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2.18KB ,
资源ID:184305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4305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运算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运算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组织观察,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a+b)+c=a+(b+c)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三、达标测评1、9735=35 563268=56( )2、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2、为(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3、用加法交换律完成以下各题328157 265456 4981234、用加法结合律完成以下各题 343664 814951 861426 293971 2587842 111213393837教学反思:课时2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1、82()=8() 752547 4725751.教学例2。(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

3、?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学生的算式可能有: 2946+54 29+4654 29+46+54=75+54 =29+(4654) =4654+29 =129(人) =29+100=100+29 =129(人) =129(人) (3)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4)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65+79+21 78+(47+22)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三、达标测评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743664 78472

4、2 6975252、想一想,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5768443332 732617 1187582 37482352课时3 练习九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我们学习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a+b)+c=a+(b+c)二、基本练习加法运算律的练习1.完成教材第5859页“练习九”第4、

5、7、8、9、12题。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题型,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最后集体讲评。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5、6题。这两题是前面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1)第5题:让学生计算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并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组织思考并交流。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你有什么发现?(2)第6题: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三、综合练习探究减法的性质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0题。(1)让学生独立计算出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2)组织观察、比较,交流各自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

6、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1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四、达标测评用简便方法计算11728389 167219233 2679835298 33997 465102 375103 845(4588) 63211288课时4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1.课件出示问题。(1)加法的运算

7、律,用字母怎样表示?(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67+87+13 46+(59+54)2.揭题。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乘法运算中又会有什么规律?1.探索乘法交换律。(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题3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列式得出:53=15(人)或35=15(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2.探索乘法结合律。(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题4。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算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

8、人数。(235)6=115=690(人)算法二: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2)观察这两道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3)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课件出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是否存在这样的规律?182 182)13254 13(254)241258 24(1258)通过比较学生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c=a(bc)1、填空5146=46 5(812)=(5)b= (a4a5=(a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乘法交换

9、律进行验算7345 5422 2835 18423、用简便方法计算1785 1516 12545032420 4725 126454、一套书共有12本,每本定价15元,学校图书室买了5套,一共用了多少钱?5、我们学校四年级学生分2批去参观科技馆,每批租3辆公交车,每辆车坐45人,四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课时5 乘法分配律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

10、交换律:乘法结合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索乘法的运算律。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2.解决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6+4)24=10=240(根)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144+964.观察比较。(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 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板书:24=

11、 6(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3)总结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5.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a+b)c+bc1、填空我最棒(155)=2525 (ab)c=(508)16= 16a87a=()2、连一连(35+15)17 10(81+19)2421924 3517151728(3015) 24(219)8110+1019 283028153617641

12、7 3419+6619 992811284、一张课桌58元,一把椅子22元,买18套一共要用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5、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5米,宽35米,求菜地周长。(两种方法)课时6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2.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276+274=27(+)(2+4)=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3.揭题。

13、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32102(2)提问: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3.组织全班汇报。用竖式计算。 32102=3264 1 0 2 3 2 2 0 4 3 0 6 3 2 6 4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

14、数相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算法二,强调:算法二中的每一步计算我们都可以通过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32(100+2)100+322=3200+64=3264回顾计算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计算运用了乘法分配律。4.教学“试一试”。(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组织评议。1、口算,然后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写出过程。3 412 165 2482、用简便方法计算203 275 25(420)20812 649149 12(405)3、南沟村共有蔬菜大棚28个,每个大棚的面积都是103平方米,这个村大棚一共有多少平方米?(过程用简便方法)课时7 练习十1.通过练

15、习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3.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熟练地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1.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乘法运算律有关的练习。二、合作交流练习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3题。这道题是运用乘法结合律来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样的练习,在巩固乘法结合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2.完成教材

16、第65页“练习十”第5题。(1)课件出示练习题。(2)组织观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3)学生独立解答。(4)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第12题。这道题是通过观察等式让学生对各种各种乘法运算律进行回忆。练习时,可以指名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是怎样运用这些运算律的。4.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5题。这道题是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师在组织计算时,只要学生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计算过程是简便的,都应给予肯定。三、综合练习 教师点拨1.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6、17题。这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从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拓展到两个数的差

17、乘第三个数。第17题,这道题是利用第16题的规律来进行简便计算,3598这道题要先把“98”转化成“1002”,然后再利用上面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1、观察下面各题词分别能运用哪些运算律,再用简便方法计算394 2813672 125(3265373537 256103 582102102 32(302) 35982、果园里有5种果树,每种有12行,每行有30棵,果园里共有多少棵果树?3、大米每袋50千克,面粉每袋20千克,各有40袋,(1)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千克?(2)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课时8 相遇问题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18、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

19、点?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1.收集信息。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2.整理信息。(1)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2)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画图整理: 70米 70米 70米 70米 60米 60米 60米 60米小明家 ?米 小芳家列表整理: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钟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3.分析解题思路。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

20、什么吗?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思路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算两人的速度和,再把“速度和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4.解决问题。学生根据以上两种解题思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组织汇报交流。 704+604 解法二: (70+60) =280+240 =130 =520(千米) =520(千米)5.观察比较,感受联系。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1、小明和小丽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小明向东走,速度是60米/分,小丽向西走,速度

21、是65米/分,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少米?2、两个工程队合开一隧道,分别从隧道的一端同时向中间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米,第二队每天开15米,经过8天正好开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课时9 整理与练习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简单 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整理知识,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树立简便计算的意识。一、系统整理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1.梳理知识。(1)提问

2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2)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学习的运算律进行系统整理。2.交流汇报。(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c + b(2)追问:运算律有什么价值?二、查漏补缺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2题。出示题目后,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题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3题。出示题目后,先组织学生观察各个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简便计算。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3.完成教材第7374页“练习与

23、运用”第5、9、11题。这四道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第5题,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54+46”的和。第9题,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两种解题方法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第11题,五年级和六年级“每班人数”相同,因此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计算时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4.完成教材第7273页“练习与运用”的其他习题。三、综合提升1.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2题。这道题要求“一共可以收大白菜多少千克”,是一道连加的数学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哪些

24、地方运用了简便运算。2.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3题。这是一道探索规律的练习,让学生先计算填出前三小题中间的符号,然后再观察比较,找出规律。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