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化探究探究点秦始皇统一全国材料秦军扫六合得天下一统,兵威之猛世所罕见,无论哪个将领指挥大军,都可打出辉煌的战绩。思考秦军能一再大捷并最终一统天下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答案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在六国中最强大是根本条件;嬴政具有雄才大略,用人唯才,采用远交近攻的正确决策等也加快了统一进程;顺应了民意,得道多助。二、确立中央集权制1中央(1)创立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2)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全国政务、军务及监察百官,三者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大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2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的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掌郡内政务、军务和监察
2、,郡下设县。3.作用(1)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经过皇帝批准,直接对皇帝负责,相互牵制,职责分明,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2)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组建起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探究点1郡县制材料战国时,各诸
3、侯国开始有郡的设置,长官初为武职,主要职能是防守边郡,后逐渐成为地方长官。秦朝时,每郡置守。西汉初年,郡守改称太守。(1)结合材料与所学说一说郡守职能有何变化?(2)为何秦代的郡县制比西周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1)变化:由防守边疆的武职演变为普及全国的地方行政长官。(2)原因:分封制下的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极大地自主权,爵位世袭,易形成地方割据。郡县制下的地方各级官吏由皇帝任免,有任期限制,分权制约,有专职官员监督,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探究点2三公九卿材料(1)结合材料说一说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包含的主要内容。(2)由材料信息说一说秦政府各职能机构之间权力运行体现的原则与
4、作用。答案(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官吏选拔制度等。(2)原则: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体现了中央集权、皇权专制、官员间分权制衡等原则。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大一统”政策的实施1统一文字(1)措施:下令全国各地一律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2)影响:文字的统一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1)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了各地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2)为使车辆在全国顺利通行,统一车轨。3大力发展交通(1)陆路方面: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2)水路方面:疏浚了鸿
5、沟,开凿了灵渠。4巩固边防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归纳总结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秦始皇以小篆通行全国,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以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探究点有
6、利于“大一统”的经济、文化政策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统一货币(1)材料涉及到哪些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现象?(2)结合所学说一说秦始皇采取上述措施的原因及意义。答案(1)现象:在全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等的标准、形式。货币、文字、度量衡标准的多样性现实不利于政令的畅通与各地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巩固统一局面。意义: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及共同文化、习俗等的形成。四、历史的余音1功绩(1)统一全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2)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采取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2过失:唯
7、我独尊、专制暴虐。(1)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2)滥用民力、物力,大建宫殿、陵墓,征收沉重的赋税。(3)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技巧点拨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价,否则,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2)确定评价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3)防止以偏赅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8、(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是时势造就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有一定影响力。即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材料2010年3月,XX贴吧秦始皇吧发起了“自己心目中的秦始皇”的讨论。下面是几位网民的观点和看法:观点一君临天下世间孤独观点二始皇帝首先一点,在统一文字、度量衡上的功劳,才是真正对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上的第一次统一。作一个假设,如果始皇帝没有这些政策,只怕现在还没有汉族,取而代之的是秦、晋、燕、齐、楚五族。观点三如果你们换成是生活在他统治的年代,估计你们都会刺杀他,都会造反。什么叫天下皆叛之?张良长的像个女人,身子单薄的很,都有胆要杀他
9、。刘邦连街上流氓也不算,最多算乡间土流氓,不是也提三尺剑造反了。(1)概括说明以上网民分别从哪几个角度评价了秦始皇?(2)很多历史人物都具有多面性,说一说自己对秦始皇的观点。答案(1)评价角度:统一全国,创立制度;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导致亡国。(2)观点:创建制度智慧的君主;全面统一远见的君主;焚书酷刑残暴的君主;大兴土木贪婪的君主。课堂小结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
10、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严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迅速灭亡。1历史剧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们喜闻乐道的对象之一,有很多剧情不符合历史,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B公元前228年某月某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
11、C公元前218年某月某日,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答案C解析C项中的错误在于皇帝不可能再赐封地,A、B、D三项可信,符合历史史实。2秦王嬴政发动的兼并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前提顺应了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A BC D答案D解析秦国通过兼并战争,灭掉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适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3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实行分封
12、制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解析题中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A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B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D项可以促进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C项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最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百越解析“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筑长城”滥用了民力,这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5以下关于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
13、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农民大起义。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各选项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6下列秦始皇所做的贡献中,你认为最大的是什么?说一说理由。(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2)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开凿灵渠和修筑长城。(4)结束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实现统一。答案选项(1),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选项(2),对我国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选项(3),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选项(4
14、),开创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解析从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发展看,秦始皇所做的这几件事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只不过角度不同而已,故此题无固定答案。解答时,任选一项即可,但应陈述理由。学习思考1提示秦国兼并六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主要原因:秦国商鞅变法彻底,实力增强,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具体原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嬴政任用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2提示丞相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三者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目的是加强皇
15、帝专制集权。3提示对秦始皇评价不同的原因:评价者所处的角度和阶级立场不同,评价的观点也不同,古代人还不具备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客观方法。一、选择题1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六国出现政治危机答案A解析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各地联系日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六国实力虽不及秦国但并未出现政治危机。故选A。2秦消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变法较彻底使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D嬴政的雄才大略和秦军“虎
16、狼之师”解析A、B、D三项都属于秦灭六国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只有C项,秦之所以能灭六国,完成统一,从根本上说是当时具备了统一的条件,因此选C项。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说明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4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
17、。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确立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修筑长城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ABCD答案B解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诸侯国就在新征服的地区设立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行郡县制;秦长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燕、赵长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延伸而形成的。5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解析材料以古代帝王封禅意图为考查点,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古代帝王之所以多次举行封禅大典,
18、根本意图在于借封禅神化君权,维护统治。二、非选择题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民众修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人民因死伤甚众而颇有怨言。孟姜女可以说是普通民众的代表,当她不远千里来到长城工地寻夫,却被告知丈夫早已累死,伤心痛哭竟哭倒了一段长城。这个故事虽加入了许多后人的爱憎和想象,但对弱者的同情却历经2000多年而不变。请思考:“人哭倒了长城”,对此今人说无知夸张,古人则说是自己的心声。从民俗研究的视角看,你的立场是什么?从中可联想到与秦始皇有关的哪些信息?答案立场:古人的态度有其合理性。联想:(1)修长城有抵御外来侵掠的一面,应肯定。(2)孟姜女的遭遇也反映出秦朝时徭役沉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和
19、痛苦。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
20、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解析第(1)问,先依据材料总结出秦始皇的事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第(2)问,实际考查对“焚坑事件”的评价问题,“要商量”是指毛泽东对郭沫若全面否定“焚坑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既要全面的分析,又要指出其危害,也要看到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