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1 ,大小:128.31KB ,
资源ID:184316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4316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MR上岗证技术复习提纲大全修改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MR上岗证技术复习提纲大全修改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5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FSE)5.1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5.2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6回波平面成像脉冲序列(EPI)6.1K空间轨迹6.2 EPI的概念6.3 EPI序列的分类6.3.1按激发次数分类6.3.2按EPI准备脉冲分类6.4反转恢复EPI序列第章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组成1主磁场及磁体1.1磁体系统1.1.1磁体系统性能1.1.2 MRI主磁体类型1.2磁屏蔽1.3匀场线圈2梯度系统2.1梯度磁场的组成2.2梯度磁场性能指标2.3梯度磁场的的作用2.3.1梯度磁场的功能2.3.2梯度磁场应具备的条件3射频系统3.1射频系统的组成3.1.1发射器3.1.2射频线圈3.1.3

2、 接收器3.2表面线圈3.3射频屏蔽4计算机及数据处理系统4.1硬件4.2软件第章磁共振成像图像的质量及其控制1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及其因素1.1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1.2空间分辨力1.3信号噪声比2图像对比度2.1 TR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 2.1.1对T1对比度的影响2.1.2对T2对比度的影响 2.2 TE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3 TI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4 翻转角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5 增强用对比剂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3磁共振成像的伪影3.1装备伪影3.1.1化学位移伪影 3.1.2卷褶伪影3.1.3截断伪影3.1.4部分容积效应3.1.5交叉对称信号伪影 3.1.6敏感性伪影3.2运

3、动伪影3.2.1生理性运动伪影3.2.2自主性运动伪影 3.3金属异物伪影4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4.1层数4.2层厚4.3层面系数4.4层间距4.5接收带宽4.6扫描野(FOV)4.7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方向4.8矩阵4.9信号平均次数4.10预饱和技术4.11门控技术4.12重复时间(TR)4.13回波时间(TE)4.14反转时间(TI)4.15翻转角4.16回波次数4.17回波链4.18流动补偿技术4.19呼吸补偿技术4.20扫描时间第章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应用概论1人体正常组织的MR信号特点1.1水1.2脂肪与骨髓1.3肌肉1.4骨骼1.5淋巴1.6气体2人体病理组织的MR

4、信号特点2.1水肿2.1.1血管源性水肿2.1.1细胞毒素水肿2.1.3 间质性水肿2.2出血2.2.1超急性期2.2.2急性期2.2.3亚急性期2.2.4慢性期2.3梗塞2.3.1急性期2.3.2亚急性期2.3.3慢性期 2.4坏死2.5钙化2.6囊变3磁共振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1适应证3.2禁忌证4磁共振检查前的准备5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5.1心电触发及门控技术(ECG trigger and gating)5.2脉搏触发技术5.3呼吸门控技术5.4脂肪抑制技术5.4.1化学饱和法5.4.2短TI时间反转恢复法5.4.3化学位移水-脂反相位成像技术5.4.4脂肪抑制技术的应用第章 磁共振

5、成像对比剂1磁共振对比剂的分类1.1细胞内、外对比剂1.2磁敏感性对比剂1.2.1顺磁性对比剂 1.2.2超顺磁性对比剂1.2.3铁磁性对比剂 1.3组织特异性对比剂 2磁共振对比剂的增强机制2.1顺磁性对比剂的增强机制 2.2超顺磁性对比剂和铁磁性对比剂的增强机制3磁共振对比剂的副反应及临床应用安全性3.1MRI对比剂的毒理学3.2安全性与副反应4磁共振对比剂的临床应用4.1Gd-DTPA的使用方法4.2 Gd-DTPA的临床应用4.2.1颅脑、脊髓4.1.2鼻咽部4.2.3眼眶4.2.4头颈部4.2.5胸部4.2.6腹部4.2.7肌肉、骨骼系统第章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应用各论1颅脑部MR成像

6、技术1.1颅脑的MR大体解剖1.2颅脑常规扫描技术1.2.1线圈及体位1.2.2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1.3颅脑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要求2脑垂体MR成像技术2.1脑垂体的MR大体解剖2.2垂体常规扫描技术2.2.1线圈及体位2.2.2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2.3垂体区疾病的特殊检查要求3眼眶MR成像技术3.1眼眶的MR大体解剖3.2眼眶常规扫描技术3.2.1线圈及体位3.2.2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3.3 眼眶疾病的特殊检查要求4颞颌关节MR成像技术 4.1颞颌关节的MR大体解剖4.2颞颌关节常规扫描技术4.2.1线圈及体位4.2.2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4.3颞颌关节扫

7、描注意事项5耳部MR成像技术5.1耳部的MR大体解剖5.2耳部常规扫描技术5.2.1线圈及体位5.2.2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5.3耳部扫描注意事项6鼻咽部MR成像技术6.1 鼻咽部的MR大体解剖6.2鼻咽部常规扫描技术6.2.1线圈及体位6.2.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6.3鼻咽部扫描注意事项7口咽部、颅颈部MR成像技术7.1口咽部、颅颈部常规扫描技术7.1.1线圈及体位7.1.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7.2 口咽部、颅颈部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8喉部MR成像技术8.1 喉部常规扫描技术8.1.1线圈及体位8.1.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8.2 喉部常见疾病的

8、特殊检查要求9腰胝椎、腰髓MR成像技术9.1 腰椎的MR大体解剖9.2 腰胝椎、腰髓常规扫描技术9.2.1线圈及体位9.2.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9.3腰胝椎、腰髓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要求10胸椎、胸髓的扫描技术10.1胸椎的MR大体解剖10.2 胸椎、胸髓的MR成像技术10.2.1线圈及体位10.2.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10.3 胸椎、胸髓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要求11颈椎、颈髓MR成像技术11.1颈椎的MR大体解剖 11.2 颈椎、颈髓常规扫描技术11.3 颈椎、颈髓各种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要求12胸部MR成像技术12.1胸部的MR大体解剖12.2胸部常规扫描技术12.2

9、.1线圈及体位12.2.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12.3胸部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要求13心脏、大血管MR成像技术13.1心脏、大血管常规扫描技术13.1.1线圈及体位13.1.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13.2心脏、心血管各种疾病的特殊检查要求14乳腺MR成像技术14.1乳腺常规扫描技术14.1.1线圈及体位14.1.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14.2乳腺扫描的注意事项15肝胆脾MR成像技术15.1肝胆脾的MR大体解剖15.2肝胆脾常规扫描技术15.2.1线圈及体位15.2.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15.3肝胆脾各种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要求16胰腺MR成像技术1

10、6.1胰腺的MR大体解剖16.2胰腺常规扫描技术16.2.1线圈及体位16.2.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16.3胰腺扫描注意事项17肾脏MR成像技术17.1肾脏的MR大体解剖17.2肾脏常规扫描技术17.2.1线圈及体位17.2.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17.3肾脏扫描注意事项18肾上腺成像技术18.1肾上腺的MR大体解剖18.2肾上腺常规扫描技术18.2.1线圈及体位18.2.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18.3肾上腺扫描注意事项19磁共振胆管胰管造影成像技术(MRCP)19.1胆道系统的MR大体解剖19.2成像原理19.3 MRCP扫描技术19.3.1线圈及体位1

11、9.3.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19.4 MRCP扫描注意事项20磁共振尿路造影成像技术(MRU)20.1成像原理20.2成像特点20.3 MRU扫描技术20.3.1线圈及体位20.3.2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20.4 MRU扫描注意事项21前列腺成像技术21.1男性盆腔的MR大体解剖21.2前列腺常规扫描技术21.2.1线圈及体位21.2.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21.3男性盆腔扫描注意事项22女性盆腔的成像技术22.1女性盆腔的MR大体解剖22.2女性盆腔常规扫描技术22.2.1线圈及体位22.2.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22.3女性盆腔常见疾病的特殊检

12、查要求23髋关节成像技术23.1髋关节常规扫描技术23.1.1线圈及体位23.1.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23.2髋关节扫描的注意事项24膝关节成像技术24.1 膝关节常规扫描技术24.1.1线圈及体位24.1.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24.2膝关节扫描的注意事项25肩关节成像技术25.1肩关节常规扫描技术25.1.1线圈及体位25.1.2常规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25.2肩关节扫描的注意事项第章磁共振流体成像技术1血流的基本类型2表现为低信号的血流2.1流空效应2.2扫描层面内质子群位置移动造成的信号衰减2.3层流流速差别造成的失相位2.4层流引起分子旋转造成的失相

13、位2.5湍流2.6预饱和技术3表现为高信号的血流3.1流入增强效应3.2舒张期假门控现象3.3流速非常缓慢的血流3.4偶回波效应3.5梯度回波序列3.6利用超短TR和TE的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3.7利用对比剂和超短TR和TE的梯度回波T1WI序列4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基本原理4.1时间飞跃效应 MRA(TOF-MRA)原理4.2相位对比血管造影(PC)原理4.3 CE-MRA的原理5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5.1二维TOFMRA的技术5.2三维TOF MRA的技术5.3 PC法MPA的技术5.4 CE-MRA的技术5.4.1对比剂应用5.4.2成像参数调整5.4.3扫描时机5.4.4后处理技术5.4.5

14、.抑制脂肪组织的信号6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6.1 TOF MRA的临床应用6.2 PC法MRA临床应用6.3 CE-MRA的临床应用第章 磁共振成像(MRI)的物理学基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发生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用感应线圈采集磁共振信号,经处理,按一定数学方法建立的数学图像。1946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Bloch和哈佛大学的Purcell教授同时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由于这一发

15、现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医学上具有重大意义,此二人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46-1972年NMR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析,即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达曼迪恩Damadian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MR信号可检测疾病“和“癌组织中氢的T1 、T2时间延长“等论文。1973年美国人Lauterbur用反投影法完成了MRI的实验室的模拟成像工作。1978年英国第一台头部MRI设备投入临床使用,1980年全身的MRI研制成功。1.2.1磁共振影像的特点多参数成像,可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16、;高对比成像,可得出祥尽的解剖图谱;任意层面断层,可以从三维空间上观察人体成为现实;人体能量代谢研究,有可能直接观察细胞活动的生化蓝图;不使用造影剂,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无电离辐射,一定条件下可进行介入MRI治疗;无气体和骨伪影的干扰,后颅凹病变等清晰可见。1.2.2磁共振成像的局限性:呈像速度慢;对钙化灶和骨皮质症不够敏感;图像易受多种伪影影响;禁忌症多;定量诊断困难。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人体内最多的分子是水,水约占人体重量的65%,氢原子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原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快速运动,有轨道运动和自旋运动,因为电子有质量和电

17、荷,其轨道运动产生轨道角动量和轨道磁距,自旋运动产生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距,在许多情况下,轨道磁距的贡献很小,分子的磁距主要来自自旋,这种电子的运动在电子显微镜下视如云状,称电子云。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中的质子是带正电荷的,通常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以保持原子的电中性,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可有不同,质子和中子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是主要决定该原子物理特性的。质子和中子如不成对,将使质子在旋转中产生角动量,一个质子的角动量约为1.4110-26 Tesla,磁共振就是要利用这个角动量的物理特性来进行激发、信号采集和成像的。原子核中的质子类似地球一样围绕着一个轴做自旋运动

18、,正电荷附着于质子,并与质子一起以一定的频率旋转称为自旋,质子的自旋就好比电流通过环型线圈,根据法拉第(Faraday)电磁原理,将产生一定值的微小磁场,它的能量是一个有方向性的矢量,称为角动量,是磁性强度的反应,角动量大,就是指磁性强。此时质子自旋分为两种:一种为与磁场方向一致,另一种为与磁场方向不一致。如果原子内的质子和中子是相等成对的,质子的自旋运动在质量平衡的条件下作任何空间方向的快速均匀分布,总的角动量保持为零。但是,许多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是不成对的,在不成对的条件下,质子自旋运动产生的角动量将不能保持零状态,出现了角动量。人体中的氢、碳、钠、磷原子都存在质子、中子不成对的情况,都可

19、用来作磁共振成像的。 我们已经讨论了原子核的一些固有特性,下面介绍自旋核在静磁场中的变化。在没有磁场的情况下,自旋中的磁矩的方向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对一个原子核宏观聚集体而言,就不可能看到任何宏观的核磁性现象。如果将含有磁性原于核的物质放置于均匀磁场中,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微观的磁矩会在一定的时间(称为自旋晶格弛豫时间)发生改变,下面详细说明:质子的自旋产生角动量,根据电磁原理,角动量的空间方向总是与自旋的平面垂直的,由于质子自旋的方向总是在变化的,因此角动量的方向也跟着变,在自然状态下,角动量方向随机而变。当人体处于强大的外加磁场(B0)中时,体内的质子将发生显著的磁特性改变。角动量方向将受到

20、外加磁场(也称主磁场)的影响,趋向于与外加主磁场平行的方向,与外加磁场同方向时处于低能级状态,而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时处于高能态之极,极易改变方向。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终将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约一半多一点的质子的角动量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约一半少一点的质子的角动量与主磁场方向相反,方向一致与方向相反的质子的角动量总和之差就出现了角动量总的净值。这个净值是一个所有质子总的概念,不是指单个质子的角动量方向,因此,我们把它称为磁距,它的方向总是与B0的方向一致的。磁距有一些重要的特性,一是磁距是一个总和的概念,磁距方向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并不代表所有质子的角动量方向与B0一致,实际上约一半的质子的角动量方

21、向与B0方向相反的。第二,磁距是一个动态形成过程,人体置于磁场中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因此,当磁距受到破坏后,其恢复也要考虑到时间的问题。第三,磁距在磁场中是随质子进动的不同而变化,而且进动是有特定频率的称为进动频率。在磁距的作用下原子核自身旋转的同时又以B0为轴做旋转运动称为进动,是一种围绕某一个轴心的圆周运动,这个轴心就是B0的方向轴。由于磁距是有空间方向性的,它绕着B0轴而转,因此磁距方向与B0轴的夹角决定了旋转的圆周大小。譬如陀螺自身在旋转时,它会出现自身旋转轴与地面垂直线有夹角的情况,这时陀螺本身的位置将围绕某一点作圆周运动,它的轨迹将是一个圆周。当人体置于强磁

22、场中一定时间后达到相对平衡后,质子总的磁距围绕B0旋转的角度也相对恒定,B0方向上的分值可由三角原理来确定,这个B0方向上的值随着磁距与B0的夹角变化而变化。进动是在B0存在时出现的,所以进动与B0密切相关。外加磁场的大小决定着磁距与B0轴的角度,磁场越强大,角度越小,B0方向上的磁距值就会越大,因此可用来进行磁共振的信号会越强,图像结果会更好。此外,外加主磁场的大小也决定了进动的频率,B0越强大,进动频率越高,与B0强度相对应的进动频率也叫Lamor(拉莫)频率,原子在1.0 Tesla的磁场中的进动频率称为该原子的旋磁比(),为一常数值。氢原子的旋磁比为42.58 MHz。 B0等于0.5

23、 Tesla时,质子进动频率为21.29 MHz。B0等于1.5 Tesla时,质子进动频率为63.87 MHz。 Lamor方程表示:。其中原子核的进动频率与主磁场B0成正比,为磁旋比。1.3核磁共振现象共振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体的运动在重力作用下将会有自身的运动频率。当某一外力作用在某一物体上时,一般只是一次的作用而没有共振的可能,当外力是反复作用的,而且有固定的频率,如果这个频率恰好与物体的自身运动频率相同,在这个特殊的情况下,物体将不断吸收外力,转变为自身运动的能量,哪怕外力非常小,随时间的积累,能量不断被吸收,最终导致物体的颠覆而失去共振状态。这个过

24、程就是共振。质子在一定的磁场强度环境中,它的磁距是以Lamor频率作旋进运动的,进动频率是由磁场强度决定的,所以进动是磁场中磁距矢量的旋转运动,而单摆运动是重力场中物体的运动,原理是相同的。进动的磁距,如果把三维的旋转用透视法改为二维运动图,就更清楚地看到它与单摆运动是极其相似的。当在B0作用下以某一恒定频率进动的磁距,在受到另一个磁场(B1)的重复作用时,当B1的频率与Lamor频率一致,方向与B0垂直,进动的磁距将吸收能量,改变旋进角度(增大),旋进方向将偏离B0方向,B1强度越大,进动角度改变越快,但频率不会改变。以上就是原子核(MRI中是质子)的磁角动量在外加主磁场(B0)的条件下,受

25、到另一外加磁场(B1)的作用而发生的共振现象,这就是磁共振物理现象。原子核在外加的RF(B1)作用下产生共振后,吸收了能量,磁距旋进的角度变大,偏离B0轴的角度加大了,实际上处在了较高的能态中,在B1消失后将迅速恢复原状,就象被拉紧的弹簧“放松”了。原子核的磁距的弛豫过程与之有许多相似之处,原子核发生磁共振而达到稳定的高能态后,从外加的B1消失开始,到回复至发生磁共振前的磁距状态为止,整个变化过程就叫弛豫过程,弛豫过程是一个能量转变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磁距的能量状态随时间延长而改变,磁距的整个回复过程是较复杂的,但却是磁共振成像的关键部分,磁共振成像时受检脏器的每一个质子都要经过反复的RF

26、激发和弛豫过程。弛豫有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之分。纵向弛豫是一个从零状态恢复到最大值的过程。磁距是有空间方向性的,当人体进入B0环境中以后,数秒或数十秒钟后将形成一个与B0方向一致的净磁距,我们称其为M0,B0方向是一条空间的中心轴线,我们定义它为纵轴。在外加的RF(B1)作用下,M0将发生偏离纵轴的改变,此时B0方向上的磁距将减少,当B1终止后,纵轴(B0轴)上的分磁距又将逐渐恢复,直至回复到RF作用前的状态,这个过程就叫纵向弛豫,所需要的时间就是纵向弛豫时间。由于要使纵向磁距恢复到与激发前完,全一样的时间很长,有时是一个无穷数,因此我们人为地把纵向磁距恢复到原来的63%时所需要的时间为一个单位

27、T1时间,也叫T1值。“T”就是Time,T1值一般以秒或毫秒为表示单位。T1是反映组织纵向磁距恢复快或慢的物理指标,人体各种组织因组成成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T1值。横向弛豫是一个从最大值恢复至零状态的过程。在RF作用下,纵向的磁距发生了偏离,与中心轴有了夹角,横向上则出现了分磁距(Mxy),当B1终止后,横向(XY平面)上的分磁距(Mxy)又将逐渐减少,直至回复到RF作用前的零状态,这个过程就叫横向弛豫。所需要的时间为横向弛豫时间。象T1值一样的原因,我们将横向磁距减少至最大时的37%时所需要的时间为一个单位T2时间,也叫T2值。横向弛豫与纵向弛豫是同时发生的。MR信号是MRI机中使用的接收线圈探测到的电磁波,它具有一定的相位、频率和强度,根据这个信号的相位、频率和强度的特征,结合它出现的时间先后秩序,可以用来进行计算机空间定位处理和信号强度数字化计算及表达,在MRI图像上反映出不同组织的亮暗特征。各种形态特征组织具有不同的信号特点,将共同组成一幅亮度对比良好、信噪比较高、空间分辨率适中的MRI图像。MRI成像过程中,每个组织都将经过磁共振物理现象的全过程。组织经过B1激发后,吸收能量,磁距发生偏离B0轴的改变,横向(XY平面)上出现了磁距,处于高能态中。B1终止后,横向上的磁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