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2KB ,
资源ID:1868118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6811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苍溪名胜古迹总览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苍溪名胜古迹总览Word格式.docx

1、轩前翠竹葱茂,轩下江水徐流。月明之夜,微风吹拂,竹影移动,波光鳞鳞,为苍溪县城周围八景之一的“临江夜月”。波光竹影轩右侧向上登数十级,入“别有洞天”石拱门,再上有“大观亭”。额题“江山一览”。亭分上下两层。登亭四望,远山近水,城廓田舍,尽收眼底。下亭东折,为全寺主体结构中房,有灵官殿;出园门向东绕石廊通西禅房、三官殿。三官殿中塑神像,殿内石隙,有涓涓细流,终年不涸。过三官殿以东直通正中的“慈云阁”,内塑观音坐像。殿连东禅房,为游人品茗之所。再东为居室和炊事所在。临江寺为苍溪游览胜地。其中送客亭,固年事久远损毁,大观亭因滑坡被摧毁。198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临江寺题联:“策杖临风,诗圣凭

2、栏曾送客;挥戈抗日,红军飞渡此长征。”苍溪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烟丛寺烟丛寺在城南少屏山腰,与县城隔江相望。民国苍溪县志载:“烟丛寺创建最古,历宋、元、明、清皆称胜地。”北宋诗人文同过苍溪登少屏山烟丛寺诗中有“层岩抱林木,有寺藏葱倩”句。明正统年间(14351449)官居苍溪的刘丙在游烟丛寺诗中有“高阁面山云霭霭,曲栏临砌草芊芊”句。明嘉靖间曾任湖南省常德府同知刘珩在重修烟丛寺古路引云;“江城南献,有古兰若,夙称招提,山明水秀,林木葱茂迩来资于毕方,剥于牛牧,不惟濯濯其形,即金绳觉路,亦且圯崩,令人逾踔不可步。”证明,明正德前,古烟丛寺已罹劫难。现存的烟丛寺,为四合

3、院木结构建筑,计正殿三间,前殿西转角一间,天井面积为66.06平方米。正殿大梁书“大清光绪”字样。寺中有泥塑儒、释、道三圣及千手观音、十八罗汉像,“文化大革命”中全毁。寺周古柏郁郁苍苍,林荫蔽道。静中幽趣,游人忘返。1983年4月,苍溪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崇霞宝塔祟霞宝塔位于县城东约3公里文焕村塔子山顶,为明天启六年(1626)修建的楼阁式六棱形白塔,塔身共9层,第一层每边宽3.3米。通高约25米,除塔座和第一层塔柱为石料建成外,其余八层均为特制大砖修建。五层以下有中心柱,各层于内柱开小室,室壁有龛,龛内有塑像。塔身及塔柱之间,有砖砌阶梯,游人可沿阶梯环绕而上。五层以上用砖丁角叠砌

4、而成,可攀登至塔项铁横桥,眺览江山之胜。塔身各层每边开有窗口。一至七层的正面塔门上,有砖刻“崇霞宝塔”、“文澜浴影”、“端矗五云”、“金堂邑露”等题额。“塔山挺秀”为苍溪县城八景之一。1983年4月8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塔顶开裂,塔身向北微倾,县政府拨款于1986年将项部两层拆除,依原样重砌,修补加固,内外粉刷一新。1988年7月8日,广元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塔予周围林木葱茂,与红军渡、武当山连成一气,为苍溪城乡人民游览胜地。观音寺观音寺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的东河西岸,与中土场隔河相望,占地面积6480平方米,是县内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原有山门、万年台、

5、钟鼓楼、佛殿、观音殿、大佛殿(后殿)均在一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两侧为偏殿和厢房,前后三层为四合院式,整个布局得体。结构紧密,有大小房屋60间。钟鼓楼与两侧佛殿为全寺之主体建筑。钟鼓楼为3重檐歇山式屋顶。观音寺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清乾隆六年(1741)重建。殿内有泥塑如来佛、观音、水旱十八罗汉、文昌、灵官、牛王等神像。周围树木参差,风景宜人。民国11年(1922)该寺有常产300背,和尚10余人。后将偏殿改作粮库。1950年神像全毁,改作粮管所(点、站)。该寺戏楼及其两侧一楼一底木结构房屋曾为中土公社公用房屋。1983年4月8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寻乐书岩寻乐书岩位于嘉陵

6、江西东青镇东兴村境内。清嘉庆五年(1800)由乡人寇继顺等鸠工依山凿石室两间以避兵乱。清道光二十年(1840)至光绪十年(1884),地方名儒贾儒珍利用原石室右下侧天然岩穴及穴上端石岩先后新凿石室5间,加原石室共7间连接相通,面积355.5平方米。在石室外办“竹桥斋”,厚聘县内名儒考订、刊刻、翻印“四书”、“五经”,增印小学集注,质地精良,信誉远蹈,一时文人学士往观不绝;凡题咏善书者均留有佳作刻于室壁,行、楷、篆各体共152幅、19万多字。内有石雕孔子、文昌帝、关圣大帝、八仙、观音、药王、财神、土地、送子娘娘、蚕丝公、蚕丝婆等像和浮雕5处、壁画9幅。贾儒珍又在洞外数十处建亭台房廊,环以石砌围墙

7、,墙内植花木。石室内泉水四时不涸。贾儒珍常住其间,以文会友,以乐其志,故名“寻乐书岩”。光绪十五年(1889)贾儒珍75岁时将书岩改名“九思祠”,乡人俗称“贾家洞”。民国以来,贾家衰败,贾氏子孙将“竹桥斋”书版卖尽。解放前夕,洞外亭台房廊已被拆毁“文化大革命”期间,洞内神像被破坏。现浮雕和石副书法尚存,人称“清代书法展厅”1983年4月8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1990年往观者4万多人次。大获城遗址大获城在县城以东20公里处的王渡乡大获山上。此山东河环绕,中间雄峰突起,悬崖峭壁,天生奇险。宋绍定(12281233)中,都统孙臣、王坚为御蒙古兵始筑此城。淳右三年(1243)四川

8、制置使余介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战略,沿嘉陵江战略要点设防把守。大获城为据点之一,守军加固增筑,使之与营山、大良、嘉定等据点构成山城战略防御体系,并先后移阆州治、苍溪及奉国治于此。清康熙苍溪县志载;“一山亭亭独耸,大江左绕,开栈道以通四门,其在西南者曰长庚,曰阜财,其在东北者曰启明、曰锁钥,皆巍峨万状,攀援不能达。”嘉庆四川通志载:“城固石岩为之,中通四门,周十里,时祟帧十三年知县沈国复修之。”宝右六年十一月,蒙哥同木哥率部攻城,守将杨大渊出降。其后城废,建筑毁于兵火。大获山之“玄妙观”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重建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六年(1801)、民国36年(1

9、947)由道教信徒劳资修茸。1983年残存的玄妙观建筑被撤毁。今仅存部分残缺石砌城墙及南城门。云台山道教遗址云台山(又名天柱山、灵台山、凤凰山),位于县城东五里乡云台村,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汉安二年(143)建立的全国二十八治所之一,也是东汉永寿二年(156)张道陵123岁时“升仙”处所。初建的云台治为简陋草屋土坛。永寿年间(155157)重修前、中、后三殿及附属建筑物。南北朝在云台治基础上建云台观。隋唐时改名凌霄观,宋代改水宁观。宋淳熙九年(1182)于观前修建白鹤楼、天师殿、紫微宫、九皇楼、司令堂,以供张天师、紫微北极大帝、九皇、司令等道教至尊和神氏后,还建有九转亭、魁柏亭、望鹤亭,有

10、麻姑、芙蓉、平仙、峻仙等洞穴。东晋画家顾恺之游云台山后作画云台山记,唐代宋之问、马戴,宋代宋祁、蒲传正,元代廖寥,明代曹学全、郭文涓、杨瞻等都留下了游云台山的诗作。明代后期建筑大多损毁,明万历八年(1580)、清道光十三年(1833)、二十三年(1843)、民国11年(1922)对部分观宇作过重修、培修,明、清至民国设道会司于云台山。今尚存云台观前殿、中殿部分及洞穴、摩崖造像、浮雕。1986年美国博士生史蒂芬。1988年台湾道教协会理事陈俊哲、专程来云台山考察和“寻根”。苍溪县苏维埃政府遗址苍溪县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文昌场肖家四合院内(今文昌区供销社处)。1933年7月川陕省苍溪县苏维埃政府从

11、运山坝迁此处。该院为穿斗木结构平房,共12间。同年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进入文昌场后住于此。现院落面貌依旧,保存完好。苍溪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4月8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黄猫垭战斗遗址1934年9月1416日,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和三十一军一部在反“六路围攻”中,于苍溪县城东北120公里处黄猫垭地区之高台寺一带,全歼敌军2个旅。解放后为纪念在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政府和学校“少先队”先后在此建纪念碑,每年清明等节日人民前往祭莫。王渡造船厂遗址 王渡造船厂遗址在今县东南20公里王渡场东河东岸蔡家河边,背靠胡坪梁,北临小安滩。这里竹树茂密,便于隐蔽。江流平缓,便于训练。1935年红四方面军

12、在此建造船厂,厂长张承宽、副厂长兼工会委员长李在安、秘书陈在海、组织委员罗天良具体负责设计和造船工作。工会办公室设在王渡场王贤木家里。造船厂有300多名工人,日夜赶造。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亲临工地作政治动员,川陕省苏维埃副主席余洪远、省保卫局长谢凡等曾到此指导造船和训练渡江突击队。经过一月紧张奋战,于1935年3月27日前造成每只可容一班人的“毛蚌壳”小船75只。还制造了供搭3座浮桥用的铁构件,为红军胜利强渡嘉陵江立了功。今遗址尚存。红军渡红军渡位于县城东3公里处的塔山湾,渡口在两山之间的峡谷口,森林茂密。这里江面狭窄,水流平稳,利于战前隐蔽和渡江登陆。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选定

13、此地为渡江主渡口,3月28日晚,红四方面军主力在此地胜利渡江西进。解放后,为纪念红军渡江胜利,将渡口取名“红军渡”并勒石以志。1980年7月7日,四川省政府公布“红军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10月,徐向前元帅题“红军渡”3字。1987年一座高9米,长131米的红军渡江冷锻铜塑群像在这里落成。划定了2000平方米的文物保护区,建六角琉璃瓦仿古亭、拱桥、平台、整修了当年红军先头部队隐蔽渡江的石室;塑像东南广植花草树木,现已绿树成荫,游人不绝。红军标语1933年红军进入苍溪后,在县境石崖上、房壁石板和其它建筑物上到标语530多条,宣传共产党的宗旨和各项方针、政策。1935年5月,红军撤离苍

14、溪后,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采取各种办法把部分石刻标语保存下来,不同内容的有一百多条。如中国共产十大政纲和“共产党是工农穷人的政党”、“工农专政”、“活捉田颂尧”、“打倒豪绅地主”、“打倒帝国主义,争取独立自由统一的苏维埃新中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劳苦工农群众自己耕种”、“取消苛捐杂税”、“赤化全川”、“加紧戒烟运动”、“加紧生产运动”、“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与男子一律平等”、“拥护苏维埃”等。墓 葬谯玄墓 谯玄于汉成帝时廷对第一,拜议郎,再后被举为绣衣使者。王莽建立新朝,谯玄弃官回故里一今白驿乡谯坝。建武元年(公元25)公孙述据蜀称帝,玄拒聘。明嘉靖保宁府志载:“谯玄于建武十一

15、年(公元35)卒,其弟庆诣阙自陈,诏郡立祠事之,封宁福侯,祀以中牢侯墓在县(奉国县)北十里谯坝,庙在衔(奉国县城)东。”因年深日久,庙毁墓损,今遗址隐约可辨。王樾墓 王樾,南宋刑部侍郎王诗之子,绍定时廷对第一,授京畿大夫,升巡按,年迈还乡,状元府座落县城南门内,终年归葬青山观(今禅林乡青山村)。墓前有王氏宗词,系清嘉庆年间木结构建筑5间。祠中央石碑一字排列,中间为王樾碑记。“文化大革命”中石碑被毁,墓被掘。王佐墓 宋将王佐于宝右六年(1258)与蒙军激战于今县城西30公里的长宁山鹅顶堡,以身殉国,当地人民为其建墓、立庙。清乾隆时,苍溪知县丁映奎将王佐墓修复,勒以砖石,护以墙垣,建亭作记。后亭墓毁。李受馨墓 清顺治十年,苍溪县令李受馨“为民请命”,后卒于任,县人将其厚葬于县城北之白鹤山麓并立祠。顺治辛卯举人陈荩为他撰写墓志铭刻碑立于墓前。乾隆四十七年(1728)苍溪知县丁映奎为李公重竖墓碑。道光八年(1828)苍溪知县宋灏为其重建祠堂,置祭田,并撰写李兰台墓碑记,后祠墓被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