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118.69KB ,
资源ID:184223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4223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

1、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1. 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对于受传者来说,他们理解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事情或观念。但对于传播者来说,有一定的宣传目的,是传教活动。 2. 欧洲有一种新闻传播的传统: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者可能有宣传的密度,但是接受者是把它作为一个新鲜的事来打听的,这是很早就有的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定性为:新闻的传播。 3. 中西方对新闻事件记载和传播的差异:A. 中国:在记载历史的时候往往有作者的评价(特别是道德评价)隐含在里面B. 西方:在记

2、载事实的时候,这种评价不多。即客观性更强。 4. 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新闻”一词是“新”的含义,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这个事实要新鲜、有趣。 5. 西方世界中“宣传”起源于宗教传播。 6. 19世纪中叶后期,大众传播业兴起,主要工业国家完成了从党报时期向商报时期的转变,新闻传媒与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开始分家,转变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传播行业,形成职业道德。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道德理念。 7. 总之,西方社会中新闻与宣传在多数时期是在两条线上各自活动,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宣传合一的传统。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 传播

3、体系可以分为历史的,社会的和生活(生命)的三部分:1. 生活(生命)的传播结构: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生命)传播结构像一个同心圆,这个同心圆以个人的自身传播修身为核心(A).大学里面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要学习儒家的经典;修好了身,才能进入家族层面齐家(B),按照修身的标准在家族内生活;再从家族层面走向社会治国(C),进入国家层面;最后是一个想象的层面平天下(D),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全球。这些人们生活层面的活动,无时无刻地不需要信息的传播(修身是一种自身传播的形式)。我们主要讲ABC三个层面。 中国古代生活(生命)传播结构有以下几个特征:A. 信息内敛的矢量,文化内凝聚力是社会群体生

4、存发展的依托。B. 这种文化形式,造成对外的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童话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更有现实价值。C. 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个人的人格可以无限放大为社会的情操,赋予兴国安邦,平治天下的意义。D. 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 在现代社会传播结构中,“身”(个人修养)、家庭或者家族、国家、世界,是不同的活动圈,这个四个方面虽然互相有交叉,有联系,但是相对独立的传播领域,各有相对独立的行为准则,不能完全影响其他领域。 现代生活(生命)传播结构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几点:A. 在这个结构中,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发散的,不均匀的活动事态。B. 打

5、破了生存的封闭性,人们比较容易顺应外界的变化C. 人们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呈现出结构性的张力,交流频率高,变化大,方向不确定,表现为一种法理化的平衡社会,而非礼仪化的内聚超稳定社会。D. 处于这种传播结构的人,不具有彼此相像的群体化共同人格,趋向于个体精神的开放,人格特异,独立。2. 社会传播结构 古代社会的传播方式。进入到社会层面,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式的传播。社会传播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层级传播。这个金字塔可以有很多层级,我们只分了ABC三级。中国的社会传播受控于最高权力者皇帝,信息高度集中与上一级,一下每一集、每一领域的结构相同。B是下个层级,B对A负责,C是B下的一个层级,对B负责。AB

6、C可以落实到具体的层级,可以是各级行政主管,可以是家族里的组长,也可以是小家里的父亲,还可以是教学单位的师长等。只要存在上下两级要素,就存在下对上的绝对责任。注意:B与B之间,C和C之间都是虚线,横向传播是不被允许的,处于被防范、监视、堵塞的境地。不允许横向传递信息,是害怕权利的不稳定。 中国古代社会传播结构的特征:A. 它造成社会组织高度统一,但社会是分散的。B. 这一结构保证上一层次比下一层次获得较多的信息。C. 由于人的主管因素较多地渗透其中,信息的真实性收到主观臆想的这笔,任何层级获得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整真实的。D. 一旦外部真实的信息扩算,社会顷刻瓦解。 现代社会传播结构变化是B与B

7、之间,C和C之间是实线,允许横向沟通,这是一种网状传播结构。 现代社会传播结构的特点:A. 是集中,它也有一个最高领导A,这样社会才稳定,一级对一级负责,但统计之间是可以互相制衡的,存在对它的监督机制。对于每一个层级来说,都有横向水平的多种传播渠道,使信息得以沟通B. 是每一个层级都可以对上下左右产生监察制约的作用,比如说B可以对A,同时B可以对B,C也可以对B同时产生一种互相的监察作用C. 是如果某一个环节发生信息阻塞,只要其他部分正常运转,信息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并可以得到及时修补。3. 历史传播结构 我们中国是一种偏心圆的历史传播结构,古代文化观念(遗产)A在传承中始终是核心,一直处于主

8、导、先决的地位。后代的穿心,比如B对A 的创新,是在A的基础上创新的,C对B的创新又是在B的基础上,B的基础则是A。这样就造成后代的创新总是依附在原来的基础上,必须在几乎全部全盘继承遗产基础上的衍生。 现代性的历史传播结构应该是这样的:A是历史文化传统,B继承A的一部分,但是B本身完全是创新;C继承了B的一部分,它和A已经没有直接联系了,它是通过B接受了A的基因,C本身又是穿心,它是连续的圆环。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七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新闻”这个词的含义有10种:(我们常用1 2 9 )1. 是指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消息。2. 是指各种新闻报道

9、的总和,包括各种各样报道形式,体裁。3. 指各种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网络的新闻网站等等)的总称4. 新闻行业的总称5. 各种新闻业务工作及其延伸,统统被称作“新闻”,包括采访、写作或制作、编播、实况转播、新闻传媒组织的社会活动等等。6. 指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7. 等同于“宣传”。泛指各种与传媒祥光的政治性宣传活动或宣传工作。8. 等同于“舆论”。其实是指出传媒的意见、观点,或者是领导传媒的党政机关的意见观点。9. 指刚发生的事实。10. 特指通讯社或通讯社的新闻稿。八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1.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 王中(复旦大学教授):新闻是经报道(

10、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3. 甘惜分教授: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4. 李大钊: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九新闻的特性1. 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2. 强烈的实效要求3. 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4. 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第二讲 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1. 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2. 任何传播的发生,产生与传播双方或多方的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有了位差才会产生信息的流动。所有,有组织的主动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他掌握的信息通常比接受者多。3. 传播者往往是出于利益、情感或

11、是寻找信息的需要而发出的信息,一旦对方接受了或产生了回应,发出的那个信息便有了价值。如果这种信息是新闻,那么发出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可的那些新闻,便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4. 确认新闻价值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双方都要认可。5. 接受者的“不知”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6. 新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要看接受方面的情况(对该新闻知或不知)7. 无论如何不能重复接受者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8. 事实能够具备新闻价值,要有以下诸项(不知)的情形:A. 不知道的刚发生的事实(一般是偶然、突发的)B. 不知道的最新的变动(常规发生的事实不可能是新闻,在常规的实施中忽然发生了异常变化,

12、这样的事实应该是新闻)。C. 不知道的最新发现(事实可能发生在过去,但刚才发现)D. 不知道的最新发表的观点(被解释的隐秘观点,更可能引起关注)E. 不知道的最新的知识。9. “不知”还有另一种情形:已知的事实中出现了异常情况异常情况是新闻,已 知不分不是新闻。10. 除了“不知”这个前提,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也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11. “不知”是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必要条件。但“新”的事实,只是为新闻价值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有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二为什么人能有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1. 新闻价值是对新进发生的事实(包括观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2. 事实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对

13、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价值判断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但是在重大问题上,在共同不知的情况下,人们对相当多的事实具有较为相同的价值判断。由于有这样的共同判断的基础,所以便存在一些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认同的、比较一致的新闻价值标准。这种对新闻的共同认识,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基础。3. 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发出信息,会有这几个方面的考虑:A. 新闻对受众的使用价值B. 媒体的利益C. 政治利益D. 传播者的个人偏好4. 人们关注有价值的新闻,原因在于:A. 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B. 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C. 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兴趣所致)。5. 新闻价值的定义:

14、一件实事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1. 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新闻是从正常的事件流程中脱轨而出的信息,是人们正常预期的中断)2. 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3. 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4. 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5. 事实与接受者的心里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或宗族的心理距离),便越具有新闻价值。6.

15、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的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关注。7. 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冲突的表现形式:A. 最普通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是竞技B. 论战C. 商业竞争D. 外交斡旋E. 战争8. 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悲欢离合),便越具有新闻价值。9. 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各种成功者、英雄母亲、撒旦母题、大团圆母题等),越具有新闻价值。10. 事实在比较重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四在新闻是实践中体验新闻价值五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1.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

16、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2. 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事件。3. 从新闻事务的角度看,时间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唱、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时间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登记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六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1. 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如果事实的发生正好与传媒的新闻编排时间吻合,就有可能被选中并加以报道。事实发生的持续时间短有可能成为日报和广播电视的新闻。2. 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规模大、突然产生显著意义的事实容易被选中,发展缓慢的事

17、实,很难成为有价值的新闻,因为记者没有耐心去关注它。3. 事实的清晰度。不受怀疑、清晰度高的事实容易被选中。4. 文化接近或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5. 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6. 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7. 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七几个问题的讨论1. 刘建明教授的四种新闻价值:A. 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获知价值B. 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激励价值C. 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获益价值D. 事实对受众要有一定的娱乐价值。2. 与强调新闻价值相反,现在还出现了“反新闻价值”的新闻选择标准。当然,论证者不是完全反对传统的新闻价值

18、理念,但是强调以“亲社会意识”来矫正以往的选择标准,反对新闻传播中对弱势群体的歧视。第三讲 新闻真实一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1. 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二新闻真实收到的各种自然制约1. 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2. 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知的过程。3. 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4. 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文化背景影响新闻真实的若干情形:A. 把新闻事实类型化(新闻其实

19、是老故事)B. 新闻礼仪化(习惯性用一个框架去套这个事实)C. 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如行凶抢劫,虐待儿童等,定义容易绝对化,影响新闻的真实,造成对事实的一种曲解)D. 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权势人物的权势,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也表现在传媒上。传媒上,权势人物的活动和观点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尊重。被认为更有价值。)E. 传媒的报道总体取向,无形中在为维护现状,有意无意地曲解现实。5. 传播付好表达意思的优先,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三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1. 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2. 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所谓体制性失实,

20、是因为之志需要或者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需要,默许和鼓励的某些不实报道。3. 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A. 由于采访不深入造成的失实B. 由于编辑过程的差误出现失实a) 编辑想当然造成的失实。b) 编辑环节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失实。C. 编辑核实程序不对造成的失实D. 写作中作者想当然造成的失实。4. 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传媒假事件”不是一般意义的假新闻,“假”的特征:A. 消息来源于报道者重合B. 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冬季。C. 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D. 事件媒介化。媒介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就是将事件媒体化了。E. 暧昧的“真实

21、”。5. 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6. 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Eg: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7. 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到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四传媒对科学的误读新闻工作的特点很容易造成科学新闻的事实,有以下几种情况:1. 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2. 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许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报道的接受者通常希望那个得到肯定的(精确)事实,而且是就是,非就非。3. 以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22、1. “客观性”理念的出现,伴随一下三方面的历史背景:1)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首先在美国和英国,报刊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党报刊消失,商业化报刊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客观性的理念。传媒不再以党派的观点作为选择事实和加以报道的标准,商业化传媒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受众群,受众多了,广告就会多,经营才能维持。现在传媒的目的,是尽可能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自己提供的新闻。2) 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18世纪,哲学上有一种观点叫“不可知论”,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休谟。他认为,人对许多事物是不可能完全认识的。19世纪中叶

23、以后,出现了反对不可知论的观点,认为经过人类的不断努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持这种观点。哲学理念的变化,无形中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发生变化,19世纪的新闻工作者确立了一种理念可以把外部事实比较全面地报道出来。原来的职业理念是以党派的利益为选择标注你,现在变成了尽可能完全地反应外部世界。3) 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支持着客观性理念。A. 19世纪照相术发明了。这种传播的技术给人一种理念外部事物可以完全真实地反应出来,这其中包含客观的理念。B. 19世纪中叶前后报业自身经营理念的变化、当时哲学观念的发展、传播科技的发展,都使人感觉到,传媒和记者有可能把

24、这个世界客观地反应出来,这样,客观性理念无形中形成。C. 19世纪初,客观性理念的初期表现是“公正”,即“不偏不倚”。D. “一般的公正”是与客观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也可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双方的挂电视,报刊一般应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态度。“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则表现为客观,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麦面反应。于是便出现了所谓“客观报道”。E. 开放的文化环境,也会迫使作者减少主观性,不得不多少接受“新闻客观性”这种意识。2. 客观性原则作为一种较为正式的理念明确提出,实际上拖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在

25、比较公认的是1900年美联社社长梅尔维尔。斯通提出的“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宗旨,这是第一次以传媒“社训”的形式明确提出客观性原则。3. 20世纪初,普利策创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时,提到学院教育在于强调正确与可靠的报道,应该训练学生把事实与意见却分开来。4. 1919年美国记者李普曼在其文章现代自由以为着什么中提出了客观报道的理念,并再1920年的著作自由与新闻中第一次全面讨论了“客观新闻学”。5. 1924年,克劳福德的新闻道德,第一次正式讨论了“客观性原则”,为它做了界定,把它作为新闻业的一个专业道德标准。6. 美国“扒粪运动”的主要刊物麦克卢尔杂志。二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1

26、. 新闻客观性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理念层面,一个是操作层面。1) 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是指在工作之前,新闻从业者的脑子的一种对这个职业的认识我要向公众客观地,不带偏见地报告事实,而且相信能够把事实和关于事实的兼职(对事实的评价)分开。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事实的时候,对事实本身要非常尊重,对有关事实的评论要持一定的换衣态度。2) 新闻客观性首先要作为一种职业理念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操作方法。2. 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有具体的内涵:1) 诚实。2) 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3) 无党派色彩,不抱城建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4) 不牵扯个人利益5) 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

27、努力将二者分开。三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1. 新闻客观性原则在写作、编辑中的具体贯彻。一般的要求和主要的操作方法如下:1) 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2) 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3) 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2. 不同体裁,新闻客观性原则在写作编辑中的具体贯彻:1) 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2) 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3) 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词句四我国历史上一度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1. 我国“客观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48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华北人民日报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批示中。这个概念是对新闻客观性理

28、念的否定。2. 新闻学界学术讨论中的“客观主义”,与这个“客观主义”是两回事。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感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认识或主张。而后者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五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六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是否存在矛盾1. 从新闻职业意识角度看,“客观性原则”是一种职业理念,一种职业立场,只有从这种“立场”出发报道事实,才形式上又采取客观报道的方式,才可能做到较为客观(完全客观难以做到)七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1. 各种自然而无形的东西对新闻客观性原则带来的影响1) 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即使他真诚地要客观报道,但是他本人已经被先前的经验和生活环境规定好了,构建好了。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2) 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3) 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会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