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8.56KB ,
资源ID:187310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7310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教育史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教育史Word下载.docx

1、特点:偏重社会人事。( “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五)、论教学原则和方法学、思、行结合教学原则:(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针对学生的性格缺点,补偏救弊; 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2)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3)启发引导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含义: 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举一反三诱导: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教学方法:好学乐学;实事求是;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六)、论道德修养(1)道德

2、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2)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立志乐道;克己反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七)、孔子的教育精神1、学之不厌,诲人不倦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3、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4、提倡师生平等。5、教学相长(八)、孔子的历史贡献1、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2、提出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3、提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4、重视古代书籍的整理5、教师的教育精神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一、稷下学宫(一)、定义: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的学府(二)性质1、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2、多功能性: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三)、特点1、学术

3、自由2、教师待遇优厚3、学无常师4、制定了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四)、意义1、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分化;2、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二、性善论是孟子的教育理论的基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译:同情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之心,每个人都有;恭敬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不曾探索它罢了。三、

4、孟子论理想人格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理想人格做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他们决不向权力低头,决不无原则地服从;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实现这些理想人格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四、荀子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1、闻见: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2、知:知道事物的本质与规律3、行: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发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是商鞅。顾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

5、吏为老师。五、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出自大学,分别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八条目出自大学,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而丰富,体现了循序渐渐的原则。六、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很好的反映了学习的基本环节:学、问、思、辨、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七、学记里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一)、教育教学原则1、预防性原则:估计学生可能会发生的种种不良的行为,预先采取防

6、止措施2、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3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顺序4、学习观摩原则: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5、长善救失原则: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他的两重性,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6、启发诱导原则:懂得循循善诱,让学生会举一反三7、藏息相辅原则:让学生学习劳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被强迫(二)、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一、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内容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

7、孔子”之称。(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二)、兴太学以养士 (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掌握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对于此建议,汉武帝采取了一些措施:专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二、汉朝的太学考试形式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了“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所出的试题;“射”是来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是教师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三、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董仲舒在汉景帝时曾为博士,他以“第次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2、三大文教政策是董仲舒社会政治思想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体现。3、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至汉初普遍流

8、行的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将人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4、“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5、“三纲五常”是董仲舒的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所谓三钢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所谓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四、王充的论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为五个等级:文吏:只受过识字教育,与一般的俗人没有区别。儒生:能说一经,知识面很狭窄。通人:博览古今,但是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人:知识渊博,能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政治结合起来。鸿儒:知识分子的最高一层,能精思著文,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在中国教育

9、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型人才。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九品中正制(或“九品官人法”)定义: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充任,将士人按“才能”评定为九等,实际上是按门第高低列等,政府按等选用。二、魏朝太学的考试方法魏朝太学的考试方法是“五经课试法”,经过的过程是:门人、弟子、太子舍人、郎中,随才叙用。三、玄学1、玄学虽然不是一种教育理论,但是却成为一种教育思潮,“自然”是其教育主张的灵魂,“自然主义”是整个教育思潮的主要特征。2、“顺应天性,自然发展”是玄学的教育宗旨;“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一、隋唐的文教政策(一)、崇儒兴学 目

10、的是为了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需要用儒学思想来教化和培养人才。(二)、兼用佛道(三)、发展科举 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制诸州岁贡三人”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的开始。“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四)、任立私学 州学,县学是由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县以下的由民间士人自己筹办,强调民间私学要实行礼教。二、隋唐时期的学校种类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三、韩愈论学校教育韩愈主张发展学校教育,并采取了一些措施。1、 用德礼而重学校。2、 学校的任务是训练官吏。3、 整顿国学。在招生制度方面,扩大了招生的范围。在

11、选官任选方面,主张以实际才学为标准选任学官。在转变学风方面,以恢复教学秩序为首要4、 恢复发展地方学校四、韩愈论教学韩愈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修先王之道”,其途径是“读六艺之文”。认为写文章要有自己独创的语言。“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对于学习问题,他认为:要努力勤学;要多读博学;要积极思考。对于教学方法他认为:要重视因材施教;注意生动与活泼。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时期的三次兴学(一)、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改革科举考试 3、创建太学 (在太学中推行著名教育家胡媛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二)、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11

12、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所谓“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三部分。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3、颁定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材4、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三)、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二、三次兴学对宋朝的教育有的影响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

13、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三、书院1、定义: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2、宋朝规模比较大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崇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学规。四、宋朝书院的特点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2、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3、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五、蒙学教材1、识字教学的教材:三字经、百家姓2、伦理道德的教材:吕本中童蒙训,吕祖谦

14、少仪外传3、历史教学教材:宋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作叙古千文4、诗歌教学教材:朱熹训蒙诗5、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宋方逢辰名物蒙求六、宋朝的科举制度(一)、宋朝的科举考试有常科和制科之分。(二)、科举制度1、演变过程: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德取人的察举制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2、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个人自愿报名,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按科命题,同场竞赛,限量选优录取。3、考试的科目: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常科与制科并举。4、经常采用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间或还采

15、用口试。5、隋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作用与影响(1)、科举把选士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利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治的愿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2)、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3)、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的教育内容、学校的考试方法)(4)、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到国外,对朝鲜、日本、欧洲均有影响。6、宋的科举制度的特点(1)、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2)、确定“三年一贡举”(3)、殿试成为定制(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7、元朝科举制度的特点:(1)、民族歧视明显(2

16、)、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案标准(3)、科举制度日趋严密8、明朝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9、清朝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清代科举制度大体因袭明制,然而其考试办法比较前代更为繁杂而周密。正式科举考试仍为乡试、会试、殿试,但在正式科举之前尚有“童试”。10、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一)积极意义: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2、相对客观公正。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消极影响: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2

17、、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七、王安石的系统的人才理论(一)、教之之道 即是人才教育培养问题(二)、养之之道 即是人才的管理问题(三)、取之之道 即是人才的选拔问题(四)、任之之道 即是人才的使用问题八、朱熹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他用理学的观点来论述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九、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理学家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所说的“天理”是以“三钢五常”为核心的

18、封建伦理道德。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一下1、 立志 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2、 居敬 专心致志,谨慎认真的意思3、 存养 即是存心养性4、 省察 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5、 力行 强调身体力行,反对言行脱节。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一、东林书院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二、王守仁的论儿童教育内容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一、黄宗羲论教学思想1、力学致知 2、学贵实用 他强调只有适

19、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3、学贵独创 他反对墨守成规二、颜元“习行”教学法“习行”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他重视“习行”教学法的原因是:一、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二、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反过来应对外国的侵略二、洋务学堂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大臣们倾力兴办各种新式学堂,名为“西学”,这些学堂(洋务学堂)大致分为三类:方言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均为专科学校性质。三、京师同文馆设立时间是1862年三、首批留美学生

20、的派遣时间是1872年四、“中体西用”的内容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壬寅学制颁布时间是1902年 它是中国第一个颁布但没有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颁布时间是1904年 它是中国第一个颁布且实施的学制。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时期的教育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学制体系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中等教育段;高等教育段;在主系列之外的学校中,还有师范类和实业教育类。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以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1902年同

21、章炳麟、蒋智由等发起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同年,又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并任校长。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主持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的封建学制,主持制定与颁布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即“壬子癸丑学制”,改订各级学校课程,增加自然科学与工、农技术的课程,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改革。(二)、关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世界观基础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论著中,他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宗旨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

22、教育方针。2、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第一,军国民教育 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第二,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第三,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第四、世界观教育 他认为世界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乎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第五,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三)、改革北京大学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4、学科和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四)、关于“教育独立”论发表了教育独立议,提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

23、各派教会的影响。“教育独立”的具体内容:第一,教育经费独立;第二,教育行政独立;第三,教育思想独立;第四,教育内容独立;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能参与教育事业。(五)、关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六)、关于“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蔡元培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他极力反对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教育。(七)、关于“学为基本、术为支干”的教育思想蔡元培认为学与术应有所区别,即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应有区别。既然学与术有区别,学校也应有相应的分工。(八)、关于提倡劳动教育的思想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30年代的

24、教育一、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 (或称“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第一、根据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第三、初等教育史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第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第五、改革师范教育第六、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高等教育阶段的年限,取消大学预科。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一、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所谓全人生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引导,不仅是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的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社会改进之所用。二、晏阳初的“四大教育

25、”与“三大方式”1、“四大教育”是:一、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二、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三、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2、“三大方式”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陈鹤琴的“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目的的民族特征;“做现代中国人”进而体现时代精神。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二十年代末陶行知提倡乡村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1927年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此

26、时确立。(二)、关于“生活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陶行知产生此思想渊源:其一,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也与他推行平民教育运动失败有关。其二,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建立以生活为中心的新教育的需要。1、“生活即教育”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来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

27、一种终身教育,与人共始终的教育。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总结: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三)、关于普及教育的思想 陶行知将毕生的大部分精力献给了人民大众的普及教育事业。他为劳苦大众办了乡村小学、工学团,在城市办了工人夜校和为工人、平民服务的幼稚园,后来又创办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不断地为劳苦大众的普及教育贡献者自己的聪明才智。 陶行知重视普及教育,原因除受二、三十年代整个普及教育、乡村教育运动思潮的影响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 是他有一颗真心实意的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