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秦都咸阳商业发达程度最高 B许多诸侯国都城发展为商业中心C各诸侯国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D中原市场成为四方商品的集散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 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C.奴隶制特权制度趋于瓦解 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春秋末年,某思想家曾言:“高举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段话意在:A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制 B否定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观C主张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D为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制造舆论孔子说:“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所处时代
2、不同 B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C思想观念不同 D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对这一观点的正确评述是: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墨家任用贤才的主张C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D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1 适应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有利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 B
3、. C. D.“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该语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B.使人们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C.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灭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A.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 D.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主要反映了:A.修长城的艰难困苦 B.人民不堪忍受秦朝暴政的一个缩影C.人民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D.长城的修筑不利于秦朝巩固统治下面是一些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最可观的评价是:A.“祖舜宗尧自太平,
4、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汉武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在历史上值得肯定,主要是因为:A.安定了北部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B.有效地遏制了匈奴贵族的侵略C.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D.开始沟通了东西方的丝绸之路21.下列历史内容,发生在汉武帝在位时期的有: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建立察举制 昭君出塞 铸造五铢钱 西南夷地区并入汉朝版图A. B. C. D.22.汉朝对外交往最
5、主要的成果是:A.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B.中国文化走向世界C.中国借鉴了域外文化,发展了中华文明 D.扩大了中外贸易23.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包括:1 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丝绸等技术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中国与亚非欧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经贸往来 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A. B. C. D.24.有人说张骞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花不开”是指:A.未能完成联合西域夹击匈奴的使命 B.未能打通中西交通的路线C.未能劝降匈奴归顺汉朝 D.未能有效管辖西域25.我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南北两道向
6、西,至疏勒会合。“疏勒”即今天新疆的:A.乌鲁木齐 B.喀什 C.和田 D.若羌26.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到中国的是:A.铸铁术 B.佛教 C.缫丝技术 D.井渠法27.通过丝绸之路传往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包括:A.丝绸和缫丝技术 B.制漆技术 C.铸铁技术 D.造纸术28.下列关于秦朝兵马俑的说法正确的是:再现了秦朝时的军容 显示了秦朝高超的造型艺术 说明秦朝兵役、徭役繁重 反映了秦朝手工业的成就A. B. C. D.29. 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C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D 以阴阳谶纬学说为核心30. 体现秦汉统一王朝恢宏气势的文化现象有
7、:万里长城 秦陵兵马俑 史记 马王堆汉墓帛画A B C D 姓名 座号 成绩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第卷(非选择题,共75分)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摘自汉书卷五十一材料二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
8、之时也,也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尽忠拂过者,秦欲多忌之禁。忠言末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高祖本纪请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看法有何异同?(5分)材料三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说法是否正确?(2分)你认为以上各材料是否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的本质,为什么?(3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十二月,复置西域都护、骑都尉、戊己校尉官。以班超为都护,徐幹为长史。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七材料二 北匈奴连与车师入寇河西,议者欲复闭玉门、阳关以绝其患。敦煌太守张珰上书曰:“臣在京师,亦以为西域宜弃,今亲践其土
9、地,乃知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朝廷下其议。陈忠上疏曰:“西域内附日久,区区东望扣关者数矣,此其不乐匈奴、慕汉之效也。今北虏已破车师,势必南攻鄯善,弃而不救,则诸国从矣。若然,则虏财贿益增,胆势益殖,威临南羌,与之交通,如此,河西四郡危矣。河西既危,不可不救,则百倍之役兴,不赀之费发矣。议者但念西域绝远,恤之烦费。不同孝武(指汉武帝)若心勤劳之意也。方今敦煌孤危,远来告急;复不辅助,内无以慰劳吏民,外无以威示百蛮,蹙国减土,非良计也。臣以为敦煌宜置校尉,按旧增四郡屯兵,以西抚诸国。”帝纳之,于是复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卷第五十1 陈忠是在什么情况下上疏的?(3分) 2 陈忠上疏
10、的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3 你如何评价汉同西域及匈奴三者之间的关系?(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高帝自将兵往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罢兵,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翁主(汉代储王之女)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稍止。汉书材料二:至孝文(汉文帝)即位,复修和亲文帝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地名)杀此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地名),使骑兵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汉书材料三:按: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汉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于)平城七日,及返位,无忿怒之
11、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王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史纲译要回答:(1)汉高祖对匈奴采取怎样的政策?(2)汉文帝对匈奴采取怎样的政策?原因是什么?(3)韩安国是怎样认识汉高祖对匈奴政策的?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三、问答题:共3小题41分。34.“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分析“百家争鸣”到此结束的原因。(13分)35.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此诗赞颂什么?你如何看待西汉时期汉族与匈奴族的关系?(15分)36.概括并用史实说明两汉文化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13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ACD
12、二、材料解析题31.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箝制言论,不纳忠言。但材料一认为这是由于秦朝崇尚法家,“贵治狱之吏”造成的,而材料二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秦俗多忌讳之禁”造成的。材料三认为秦灭亡的原因在于没有采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维护中央集权。材料三的看法是错误的。未揭示问题的本质。因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被农民起义所推翻。32. 匈奴进攻河西地区,汉朝有人主张关闭阳关,玉门关,放弃西域,在这种情况下陈忠上疏,陈述自己的主张。陈忠上疏的主要内容是:西域各族痛恨匈奴,乐意继续归附汉朝;匈奴进攻西域小国,若不相救,西域各族就会被归从匈奴;匈奴势力强大,河西成为进攻
13、目标,再救河西更会劳民伤财;放弃西域的主张,是没有领会汉武帝当年的苦心;不救西域,对汉朝不利。匈奴贵族对西域各族人民进行控制压迫和剥削,破坏了民族关系;汉族政权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匈奴贵族的控制,有利于西域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汉、匈奴和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友好的。(6分)33.(1)和亲、奉送物品。(2分)(2)继续实行和亲政策。因为汉文帝正在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力不强。(3)韩安国认为是汉高祖的宽宏大度。这一看法不正确。汉高祖之所以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是因为西汉刚建立,国力弱小,无力与匈奴抗衡。三、问答题34. 答:秦始皇接受李斯“焚书”的建议,把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焚毁。(2分)一方面箝
14、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维护了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4分)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是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到秦朝时,封建生产关系已完全确立,这次社会大变革已经完成。秦朝确立的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法家思想已成为主要的统治思想。秦朝建立的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百家争鸣”已不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但秦朝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对后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7分) 35. 答:赞颂了汉武帝反击匈奴和出塞和亲的王昭君。汉初,经济凋蔽,急待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无力对匈奴作战,故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具备反击
15、匈奴的条件,故汉武帝三次派兵攻打匈奴,并取得决定性胜利,使西汉北部边境得以安定,保护了汉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元帝时又将昭君出塞,赢得了北部边境的和平景象。(7分)西汉在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时,有战有和。尽管双方曾经常发生战争,但两族人民却保持着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和”始终是汉和匈奴关系发展的主流。36. 答: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如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边疆民族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不同风格。原因:秦汉为统一和多民族国家。(4分)(2)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如佛教传入中国;中国造纸术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国家强盛;张骞、班超通西域、丝绸之路开辟。(3)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九章算术、造纸术发明等。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教育先进;优秀人才的涌现。(4)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国家统一、强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