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0.36KB ,
资源ID:185697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5697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光弹性实验报告2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光弹性实验报告2Word文件下载.docx

1、椭圆方程,如果 a1a2 a , , 则方程式成为圆的方程:2u2 u2 a2(3)1 2光路上任一点合成光矢量末端轨迹符合此方程的偏振光称为圆偏振光,在光路各点上,合成光矢量末端的轨迹是一条螺旋线。因此要产生圆偏振光, 必须有两束振动平面互相垂直的平面偏振光,并且频率相同;振幅相等;相位差为 /2。如平面偏振光入射到具有双折射特性的薄片上时, 将分解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束平面偏振光。当使入射的平面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与这两束平面偏振光的方 向各成 45时,则分解后的两束平面偏振光振幅相等。由于这两束 光在薄片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薄片后,就产生一个相位差。只要 适当选择薄片的厚度,使相位差为

2、/2,就满足了组成圆偏振光的条件。由于相位差 /2 相当于光程差 /4(波长 ),故称此薄片为四分之一波片。 波片上, 平行于行进速度较快的那束偏振片振动平面的方向线称为快轴,与快轴垂直的方向线称为慢轴。平面偏振布置中的光弹性效应: 光弹性法的实质, 是利用光弹性仪测量光程差的大小,然后根据应力光学定律 (式 4)确定主应力差。Ch(1 2 )(4)如图 1 所示,用符号 P 和 A 分别代表起偏镜和检偏镜的偏振轴。把受有平面应力的模型放在两镜片之间, 以单色光为光源, 光线垂直通过模型。设模型上 o 点的主应力 1 与偏振轴 P 之间的夹角为 (图2)。1APo检偏镜模型光源起偏镜图 1 受

3、力模型在正交平面偏振布置中图 2 偏振轴与应力主轴的相对位置圆偏振布置中的光弹性效应: 在平面偏振布置中, 如采用单色光作光源,则受力模型中同时出现两种性质的黑线, 即等倾线和等差线, 这两种黑线同时产生,互相影响。为了消除等倾线,得到清晰的等差 线图案, 以提高实验精度, 在光弹性实验中经常采用双正交的圆偏振布置,各镜轴及应力主轴的相对位置如图( 3)所示。图 3 受力模型在双正交圆偏正布置在双正交圆偏振布置中,发生消光(即 I 0 )的条件为光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故产生的黑色等差线为整数级,即分别为 0 级、1 级、2 级、 。而平面元偏振布置发生消光的条件为光程差 是半波长的奇数倍,故产

4、生的黑色等差线为半数级,即分为 0.5 级、1.5 级、2.5 级、 。等差线条纹级素的确定: 在双正交圆偏振布置中, 受力模型呈现以暗场为为背景的等差线图, 各条纹的级数为整数级, 即 N=0,1,2 .首先确定 N=0 的点(或线)。属于 N=0 的点称为各向同性点, 是模型上主应力差等于零(即 1= 2 或 1= 2=0)的点,这些点的光程差=0,因此对任何波长的光均放生消光而形成黑点, 与此对应的条纹级数为零级。只要模型形状不变,载荷作用点及方向不变,这些黑点 或黑线所在的位置不随外载荷的大小的改变而改变。零级条纹的判定方法有:1) 采用白光光源,在双正交圆偏振布置中模型上出现的黑色条

5、 纹(点或线),属于零级条纹。因其光程差为零,对于任何波长的光均发生消光,故形成黑条纹。其他非零级条纹( N0),其光程差不等于零,所以均为彩色。2) 模型自由方角上, 因1=0, 2=0,所以对应的条纹级数 N=0。3) 拉应力和压应力的过渡处必有一个零级条纹。因应力分布具 有连续性,在拉应力过渡到压应力之间, 必存在应力为零的区域, 其条纹级数 N=0.确定了零级条纹, 其他条纹级数可根据应力分布的连续性依次数出。条纹级数的递增方向(或递减方向) ,可采用白色光源,观察其等色线的颜色变化而定,当颜色的变化为黄、红、蓝、绿,则为级数增加的方向,反之为级数减少的方向。三、 实验设备及模型1.

6、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我们使用的是平行光式光弹性仪,如图 4 所示。图 4.平行光式光弹性仪光路图1光源 2、6透镜 3起偏镜 4模型 5检偏镜7光屏 8、9四分之一波片在使用光弹性仪以前, 必须检查和调整各镜片的位置, 以满足实验要求,调整步骤如下:(一)调整光源及各镜片和透镜的高度, 使他们的中心线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二)正交平面偏正布置的调整: 首先,卸下两块四分之一波片,旋转一个偏振片,使呈现暗场,表示它们的偏振轴互相正交。然后, 开启白光光源, 将一个标准试件放在加载架上, 使试件平面与光路垂直,并使其承受铅垂方向的径向压力。同步旋转起偏镜和检偏镜,直 至圆盘模型上出现正交黑十字形。这表明

7、两个镜片的偏振轴不仅正交,而且一个偏振轴是在水平位置,另一个是在垂直位置,这时俩镜片的指示刻度分别是 0 和 90 度。(三)双正交圆偏振布置的调整: 在调整好的正交平面偏振布置中,先装入一块四分之一波片,将它旋转,使检偏镜后看到的光场最 黑,这时表示四分之一波片的快、 慢轴分别与起偏镜和检偏镜的偏振轴相平行。然后将四分之一波片向任意方向转动 45 度角,再把第二块四分之一波片装入,将它旋转,使光场再次最黑。这时,两块四分 之一波片的轴是互相正交的,四块镜片构成所谓双正交圆偏振布置。 此时四分之一波片的指示刻度应为 45 度。2. 实验模型模型材料为聚碳酸脂,模型为开孔方片,如图 5 所示图

8、5 实验模型四、 实验步骤1. 模型条纹值的测定1) 径向受压圆盘测定 f 原理几何尺寸如图 6 所示。由弹性力学知, 圆盘中心处的应力为式 ( 5)2P 6 PDh Dh8PDh(5)从光弹性实验的等差线图上,测得圆心处的条纹级数 N ,算出材料条纹值为式( 6)f 8PDN(6)2) 实验步骤及计算图 6 圆盘几何尺寸a) 依次给模型加上不同的但相邻差值为 9.5N 的载荷,观察在不同载荷下圆心处的条纹级数,记录数据。 (重复多次)b) 求出N, N=0.8125 级。c) 测量模型的直径 D 和厚度 h 值, D=44mm,h=5mm。d) 将式( 6)改写为式( 7),将数值带入式(

9、7)后得f =0.667N/mm ?级。f 8 P D N(7)2. 获测量模型等差线图1) 将测量模型固定在实验仪器中, 对测量模型加上 280N 的载荷。2) 模型上出现等差线图,用相机拍下此图,如图 7。五、 实验计算图 7 模型等差线图1. 在模型中间的横截面上,只受拉压应力和弯曲应力,所以中间横截面上的应力是两者之和。拉压应力计算公式如式( 8)所示,弯曲应力计算公式如式( 9)所示。MymI zFNn2. 根据等差线图,画出截面上部分点上的级数,最后根据这些点拟合成一条直线。如图 8 所示。图 8 实验数据处理结果(8)(9)3. 根据图 8 可知,模型在受力后,中性层产生偏移。从

10、图中可以清晰看见,不受力时中性层与实际中性层相距 4.06mm。在实际中性层处 = m + n =0N/mm 2 。FN =1.77N/mm 2,所以 m =-1.77 N/mm 2。bh34. 通过 m计算弯矩, y =4.06mm,I Z =12=1575.8mm4,所以 M =0.69N ?m。六、 理论计算先根据理论公式计算方片中心截面的弯矩图 9 示意模型解:沿水平直径将方片切开。由载荷的对称性质,可知截面上的剪力等于零,只有轴力FN 和弯矩M 0 。利用平衡条件容易求出 FNP ,故2只有 M 0 为多余约束力,把它记为 X1 。方片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都是对称的,可以只研究方片的四

11、分之一(如图 9 所示)。由于对称截面A 和 B 的转角皆等于零,这样,可以把 A 截面作为固定端,而把截面 B 的转角为零作为变形协调条件,并写成1 1X 1F 1 0(10)式中 1 F是在基本静定系上只作用 FNP 时,截面 B 的转角,11 是令4EI 211 l= L1 EI1L2EI 2c1 W2 M c2M x MxdxW1MEIEI1(12)X1F所以 1PL2 4EI 2PL I2 1(13)式中 I 111bh3 12L1,I 24L1I 2L2 I 1(14)最后得到PL2X1 3h4 L h2 L(15)带入参数计算P 280NL1 39.74mm L233.71mmh1 15.58mm h220.52mmb=5mm最后得M X 1 0.6389 N m中间截面还受到压应力, 所以中性层偏移一定距离, 现在我们用理论方法计算出中性层的位置。计算压应力F F PcA bh2bh (16)1 1I 1 (17)所以中性层离中点的距离 yc I1 4.43mm 。M七、 实验评价计算误差值:|y实 -y理| 100% 8.35% y理( 18)n |M 实M 理| 100% 7.99%( 19)M 理求的误差在 10%以内,实验结果满足要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