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174.57KB ,
资源ID:186694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6694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法库五里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法库五里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Word下载.docx

1、秀水河位于地点东4.8公里,由北向南流过,有发育的I级冲积阶地,底宽达100米;级堆积阶地宽50米;III级阶地为侵蚀阶地(图二)。 2.地层 地点所在的III级阶地为侵蚀阶地,基岩为流纹岩,石器大多分布在黄色或灰黄色的耕土层上,无文化层。 (三)气候 该地点处于温带亚温润区,气候温和,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7。一月平均气温为13,最低气温31;七月平均气温22.7,最高气温35.9。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全年无霜期在155天左右。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合古人类在此栖息。 二、 石器的分类与描述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石器71件。原料有石英岩、流纹岩

2、、安山岩、角岩、玛瑙、凝灰岩、硅质岩、硅质灰岩、板岩、蛋白石、碧玉、燧石等。以玛瑙最多,占石制品总量的35.2%;硅质灰岩次之,占29.6%;燧石和角岩再次,各占11.3%和7%;凝灰岩占4.2%,石英岩和板岩各占2.8%;硅质岩、碧玉、安山岩、蛋白石、流纹岩最少,各占1.4%(图三)。其中以玛瑙、硅质灰岩、燧石和流纹岩、安山岩为原料的石器表面风化程度最轻,以石英岩和凝灰岩为原料的石器表面风化较严重。石器包括石核、工具、石片和断块四大类。下面对石器进行分类描述。 (一)石核 9件。可分为锤击石核、砸击石核和细石核。 1. 锤击石核 6件。分为单台面石核、双台面石核和多台面石核。 (1)单台面石

3、核 2件。长26.835.4毫米,平均长31.1毫米;宽23.225.2毫米,平均宽24.2毫米;厚13.914.7毫米,平均厚14.3毫米;重7.89克,平均重8.4克。原料均为硅质灰岩。打制台面1件,有疤台面1件。台面角6989。均为同向剥片。标本11FWW49,长35.4毫米,宽25.2毫米,厚13.9毫米,重7.8克。有1个台面,1个剥片面。台面为打制台面,台面角89有1个明确的剥片疤,剥片疤长15.6毫米,宽11.8毫米。以断块为毛坯,对断块的横断面进行了加工利用作台面,采用锤击法剥片。此断块劈裂面较为平坦,故剥片面位于断块劈裂面上。由于台面狭窄,加之石核本身弧度较大,剥片活动在进行

4、了一次以后就停止了,石核本身利用率虽不高,但是对断块的利用本身就是一种高利用率的体现(图四,4)。 (2)双台面石核长28.733.2毫米,平均长30.9毫米;宽24.237.6毫米,平均宽30.9毫米;厚1617.4毫米,平均厚16.7毫米;重16.720.2克,平均重18.5克。原料分别为燧石和玛瑙。台面角80118对向剥片1件,转向剥片1件。标本11FWW:1,长28.7毫米,宽37.6毫米,厚15.9毫米,重20.2克。原料为燧石。A台面为打制台面,台面角90有2个明确的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23.15毫米,宽9.71毫米。A台面在剥下两片石片后,加工者第三次和第四次尝试同样方法剥片,均

5、因石核内存在节理而阻断,该台面已不能继续剥片,于是转向B台面进行剥片。B台面位于A台面的垂直方向右侧,自然台面,台面角80有2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13.84毫米,宽8.99毫米。剥片疤尾端为阶梯状,推测是因为遇到石核中间隆起并且用力不够造成的中断。剥片方式为转向剥片。此石核虽有2个台面,4个明确剥片疤,但是剥片疤均较小,占石核表面的25%,由此可见石核的利用率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石核的原料硬度和韧性均较大,且存在节理与较多结晶体,不利于剥片(图四,5)。标本11FWW63,长33.2毫米,宽24.2毫米,厚17.4毫米,重16.7克。原料为玛瑙。A台面为自然台面,台面角118有1个明确的剥片

6、疤,剥片疤长29.4毫米,宽19.2毫米。A台面的台面角较大,且劈裂面上有节理,已不能继续剥片。B台面位于A台面的正对面,利用了石核天然的断裂面,台面角92有2个剥片疤,完整剥片疤位于上部,长15.4毫米,宽7.7毫米。靠下位置的剥片疤由于石核存在节理导致剥片中断,边缘呈阶梯状。剥片方式为对向剥片。此石核虽质地较好,但由于内部存在节理,影响了石核的利用率(图四,6)。 (3)多台面石核长35.670.1毫米,平均长54.4毫米;宽26.754.7毫米,平均宽40.7毫米;厚25.143.9毫米,平均厚34.5毫米;重23.2105.7克,平均重64.5克。原料为硅质灰岩和玛瑙。剥片方式均为交互

7、剥片。标本11FWW70,长70.1毫米,宽54.7毫米,厚43.9毫米,重105.7克。有3个台面。A台面在剥片过程中部分已被打掉,有1个剥片面。有9个明显的剥片疤,最大的疤长22.8毫米,宽15.8毫米。B台面为打制台面,有1个剥片面,剥片疤较小,尾端呈阶梯状,主要由于该侧石核多节理与褶皱,不利于剥片。C台面为有疤台面,产生2个剥片面,分别位于A和B台面上。A台面上有1个剥片疤,长30.5毫米,宽19.9毫米,尾端完整。B台面上有1个明确的剥片疤,长18.2毫米,宽15毫米。A和B台面顶部有3个小的石片疤,由于石核在废弃后表面被一层化合物所覆盖,而这3个疤却暴露出石核内原貌,因此是新近磕碰

8、所致。该石核共有3个台面,4个剥片面,自然砾石面仅占石核表面20%左右,可见此石核使用率相当高(图四,7)。 2.砸击石核 1件。标本11FWW34,长18.6毫米,宽13.1毫米,厚12.6毫米,重2.7克。原料为蛋白石,石质细腻。台面上下相对,顶部为线状台面(即A台面),底部为有疤台面(B台面),共有4个剥片面。其中A台面有3个剥片面:A剥片面有5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9.9毫米,宽5.3毫米;A剥片面有1个剥片疤,长8.8毫米,宽2.3毫米;A剥片面有2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14.6毫米,宽4.1毫米。B台面有1个剥片面,3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5.1毫米,宽4.9毫米(图四,8)。 3

9、.细石核长19.823.3毫米,平均长21.6毫米;宽14.326.4毫米,平均宽20.4毫米;厚9.29.3毫米,平均厚9.25毫米;重2.94.2克,平均重3.6克。原料分别为玛瑙和燧石。标本11FWW30,长19.8毫米,宽26.4毫米,厚9.2毫米,重4.2克。该石核形态具有以下特征:核体扁薄, 进行了修理,看上去类似于刮削器;台面狭长,经过预制和修理;底缘呈船底形;剥片面位于核身左侧较宽的一端, 呈棱锥面;有一条连接台面的前端和剥片面底端的刃状缘。上述特征完全符合国际上对于楔形石核的定义,可以判定该石核为典型的楔形石核(图四,9)。 虎头梁遗址中发现的种类繁多的石器中,它的楔形细石核

10、特点十分鲜明, 学界多以此为标准对华北地区晚更新世细石器工业进行类型划分, 进而与周边地区的细石器工业进行比较,因而有关楔形石核的研究成果较丰富。依据朱之勇、高星对虎头梁楔形细石核的类型学研究,本地点发现的这件楔形细石核与虎头梁I型细石核相似。 此类细石核的最大特征是将台面修成刃状;毛坯主要采取单面修整, 多数情况下核体一侧较平坦, 另一侧较圆凸, 其横断面近似D型;前缘、后缘往往形成尖刃1。标本11FWW30的台面修整方向为横向,A侧面进行了细致修整,共有石片疤十多个;另一侧较多地保留了砾石面,因此较为突出。与虎头梁单面修整不同的是,砾石面下部的石片疤尾端呈阶梯状,表明曾经尝试过剥去石皮,但

11、没有成功。标本左侧的前缘连接了台面与底端,有的学者也将其比作船的“龙骨脊”。右侧的后缘则是一条人字形脊。该石核仍有继续进行剥片的可能, 但却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到标本的剥片面上存在两处断坎(A位置), 由此可知在剥片的过程中, 由于石料中存在瑕疵或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剥片面上出现断坎, 从而影响到下一步剥片的顺利进行,是造成该石核被提前淘汰的主要原因。 根据以上描述,可见五里山地点的石核特征:从石核的原料来看,石料尺寸较小,平均长32.4毫米,平均重19.5克。根据石料的形状使用了不同的剥片方法,块状、扁平状或不规则状的石料用锤击法剥片,而规则的长方体石料运用砸击法剥片。从台面来看,自然台面和人工

12、台面数目相当,人工台面以打制台面为主。已经出现了虎头梁楔形细石核加工技法,对台面进行预制并在剥片过程中不断修理,虽然仅有一件,但可能是由于适合此类技法的石料不足所致,已经可以证明该地点石器制造技术的先进程度较高。自然台面则多利用了毛坯的一些天然节理面,表明其对于石核选择的灵活机动。 (二)石片 10件。包括完整石片、断片和细石叶。 1.完整石片 5件。长8.829.6毫米,平均长18.9毫米;宽10.744.1毫米,平均宽19.2毫米;厚2.213.8毫米,平均厚4.9毫米;重0.313.1克,平均重3.1克。硅质灰岩2件,玛瑙、角岩和流纹岩各1件。线状台面和有疤台面各2件,自然台面1件。石片

13、角1292,平均61.2石片背面均为石片疤的有3件,均为自然面的有2件。背面石片疤数量多的达9个。背面石片疤与石片剥片同向的2件,复向有1件。根据台面与背面的性质可以分为4种类型: I型:自然台面,背面为自然面标本11FWW62,长29.6毫米,宽44.1毫米,厚13.8毫米,重13.1克。原料为流纹岩,形状不规则。台面长30.8毫米,宽12.7毫米,石片角70劈裂面半锥体凸出,同心波不明显,放射线较清晰。底缘略有卷起,局部不完整,可能是后期使用过程中导致。 II型:线状台面,背面为自然面标本11FWW26,长8.8毫米,宽14.02毫米,厚2毫米,重0.3克。原料为角岩,形状近似长方形。台面

14、长10.3毫米,石片角85劈裂面半锥体凸,打击点集中,无同心波,放射线较清晰。侧缘锋利,底缘折断。 III型:线状台面,背面为石片疤标本11FWW45,长13.7毫米,宽10.7毫米,厚2.2毫米,重0.3克。原料为玛瑙,形状为三角形。台面长3.1毫米,石片角12劈裂面半锥体浅平,有同心波,无放射线。背面有1个剥片疤,剥片方向为同向剥片。边缘锋利,尾端有与同心波平行的浅凹槽。 IV型:有疤台面,背面为石片疤标本11FWW23,长19.3毫米,宽15.2毫米,厚3.3毫米,重0.62克。原料为硅质灰岩,形状不规则。台面有两块明显的石片疤,台面长6.7毫米,宽3.1毫米,石片角112劈裂面半锥体凸

15、,无同心波,无放射线。背面有9个明确的石片疤,剥片方向为复向剥片。边缘锋利,A侧缘有疤和折断(图四,1)。 由以上分析,完整石片中线状台面占40%,而线状台面绝大多数是以自然面为台面,直接剥片形成的。这样的台面和背面并无明显的分界,台面为一条线。有疤台面同样占40%,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在进行剥片之前先行去除石皮,或者为了得到适合剥片的台面角。自然台面占20%,由石片的形态可以看出其原来所属的石料毛坯亦不利于剥片,又因为其背面为原生面,该石片可能是在对石核进行修整过程中较早阶段剥下的,并且随意性较大。 该地点古人在对石核进行剥片时,首先以自然表面为台面,产生的石片作为二类工具直接使

16、用,或者成为三类工具的毛坯;也可以先行去除石皮或整形,在此过程中会产生碎屑,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石片,然后再以剥片疤作为台面继续剥片,产生较好的石片。其间可能使用了同向、复向等剥片方法,从而尽可能多地获得石片,提高石核的使用率。 2.断片 4件。均为中部断片。长15.523.8毫米,平均长19.5毫米;宽9.917.9毫米,平均宽13.3毫米;厚1.18.5毫米,平均厚5毫米;重0.23.1克,平均重1.5克。原料包括3件玛瑙和1件硅质灰岩。标本11FWW740,长15.5毫米,宽9.9毫米,厚1.1毫米,重0.2克。劈裂面同心波明显,无放射线。背面为3个石片疤,剥片方向为同向剥片。石片疤呈较为规

17、整的长条状,该石片可能是从一个细石核上剥下来的,但其并不是典型的细石叶,两侧缘不平行,形状不规则,侧缘锋利且完整,因此排除了石片原属于细石叶后被破坏的可能。其形成原因可能与细石叶剥制制法掌握不熟练有关,因为背面的剥片疤有些歪斜,即之前的剥片已出现了错误从而导致石核继续顺畅剥离石叶的失败(图四,2)。 3.细石叶标本11FWW40,为中部断片。长9.3毫米,宽7.2毫米,厚1.7毫米,重0.1克。原料为板岩。台面和半锥体已被破坏,劈裂面平坦。背面共有三条平行的脊线,构成四个剥片疤。两侧缘平齐,且锋利,均有微小的凹缺,可能是在使用过程中导致,也可能是在废弃以后的搬运堆积过程中造成的破坏。在石叶的底

18、端可以看到,靠近石叶背面的部分要比靠近劈裂面一侧有少量凸出,故可以确定导致石叶下部折断力的方向是由劈裂面向背面(图四,3)。 (三)断块 21件。长13.864.8毫米,平均长29.2毫米;宽12.4102.2毫米,平均宽25.6毫米;厚4.644.2毫米,平均厚14.8毫米;重1.4191.1克,平均重18.4克。原料以玛瑙和硅质灰岩为主,其次是燧石和角岩。形状大小不一,且不规则,多为剥片时崩裂所致。 (四)工具 31件。包括二类工具(使用石片)和三类工具。 1. 二类工具 20件。包括刮削器和尖刃器两大类。 (1)刮削器 10件。可分为单刃和双刃。 单刃 8件。可分为直刃和凸刃。 直刃长2

19、3.947.6毫米,平均长32.6毫米;宽28.348.3毫米,平均宽34.2毫米;厚9.523毫米,平均厚15.5毫米;重6.624.9克,平均重14.8克。原料以硅质灰岩为主,共3件;石英岩、凝灰岩、玛瑙各1件。刃缘长17.341.2毫米,平均长27.7毫米;刃角3568.5,平均为50.3标本11FWW54,长29.8毫米,宽28.3毫米,厚9.5毫米,重22.9克。原料为凝灰岩。形状近似梯形。打制台面。劈裂面半锥体凸,有锥疤。背面全部为石片疤,剥片方向为转向剥片。A处直刃为直接使用石片锋利的边缘,刃长22.9毫米,刃角35刃缘分布两处较小崩疤,下部有较大凹缺,由于石质较硬,推测是曾经加

20、工过硬质物体(图五,1)。标本11FWW65,长47.6毫米,宽30.7毫米,厚16.7毫米,重16.7克。原料为硅质灰岩。形状近似长方形。劈裂面半锥体凸,有同心波,无放射线,有锥疤。背面既有石片疤,也有自然面,至少有9处明确的剥片疤,剥片方向为同向剥片,约占背面的90%;背面其余部分为自然面,多褶皱和节理,无法剥片。直接使用了石片右侧锋利的边缘,A处直刃长32.7毫米,刃角48刃缘分布有较为连续的细小崩疤,使边缘呈锯齿形。左侧缘亦有多处疤痕,可能是由于边缘较锋利,不利于拿捏,故进行了简单的修整,将边缘变钝(图五,5)。 凸刃长26.380.8毫米,平均长53.5毫米;宽16.537.4毫米,

21、平均宽26.9毫米;厚7.827.5毫米,平均厚17.7毫米;重3.273.4克,平均重38.3克。原料分别为燧石和角岩。刃缘长22.380.6毫米,平均长51.5毫米;刃角2652,平均为39标本11FWW67,长80.8毫米,宽37.4毫米,厚27.5毫米,重73.4克。原料为角岩。形状近似椭圆形。自然台面。劈裂面半锥体浅平,有同心波,放射线较清晰。背面既有石片疤,也有自然面,石片疤占背面面积的20%左右,剥片方向为同向剥片。A处凸刃为直接利用石片锋利的边缘,刃长80.6毫米,刃角52刃缘上部分布零星崩疤,而大部分则保存完整,推测可能是由于上部较为薄锐,于是在使用过程中该部位被频繁地利用,

22、加之用力过猛所致。由剖面可以看出该器物背面较突起,因此背面的石片疤很可能是为了便于抓握工具而对其进行修形产生的,当然也不能排除石片疤先于该器物的可能(图五,4)。 双刃均为双直刃刮削器。标本11FWW6,长38.9毫米,宽27.3毫米,厚9.2毫米,重5.9克。形状不规则。劈裂面平坦,无同心波,无放射线。背面为石片疤,石片剥片方向为复向。利用石片锋利的自然边缘直接使用。A刃长24.5毫米,刃角36;B刃长14.8毫米,刃角28(图五,3)。标本11FWW4,残长30.7毫米,宽34.4毫米,厚8.7毫米,重7.3克。原料为石英岩。形状近似三角形。有疤台面。劈裂面平坦,半锥体微凸,无同心波,放射

23、线清晰。背面既有石片疤,也有自然面,石片剥片方向为同向。利用石片两侧锋利且基本平行的自然边缘直接使用。石片下部断裂,尾部靠近背面一侧比劈裂面一侧保留更多,故促使其断裂的力是由劈裂面向背面发生作用。 该石器厚度为8.7毫米,石质较硬,无节理,一般不易断裂,推测折断可能是有意为之。可能是因为该部分属于石器上部,进入到直刃的部分并不多,并且有隆起的背面和劈裂面,打掉以后可以获得一个两边平直、两面较为平坦、形制规整的石器,有利于装柄使用。 (2)尖刃器 10件。可分为凸直刃2件、凹直刃2件、双直刃3件、双凸刃2件、双凹刃1件。长13.432.6毫米,平均长22.4毫米;宽12.636.7毫米,平均宽1

24、9.5毫米;厚2.918.6毫米,平均厚7.9毫米;重0.917.6克,平均重3.9克。原料以硅质灰岩为主,共5件;玛瑙次之,共3件;硅质岩和碧玉各1件。刃角5299尖刃器形制多样,侧面反映了对于石料较高程度的利用。 凸直刃 标本11FWW27,长16.5毫米,宽15.4毫米,厚5.8毫米,重1.1克。背面多为细小的石片疤,剥片方向为复向。利用石片天然的三角形状,无需进行加工,直接使用即可。A、B两个边均零星分布着使用留下的细小疤痕,刃角75(图五,2)。 由上所述可知,本地点的二类工具包括刮削器与尖刃器,平均长28.7毫米,宽24.8毫米,厚10.9毫米,重10.9克,属于小型,这样的尺寸重

25、量均比较合适抓握,手感较好。刮削器的刃形以直刃为主,所以在选择石片时,直刃是首选。首先,直刃可以保证与加工物接触更为贴合,使得刮削更有效率。其次,一些石片可能需要装柄使用,与其他石片组合镶嵌,直刃可以保证组合刃连续性。再次,出于某种审美取向。从刃长的统计来看,刃长平均13.2毫米。选择侧缘锋利的石片直接使用,刃角平均为45.7尖刃器的刃形与刮削器不同,形式组合多样,随意性较大。刃缘多不规整,刃角多在70左右,不是很锐利。整体来看不是很理想的工具,仍然使用,原因可能是出于对石片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2. 三类工具 11件。包括刮削器、尖刃器和钻器三大类。 7件。 3件。长15.346.5毫米,平均

26、长28.2毫米;宽13.438.8毫米,平均宽24.2毫米;厚5.920.1毫米,平均厚11.3毫米;重119.7克,平均重8.2克。原料分别为燧石、玛瑙和板岩。刃缘长13.430.2毫米,平均长22毫米;刃角6567,平均为65.6标本11FWW66,长46.5毫米,宽38.8毫米,厚20.1毫米,重19.7克。劈裂面微凸,无同心波,无放射线。背面既有石片疤,又有自然面,石片疤面积占背面的60%。A处直刃为加工的刃部,刃缘长30.2毫米,采用正向修理的方式,修出锯齿状直刃,有细小且较为连续的修疤。B处本想与右侧缘一样对称加工,从而构成一个尖刃器。在打去石皮的过程中,由于存在节理,发生了断裂,

27、打击点仍可见。中部有一个凹缺,应该是想继续尝试剥片、修形,但打掉一块以后就放弃了,故左侧修理不成功(图六,1)。长18.890.4毫米,平均长54.2毫米;宽15.247.9毫米,平均宽30.1毫米;厚5.125.2毫米,平均厚14.7毫米;重1.489.3克,平均重37.3克。原料包括玛瑙2件,凝灰岩和角岩各1件。均为片状毛坯,采用正向修理方式加工。刃长18.575.2毫米,平均长44.7毫米。刃角5182,平均61标本11FWW35,长18.8毫米,宽18.3毫米,厚5.1毫米,重18.5克。片状毛坯,线状台面。劈裂面平坦,同心波和放射线不明显。背面为石片疤,至少有6个明确的石片疤,3块大的石片疤构成了“人”字形脊。左右两侧缘有细小的修疤,修出两条锯齿状直边。据观察,两侧缘原本十分锋利,可直接使用,加工后反而变钝,目的应该是对两侧缘进行修形,以便于拿捏,突出顶部刃的使用。顶部凸刃有四处明显的修疤,并有使用造成的细小的较为连续的崩疤(图六,2)。标本11FWW71,长90.4毫米,宽38.9毫米,厚27.8毫米,重75.2克。片状毛坯,自然台面。背面既有石片疤,也有自然面,自然面仅占背面面积的20%。B处采用正向修理的方式,修出1条锯齿状的侧缘。据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