性:对于每一个具体层次的物质系统来说,其在质量范围、空间尺度、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是有限的;2)无限性: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对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的认识是

14、不可穷尽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系统层次,都只不过是无限的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系列上的一个“关节点”。(3)层次结构的因果链1)上向因果链:低层次物质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次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可以决定高层次物资和系统的特有规律;2)下向因果链:高层次物质系统对低层次物质系统的限制和影响;双向因果链一方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8. 如何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系统新的有序状态(或稳定性)的形成?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的杂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上或功能上的

15、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为物质系统稳定性的由来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说明,从而表明物质系统稳定性的产生和耗散结构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从状态上看,耗散结构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系统处于结构上的“稳定状态”;从生产条件上看,耗散结构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开放系统,即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物质系统,这也正是作为物质系统稳定性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从过程上看,耗散结构的产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形成的过程,它的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物质系统稳定性产生并得以保持的内在原因。当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是动态的,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的。超过这个范围,原有的稳定

16、性就会失稳,涨落将支配系统的行为。这种涨落被一定条件所巩固时,就会出现新的稳定状态。也就是说,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系统会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演化历程。在变化了的时空结构中,又会出现新的涨落。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1)、远离热平衡态。(2)、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有信息,能量交换。(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4)、系统中存在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5)、涨落、突变。9.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图景及规律?(宇宙、星系、恒星、地球)宇宙及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图景:宇宙经历了基本粒子形成阶段,元素起源阶段,实物阶段,宇宙未来阶段。恒星演化经历了星际弥漫物质、星云、原恒星

17、、引力收缩(红外星)、主序星、红巨星,脉冲阶段,或超新星爆发阶段。地球演化的基本图景:天文时期,地质时期,地壳运动。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图景:简单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结合成原始生命,进化成细胞,多细胞体,生物、细菌的分别进化。规律:整个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构成的过程集合体;矛盾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并遵循运动转化守恒定律;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呈现周期性。运动转化守恒定律是自然物质系统演化发展的普遍规律。10.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关系:(1)人与自然的

18、关系是一种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对象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自身时代更迭的不断进化,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2)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3)实践是人和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原因:首先人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9、改造自然。一方面,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受动性,人的认识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只能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定和协调自己的实践活动。协调发展原因: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扩大人工自然的全部努力,就其直接目的而言都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后果,特别是其远期和间接的后果,却往往达不到人类的初始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就自然界而言,在演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存在着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并时刻都在努力的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在人类生产水平

20、、技术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还是有限的,不致出现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间尖锐的程度。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11.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这两个原则的关系。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必须确立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这是协调发展的思

21、想前提;必须建立一种自觉的社会组织,这是协调发展的社会前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协调发展的科学前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理论方面: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的系统观念,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实践方面:依靠科学技术来合理地调节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最直接的有效途径;社会方面:解决好人类社会问题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保障。这两个原则总体上是一致的:本质上一致:科技、经济、社会是人类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它们与自然协调发展就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基本原则一致:都是在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依靠科技,处理好社会问题;实现途径一致

22、:即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两个原则强调的方面不同: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侧重于人类的各个部分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侧重于人类整体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一个是微观,一个是宏观。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核心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强调发展。发展是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停止发展,人类就难以继续生存,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强调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不是牺牲环境来取得的增长,而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生存和民展中提高增长论,并把消除贫思想感情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

23、重要条件。(2)强调协调。经济增长目标、社会发展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三者之间必须协调统一,即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以自然资源与环境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价值,抒环境价值计入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之中,逐步建立资源环境核算体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3)强调公平。既要体现当代人在自然资源利用和物质财富分配上的公平,也要体现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公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也要力求公平。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地人的一时利益。它强调经济发展与

24、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加上目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造出资源大量浪费。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实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3 “循环经济”极其基本意义、原则是什么?(即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模式。基本原则:“3R”原则减量化(Reduce)

25、、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意义: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采用“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达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发展目标,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14 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及相互关系,体系结构。科学的含义(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根据已知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一整套的原理、定义、定律、公式等建立起来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完整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3)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科学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4)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5)科学是

26、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的特征:客观性、系统性、探索性、重复性、继承性、物化性技术的含义:技术是人类有目的的利用自然规律,在创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技术的特征:统一性、中介性、动态性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区别:(1)目的任务不同。科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解释自然及其规律,属于由实践到理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转化过程;技术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把理论变为发明创造,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属于由理论向实践,即由一般到个别的转化过程。(2)根本职能不同。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认识自然;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3)评价标准不同。

27、科学判定要讲是非,讲真理性标准,要淘汰谬误;技术评价要讲合理,讲效应性标准,追求效用效率。(4)效果不同。科学会导致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而技术则会引起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5)工作主体不同。从事科学研究的是科学家;从事技术发明的是工程师。联系:(1)科学与技术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反映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2)科学与技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3)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还表现在科学与技术的互动。体系结构: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种研究基本上有两个角度:一是研究整个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二是研究每个科学部门的局部结构,即某一学科内部的

28、精细结构,又称。我们讨论整体结构。(1)功能结构:这种结构按照科学研究目的、侧重点的不同,把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2)整体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科学部门所构成的最基础的一级结构。15.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发展模式。科学的内在机制不同理论学说之间的矛盾:“氧化说”战胜“燃素说”,“分子运动说”战胜“热素说”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矛盾:科学理论源于科学实验,如原子分层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是从科学实验得到的;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实验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的矛盾:学科多达2000多种科学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细胞学说细胞核染色体;核酸DNA技术的内在机制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技术目的就

29、是指在技术上为实现社会需求而对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功能所作的设定;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是实现技术目的的物质条件,包括各种工具和活动方式。技术转移与技术综合: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从拥有者一方流动到需求者一方科学的发展模式带头学科更替和科学中心的转移模式:机械力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学;汤浅光朝科学中心转移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平均周期为80年。普赖斯指数逻辑增长模式:知识总量呈指数递增,但只能说明近现代发展,不能预测未来;波普尔伪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1猜测性理论除错问题2,但强调演绎反对归纳;库恩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

30、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但这种理论排斥其他科学发展模式,夸大非理性因素;?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研究纲领的阶段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但过分强调对“硬核”的保护,而对科学发展中观察和实验所起作用认识不足。技术的发展模式动力模式:社会需要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新的社会需要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生命周期模式:初创时期(新技术萌芽,技术进入较长时间的缓慢发展时期)加速时期(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加速发展,进入加速增长期)成熟时期(新技术经过加速之后,进入正常生长时期)饱和时期(技术水平接近极限,在平衡中潜伏着新周期的开始) 另一新技术的产生;扩张模式(技术梯度递进模式;技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