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1 ,大小:73.69KB ,
资源ID:184787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4787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刑法课件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刑法课件Word格式.docx

1、(2) 保障司法严格。(3) 符合世界刑事立法的潮流,有助于树立我国刑事立法的良好形象。 这一原则,排斥习惯法、禁止类推、刑法效力不溯及既往、禁止不定期刑等。习惯法:“不成文法”的一种,指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效力的习惯。习惯分为成文习惯(记载于文书的习惯)和不成文习惯(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 新刑法为什么取消类推制度? 答:在中国古代,称类推为“比附援引”。类推是指对于刑法分则无明文规定的行为,如严重危害社会,在法律中找出一条最相类似的加以适用。 法律的严谨性。 在实践中很少适用类推。 现行刑法增加了许多条文,类推案件少之又少。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罪行法定原则,指依照刑法,犯多重的罪判多

2、重的刑。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罚当其罪。首先要做到: (1)区分各种犯罪 (2)确定相应的刑罚 (3)罪刑相应不能绝对相等,不是机械相应.案例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主要体现在( ) A、限制使用类推 B、采取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C、规定原则上不溯及既往的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 D、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原则 解析 新刑法完全取消类推制度,而不是限制使用。BCD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 首先要做到: 案例 下列哪一项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的完善工作以及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 ) A、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罪刑相当原则 D、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答案B 第四章刑法的效

3、力范围 刑法的效力范围指刑法适用于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以及刑法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1、属地原则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反之,发生在本国领域外的犯罪,均不适用本国刑法。这一原则多为 英美法系国家采用。 长处:在本国领域内维护本国领土的主权 短处:不在本国领土犯罪的本国人不能处罚2、属人原则 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外国人犯 罪,即使发生在本国领域内,也不适用本国刑法,这一原则多为大陆法系国家采用。外国人犯罪不能管3、保护原则(安全原则) 从保护国家利益出发,要求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

4、民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4、普遍原则 从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出发,凡侵害由国际公约、条约所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无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5、折衷原则采用属地原则为基础,以其他原则为补充。 三.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1、属地管辖权 2、属人管辖权3、保护管辖权 4.普遍管辖权1、属地管辖权刑法第6条第1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领域包括: (1)领陆:指国境线内的陆地。 (2)领空:指领陆、领水的上部空

5、间。 (3)领水:指领海、内水和底下层。(内 水包括江、河、湖泊) 法律有特别规定,包括:(1)刑法第11条:“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 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2)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够完全适用中国的法律,可以制定、 变通或者补充法律。(3)刑法第6条第2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 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注意:刑法第6条第3款:“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 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内犯罪。2、属人管辖权(1)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刑法问题: 除法律有特别的规定外,适用中国刑法 (2)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刑法问题 刑法第7条:“中

6、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刑法第10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3、保护管辖权(1)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 (2)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 刑法第6条第1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刑法第8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或

7、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条件: a、行为人侵害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的权益。 b、构成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c、法定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d、行为人的行为依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到刑罚的处罚。 4.普遍管辖权 刑法第9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案例1 (1996年律考多选题第68题)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实施哪些行为后进入我国,我国 司法机关有管辖权?( ) A、走私毒品 B、吸食毒品 C、运输毒品 D、贩卖毒品 解

8、析本题测试考生对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中规定的掌握。刑法第9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就属于我国参加的国际禁毒公约所规定的罪行。 答案:ACD 案例2 当开往A国的我国国际列车行驶于B国境内时,A国公民甲某与C国公民乙某发生殴斗,甲某愤怒之下用刀将乙某捅死。对甲某的犯罪行为( ) A、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B、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解析本题适用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首先,案件发生于B国境内,国际列车不属于拟制领土,所以不能以属地原则主张管辖,以此类推,

9、排除依据其他管辖原则主张管辖。答案:C 案例3 甲国驻中国使馆的武官A因违反交通规则,将中国公民B撞死,对A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哪条途径解决? A、我国人民法院 B、甲国法院 C、外交途径 D、我国人民检察院C 案例4 下列哪些情况必须适用我国刑法? A、我国军人犯罪 B、我国公民犯罪 C、外国人对我国国家与人民犯罪 D、我国国家工作人员犯罪AD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一、概念 (1)生效时间(2)失效时间二、刑法的溯及力刑法的生效时间,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对它生效前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生效时间 从公布之日起生效 从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实施失效时间 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

10、律效力终止。 为同一内容新的刑法所取代。 一项法律赖以生效的条件的消失。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立法例 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第五章 犯罪概述第一节 犯罪概念 概念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家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

11、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的基本特征 1、具有相当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的特征2、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法律特征3、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第二节 犯罪分类犯罪在理论上的分类(1)自然犯和法定犯 (2)身份犯和非身份犯(3)行为犯和结果犯 (4)实害犯和危险犯 自然犯 又称刑事犯,指违反公共善良风俗和人类伦理,由 刑法典和单行刑法所规定的传统性犯罪。 法定犯 又称行政犯,指违反行政法规中的禁止性规范,并由 行政法规中的刑事罚则所规定的犯罪。 身份犯 指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司企业管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等一定身份作为犯罪构成主体条件的犯罪。如贪污罪、受贿罪、玩忽职守罪

12、、滥用职权罪。 非身份犯 指身份犯以外的,刑法对其犯罪主体条件未作特别限定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等 行为犯,指侵害行为一实施就构成犯罪。 结果犯,指不仅有行为产生,而且也要有结果。 实害犯,指以出现法定的危害结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 危险犯,指以实施危害行为并出现某种法定危险状态之构成要件的犯罪。犯罪在立法上的分类(1)国事犯罪和普通犯罪 (2)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3)亲告罪和非亲告罪 国事犯罪,指危害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及国家安全的犯罪。 普通犯罪,指除国事犯罪以外的其他各类普通刑事犯罪。 亲告罪,指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它们不属于公诉案件,必须由被害人或其近亲属

13、自己到人民法院提起 诉讼时,法院才予以受理。 非亲告罪,除亲告罪以外的其他犯罪,都是非亲告罪,需要由公安、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并由检察机关 代表国家提起公诉。 第六章 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指刑法所规定的,符合犯罪概念、基本特征,构成犯罪所必须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的特征 1、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犯罪构成是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3、犯罪构成是构成犯罪所必须的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的意义 1、区分罪与非罪。 2、区分此罪与彼罪。 3、成为量刑轻重的标准。第7章 犯罪的客体 一、概念 犯罪客体 ,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简而言之,就是特

14、定的社会关系。二、特征 犯罪客体是一种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 三、分类 1. 从犯罪侵犯社会关系的范围上看(1)一般客体 也称共同客体,指一切犯罪行为 所侵犯的共同客体 (2)同类客体 为某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3)直接客体 指为某个具体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对直接客体的进一步划分 简单客体: 指一项犯罪行为只侵犯一种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 指一项犯罪行为发生同时侵犯两种以上社会关系。复杂客体所反映的社会危害性大于简单客体所反映的社会危害性。四、犯罪对象(行为对象)1、定义指危害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的本身。2、 特征v 犯罪对象是物或者是人。

15、v 犯罪对象体现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v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指向的。 3、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1)联系:犯罪对象反映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制 制约犯罪对象。 (2)区别v 定义不同。v 犯罪客体是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要件,而犯罪对象 不具有这个特征。v 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而犯罪对象则不具有。v 犯罪行为的发生一定侵犯客体,而不一定侵犯对象。 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缆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某乙盗窃准备安装的电缆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甲、乙所侵害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原因是( ) A、数额大小不同 B、对象本身的性质不同 C、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 D、犯罪对象所体现

16、的社会关系不同 D第8章 犯罪的客观要件 客观要件(1)危害行为及由危害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 (2)犯罪的时 间,地 点,方 法,手段 8.1 危害行为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具体的说,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下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属于危害的行为: 人的睡梦的行为 精神病患者的举动 身体受外力强制下的举动二、表现形式 作为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不作为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刑法规定义务的行为。不作为犯罪的条件:v 行为人负有实施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v 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v 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义务来源: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法定或约定的义务

17、 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8.2 危害结果 一、概念 危害结果 ,指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 二、特征v 危害结果由行为引起,与行为关系为因果关系。v 危害结果表明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遭受侵害的事实。v 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已经实际造成的侵害事实。v 危害结果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二、种类(1)犯罪构成要件A属于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B不属于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2)现象形态A物质性危害结果 B。非物质性危害结果 8.3 因果关系 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二、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特点(1) 因果关系的客观性(2) 因果关系的顺序性(3) 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18、三、 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第9章 犯罪主体 9.1 概念与意义概念 指依法规定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人。特征(1)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2)犯罪主体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3)犯罪主体是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人。意义 (1)犯罪主体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志。(2)犯罪主体是区分罪与罪之间的重要界限。(3)犯罪主体是影响量刑轻重的主要依据。9.2 自然人犯罪主体 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严重 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条件 1、刑事责任年龄 (1)定义 指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2)我国刑法的立法分类

19、 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期 不满14周岁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期 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刑法第17条第2款:“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买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刑法第17条第1款:“以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从宽负刑事责任年龄期 刑法第17条第3款:“以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年龄的计算 a. 必须满周岁 b. 包含本数 c. 从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d. 行为和结果不同时,则从行为开始算 e. 如果行为出现了连续或持续状态,则应当以行为状 态结束之时行

20、为人的年龄去予以确定。 f. 行为人达到法定年龄后,有同一性质的行为发生时, 不能按照前后一并认定的方法去处理。2、刑事责任能力(1)定义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2)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特别规定的情形A精神病人 B。醉酒的人 C。聋哑人或者盲人 第一,相对长期的精神状况 第二,相对间歇的精神状况刑法第18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

21、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18条第4款:“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一,生理性醉酒第二,病理性醉酒刑法第19条:“又聋又哑的人犯罪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自然人犯罪的特殊条件 1、定义指自然人犯罪主体除了必须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这样一些基本条件外,在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还必须具备某种特定的身份。2、内容特定公职人员 a、国家工作人员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司法工作人员 d、邮政工作人员 e、国有公司、企业负责人f、军人特定的法律义务 a、纳税义务人b、抚养义务人特定的法律关系 a、证人、鉴定人等b、

22、辩护人等c、在押犯等 d、首要分子等特定的从业人员 a、航空人员 b、铁路职工 c、生产作业人员9.3 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条件 为本单位谋利 体现单位意志 由刑法加以规定二、单位犯罪的认定不以单位犯罪论处,而只能以自然人犯 罪处罚的情况: 个人为进行违法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 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盗用、借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所得或私分的。三 、刑事责任主要实行“双罚制”第10章 犯罪主观要件 10.1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3、。二、特点 犯罪主观要件是法定要素。 犯罪主观要件的内容是心理态度。 犯罪主观要件是说明主观恶性的特征。 犯罪主观要件是犯罪构成条件。10.2 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构成因素:v 认识因素 基础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v 意志因素 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二、立法分类(1) 直接故意 (2) 间接故意【直接故意 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构成因素v 认识因素【间接故意 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

24、理态度。(3)界限10.3 犯罪过失 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导致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或是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导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1)疏忽大意的过失(2)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特征v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v 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v 发生危害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v

25、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认识因素v 轻信能够避免意志因素v 发生危害结果 (3)界限案例1(1996年律考单选题第16题)24岁的青工张某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小涛。一日,张某带小涛到一座桥上玩,张某提着小涛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涛边喊“害怕”边挣扎,张某手一滑,小涛掉入河中,张某急忙去救,小涛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张某对小涛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解析本题测试对刑法中过于自信过失的识别。 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是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本题张某的行为属于“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即过于自信的过失。张某不希望也不放任小涛死亡的结果,也知道小涛害怕,但过于相信自己能控制不让小涛掉下去,而未能避免结果发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