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针灸推拿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有,针灸穴位发光模型,针灸穴位推拿按摩模型,语音提示十四经脉穴位电动针灸模型,及各种针灸推拿模型和针灸推拿的耗材器械等设备。 南阳理工学院备课讲稿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
2、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
3、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 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
4、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
5、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1、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8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2、常见的经络现象及其特点: 常见的经络现象 (1)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现象 (2)病理现象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
6、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性感觉障碍;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 特点:(1)循经感传现象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机械压迫局部降温局部注射普鲁卡因和生理盐水,亦称张力阻滞皮肤触觉刺激外加磁场刺激 第三节: 3、牵涉痛特征: 牵涉痛出现的部位,多发生在与病变器官同一神经节段的皮节区或肌节区。 牵涉痛一般均为可逆,当去除内脏病变后,其牵涉痛也随之消失。 皮肤过敏带不仅对接触、压迫、牵引等出现感觉过敏,而且皮下组织硬度也发生变化,有时用手可以触到有结节和条索状物等,有的还可见皮
7、肤变厚的现象。 皮肤过敏带的毛细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如发生痉挛等,从而引起局部缺血。 5、神经节段性分布与穴位主治功能的关系 1)躯干部经穴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的关系 分析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和脾经位于颈部、上胸部、下胸部和腰骶部经穴的主治病症,可发现其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从神经解剖学分析,人体躯干部穴区所属神经节段与其主治内脏所属神经节段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7、远距离取穴可以用“中枢汇聚理论”解释。 8、胃耳反射:传入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枢神经下丘脑后外侧区 第二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与影响因素 1、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2良性、双向性,3功能性、早期性 2
8、、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1个体差异,2穴位功能特异性,3得气,4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5时间因素 3、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表现(举例):P76 5、艾灸的刺激参数及临床意义:P86灸温:温度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艾灸壮数、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灸量、灸时、灸质 第三章 1、疼痛特点:痛觉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一感觉。(而是和其他感觉糅合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感觉。)痛觉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构成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疼痛还具有“经验”的属性。能引起痛觉的刺激多为伤害 _。 疼痛分类:(根据疼痛的性质): 刺痛:又称快痛、第一痛。其特点是痛觉清晰、尖锐,定位明确,迅速发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
9、常伴有受刺激的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射。 灼痛:又称慢痛、延缓痛、第二痛。其特点是痛觉缓慢形成,持续时间较长,定位较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常伴有情绪反应、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 酸痛、胀痛、绞痛:其特点是痛觉难以描述,定位差,难以确定痛源部位。伴有内脏反应和躯体反应,以及较强的情绪反应。 2、 常用体外致痛物质(七种):K+、H+、组织胺、乙酰胆碱、5HT、缓激肽、SP 3、 闸门控制学说的中心思想(P111):刺激皮肤发生的传入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被引进三个系统:闸门控制系统,中枢控制系统,作用系统。这三个系统协同作用才能产生痛感觉和痛反应。 4、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
10、具有以下特点:针刺既能镇急性痛,又能镇慢性痛;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针刺既能抑制痛感觉,又能减低疼痛的情绪反应;针刺既能减低痛觉分辨率,又能提高报痛标准。 针刺镇痛作用的强度:在适宜的针刺刺激条件下,针刺可使正常人痛阈和耐痛阈提高,达到65%180%。 针刺镇痛的空间作用范围:针刺具有全身性的镇痛作用,但穴位与针刺镇痛部位之间有相对的特异性。 针刺镇痛作用的时程:在人体从针刺开始至痛阈或耐痛阈升高至最大值一般需2040min,继续运针或通电刺激可使镇痛作用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停针后其痛阈呈指数曲线形式回复,半衰期为16min左右。 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因素:针刺镇
11、痛作用主要受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刺激参数等的影响。 5、针麻特点: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与医生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作用:辅助镇痛作用,镇静作用,抗内脏牵拉反应作用,抗创伤性休克作用,抗手术感染作用,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促进创伤修复的作用。 缺陷/局限性(针麻“三关”):镇痛不全、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肌肉松弛不够。 6、针刺镇痛的作用原理:一、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1、针感感受器的兴奋,2、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纤维(针刺传入主要由躯体感觉神经中的类、类纤维传导。)3、同神经电针镇痛的外周机制。二、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论述题) 第四章
12、 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 1、 举例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肿瘤免疫、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等): 针灸对白细胞的调节作用:针灸可以调节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功能。 针灸对白细胞数量的调节:例如针灸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内关,可使血中白细胞总数上升,并以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为主,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 对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针刺足三里或合谷穴,均能提高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 针灸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例如针刺老年大鼠双侧足三里和关元穴,能使老年大鼠肝内巨噬细胞在数量上增多,体积上增大,吞噬功能增强。 针灸对肿瘤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例如电针荷瘤大鼠足三里、合谷和三阴交,可以提高CD
13、4+细胞数量和CD4+/CD8+比值下降 3、针灸的抗炎作用(三个方面)(论述题):(1)对渗出的影响:针灸可抑制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症渗出物;减轻炎症灶白细胞浸润;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炎性水肿。(2)对变性的影响:针灸可控制和缩水炎症灶坏死面积,延缓和防止坏死的发生,从而减轻炎症的变性病变。(3)对增生的影响:针灸可促进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进程;在促进肉芽组织形成的同时抑制其过度增生。 第五章 针灸对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调节(论述题) 1、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善脑电活动,抑制免疫炎性反应
14、,促进内皮细胞的修复,保护受损神经元(a、 降低自由基水平,b、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c、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d、抑制钙超载) 2、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影响血糖水平(双向调节)、影响血脂水平(降低)、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a、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异常,b、改善神经病变) 3、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针刺内关穴可以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状态,调节心电活动,改善心电图指标,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调节血管活性物质。 4、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改善肺功能,对多种炎症免
15、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整免疫功能 第六章 科研方法 1、医学研究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2、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提出问题,确定选题,建立假说;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科研设计;观察实验与验证;资料,实验结果的分析;撰写论文与发表。 3、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适用性、可行性、效能性。 基本程序(了解):1提出问题、2查阅文献、3建立假说、4确立选题、5选题的说明 5、实验设计的三要素: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四原则: 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 名词解释: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现代科
16、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究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3.循经感传现象:系指针刺、电脉冲及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4.循经皮肤病:是由于某些遗传因素,或内外环境刺激,沿着经脉体表循行路分布的呈带状的皮肤病。 5.良导点:皮肤导电量较高的点命名为良导点 6.穴位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刺激引起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7.穴位的
17、适应现象:当一个恒定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8.穴位病理反应:就是指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穴位具有反映病证作用。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异常变化现象,称为穴位病理反应。 9.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又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脉或穴 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一定的经脉或穴位,又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它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18、。 10.牵涉痛:是指当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 11.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称为海氏带。 12.体节:胚胎的每个节段性单位称之为体节。 13.得气:是指针刺穴位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受针者的针感和施针者的手下感。 14.针灸时效:是指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以及针灸效应的时间特征。 15.针灸量效:是指各种针灸方法的不同刺激参数对针灸效应的影响以及针灸效应的量学特征。 16.针灸即时效应:指针灸施术后数分钟或到一次针灸施术停住即出现的治疗效应
19、。 17.针灸后效应:指停止针灸施术后继续存在的针灸效应。 18.针刺镇痛:是指针刺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19.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科学的麻醉,故称为针刺麻醉。 20.针刺镇痛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 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简答 1.设计的基本原则 (1)对照的原则(2)随机的原则 (3)重复的原则(4)盲法的原则 2.经络现象 循经感传现象;循经皮肤病;循经皮肤血管功能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经络的生物物理现象;循经离子分布现象。 3.感传性质:针刺得气时,大多数受试者可有以酸、胀、麻为主的
20、混合性感觉循经传导,数受试者可出现流水感、蚁行感、冷感及热感等。艾灸时多出现温热沿经传导。电针刺激时则出现麻感沿经传导。指压多以胀感沿经传导。感传宽度范围在053cm;循经感传的速度与刺激穴位的方法、强度及温度三种影响较大。 传递速度依次为:手法运针快于电针;电针快于压迫穴位;艾灸的感传较慢。 4.穴位病理反应的几种表现形式: (1)感觉异常:内脏患病时,常在一定的穴位或某条经脉的多个穴位处出现感觉异常。最常见的感觉异常是痛觉过敏,即穴位处出现疼痛,或按压穴位时出现明显的压痛。 (2)组织形态改变:脏腑病变时有些人穴位处病理反应表现为局部皮肤色泽改变或形态改变,如出现瘀点、白斑,或出现皮肤局部
21、凹陷或隆起、丘疹、脱屑等,或在穴位、皮下出现硬结、条索状反应物等。 (3)生物物理特性改变:主要有穴位皮肤温度的改变和穴位电学特性 的变化。 5.铁离子一普鲁士蓝反应法 就是指根据普鲁士蓝反应原理,即铁离子遇到亚铁氰根产生蓝色亚铁氰化铁沉淀,利用该原理,在需截除的肢体上,用尖端裸露的绝缘针测定得气感,然后向针尖通30一50A直流电,起针后,针尖有部分Fe电解并沉淀于针尖周围,等肢体截下后,用l氯化钾一甲醛溶液灌流,沉淀于局部的Fe遇到亚铁氰化钾而形成蓝色颗粒,从而显示得气部位。这就是标记针感点的铁离子一普鲁士蓝反应法。 6.得气产生的机理 针刺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时,引起梭内肌收缩产生肌电,其继发
22、冲动传入中枢后形成针感,其局部的肌纤维收缩经针体传到针柄后引起捻针者的手下感。 7.内脏性牵涉痛的形成机制86 8.针灸作用的特点:具有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性、早期性等基本特点. 9.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有腧穴特异性与针灸作用、得气状态与针灸作用、个体差异与针灸作用、心理因素与针灸作用、时间因素与针灸作用。 10. 针刺得气的临床意义 针灸得气是指针刺穴位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受针者的针感和施针者的手下感。 针灸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针刺疗效应包括疗效的有无、疗程的 长短和预后的好坏。灵枢小针解指出:“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进一步指出:“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这
23、均指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是医生用作判断患者体质强弱、正邪盛衰、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针灸得气是针刺施术技术的标志,得气是施针者的针刺操作技术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应采取何种后续手法的基本准则。 11. 影响毫针手法量效的因素有 作用力方向是决定补和泻量效的重要因素。捻转补泻与作用力大小有直接关系:施行补法时,术者手指轻轻捻转,然后自然退回,形成一个有节奏的捻转频率,达到一定量,以达到徐徐地激发经气的作用,而施行捻转泻法时术者手指、腕及全臂协调用力,其作用力大,量效容易产生并能迅速激发经气,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捻转手法持续时间最佳参数:实验已证实,穴位操作最佳施术参数为每穴13分钟。捻转补泻手法作用持续时间最佳参数也与量效有关。 12.针刺麻醉具有五个优点 镇痛作用;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抗手术感染的作用;促进术后创伤组织修复的作用。 由于以上的作用及针刺自身的特点,针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缺陷:研究表明针刺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麻醉的要求,尚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麻醉不全;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个体差异较大。 内容仅供参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