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21.98KB ,
资源ID:1862509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6250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 形成和发展阶段 特征: 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 逐步有了自己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7 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 年发表大教学论。 奠定资产阶级 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他以伦理学、 心理学为基础, 第一次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 学科高度分化发展阶段 当代教育科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发展。 微观上越分越细, 宏观上与哲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思维科学等学科交叉, 产生许多边缘性学科, 教育科学体系日益庞大, 形成学科群。 今天的教育学, 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一切教育现象的理论形式, 是人们研究教育现象和各种教育

2、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第一章 教育与发展 1、 教育的概念 1 教育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一切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是教育。 狭义: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 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2、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 教育的起源(产生) 1、 生物起源论。 2、 心理起源论。 3、 劳动起源论。 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是有意识培养人的活动。 (二) 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教

3、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天然地融合在一起 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的内容与水平非常原始和低下 2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教育开始具有阶级性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 3 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学校既有鲜明的阶级性, 又有严格的等级性或者浓厚的宗教性。 教育思想上的奴化性和方法上的专制性。 培养官吏、 顺民, 牧师和骑士。 教育对象有所扩大, 学校种类增多。 官学、 私学、 半官半私的书院 4 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教育逐步普及, 教育对象不断扩大(但采用双轨制) 教育与生产劳动重新结合 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 历史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活动自身的特殊性。

4、 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 通过培养人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舆论、 道德风尚等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教育还可以直接间接地批判、 改进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 4、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2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有先天

5、的遗传因素, 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还有个体活动的因素 3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重点背诵)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 阶段性, 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 可变性, 教育要从实际出发, 在内 容和方法上要有相应变化。 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教育要适时和及时进行, 抓好关 键期教育。 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因材施教 4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因为: A.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B. 教育是在由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教师指导和引导下 进行的。 C. 它过滤掉社会上对校内学生构成侵袭和影响的消极不良因 素, 将其排斥在

6、校园之外。 第二章 教育目的 1、 什么是教育目的? (重点) 1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 就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 它规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集中反映了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总方向。 2、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制定依据: 社会现实依据 ; 理论依据 ; 人的身心发展的依据 。 以及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 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根据政治、 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它由三部分组成: (一) 指明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二

7、) 规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总目标或总要求); (三) 指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则或途径。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 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及其表述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 智、 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1) 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2) 二是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3) 当今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为: 培养德、 智、 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怎样贯彻教育方针、 实现教育目的? 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观)。 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五育之间的辨证关系。 德育、

8、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教育 要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5、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全面发展教育要贯于与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之中。 第三章 教师与学生 1、 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起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对年轻一代的成长起关键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教师的劳动特点(多看) 艰巨性和复杂性 创造性和灵活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长期性和长效性 3、 教师的职业素养 1)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 献身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集

9、体热爱教师集体, 团结互助 对待自己严以律己,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2) 教师的知识素养 精深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学、 心理学、 教学法等) 3) 教师的能力素养 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包括班级、 组织、 学生社团、 活动等的管理) 健康身心素养 4、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 学生的本质属性 1. 完整性的人 2 有独立性的人 3 有差异性的人 4 发展中的人 5.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5、 师生关系及良好关系的建立(多看) 师生关系: 是

10、在教育活动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一般不为师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 师生关系包括: 工作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 师生关系目标: 亦师亦友, 良师益友。 良好关系建立: 民主平等、 尊师爱生、 教学相长。 第四章 教学工作 一、 教学及其任务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指在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指导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双边性活动。 教学的任务: 促进学生德、 智、 体、 美、 劳、 心理等的全面发展。 二、 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特点: 1) 教师、 学生、 教学(重点) 1) 教

11、与学相互依存、 对立统一的规律 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作好心理准备) 感知教材 (构成表象) 理解教材 (形成概念) 巩固知识 (增强记忆) 运用知识 (促进迁移) 检查学习效果 (信息反馈) 三、 教学内容(多看) 课程概念: 对一定学校教学内容的规定和进程的安排。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课程形式: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和教材 1)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

12、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 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 深度、 体系、 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般分为说明和正文两部分。 3) 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 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 分为两大类: 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 四、 教学原则(重点) 1) 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 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 三、 直观性原则 4) 四、 启发性原则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自觉性, 引导他们

13、通过独立思考,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学记 有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另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要求: (1) 把握启发学生的关键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3) 平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创造性学习的习惯;(4)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思维的方法。 ) 5) 五、 循序渐进原则 6) 六、 巩固性原则 7)七、 因材施教原则 五、 教学方法 (一)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法、 讲解、 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 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富有情感和启发性, 逻辑性、 条理性强, 伴随身体语言。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 准备充分, 提问用语准确,

14、难易适度, 有启发性, 面向全体同学, 给学生思考问题的余地, 不要任意打断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后要进行评价或总结, 既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给全体学生一教育。 讨论法要求: 讨论前, 教师提出题目和讨论要求,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讨论时,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 联系实际, 都参与讨论发言。 讨论后, 教师小结, 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读书指导法要求: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会使用工具书帮助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困难, 养成读书自学的兴趣和习惯 (二) 以学生直观感知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要求: 明确演示的目的及程序, 准备演示用具, 演示与讲授相结合, 让学生仔细观察、 记录、 对比、 分

15、析、 归纳、 总结, 得正确结论。 参观法要求: 目的明确, 准备充分, 作好必要的观察记录, 进行总结。 (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要求: 认真作好准备, 写好实验流程, 严格按实验规范和操作步骤进行, 作好实验记录, 结论与分析。 练习法要求: 明确练习的目的, 题目精, 重在掌握住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题量适中, 及时检查和评定。 实习作业法要求: 注意各方面指导, 提供资料。 教学工作(下) 一、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是关于教学活动怎样组织, 教学时间、 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 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的辅助形式: 个别教学, 分组

16、教学, 现场教学, 弹性升级制 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 安排与决策。 教学设计包括: 教学的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教学内容的设计: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备课主要做到三备一订。 即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和制订教学计划。 (记住) 教学计划有三种: (1)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 单元(或课题) 计划; (3) 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概括为: (多看) (1) 目的明确; (2) 内容正确; (3) 方法恰当; (4

17、) 组织得力; (5) 语言清晰准确、 富有表现力; (6) 板书有序; (7) 教态自如。 教学过程设计: 单一课, 是一节课 德育(重点) 一、 德育概念(重点)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施加系统影响, 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德育包括: (1) 政治教育(2) 思想教育(3) 道德教育(4) 心理健康教育 二、 德育任务和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民主、 法制、 纪律教育 国情教育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文明行为习惯教育 科技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 三、 德育过程(背诵)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

18、学生知、 情、 意、 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的过程, 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 德育原则(背诵) 1) 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2) 知行统一的原则 3) 尊重、 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4) 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5)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 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8)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五、 德育方法(理解) 德育方法: 是教育者为了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所采用的各种影响方式

19、和手段的总称。 它既包括教育者的工作方式, 又包括在教育者指导下的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 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运用别人的高尚思想、 模范行为、 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影响、 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 实际锻炼法是使学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标准, 通过参加多种实际活动,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方式有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三种。 自我修养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教育者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 自我锻炼, 以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目 标对受教育者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作出肯定或否定评价, 从而督促其形成良好品德的一种方法。 六德育途径 1 政治课 2 其他各课教学 3 课外校外活动 4 社会实践活动 5 共青团、 少先队、 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