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8 ,大小:208.58KB ,
资源ID:185948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5948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册无图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册无图版总结文档格式.docx

1、目 次1 总 则82 术语和符号122.1 术 语2.2 符 号133 线 路143.1 一般规定3.2 线路平面3.3 线路纵断面183.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他204 基224.1 一般规定4.2 路基面形状和宽度234.3 床254.4 路 堤274.5 路 堑304.6 过渡段314.7 路基排水354.8 路基防护4.9 路基支挡364.10 其 他5 轨 道385.1 一般规定5.2 正线轨道5.3 无缝线路395.4 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材料426 桥 涵446.1 一般规定6.2 设计荷载456.3 结构变形、变位和自振频率的限值546.4 结构构造要求576.5 车站高架结构6

2、56.6检修设备7 隧677.1 一般规定7.2 隧道衬砌内轮廓7.3 隧道衬砌687.4 洞内附属构筑物697.5 洞门及洞口缓冲结构7.6 防排水707.7 通风及照明717.8 防灾与救援7.9 抗震设计727.10 隧道内无碴轨道8 站 场738.1 一般规定8.2 车8.3 站线平、纵断面758.4 客运设备768.5 站线轨道778.6 站场路基、排水及道路78附录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80附录B 无缝线路的允许温降和允许温升81附录C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83附录D ZK活载的换算均布荷载值86附录E ZK活载图式的动力系数87附录F 箱梁有效宽度折减系数88本暂行规定用词说明90

3、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册)条文说明91 则1.0.1 为统一新建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工程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暂行规定。1.0.2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本暂行规定未包括内容尚应执行有关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或另行研究确定。1.0.3 本暂行规定为推荐性标准,是一般情况下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和必须遵守的共性要求。涉及结构安全和系统功能的技术指标应综合比选,系统优化,慎重采用最低标准。1.0.4 客运专线铁路应采用本线旅客列车和跨线旅客列车共线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本线旅客列车应采用运行速度30

4、0km/h及以上的动车组,跨线旅客列车应采用运行速度200km/h及以上的动车组。1.0.5 客运专线铁路设计年度宜分为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对铁路线下基础设施和不易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对易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动车组的配置数量及变压器的安装容量等可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1.0.6 全线应按一次建成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下列技术标准应根据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输送能力和用户需求等,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

5、最小曲线半径; 最大坡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动车组(机车)类型。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客运专线运输调度方式;追踪列车最小间隔时分。1.0.7 建筑限界的基本尺寸及轮廓应符合图1.0.7规定。图1.0.7 客运专线铁路建筑限界基本尺寸及轮廓(单位:mm) 注 :1. 站台建筑限界(正线不适应)。2. 各种建筑物的基本限界,也适用于桥梁、隧道。3. 曲线地段限界加宽见本暂行规定附录A。1.0.8 客运专线铁路设计应考虑设备的兼容性,为跨线旅客列车运行创造条件。1.0.9正线应按双线双方向行车设计。1.0.10 车站位置应根据沿线城市的社会经济、客运量、运输组织、通过能力和技术作业需要,结合工程条件等综合

6、研究确定。车站的布局、规模应根据有关技术政策规定、运输组织特点,结合城市规划、工程条件等统筹考虑。1.0.11 客运专线铁路选线设计宜绕避高填、深挖和长路堑等路基工程,并绕避不良地质条件的地段。对受洪水影响大或河流冲刷严重的地段,或降雨量大、降雨强度高、降雨历时长的区域,宜予以绕避;无法绕避时,应采用桥涵通过或选用其它适宜的工程处理措施。1.0.12 路基、桥涵、隧道、轨道等各类结构物的设计应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等要求,并加强各结构物间的协调和统一,使车、线、桥(或路基、隧道)的组合具有良好的动力特性,严格控制结构物的变形及工后沉降。1.0.13 正线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1.0.

7、14 跨线旅客列车联络线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联络线的性质、联络线所在位置及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经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跨线列车联络线的设计标准,应按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规定执行。1.0.15 动车组走行线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走行线的长度、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综合研究确定。其设计标准应按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规定执行,并满足铺设无缝线路的有关技术要求。1.0.16 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铁路线路安全保护标志及警示标志的设置,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1.0.41.0.17 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应认真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等有关方针政策,并应根据所在地区的能源政

8、策和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1.0.18 铁路工程用地设计应坚持科学用地、统一规划、合理用地,在满足运输生产和安全防护要求的基础上,节约用地,少占耕地。1.0.19 客运专线铁路设计应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敏感区、湿地的保护和防灾减灾及污染防治工作。工程选线、选址宜绕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必需经过环境敏感区时,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并应采取适宜的减缓不利影响的工程防护措施;通过城市或居民集中的地区时,应采取适宜的降噪减振措施,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9、和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常青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美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1.0.20 客运专线铁路应采用综合接地系统。1.0.21 客运专线铁路应统一考虑通信、信号、电力、牵引供电系统及包括运营调度系统、客运服务系统、动车组、基础设施在内的整体系统的协调配合及系统优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1.0.22客运专线铁路桥梁、隧道和路基上电缆槽、接触网、声屏障、综合接地线、通信、信号电缆过轨等设备,应加强系统设计。电缆槽等设施应考虑综合利用。1.0.23 客运专线铁路应设置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根据需要对自然灾害和异物侵限等进行监测。1.0.24 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应执行国家现行的铁路工程抗

10、震设计规范(GB50111)中级铁路干线的标准和铁道部有关规定。1.0.25 客运专线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暂行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术语和符号 语2.1.1基础设施路基、桥梁、涵洞、隧道等建成后不易改建的建筑物的总称。2.1.2本线旅客列车在本线上始发终到的旅客列车。2.1.3跨线旅客列车经由本线,但不在本线始发或终到的旅客列车。2.1.4隧道缓冲结构隧道两端洞口为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而设置的结构。2.1.5跨线旅客列车联络线连接本线,专门用于跨线旅客列车运行的线路。2.1.6动车组走行线连接车站与动车段(所),专门用于动车组走行的线路。2.1.7工后沉降有碴轨道基础设

11、施竣工铺轨工程(包括铺碴)开始时的沉降量与最终形成的总沉降量之差。无碴轨道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2.1.8ZK活载中国客运专线标准活载。2.1.9动车组具有牵引动力、固定编组,在日常运用与维修中不分解的旅客列车。2.1.10动车段(所)动车组的运用检修基地。2.1.11线路基桩为施工和养护维修中平面和高程测量提供基准的控制桩。 号V设计速度R平面曲线半径Rsh竖曲线半径K30地基系数EVd动态变形模量EV2变形模量K压实系数n孔隙率Ps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动力系数L桥梁结构的有效跨长no简支梁竖向自振频率F离心力NZK活载图式中的集中荷载qZK活载图式中的分布荷载f离心力折减

12、系数 路3.1 一般规定3.1.1 正线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重视线路的平顺性,提高旅客的乘坐舒适度。3.1.2 正线的设计标准必须满足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有关技术要求。无碴轨道铁路平纵断面设计标准执行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有关规定。3.1.3 2 车站及两端正线的设计标准,应与区间线路相同,特殊条件下,可按下列规定办理: 全部高速列车均停车的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可采用与行车速度相适应的技术标准; 部分高速列车停车、部分高速列车通过的车站两端,应根据线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条件、城市环保要求、该站高速列车的停站比例等,经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设计速度,并按相应速度的标准设计; 利用既有铁路地段,经技术

13、经济比选,可按不低于既有铁路提速规划相适应的速度标准设计。3.2 线路平面3.2.1 正线线路的平面圆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平面圆曲线半径应根据轨道结构类型按表3.2.11、3.2.12选用。优先选用推荐曲线半径,慎用最小和最大曲线半径。必要时,可采用最小与最大曲线半径间100m整倍数的曲线半径。表3.2.11 无碴轨道线路平面圆曲线半径(m)设计速度(km/h)推荐曲线半径最小曲线半径最大曲线半径3508000100007000(5500)12000(14000)300550080004500(4000)注:括号内数值为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后方可采用的个别曲线半径。表3.2

14、.12 有碴轨道线路平面曲线半径(m)9000110007000600090005000(4500)3.2.2 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3.2.3 区间正线宜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曲线地段应以左线(下行线)为基准,右线设计为左线的同心圆。3.2.4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应按表3.2.4选用,曲线地段不应加宽。表3.2.4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设计最高行车速度(km/h)300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m)5.04.8 位于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可采用与设计速度相适应的线间距。正线与跨线旅客列车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一侧正线的行车速度及其技术要求和相邻线的路基高程关系,考

15、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的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5.0m。正线与新建客货共线铁路、既有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当线间设置接触网杆柱等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3.2.5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宜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缓和曲线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缓和曲线的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和地形条件按表3.2.51合理选用,一般应在最大长度和一般长度之间选用,困难条件下可在一般长度和最小长度之间选用。表3.2.51 缓和曲线长度(m) 设计速度(km/h)曲线半径(m)最大

16、长度一般长度最小长度最小长度140002802502201901701501200033027020018011000370240210190100004303902209000490440400250800057051046034027067059054031060003505500470420380500050045041045004804304000460 位于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可根据设计速度,按表3.2.52、表3.2.53相应速度条件规定的数值选用。表3.2.52 设计速度(km/h) 20013011060501401207060160809015010010023012031

17、01301401603201703500320036030002902402800260250028020001800380表3.2.53160km/h140km/h120km/h5040302040180160014001300120010009008007003.2.6 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和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长度应根据设计最高行车速度和工程条件确定,不应小于表3.2.6规定的数值。表3.2.6 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m)工程条件一般困难位于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以及利用既有铁路地段,可根据相应的设计速度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般条件下 L0.8 V (3.2.61)

18、困难条件下 L0.6 V; (3.2.62)式中 L 夹直线和圆曲线长度(m); V 设计速度(km/h)。3.2.7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的桥梁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也可设在曲线上,但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3.2.8 隧道宜设在直线上。因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亦可设在曲线上,但曲线宜设在洞口附近,并应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3.2.9 站坪长度应根据到发线有效长度、远期车站布置型式及道岔类型等因素计算确定。3.2.10 车站正线的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车站应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可设在曲线上,但站内正线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设计速度合理确定。所有列车均停站的

19、车站,其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1000m。 曲线车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较小的曲线偏角及曲线长度;2)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3)咽喉区范围内的正线应设在直线上。3.2.11 正线上缓和曲线与道岔前后接缝间的直线段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渡线及跨线旅客列车联络线等出岔地段,正线设计最高行车速度为350km/h时,一般不应小于210m,困难条件下不宜小于140m;正线设计最高行车速度为300km/h时,一般不应小于180m,困难条件下不宜小于120m。 位于车站两端减、加速以及利用既有铁路等地段,可根据相应的设计速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3.2.111) L0.4 V (3.2.112) L 直线段

20、长度(m);V设计速度(km/h)。3.3 线路纵断面3.3.1 正线的最大坡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大于20,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较,不应大于30。动车组走行线的最大坡度不应大于35。3.3.2 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900m,困难条件下不小于600m,同时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计算要求,并取整为50m的整倍数:lp=2i/2Rsh+0.4Vmax (3.3.2)式中lp -最小坡段长度(m)i -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Rsh -竖曲线半径,一般取30000 m,个别取25000 mVmax -设计最高行车速度(km/h)。3.3.3 坡段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正线相邻坡段的坡

21、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最小竖曲线半径应根据所处区段远期设计速度按表3.3.3-1选用,但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40000m。表3.3.3-1 最小竖曲线半径350 Rsh (m)250002000015000 竖曲线与竖曲线、缓和曲线、道岔均不得重叠设置。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表3.3.3-2的要求。表3.3.3-2 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重叠设置的曲线半径最小值平面最小圆曲线半径(m)4500最小竖曲线半径(m)250003.3.4 动车组走行线相邻坡段间设置竖曲线的起始坡度差及竖曲线半径应根据其设计速度按相应的设计规范规定执行,并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3.3.5 正线两线并行在共同路基上时,两线轨面高程应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计。客运专线铁路与跨线列车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既有线并行时,其轨面设计高程应根据路基横断面设计情况综合研究确定。3.3.6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梁的桥上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桥梁设计的技术要求。客运专线铁路跨越其他铁路、公(道)路时,纵断面设计高程应满足其净高要求;跨越客运专线的立交桥,其桥下净高不应小于7.25m。客运专线下穿既有立交桥时,经技术经济比选,可采用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