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3.92KB ,
资源ID:1848309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4830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

1、孔子最早以“爱人”释仁。仁的核心容是“爱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即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帮助和爱护。孔子主,“爱人”当以“亲亲”为起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即是说从血缘中自然生出来的这种对父母和兄长的爱是仁的基础,也就是说,爱心要以父母兄弟等家庭中人开始,逐步推己及人,由近及远,通过“泛爱众”来达到“四海之皆兄弟”的广阔境地。“孝”“悌”是家庭部成员之间的爱,是带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亲爱父母为“孝”,亲爱兄弟为“悌”。人生而有家,成长在家,对父母、兄弟自然有爱、有情。“孝”“悌”是符合人的天性的爱,是人之常情的爱,是人性的最初表现。“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

2、毋庸置疑地符合道德理性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所以说它是仁之本。1”孔子将“仁”建立在“孝悌”之上,又超越这种血亲情感,它要求把“孝”所包含的亲情之爱扩展和推延到对社会一切人的关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当人依照这种天然合理的血缘亲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就会产生“爱人”之心,这种出自心深处平和,谦恭,真挚的爱向外不断推广,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到爱群体的人,最终把人拉向社会,形成一种理想和谐的社会关系。然而,与道家“独善其身”不同,儒家追求“兼济天下”,个人的完善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于他是否能够按照自己至善的本性去对待他人。于是

3、,仁以“笃亲”始,以“泛爱众”承,最后表现为曾参所概括的“忠恕”之道,即所谓“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卷二)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及人之心谓之恕,这是仁者爱人的具体行为模式。“忠”是从正面为别人着想,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则是从反面为别人着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忠恕就是推爱己之心以爱人:一方面要以自己的全部爱心来对待他人,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人能爱人而后能利人;另一方面又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以自身的爱憎好恶去推知他人的爱憎好恶,从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不损人利己。总的说来,忠恕之

4、道要求人们待人如待己,以对待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对待他人,不将一己之私强加于人。当然,忠恕之道是从人的本性为善这个前提出发的。如果每个人能从善的本性出发,将心比心,推行忠恕之道,人与人就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二)“成人”“仁”既是作为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出,同时又具有社会理想目标的意义。因此孔子“仁”的第二个层面的意义,就是“成人”。理想人格的形成即“成人”,“成人”包括了“求仁”和“行仁”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说“求仁”。求仁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主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依靠主体的理想自觉和在理性自觉基础上的道德自律。“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述而)一个“欲”字说明,“仁”的获得主要取

5、决于自我的心抉择,我志于仁,我心自仁,只要有这样的精神需求,仁的境界可以随时而至。人要真正“成人”,就要在实践中实现仁德。但是,“求仁”的过程是十分漫长和艰苦的,需要足够的理性精神支撑和自觉的人性修养。“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孔子认为,实现仁德既不靠人,也不靠天,而是靠自己,强调道德自觉。一个人只要有修身的意愿,并且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就能实现仁的目标。在追求“仁”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爱心,增进道德,提高精神境界,修身自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过则勿惮改。子罕)等等,只要有此自觉,努力的修养,就可以使道德

6、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境界。求仁得仁,求仁的目的是行仁,即“修己”“安人”。“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己乎?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所谓“修己”, 即修其身, 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使自己成为具有以仁为本质的社会道德的人。而所谓“安人”即将自身之德广施于同类之人,一个人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完善了他人和社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将在的德行推广于外,得仁行仁,这是一个践行“仁”的具体公式。“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修己的目的在于得仁,但“仁”的本质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人格力量。爱人者,人恒爱之,任何人只有在主观上立

7、志于仁,行动上致力于仁,互爱互惠,践行仁德,才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达到“仁”的崇高境界。 总之,“仁”是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等互爱,这种爱对爱的回报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从而建造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和谐,宁静仁善的精神家园。二、孔子“仁”的思想与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一)大学生道德之现状不可否认,昔日思想,必定有与我们时代的精神气质所不协调之处。孔子的“仁”的思想也需要接受时代的洗礼和社会的改造。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源自人伦亲情,强调明人伦,尊重人格,提倡关爱,注重责任,追求社会和谐平安,这一原则却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应随同过时的具体道德规一并被扫进历史的

8、垃圾堆。仁爱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具有永恒价值,它正是塑造中华民族健康道德心理,提升国人道德境界的根本生长点,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克己为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遵从各种社会规、积极维护社会生活准则的独特个性的心理基础。不无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道德遗产正在离我们远去。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激烈的竞争和知识的商品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人情冷漠,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尤其是肩负重要社会责任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更是不容乐观,让我们来看看过去几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事实吧:清华大学学生海洋在动物园用硫酸泼熊;某大学的高材生残忍虐猫;大

9、学学生马加爵疯狂杀害室友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道德上的水准却几乎降为零点。在对待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态度上,大学生的表现也几乎同样令人失望。他们对待父母,缺乏起码的尊重和感恩之心,大学校园里曾一度流传着一位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说,儿子从不考虑更不安慰只有微薄工资的父母,只伸手向父母要钱,用于高档娱乐消费;他们对待社会,诚信尽失,一些大学生以欺骗的手段申请特困生补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却遥遥无期,假简历,假学历更是充斥市场;他们对待弱势群体,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看到乞丐时,大学生常常表现出无奈甚至厌恶的情绪;对待国家或世界,缺乏起码的关注和责任感,如在911恐怖袭击

10、,或印尼地震中,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着没有感觉的感觉等等。在这里,我们痛心地读出了“缺乏仁爱”四个字,大学生人性中的善良成分正在受到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念的侵蚀,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国家都缺乏基本的关注和关怀,表现出了与其知识水平极其不相称的漠视和不仁之心。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转轨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变化,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实用享乐的价值观不断地冲击着原有的价值观,这些暂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冷静的判断,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和无私奉献的观念;其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特殊的一代,由于他们普遍生于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80后”。“80后”绝大多数

11、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自己全部的情感和精力集中在子女身上,极力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纵容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和“利己主义”者,加之学校的道德教育容空泛又教条,脱离了学生的真实需要,变成口号和标签,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极度膨胀,从而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最后,传统文化的断层和中国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这是使大学生缺乏“仁爱”精神的深层原因。(二)孔子“仁”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大学生作为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他们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大学生道德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提升的问题。面对上述种种挑战,未来中国伦理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大学生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

12、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求索人类社会和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冲突的化解之道,东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学说。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学会关心”宣言。宣言明确提出:“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它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3”可以看出,世界有识之士已就这些新问题、新挑战达成共识:高度重视人类道德滑坡问题,“恢复具有早期时代特征的关心价值观”,大力关注青年的道德教育。毋庸置疑,“关心价值观”教育

13、与孔子仁爱教育有某种契和之处,人类需要关心、仁爱,人与自然需要平衡、协调、和谐相处,而对人、社会、自然的关心正是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仁”的学说,以及建立在“仁”的思想这个理论基石之上的成仁之道,行仁之方无疑为解决上述冲突,为我国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一种有益的思维视角和价值取向。“仁”的思想所涉及的爱他人、爱自己、爱社会、爱自然思想正是现代社会所要大力提倡的思想,这种仁爱精神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仁是最好的容,也是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最好的手段。“仁”把爱的培养、责任的孕育建立在真爱为土壤,亲情为雨露的环境里,以爱育爱,

14、以真情感化心灵,用责任培育责任,这种德育方式既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又极具人性化。“仁”的思想中包含的仁爱精神,诚信精神和责任意识等多种道德意蕴和伦理精神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因此,孔子“仁”的思想在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将焕发出青春活力,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三)孔子“仁”的思想对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1、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三部曲(1)仁爱之心当代大学生的诸多道德问题都源于仁爱之心的缺乏,鉴于此,应该以培养仁爱之心作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点。前已有述,孔子的“仁”以“孝悌”为起点,“亲亲”,“泛爱众”,再推己及人,把爱扩展到一切人身上,“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大学

15、生仁爱之心的培养,也应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为家庭承担责任开始。南方周末2004年4月9日报道,为了培养学生的孝心,在寒假里,某大学2003级的新生被要求完成一项家庭作业: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在 “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惯性意识的支配下,很多学生觉得完成这个作业很难。我们不能说洗一次脚就能促进一个大学生仁爱意识的养成,但的确,它让学生与父母有了一次心灵接触,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岁月对父母生命的侵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下,终将自己的疼爱投向父母。用这样日常行为的每一次小感动来激发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怜悯心,逐渐使大学生这种出自心深处平和,谦恭,真挚的爱不断向外推广,去对待他

16、人,关心,体谅他人。通过爱父母、爱家庭,进而达到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目的。大学生只有“爱人若爱其身”,这种爱才是真诚的,深厚的,博大的,而不是出于一己私利的伪善的爱。“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且也是对别人一种深厚的爱的表现。有了仁爱之心,才能爱人之爱,恶人之恶,真正达到视人若己,克己为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2)诚信意识孔子“仁”的思想还包含着诚信意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与人交往不讲“信”,就是不尊重人,不关爱人,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爱与尊重,失于信,失于爱。因此要“言必行,行必果”。然而诚信离当代大学生有多远?

17、很多人也许会这样回答:从来没有这么远。2001年9月3日青年报报道,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至2001年某省57所高等学校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4.5万名贫困大学生获得了2.7亿元助学贷款,然而有将近20的学生在获得贷款后没有考虑还款的事情,大学生信用贷款的风险前兆大大牵制了银行的积极性;而考试作弊,作为一种严重违背诚信的耻辱行为,在大学生心中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宽容;在求职简历上作假更是一种能得到广泛认同的行为。大学生的诚信危机,表面上是无奈之举,本质上却是功利心的驱使,在道德与功利的心灵博弈中个人私利占了上风,他们所追求的表面价值实际上以放弃道德的沉沦为代价。诚信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开诚布

18、公,是一个人向他人的心灵开放,表达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也是一种仁的表现。 人无人格不成其为“人”,而人无“信”则谈不上什么人格。诚信是人的尊严与价值理想的依托之处,“人无信不立”,只有具有诚信意识,才能取信于人,才能立人。所以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唤醒诚信意识为基础。(3)责任意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孔子认为“仁”的最高极限是济世利民,对社会有贡献,在今天来讲,就是一份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儒家的由到外,由爱己而爱人而爱社会而爱国家的道德理想型,使自我融于家、国、天下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离不开社会。对于社

19、会,儒家提倡的是行动的人生,始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入世,以“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形式完成对社会的关怀,最终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个人要自觉地为集体利益的实现,为国家的强盛,为民族的兴旺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才把“仁”的意义发挥到了极限。而当代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对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比较高,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淡化,仅仅有小部分的学生同意“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社会。”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最后就要归结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上来,要求他们在自我完善的同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年举办了“感动中国”十大任务评选活动,2006年的当选人都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榜样,对于

20、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对于大学生,必须使他们明确责任意识,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和政治参与意识;个人与他人,国家利益孰先孰后的价值取向;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意识等等,从而使爱由自发的情感上升为道德的自觉,彻底地体现新时代“仁”的精神。“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是现时代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基本原则。社会成员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人人都有一份爱心,这个世界才是充满希望的。在发展市场经济,凸现个人利益的今天,在学校,社会大力倡导仁爱精神,对大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仁爱教育,

21、这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2、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关键启发良知自觉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在道德伦理规的宣传上已经做得不错。但是从根本上说,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启发个体的良知自觉。过去,在浓厚的政治氛围中,我们往往害怕提到“仁”字,拒绝发掘和发扬中华民族道德理论和实践中十分优秀的仁爱精神。它所造成的危害,实际上不仅仅是对个体在仁心与德行的培育的漠视和疏忽,不仅仅使道德变成抽象教条或者表面文章,而且是个体品德、人格、修养的真实性的异己化、虚伪化。多面人格、伪善和说假话的盛行,正是若干年来中国道德建设中最顽固的病症,它的腐蚀性仍然存在,这对整个民族健康道德人格的养成极为

22、不利。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即道德情感教育,在于启发道德主体良知自觉。在道德教育中,道德规作为外在的教育要求只有被人们认同进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心巩固下来,才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显示出一种情感的定势力量,促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将社会道德规或教育者的思想观点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付诸行动。如果没有情感参与,道德教育不能给予人以正面的情感体验,道德就只能以“他律”的形式存在,不可能化为人的心理需求,更不可能转化为人的道德行为。正如前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4”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

23、育往往过于强调外在的灌输,忽略了情感的巨大作用。理性使人摆脱了蒙昧,从而使人的活动自觉和自为,但合乎理性并不等于合乎德性。所以在今天大学生仁爱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其关键所在就是道德情感教育,必须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在道德教育容中注入情感因素,激发大学生关爱他人、自我约束的道德情感,使大学生的道德判断从“仁爱”出发,真正具有行仁的真诚愿望和求德的强烈需求,并通过行仁感受道德情感的满足,从而唤起更大的热情;其次凭借道德意志坚守“仁”的要求,增强道德责任感,弘扬道德主体性,产生现实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的境界。真正具有渗透力的道德不可能是完全理性化的,而只能是情感性或自由性的,因此,如果能在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道德教育中倾注道德情感,拨动心灵的琴弦,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有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