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7 ,大小:29.51MB ,
资源ID:18671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671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生物说课稿.doc)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生物说课稿.doc

1、高中部分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马会放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活动建议。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亲历通过实验建构模型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和J型曲线。常用实验方法是需要称取1克干酵母,加入到10 毫升马铃薯培养液或葡萄糖溶液中,28 连续培养7天。每天定时取样、计数,最后绘制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两点想法:第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入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参

2、与到实验中来,就要增加每一天的取样量。每天大量取样会改变培养液的体积,实验数据不能保证相对科学准确。第二,将需要7天才能记录到的数据,在一节课同时呈现出来。学生不用每天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去计数。在保证实验的科学性的基础上,我的实验方案如下(图片)。上图8瓶菌液的培养实验分别是 4h 8h 10h 12h 14h 16h 24h 32h放在4 冰箱中备用本实验与选修1微生物专题中的部分内容整合,微生物的基本操作融入到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详述实验方案。(二)学情分析 作为北京郊区中学,平时很重视实验教学,学生能熟练使用显微镜。学生思维活跃、对生物课兴趣浓厚,

3、但对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缺乏体验,有一定的难度。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概述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2. 能力目标: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得出科学结论中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四、教学过程(一)整体实验安排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整个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收集数据、建构模型、模型的检验或修正。本实验在一节课完成很困难,我将微生物的基本操作融入到解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个问题中。所以在整个实验安排

4、上有关于微生物的操作。我谈一谈实验的整体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完善修正实验方案,并进行干酵母活化。在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干酵母活化的时间不够。解决方法:在摇床上培养30、150转/分、48小时,让酵母菌繁殖起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在预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每次配制的马铃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差异。不利于教师进行预实验,摸索接种量和培养时间。 解决方案:将马铃薯培养基换成合成培养基。课后实验操作:培养基灭菌,倒平板。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稀释涂布法和划线法的讲解、操作。目的是得到单菌落,纯化菌种。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挑取单菌落进行菌种扩大培养

5、。单菌落扩大培养得到的菌种,个体之间差异比较小,是进行后续实验的基础。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课后实验操作:向8瓶成分、体积相同的培养液中接种等量的菌种。培养不同的时间。接种时间,早7:008瓶的培养时间分别是11:00(4 h)、15:00(8 h)、17:00(10 h)、19:00(12 h)、21:00(14 h)、23:00(16 h)、第二天的7:00(24 h)、15:00(32 h)。此步骤的目的:防止每次取样对培养液体积的影响。使每瓶菌液中酵母菌数量保持最小的误差。在预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是:接种量的多少和8瓶培养液的培养时间,关系到实验结果能否形成一条很好的“S”

6、形状的曲线。解决方法:大量预实验。即进行接种量的梯度实验,接种量分别设置25 L、50 L、100 L、200 L。同时进行时间梯度的摸索,根据酵母菌大约每1.52小时繁殖一代,选择2小时培养间隔,每个接种梯度设置2 h、4 h、6 h、8 h、10 h、12 h、14 h、16 h、18 h、20 h、22 h、24 h、26 h、28 h、30 h、32 h、34 h、36 h、38 h、40 h、42 h、44 h、46 h、48 h。(二)本节课的教学1承上启下,引入新课本节课利用照片和流程图。2学生实验,获得数据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5人。18组分别统计4 h、8 h、10 h、1

7、2 h、14 h、16 h、24 h、32 h菌液中酵母菌的数量。3处理数据,建构模型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输入,将数据转换成曲线,建构模型。(三)下一课时,对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检验和修正。五、实验教学的体会1. 通过实验方案的改进,将实验结果在一节课呈现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身经历尝试建构数学模型的完整过程。体验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 对学生来说,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很重要。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预实验,才能对出现的问题处理得当。本节课有待完善的地方:如果每一个学生能对所有培养时间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每个人都绘制一条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对于数学模型的理解会更深刻。

8、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说课稿上海市第八中学 乐黎辉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上海市第八中学的乐黎辉。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实验“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我将从选课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选课背景 1. 教材分析: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科的有关要求,模块一分子与细胞第一部分细胞的分子组成内容的学习,需要完成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该实验内容在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主题二“生命的基础”的内容。教材中安排了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和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依据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

9、定颜色反应的原理,检测食物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掌握这些鉴定方法,可以鉴定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学生通过对多种生物组织中主要营养成分鉴定结果的比较,发现构成不同生物组织的有机化合物在种类上有差异的;还会发现颜色反应的深浅程度不同而产生“含量有差异”的推测。然而要验证推测,第一课时的定性实验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助于定量检测实验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关于“合理营养的必要性”,不仅仅从食物的营养成分种类上要考虑,含量同样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定量检测对于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如何发现劣质奶粉,从而避免“大头娃娃”的悲剧)具有重要意义。2. 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

10、方案提出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下,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包括:提高生命科学素养,关注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强化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施科学、技术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四个方面。显然,课程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摆在了首位;并体现了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不仅仅是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

11、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上海市近年来在硬件和软件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教育实力。在理科实验教学方面,很多学校都设有DIS数字化实验室,并配备了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能满足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因此,在中学开展以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为必要手段的定量实验,条件已趋成熟。本实验虽为选做实验,但是在高中生命科学实验中首次引入生化实验中的定量测试,这是实验从验证走向探究的需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大大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且借助数码互动的平台,便于教师的指导和充分交流。3.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的

12、实验,该实验使学生能认识到生物组织中有机物成分种类上的差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同一种物质在鉴定中存在着颜色深浅的明显差异,学生据此推测所检测材料中被鉴定物质的含量不同。作为学习基础较好的高中学生,渴望在获得定性结论的基础上,学习应用更加先进的实验器材、技术进行相关物质含量的定量检测实验。由于物理学科在高一就开展了部分DIS实验,学生对DIS实验有所了解。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引入DIS实验,对于生化实验的DIS实验软件需要了解、熟悉。在实验技术方面,在上一节实验课中,就让学生练习使用微量移液器量取溶液及试剂。由于在生化实验中的定量实验分析是第一次涉及,在实验方法、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13、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基于上述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初步学会制作标准曲线以及定量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并了解其原理。(难点)2. 经历色度传感器测定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实验,体验物质定量检测的价值,进一步认同合理营养的必要性。(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做法:1. 进行充分预实验,制定最佳实验方案,确保实验取得理想结果,达到预期目的。由于本实验是采取间接推测的方法完成溶液中蛋白质浓度的检测,必须获得被检测物质(蛋白质)的浓度与色度之间正比关系(线性关系)的数学模型,才能应用此数学模型完成样品的蛋白质含量检测。因此,能否高效率地获得反映线性关系的标准曲

14、线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色度的检测依靠色度传感器,其灵敏程度也非常关键。需要依据所使用的色度传感器的最佳检测范围,选择最佳的标准蛋白质溶液浓度范围及浓度梯度。双缩脲反应的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测量的色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能否得以反映。蛋白质含量与双缩脲试剂用量之间需要有合理的比例,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获得理想的实验方案,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比较好地完成这个实验,我做了大量的预备实验,最终确定了现在的这套实验方案。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色度传感器标准曲线”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有效突破学习难点。学生对整个操作过程了然于胸,能避免因操作的盲目性而可能带来的失误,提

15、高实验效率。本实验依据的是双缩脲实验的原理和玻尔定律。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初步学会制作标准曲线以及定量测定蛋白质的方法,保证学生较充分的动手实验时间和分析讨论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实验方法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方案的确定必须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如何高效率地突破难点呢?我的做法是:使实验原理的学习深入浅出,避免出现超出课程标准的概念或名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实践、概括完成实验方法原理的学习理解。这样处理,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学生不但学会了数据处理的方法,而且直观获得数学模型,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并尝试设计实验步骤,真正做到对实验方法原理的理解。3. 准确估计各环节需要的时间,确定合理的课堂结构;对可能影响实验操作效率的因素有充分的预判,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比如,部分学生可能在实验技术方面,使用微量移液器配制系列浓度梯标准溶液不熟练。采取的措施有: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同学之间可以及时提醒、相互探讨,尽量避免出现失误;教师不断巡视,及时给予操作上的友情提示,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三、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如下:复习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