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5.40KB ,
资源ID:183937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3937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选修一中国古代改革 教案 doc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选修一中国古代改革 教案 docWord文档格式.docx

1、二、商鞅变法1.背景2.措施(1)政治(2)经济(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3.历史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3)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王安石在一首诗中写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从材料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取信于民,雷厉风行。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

2、史背景(1)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2.改革内容(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2)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3)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4)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张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四、王安石变法(1)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其他3.历史作用和教训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

3、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哪些?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和均输法。考向一中国古代重大改革比较史料研读史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史料二(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史料三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始经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

4、哉!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1.史料一中“殷富”的意思是使老百姓富裕起来,体现了商鞅变法中发展经济的措施,这些举措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和政府的财政收入。2.史料二中“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说明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3.史料三信息“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说明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根据史料二和三,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史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性质: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

5、族的封建化改革。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摘自2012年山东高考T3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史论归纳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事件项目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不同点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实现富

6、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侧重点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侧重于富国强兵相同点结果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考向二对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认识史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史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

7、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1.史料一中“商鞅是著名法家”说明一部分人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其民见刑而不见德”“残伤民以峻刑”说明一部分人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对于这一观点可以从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方面进行分析。2.史料二中“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反映了商鞅变法触及了秦国贵族的利益,他们挑拨秦惠文王与商鞅的关系,导致商鞅被处死。1.根据史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

8、用。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根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摘自2015年福建高考T41)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材料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

9、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

10、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变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考向三古代中外重大改革的比较史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史料二(商鞅变法)

11、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1.史料一信息“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等反映了梭伦在改革中不分配给农民土地,而是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2.史料二信息“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反映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1.据史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

12、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政策不同:商鞅变法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奖励耕织,抑制商业、商人(重农抑商)。梭伦改革让失地农民转行从事其他行业;鼓励发展工商业。影响: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奠定物质基础,并使其逐步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地理因素:雅典近海多山,缺少耕地,地中海气候,不利于农耕而有利于海外贸易;秦国位于黄河中游、汉中平原上,温带季风气候,适宜农业发展。(摘自2013年福建高考T41)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

13、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根据史料,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农商并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比较梭伦改革背景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平民与贵族矛

14、盾尖锐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各国掀起改革变法浪潮性质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彻底性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具有调和、折中的特点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作用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改革前都面临不利的形势措施经济上都涉及土地问题;政治上都涉及等级划分问题都促进了本国的富强;都有旧制度的残余 1.(2015山东滨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梭伦改革并不彻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不平等,不过梭伦改革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尖锐的社会矛盾进行了缓和。孙林浅谈梭伦改革及其影响材料

15、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1)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指出其改革存在着不平等的表现。(2)材料一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评价梭伦改革的?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材料二的结论。答案(1)表现:梭伦改革通过财产等级制度以财产资格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由四个血缘部落选举产生四百人议事会,有利于氏族贵族对部分政权的控制。(2)方法: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材料二只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观点片面。商鞅变法一方面使秦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推行严刑峻法、抑商政策、文化专制等措施,对后世社会

16、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2016云南昆明模拟)官吏俸禄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指专务耕战)而得官爵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商君书 材料二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魏书高祖纪 (1)材料一中的思想在商鞅变法过程中有哪些体现?其“利禄官爵”的调整有何历史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俸禄制度的特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审题时抓住“材料一中的思想”究竟是什么,然后据此结合教材所学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破旧立新的思路出发,辩证分析积极

17、作用和旧体制的弊端。 第(2)问,据材料二中“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意思,结合教材所学,从官员俸禄来源、整顿吏治等角度概括。答案(1)体现:重视农耕经济,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有利于调动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2)特点:国家统一征收赋税作为官吏的俸禄来源;把俸禄制度和严惩贪污结合起来。3.(2015福建南平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甘)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春秋五霸)不同法而霸。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

18、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191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商鞅变法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商鞅之法,良法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的出发点。答案(1)必要性:夏、商、周礼制不同而成就王业;春秋五霸法度

19、各异成为霸主。社会大变革。(符合题意即可) (2)方面:惩奸保民;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禁懒惰;立诚信。出发点:材料一推行改革;材料二救国救民(救亡图存)。4.(2016山东临沂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约公元前360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宣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本纪 材料二宋人元城语录记载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就用人问题的一段对话:公(司马光)常谓安石曰:“介甫行新法,乃引用一副真小人或在清要,或在监司,何也?” 安石曰:“方法行之初,旧时人不肯向前,因用一切有才力者,候法已成即逐之,却用老成者守之。所谓智者行之,仁者守之。公曰:“介甫误也。君子难进易退,小人反

20、是。若小人当路,岂可去也,必成仇敌,他日将净之。(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孝公求贤令和商鞅入秦的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之初的用人原则并进行简要评价。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文字以及图片信息从人才汇聚、秦国富强以及国家统一的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 从材料二中“因用一切有才力者”的信息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小人反是。若小人当路,岂可去也,必成仇敌”的信息从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导致失败角度回答。答案(1)影响:求贤令发布后,商鞅等各类人才入秦;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2)原则:支持变法,“有才力者”。唯“才力”用人,能够保证变法之初

21、新法的顺利实施;忽视品德,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5.(2016河北衡水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则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三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

22、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实行的经济措施。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与王安石在商业政策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商鞅所实行的经济措施是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是市易法,根据材料三可知是均输法;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王安石的市易法和均输法积极作用在于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消极作用是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一

23、商鞅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经济,材料二、三中王安石也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经济,由此可概括其相同点;第二小问,其实问的是目的,商鞅是为了发展小农经济,王安石则为了富国挽救统治危机。答案(1)材料一措施:重农抑商。材料二、三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其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行收购、运输,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2)相同:都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商业经济的发展。原因:商鞅以此引导人们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王安石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救统治危机。6.(2016甘肃兰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

24、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通典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 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变化:唐朝官员退休年龄是70岁,明清时期退休年龄为60岁;退休带有强制性;清朝武官官职愈低,退休愈早。(2)目的:消除官吏终身制、世袭制;保持政治统治活力,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强专制统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