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4 ,大小:2.87MB ,
资源ID:185885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5885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解析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解析Word下载.docx

1、图1.1-1 象山井田交通位置图1.1.3气象与水文情况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是其特征。年平均气温13.5C,最高气温42.6C,最低气温-14.8C,最大冻土深度为41cm,最大风力9级,一般为23级,以东北风为主。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1%,近20年来,年降雨量为266.0709.2mm,平均为529.3mm,最大积雪厚度为14cm,降雨量分布不均衡,多集中于7、8、9月份,其中8月份前后降雨量最大,降水形式多为暴雨和连阴雨,这是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大多数地质灾害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发生。 涺水河为井

2、田内唯一主要河流,它发源于宜川县境,横切井田中部,流经芝川注入黄河。涺水河系常年性河流,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次为上游的泉水,流量受季节性变化的控制,一般22.79m3/s。此外尚有沟谷小溪横切区域地层走向,仅在雨季形成地表径流,自北向南有老窑沟、灰沟、沙锅渠、山底沟、柳庄沟、轨水沟、西沟、七佛洞河、北头沟等,均呈东南流向注入黄河。在涺水河中游(井田外)薛峰镇建有薛峰水库,坝顶高程+610m,蓄洪量最大43.6Mm3,最小16.0Mm3,正常34.0Mm3,在英山沟建有一小型英山水库,可灌溉大片良田。此外,涺水河南北两侧山坡上筑有南干渠与红旗渠,水渠水源来自薛峰水库。红旗渠现主要作为韩城市城

3、区生活用水引水渠使用,需常年输水;而南干渠因薛峰水库蓄储水量有限,已多年无水可输。1.1.4矿区概况韩城矿区开发历史久远,矿井自1958年开始兴建,1970年随着西韩铁路的恢复上马,先后建成属韩城矿务局的5对大中小型矿井,改革开放后开采浅层露头煤的地方小煤矿也大批涌现。本世纪初,因资源枯竭或安全问题,绝大部分小煤矿已经关闭,局内两对中小型矿井也进行了破产改制。现尚保留经过改扩建的下峪口、象山及桑树坪3对大型矿井,总设计生产能力为4.80Mt/a。韩城矿务局主导产品为高热、高灰熔点的优质动力煤和优质配焦瘦精煤,产品除供应韩城电厂外,多远销华东、华中和华南等地,部分出口日本。韩城矿务局截至2011

4、年底,企业拥有资产总额45亿元,年销售收入24亿元。2011年全公司生产原煤3.619Mt,其中:精煤销量0.8566Mt;实现工业总产值20.05亿元;由于受桑树坪煤矿“8.7”透水事故影响利润总额为-1.09亿元。生产的发电动力煤和冶炼瘦精煤远销华东、华中和华南等地,部分出口日本。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520户重点企业、全国煤炭百强企业和陕西省60家优势企业,先后荣获“省级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省十大经济明星企业”、金融资信为AAA级。井田所在的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240km,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全市国

5、土面积1621km2,耕地42万亩,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辖7乡7镇、2个街道办事处、276个行政村,总人口38.5万,其中城镇人口15万。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煤炭、石灰石、铁矿石、煤层气、铝矾土、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储量达103亿吨,已探明27亿吨,占渭北煤田的35.5%。煤层气资源总量为2080亿m3,达到开采品位的资源量为1907.6 m3,是渭北最大的气田。水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黄河流程74KM,水资源总量3.6亿m3,可利用量为2.5亿m3。韩城市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形成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等为支撑的工业生产体系,2006年原煤年产量5.50Mt,发电量27亿度,

6、焦炭400万t、水泥50万t,钢铁100万t。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43亿元。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有108国道、304省道、沿黄公路和正在建设的阎禹高速公路。西(安)太(原)铁路穿境而过。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5.26亿元,同比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1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款达60.5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4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9元。1.2矿(井)田地质特征1.2.1地层井田内地层出露良好,从老到新有太古界涑水群、寒武系中统、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迭系及第四系。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及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太古界涑水群(rs)为井

7、田最古老的基底岩层,岩性为肉红色眼球状花岗片麻岩,含磁铁矿与石英岩脉。原在象山北侧灰沟有零星出露,现已被采石场废碴掩盖。井田外在杨山庄和禹门口附近有较大面积的出露,厚度不详。2寒武系中统(2)仅出露于象山北侧的灰沟。岩性为紫红色板状泥岩及深灰色厚层状鲕状灰岩。与下伏地层为断层接触,厚度不详。3奥陶系(O)(1)下奥陶统(O1)1)冶里组(O1y):以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为主,桔黄深灰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结构,质地不均,但较致密坚硬。下部含泥质成分高,夹数层0.10.3m的竹叶状白云岩,局部见垂直溶蚀裂隙,椭圆形溶蚀小晶洞(=1.01.5cm),内有“封存水”,洞壁为放射状方解石晶簇。与下伏地层为

8、断层接触。厚度4070m,一般45m左右。2)亮甲山组(O11):主要为燧石条带白云岩,岩性为黄色、浅灰色,中厚至厚层状,质地不均,上部含灰质,夹23层23m厚的烟灰乳白色燧石条带,下部含泥质及燧石结核,团块状,层面极不平整,局部为硅质白云岩,致密坚硬,垂直裂隙发育,被方解石充填。可见缝合线,溶蚀裂隙及小溶洞、溶孔发育。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4263m,一般52m左右。(2)中奥陶统(O2)1)下马家沟组(O2m1):白云质灰岩、泥灰岩,中夹石灰岩层,中厚层状,质地不均一,上部常见鸟眼构造,方解石斑晶及大量缝合线。下部夹多层微薄层纤维状石膏及泥岩,并含大量同生角砾,有的似竹叶状,溶裂较发育

9、,见网格状、蜂窝状溶孔及小溶洞,有的被方解石、石膏充填。底部为厚0.30.5m的含砾石英中粗粒砂岩,呈一间断面。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度55103m,一般82m左右。2)上马家沟组(O2m2):上部以白云岩为主(俗称百m岩段),深灰色,中厚层状,下部以互不等厚的泥灰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为主,褐灰色,中薄层状,含燧石团块及同生角砾,见大量缝合线,局部含鲕粒及纤维状石膏,溶蚀裂隙及小溶洞发育。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110190m,一般160m左右。3)峰峰组(O2f):上部以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为主,分布不普遍,隐晶微晶结构,质地较均,致密、坚硬、性脆,局部显豹斑构造。溶蚀裂隙较发育,裂隙被方

10、解石、黄铁矿充填,溶洞及溶孔多被泥、砂质充填;下部为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互层,中薄层状,褐灰深灰色,局部呈斑瑰红色,质地不均,多夹炭质、铝质泥岩薄层,含黄铁矿团块及同生角砾,显花斑状,裂隙较发育,均为方解石及泥质充填,并见有充填型小溶洞及溶孔。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48127m,一般83m左右。奥陶系地层总厚度一般在420m左右。4石炭系(C)(1)中石炭统本溪组(C2b)本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韵律明显,一般不含煤。其岩性底部铝质粘土岩(K1)常含铁质结核及灰岩碎块,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砾岩、石英砂岩及含铝质粘土岩(或粘土岩层)。石英砾岩和石英砂岩侧向变化较大,直至尖灭。上部以灰、黄灰、深

11、灰色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主,其顶部夹透镜状灰岩或钙质泥岩,产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泥岩中普遍含有鲕状铁质结核。在泥岩和砂质泥岩中产丰富的植物化石。本组厚度030.48m不等,一般厚度415m,因受沉积基底奥陶系灰岩顶面古侵蚀地形的控制,沉积厚度在区内颇不均衡。(2)上石炭统太原组(C3t)该组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厚度19.8593.07m不等,一般厚度5060m。由于沉积时地壳振荡频繁,且幅度不大,故岩相岩性较为稳定,旋迥结构十分明显。其岩性可分上、中、下三部,相当于该组第一至第三旋迥的岩性段,现分别叙述之。下部:相当于C31Y旋迥的层段。以粘土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此套

12、岩层普遍含铁质鲕粒及黄铁矿结核,泥岩多含铝质,团块状,层理不显。岩性依次由石英砂岩(或砾岩)、粉砂岩、粘土泥岩、煤层、泥灰岩(灰岩)或钙质泥岩、粉砂岩等组成。底部为灰至灰白色厚层状石英砂岩,较稳定,夹砂质泥岩或粉砂岩透镜体,产丰富的植物化石,可与山西太原晋祠砂岩相对比,为本组之底界。在侧向上可相变为石英砾岩,在浅部露头处以狮山和灰窑沟发育最好。11号煤层位于该旋迥偏顶部,煤层顶板为泻湖海湾相泥灰岩(或石灰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色深,薄层状,含海相动物化石和生物碎屑(已钙化)甚多,有硫化氢臭味,是对比11号煤层的辅助标志层,有时还相变为泻湖相波浪带相的石英砂岩,石英质粉砂岩。中部:相当

13、于C22旋迥的层段,以海相石灰岩及钙质岩为主,间有少量泥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含有数层不稳定之薄煤层。岩性依次为石英砂岩(或石英质粉砂岩),黑色泥岩,间夹煤层和粘土岩,顶部为石灰岩,富含海相化石,色黑质纯,裂隙充填方解石脉,含黄铁矿结核,该灰岩层位稳定,井田内普遍有所沉积,一般一三层,层面含炭质,分岔合并现象普遍。石灰岩中夹7、8号煤层,石灰岩之下为9、10号煤层。灰岩与11号煤层间距稳定,一般十米左右,是本井田煤层对比的良好标志(K2)。上部:相当于C33旋迥的岩性段。岩性主要以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粘土泥岩为主。51、52号煤层仅次于该旋迥偏顶部,6号煤层位于该旋迥偏低部,在靠近马沟渠井

14、田的北部边界附近该旋迥顶部51号煤层及其上下一部分地层被古河床冲刷。在检48号钻孔与218号钻孔连线周围该旋迥顶部湖泊相泥岩被古河床冲刷,使河床相砂岩(即山西组底部砂岩)与51号煤层呈冲刷接触。51号煤层之下一套10多米厚的灰黑色砂质泥岩普遍含数层透镜状(或薄层)菱铁矿、菱铁矿砂岩,并含较多黄铁矿结核,系标准的湖沼相沉积,是对比51号煤层的良好标志层(K3)。5二叠系(P)(1)下二叠统山西组(P1S)本组为井田另一主要含煤地层,属纯陆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硬质砂岩及石英硬砂岩,其次为粘土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上中部夹2、3号煤,其中3号煤为可采煤层。其旋迥结构十分明显,由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旋迥

15、,每个旋迥皆从河床相开始,依次为河漫相、湖泊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至湖泊相结束。3、2号煤层分别位于第一、第二旋迥偏顶部,第三个旋迥在本井田不含煤。本组底部为石英硬砂岩,中厚厚层状,中细粒结构为主(局部有粗粒),灰色,主要成分由石英、燧石组成,其次为长石,并含大量的泥质和炭质物碎屑,它们多为条带状或不规则状(常形成层理),含大量的白云母和黄铁矿结核。胶结物多为泥质,亦有钙质,该层常具明显的直线型斜层理及泥岩包体,为典型的河床相砂岩。硬质砂岩分别为2、3号煤层的顶板,一般为灰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及石英岩屑,其次含较多的炭质和泥质物岩屑,暗色矿物少量,层面含大量的白云母,胶结物多为泥质胶结,亦

16、有钙质胶结,该层具有明显的斜层理,亦有断续水平层理。在上述砂岩之间所夹粉砂岩,一般颜色较深,成分复杂,由石英、岩屑组成,含炭质,具水平及缓波状层理,沿层面有大量植物碎屑分布,粘土岩多为煤层顶板,层理不显,团块状,含植物根化石,煤层顶板多为黑色砂质泥岩,含大量植物化石。该组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17.5677.47m,一般厚4555m。(2)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sh)本组为陆相沉积,相当于以往划分的山西组的上半部分地层。发育两个旋回,依次为河床相、河漫相、湖泊相。岩性为灰、灰绿色硬质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中下部夹黑色泥岩,色深;上部有灰绿色、紫杂色砂质泥岩或泥岩,含铁质鲕粒。

17、同上覆地层岩性相似,说明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的递变。两个旋回底部为浅灰色中粗粒砂岩,常具明显的河床相斜层理。砂岩较山西组砂岩复杂,重矿物增多,砂粒滚圆度较差,为钙质或泥质胶结;粉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或硅质碎屑,含粘土质胶结物及泥质条带状夹层,构成岩石的层状构造,具斜波状、波状、水平层理,为河漫相沉积,或与细砂岩互层,为湖泊相沉积。该组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13.5070.18不等,一般厚度4050m。(3)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h)本组在井田中部均有出露,包括过去划分的上下石盒子组地层,由一套陆相杂色碎屑岩组成,说明当时气候已明显趋于干燥,其中底部为一层10m多的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

18、含砾石及泥岩包体,分选性和滚圆度差,层位稳定,普遍有所沉积,斜层理发育,是典型的河床相沉积,其上有一层10m左右的紫杂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含大量的铁质鲕粒,团块结构,俗称“桃花泥岩”,在全区为一明显的标志层(K5)。该组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一般厚度为300m。(4)上二叠统孙家沟组(P2s)该组相当于过去划分的孙家沟组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布于井田的中深部,该组属陆相碎屑岩建造,下部及中部以厚层灰绿色、灰色砂岩为主,与一套暗紫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互层,其宏观特征明显易于辨别;底部普遍有一层灰白色、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厚达3050m,含石英砾石及泥岩包体甚多,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暗色矿物,颗粒分选

19、不好,硅泥质胶结,致密坚硬,大型直线型斜层理发育,为典型的河床相沉积,地表露头多以悬崖峭壁出现;其上部为猪肝色泥岩,薄层状,含钙质结核及薄层石膏,水平层理发育,显示了干燥内陆闭塞湖泊相沉积的特点。在该层泥岩之下,普遍发育有23层浅灰色泥灰岩,外观极为明显。一般厚度220m。6三迭系(T)(1)下三迭统刘家沟组(T1l)岩性以淡红色中厚层细粒砂岩为主,夹泥岩及粉砂岩薄层,具水平及波状斜层理,层面常见龟裂和波痕,厚度约150m。(2)下三迭统和尚沟组(T1h)岩性主要为硃红色具团块状构造之砂质泥岩或粉砂岩,中夹薄层灰绿色砂岩,含钙质结核,厚度约120m,含叶肢介化石。7第四系(Q)(1)更新统(Q

20、23)主要为砂土、亚砂土组成,俗称“黄土”。广泛发育于山梁及低凹地带,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0100m不等。(2)全新统(Q4)为近代冲积和坡积物,多分布于沟谷及其两侧地段,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020m。1.2.2 地质构造本井田边浅部构造较为复杂,褶皱和断裂发育。而井田中深部基本上为一北东南西向,倾角平缓的单斜构造形态,除沿走向和倾向均有一定的起伏外,还出现一些幅度不大的短轴背、向斜。现对井田内的褶皱和断裂叙述如下。按目前的井田边界,除F19、F20正断层与清峰岭背斜三条大中型构造位于井田边界内外,其余大中型构造均在井田边界之外。地表大中型构造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1褶曲构造(1

21、)竹园向斜位于竹园村附近,在地表上无任何迹象。区内42、S37、167、152、207、117、208、209、154、218号等钻孔,对该向斜的起伏幅度、延伸方向及长度均有严密的控制。在11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反映最明显,近南北向展布,延伸0.8km,结合117号钻孔资料和剖面图以及3、5、11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分析,该向斜与古构造形成的奥陶系灰岩面起伏有关,随后又继承了原有的构造,故一方面在奥灰岩面低凹处的117号孔沉积了厚达20.34m的11号煤层;另一方面褶曲幅度由下而上逐渐减弱,11号煤层起伏40m左右,5号煤层起伏10多米,而3号煤底板等高线图上已无反映。(2)象山背斜展布于象山狮

22、山边缘地带,为奥陶系灰岩组成,轴向NESW,SW端位于狮山附近。翼部倾斜30左右,该向斜位于井田之外,对煤层无影响。(3)上山底背斜展布于山底一带的浅部,为上石盒子组地层组成。轴向NNESSW,翼部倾角平缓,其两端分别为F3正断层和F4正断层切割。该背斜对煤层影响甚微。(4)王庄背斜展布于井田南部的浅部,为奥陶系灰岩组成,局部地带表现于本溪组底部地层中。轴向NNESWW,其两端均被韩城正断层(F1)所切,翼部倾角30左右。(5)王庄沟背斜展布于井田南部的浅部,为下二叠统山西组地层组成,轴向NNESSW,翼部倾角30左右,其北端为F3正断层所切割,南端延至王庄沟附近消失,该背斜对浅部煤层有局部影

23、响,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有明显反映。(6)英山背斜展布于井田南端浅部英山、轨水沟至簸箕掌一带,为奥陶系灰岩及石炭二叠系地层组成,轴向NNESSW,轴面倾向SE,向南倾没于石千峰组地层中。在英山平峒附近,两翼倾角4050,向南逐渐变缓,该背斜NE端为F1正断层所切,在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也有明显反映。(7)清峰岭背斜展布于井田南端洞坡庙至西沟一带,为石盒子组地层组成,轴向北东南西,轴面微向东南方向倾斜,在七佛洞河、小塬头沟出露清晰,在67、英5号孔附近褶曲幅度变小,表现微弱。据钻孔资料证实,该背斜轴沿走向有波状起伏,以清峰岭附近为最高,向NE端倾伏;在英8、英9号孔之间出现鞍部。该背斜浅部为F2

24、1正断层所切。2断层(1)韩城正断层(F1)位于井田东南边部外,在马沟渠、象山、柳庄河沟口均清晰可见由奥陶系灰岩构成的断层面。断层走向N4070E,倾角6070,倾向南东。上盘为第四系黄土覆盖,下盘切割奥陶系灰岩。据钻孔资料证实,断距至少在500m以上。(2)七佛洞正断层(F2)展布于井田南端浅部的北头沟至检子凹一带,在七佛洞河、北头沟、西沟、检子凹等均有出露。上下盘分别为石千峰组和上石盒子组地层。据英14、英10、英11号等钻孔的控制,垂直断距由南西向北东有规律变小(英11浅部为220m,英10号孔附近为170m,英8和英15孔之间为40m,英5和67号孔之间为20m,至英14号孔附近消失)

25、,南西端同F12相交。断层走向NESW,倾向SE,倾角5060,其走向沿区域两组剪切面略有转折,并有追踪性质。该断层对浅部煤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3)F3正断层展布于下山底边缘地带。在下山底沟里可见山西组底部地层同中上部地层接触,断层走向SN,倾向E,倾角60左右,断距约5060m,其北端消失于山底寨子山梁附近,南端与韩城正断层(F1)相交。(4)F4正断层展布于下山底一带,并向NE延展至狮山一带,在上山底沟、下山底沟和沙锅渠均有出露,分别表现于石盒子组至太原组地层中。断层走向以NEESWW为主,局部转折为NNESSW,倾向SE,倾角50以上,断距3050m不等,其北端于F6正断层相交,南端在

26、上山底山梁附近消失,该断层对煤层影响不大。(5)上山底村正断层(F6)展布于井田浅部的上山底至狮山一线,在上山底沟、下山底沟、沙锅渠、北涧西沟、狮山东坡等均有出露。断层走向与F4相似,切割地层的层位不一,因而上下盘地层接触各异。在山底村一带表现于山西组地层中,在沙锅渠、狮山附近,则为奥陶系灰岩同太原组底部地层或太原组底部同山西组中上部地层接触,断层面倾向SE,倾角45以上,断距最大者达100m以上,一般为3050m左右。其两端皆与韩城正断层(F1)相交,在沙锅渠附近被F4和F7切割。(6)涧西正断层(F7)出露于北涧西村西沟,走向由SN转为NNESSW,倾向SEE,表现于山西组地层中,南端与F

27、1相交,向北逐渐消失。(7)牛家坡正断层(F12)展布于井田南端边部西沟至小塬头一带,大部分为黄土覆盖,但地貌上反映明显,仅在东沟清晰可见。断层走向基本为NESW向,在英7号孔以东往东偏转,倾向SE,倾角60据英7号孔控制结果,垂直断距在200m以上,其北东端与F1正断层相交,该断层为井田浅部的自然边界。(8)西沟正断层(F14)展布于西沟沟口附近。断层走向NEESWW,倾向SSE,倾角60据英16号孔控制结果,垂直断距在3040m左右,其西南端同F12相交。(9)F17正断层地表未见出露,仅在英山平峒井下1301巷道南端,见5-1号煤层顶板砂岩同3号煤层底部以下地层接触,3号、5-1号煤层在

28、同一巷道相同的标高出现。据分析为一走向斜交的正断层(兼平移性质),尚待开采过程中进一步探明其性质。(10)张家岭正断层(F18)展布于东泽村至张家岭、柏树村一线,地表出露明显,其中张家岭沟出露最好,断层走向NEESWW,倾向SSE,倾角4550,断于石千峰组、刘家沟组地层中,最大断距160m。往NE方向断距逐渐变小。根据143、175两孔控制,在井田深部边界外消失。(11)F19正断层展布于张家岭至郑家崖一线,方向与F18平行,断层倾向SE,倾角7580,断于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地层,断距约100m左右,断层北东端消失于214号孔附近。(12)F20正断层在东岭村和岭底村附近均有出露。断于石千

29、峰组的上部及刘家沟组地层,断层走向与F19断层平行,但倾向西北,倾角75左右,断距约50m,断层的东北端消失于183、179两钻孔连线附近。(13)F21正断层展布于红砂咀附近,断于石千峰组地层中,断层走向SN,倾向WNW,倾角60以上,断距30m左右,其南端同F12相交。(14)莲花山逆断层(F5)展布于井田浅部涺水河至柳庄河一线,延伸4.5km,断层走向NESW,倾角2045,倾向NW。斜断距变化较大,由60180m不等,垂直断距一般在4050m左右。其NE端插入象山奥陶系灰岩中,南端插入柳庄河以南的灰岩中,在山底村一带分别被F3和F4断层切割。根据地面观察和地面资料分析,该断层是在上述王庄背斜和象山背斜的西北翼发生的,由于上述背斜近轴部岩层倾角陡急,翼部岩层倾角平缓,而F5逆断层又呈波状起伏切过背斜的不同部位,因而地层和煤层在浅部表现缺失,在深部表现重复,在3号、5-1号、11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均有一条带状的重复带。在其展布方向控制该断层确切层位的钻孔有:45、46、象10、53、55、象15、217、象20、58号钻孔。结合附近资料分析,对该断层的控制是比较严密的。该断层因垂直断距不大,对煤层破坏不甚严重。仅在6剖面线浅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