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2.24KB ,
资源ID:184986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4986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得道多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得道多助》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夫”读二声 ”畔“读”叛“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由”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展开讨论,归纳文言知识“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

2、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 封疆之界(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3、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环:名词作状语 围 (5)古今异义 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 去:(古)离开;(今)到 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6)补充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随检、作业第二课时1、复习逐层论证

4、的写法;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教学重点: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投影一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投影二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

5、心等七篇。投影三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文章是如何体现孟子的主张的。(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

6、么? 2、第二段中: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这场战争结果怎样?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战争结果如何? 为什么?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7、。”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投影五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1、使人民定居下来

8、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三、总结: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指名学

9、生总结)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四、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学生回答)投影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委而去之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亲戚畔之2、翻译下列句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投影七填空: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

10、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3、_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五、随检、布置作业 背诵翻译全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导学案课型:新授 编写人:柏华之 审核人:李学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学法指导】熟读、识记、背诵【知识链接】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

11、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二、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三、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二、初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尝试注意句子的句读,把握句子的节奏) 1用“”为下边句子标出停顿节奏:(1)夫/环而之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域民以封疆之界(4)得道者/多助,失者/寡助三、再读

12、课文,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独学)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2小组交流合作,解决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子。(群学)教师巡视,释疑点拨。四、交流研讨。把握思想内涵,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导学)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

13、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

14、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五、拓展延伸1讨论:“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活学) 答案: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_,我们万众一心,战胜“

15、非典”。_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_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归纳小结】 【当堂检测】一、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

16、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 【注释】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犯禁:触犯禁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委而去之 (委:放弃)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是以善为国者 (为:治理) 必先富民 (富:使 富裕)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奚以知其然也?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4理解填空。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 ,【甲】文从 施仁政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富民 的角度来论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