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为青春期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提高他们实践活动能力3.4鼓励青春期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促进他们提高社会交往能力4. 结论参考文献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 如身高、体质量与体态等) 、心理特征( 如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 以与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 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因此,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 世纪中叶以来,自我意识开始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儿童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我意
2、识水平较低的未成年人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导入来分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本文对自我意识的做了较全面的概述,包括自我意识的概念,内涵,结构与其在青春期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其次,本文对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列举了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的主要因素;再次,本文提出了四条关于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对引导青春期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本文总结了以上几个部分的内容得出结论。关键词:青春期;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
3、。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的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的三维健康观。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对健康做出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深化。青春期的身体健康是指身体发育的形态完好、结构完整与功能健全的状态。青青春期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很快,全身的各个器官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躯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器官的完善;性功能的成熟。青青春期学生身体健康的标准比较明确
4、,例如:第一、第二性征的发育正常,脑和神经系统以与心脏血管功能完善,各感觉器官的发育与功能健全等。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标准,青春期心理健康是指具有具有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适应和发展状态,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作用。具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交能力;调控知、情、意的能力;有耐受性和自我康复的能力;与众人相似;对事物反映适度;对现实的表现;能够自然接受自己的性别身份。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也是青春期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重要收获之一。它既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对个体的人格、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5、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是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2004年2月,云南大学的大四学生马加爵用锤子杀死了四名还在睡梦中的同学,血案发生后震惊全国。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起惊天血案的原因竟然非常简单马加爵因与同学玩扑克时指责“出千”,感到受了冤枉,进而以残忍的杀人方式进行报复。这件事发生了以后,让很多人难以置信,在亲人眼中,马加爵一直是一个诚实、刻苦、勤奋的好孩子,从 未与人红过脸。但是,大学时期的马加爵给同学们的印象却是性格孤僻,待人无礼,人际关系不好。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马加爵呢?从媒体报道来看,马加爵虽然智力水平很高,但人格发展不健全,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情绪极不稳定,稍
6、不顺心就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或攻击性行为,而且对自身的错误丝毫不知难道悔改。由于自身家庭条件较差,马加爵常常感到深深的自卑,并且长时期压抑消极情绪,以致出现了这场悲剧。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身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是自己形成完整的人格。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人生在世界上出现两次,第一次为了生存, 第二次为了生活。”他所说的“第二次出生”其实就是指人在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它既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对个体的人格、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骑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是
7、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以与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首先,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与评价,是指自己对对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与对病痛接的感受等。如果一人对生理的自我不能接纳,嫌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缺乏自信。其次,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是指对自己的能力、情绪、兴趣、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自我评价低,嫌自己能力差、智商较低、情绪不稳、自制力差,就会否定和不接纳自己。最后,个体对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与评价,指对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与自己和他人相互
8、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周围的人都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会感到孤独寂寞。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的我(I)和客体的我(Me)。自我意识就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意识,它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与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大方面。从形式上看, 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意志的三种形式。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儿童大约在二三岁出现自我意识, 在经历了婴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学生期、青年期的发展历程后, 大约到青年中期左右,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我意识逐
9、渐达到稳定和成熟的水平。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青春期学生期(11、12 岁14、15 岁)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重大变化之一便是个性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青春期学生开始以新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他人和自己, 从而建立起自我观念。青春期学生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影响着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如果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健全的发展, 就会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否则就会出现心理、个性等多方面的不和谐状态, 严重者会形成病态人格。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这一时期青春期学生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外界给予的评价) 有
10、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研究青春期学生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并对他们个性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对于青春期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自我意识既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的客体,它是涉与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多层次的心理现象。所以自我意识的结构表现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方面。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对自我身心特征的认识,而自我评价实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子做出某种判断。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
11、是自我体验。它反映了主观自我的需要与客观自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观自我满足了主观自我的需求,就会产生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观自我没有满足主观自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自我调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主要表现为监控人的意志行为。它监督、调节人的行为活动,同时调控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强、自制、自律、自卫等。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的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青春期学生的态度,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自我意
12、识对他的思维、情感和意志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其中特别是对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转变有着巨大影响。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收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二是要求他人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心理。自尊心是维护自我尊严的一种自我情感体验,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表现为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与他人相处总是严肃认真,既不会因为某种压力而屈服于别人,也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奉承。自信,又叫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身力量的充分肯定。他与个
13、人成功的生活经验有关。自信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自信心。”自信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质。缺乏自信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是一个人瞧不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方面做出较低的评价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容易把困难想得过于严重,容易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处于孤僻状态;它有时又会以暴怒、妒忌、自暴自弃的形式表现出来,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轻生。所以自卑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而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自我态度是个体的一种自我评价。个体的自我评价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客观世界对个体的
14、要求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个人的自我意识还具有一种自我控制的功能,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情况下,自我意识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在一定的场合做到委曲求全。例如:在某种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有人为了避免失掉面子,不得不对社会舆论表示服从或顺从,声称自己的态度已经转变,实际上只是一种表面的服从,其实依然“故我”。这就是自我意识对个人行为和态度的一种控制作用。健全的自我意识具有良好的自主功能,这对青春期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素质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春期学生能否强化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否真实,个人意识与社会是否统一,都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人,能否成为一个为社会所接纳并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首先,有利
15、于青春期学生的成熟。健全的自我意识能使青春期学生设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明确发展目标的价值和可行性,并根据目标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诱惑,有意识地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保证自己按照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其次,有利于青春期学生的自我开发。青春期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快速的发育期,所做的行为都是为正式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潜力。这就需要健全的自我意识去挖掘、支持、推动,并促进自我潜力的最大发展,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得到社会接纳并受到欢迎的人。再次,有利于青春期学生发展独立性。青春期学生时期是个体心理断乳,走向独立的重要时
16、期。虽然仍有来自成人的关心与爱护,但要真正学会“自己走”,还是要靠青春期学生自己,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我意识的状况。个体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力量不是来自外在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与自身的主动意愿。只有当青春期学生开始追求事物的内在意义,并具备了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能力,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时,才说明青春期学生开始拥有完善的自我意识了。最后,有利于青春期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形成。心理、行为的不健康,很大程度上来自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与他人,不能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健全的自我意识能使青春期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我主宰和驾驭的能力,善于调整应激水平,平恒心理过程,进行自我重建,顺利克服各种
17、心理危机,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个体化得到协调、平衡的发展。人类出生8个月后,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童年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则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从青春期开始以后到成年的大约10年时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趋向成熟。他们逐步获得心理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不再简单地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期间经历的分化矛盾整合的过程。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意识的发展,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客观和
18、社会化的要求,加之主观上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开始不断成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发生变化,出现新的“自我”。这种新的“自我”主要表现为“自我分化”,即原来的“我”分化为主体的“I”和客体的“Me”。青春期学生开始把自己既作为一个观察者又把自己作为一个被观察者。原来完整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自我意识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心理学家把青少年的“自我分化”划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现实的我”。即青少年对当前自身状态特点的意识,如“我是谁?”“我需要什么?”等。二是“记忆的我”。即青少年对过去自身状态的意识。如“我曾经做过什么?”“我以前是怎样的?”“我是如何长大的?三
19、是“理想的我”。即青春期学生对未来自身个性发展的构想,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四是“反射的我”。即青春期学生对他人心目中的自己的意识,如“我长得好看吗?”“我是否聪明能干?”“别人是否认为我是个好学生?2.1.2 自我意识的矛盾青春期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而现实往往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表现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很大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立的同时,却不可能真正脱离家长、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非常得突出
20、。青春期学生渴望友情与爱情的滋养,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他们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然而,由于缺乏自信,不少青春期学生同时又存在着自我封闭的趋势,常常处于孤独感的煎熬中。2.1.3 自我意识的整合由于意识分化、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促使青春期学生不断地寻求方法以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即获得自我统一性。自我同一性,主要是指主体我和客观我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和谐统一。消除矛盾,获得自我统一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即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改善自我,使自己的各个方面更加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
21、与现实自我趋近,即修改或降低理想自我中难以达到的标准或要求,从而降低压力,使理想自我更加接近现实自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即放弃无法达到的理想自我,从而迁就现实自我,以达到自我统一。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正处在高速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出现局部的偏差也是普遍的现象。青春期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有:理想化的自我期待、过强的自尊心和过重的自卑感、以自我为中心和盲从、过分的追求独立和过分的依赖。青春其自我意识偏差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和家庭因素;二是学生自身与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2.2.1 社会客观因素首先是社会舆论的影响。虽然国
22、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认同度不高,歧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依然很严重,一些新入学的职教学生容易形成消极心理,感到自卑,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且社会对心理问题认识的偏差,具体表现在:第一,人们对心理知识普遍匮乏,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相混淆。提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犯罪等。其实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发生在那些品行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身上,也会发生在学习用功,办事认真的好学生身上;第二,对心理问题的危害性估计过低,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够。认为心理问题不想生理疾病,不会短时间之内表现出来。认为只有有心理疾病的人或精神
23、疾病患者才需要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是不光彩的事情。2.2.2 家庭环境因素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父母的教育理念没有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是对子女过度保护或放任,这样导致孩子在生活上依赖性很强,在人际交往上以自我为中心。在进入新的学校之后,就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方式。二是对子女过于严格,期望要求过高,运用强制性的命令和批评指责的方式教育子女,但有可能会造成学生逆反心理或自卑心理。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关系等是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父母行为。一般来说,文化层次高的家庭,社会地位也相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教育动态敏感
24、,易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倾于理性。总的来说,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自我意识越高;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未成年人则较易出现行为、学习和躯体认同方面的问题。有研究证实父母对孩子较多采用鼓励和赏识的积极态度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使其趋向于自我肯定。父母对孩子的接纳与情感投入与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相关。Marccoby曾将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影响进行概括:(1) 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强调服从、尊重权威,而经济地位高的父母重视独立、创造和抱负;(2) 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倾向于严厉和专制型, 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多是允许和权威型;( 3) 经济地位高的父母与子女交谈时多采取讲道理的方式;(4)
25、 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向孩子表达更多的情感和温暖。父母亲的理解、温暖以与教养方式一致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中的多个因子都能产生正向影响, 发挥促进作用;而严厉、惩罚、拒绝与否定等因素则会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消极作用, 并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个性外向的父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评价。家庭中父母为外向型的未成年人自我意识水平明显高于父母为内向型的未成年人。同时,与家人关系融洽的未成年人能更好地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水平也越高。单亲家庭结构或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会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多作正面引导,少呵斥
26、打骂,给予未成年人更多情感关怀,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减少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发生。2.2.3 学生个人因素学习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在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欲望不强,进入新的学校之后,他们一度对理想自我设计得很完美,由于理想不符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客观情况,往往与现实自我差距较大,落差带来的心理冲突,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自我接纳与自我排斥产生冲突。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在认知水平上,他们思考问题往往不够全面、深刻和客观,因此往往自我意识偏差,或自我评价过高、目空一切,或自我估计过低、妄自菲薄。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他们自我期望值很高,敢于进去和创新,但是耐挫力不强,一旦遭遇多
27、次失败,就开始自我否定,不思进取。2.3.4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类型、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学习成绩等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表明,在级别最高的学校中,学生的总体自我意识中反而有更多的消极自我评价,这可能是因为高级学校中学生有更多压力。儿童的自我意识比成年人更易于受同伴的影响,在与同龄人的关系不良产生的受欺负行为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造成自我意识水平偏低。学业自我是儿童自我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业自我与成绩成正相关。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到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如酗酒、抽烟与社会交往等。墨西哥一项调查表明在烟酒消费较大的城市中,未成年人
28、的自我意识明显低于农村未成年人。澳大利亚一项未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参与多项业余活动者较不参加者在社交自我和自我价值上的评价更加积极。因此,社交活动的积极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青春期学生期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虽然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总的看来还不成熟。他们最初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尤其是青春期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些“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与他们所尊重的长辈) 对他们的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还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青春期学生对他人的评价也非常敏感,往往通过父母、教师等重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此不断地对自我意识进行修正
29、。如果他们经常得到来自父母、教师切合实际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不仅有对青春期学生的积极肯定和鼓励,也含有善意的并且是能够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批评与建议,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相反,如果成人对青春期学生缺乏正确的评价,或是贬低,或是一味地不切实际的夸奖,都可能使青春期学生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认识,或是成为自卑自怜的人,或是成为自吹自擂、妄自尊大的人。因此,教育者要十分注意对青春期学生作出合理而公正的评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青春期学生期的自我开始明显地分化为“客体的我”和“主体的我”人生,理想也开始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如何看待“客体的我”以与形成什么样
30、的“理想自我”对青春期学生人格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青春期学生的人生理想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父母和教师的期望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教育者对青春期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适当的期望,这种理想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他们人生的动力。相反,如果教育者对青春期学生的期望不切实际,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青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父母和教师对青春期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如在学习上要求高分数,要考上重点校,在其他方面也要出类拔萃,要有一技之长。一旦没有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和要求,便会产生气恼、失望,甚至恶语训斥、拳脚相加。在教育者的重压之下,致使有些青春期学生情绪焦虑,对学习、对教育者产生厌烦、敌对的情绪,失去对学习对生活的自信和热爱。另有一些父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