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它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企业系统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投入转换产出,对于生产类型的企业来讲,是原材料、燃料、人力、资本等的投入,经过制造或加工使之转换为产品或服务;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讲则是设备、人力、管理和运营,转换为对用户的服务。物流活动便是伴随着企业的投入转换产出而发生的。相对于投入的是企业外供应或企业外输入物流,相对于转换的是企业内生产物流或企业内转换物流,相对于产出的是企业外销售物流或企业外服务物流。由此可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物流是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的活动。二、我国企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物流管理思想落后这种思想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2、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应有的重视。尽管许多企业都在关注物流问题,但是只有少数企业真正意识到高效的企业物流是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他们对物流问题的认识尚处于初步认识阶段,仅限于通过对国内外理论与实践信息的了解而随波逐流,并非认识到它是企业的客观需要,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缺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理解。就多数企业而言,对物流的理解仍属于传统物流范畴,认为物流不过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且仅仅是这一流动过程中的运输、仓储等行为,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理念和高新技术等新内容。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
3、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由于物流这一理念传入时间较晚,且受宏观环境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生产、销售服务。许多企业的物流不但没有形成利润源泉,反而成为亏损源、无底洞,变成企业的负担。(二)体制结构不合理在企业中,原材料库存管理、
4、制造用材料库存管理、成品库存管理、产品分拨运输与客户配送管理、各种物流资源的计划与控制管理以及物料、成品的检验管理等企业物流管理作业环节分属生产、采购、销售、设计、物料等不同的独立的职能部门,本应是“一体化、流水化”的企业物流活动被人为地分割为独立的几块。各部门和各物流环节因对上级负责,容易强调部门利益而没有全局观念;各物流作业层次画地为牢,只固守自己的一片蓝天;企业中每个层次、每个人都只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兼顾企业和市场;部门间协调困难,相互扯皮现象严重。这种体制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企业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协调性差,信息共享性差,企业经营管理的总成本偏高,企业对市场响应速度缓慢。另外在管理制度方面:
5、首先,物流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物流在企业实践中反映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不合理。物流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因而较难对企业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由于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正是由于无法完整的统计物流成本是多少,使得企业节约物流成本无从下手。其次,物流管理中供应链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经营者没有重视供应链管理思想,也没有把物流运作建成一个以满足经营需要为目的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基本上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多个结点组成的,而在结点企业中,又由于一些客观或主观原因,比
6、如路况、信息不畅通等多种原因,而造成各部分不能很好的连结在一起协调工作,这就导致了供应链运行效率的低下,从而造成企业从成本持续不下,甚至不断增高的局面,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再次,物流管理中考核制度的不健全。现代物流管理在实践中还表明在企业中并没有一套符合企业自身的物流绩效考核制度,对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供应商以及“第三方”物流都没有规范的考核制度,这又是造成物流管理效率低下的又一个原因。(三)企业的基础设施落后从硬件方面看,我国许多企业仅拥有一些单一的运输手段,运输网络也不完善,重复运输现象严重,对流运输方式不普及。另外,仓库空间浪费大、保管不合理导致库存成本失控,生产作业物料出入库仍然由一
7、些简易的机械设备来完成,人为货损比率高。物流过程中人力操作是主要手段,大件物料吊运,小件物料用小车或人力搬运,器具残缺。按规定,对易损和已加工过的物料的运输、储存、堆放应有专门的容器,否则不能运输、存放,但许多企业却图省事,不配备这些物流装备,结果造成物料碰撞磨损,有些物料变成了废品,有些则需返工,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软件方面看,由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比较晚,不同利益阶层的人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着分歧。受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限制,一些企业的领导还不能接受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因而大部分企业还未能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这就使得企业无法对自己的物料运行实行即时监控,也无法实现与上游供应商
8、和下游消费者的信息共享,更没有与社会物流合作的兼容接轨。也导致了整个物流网络的不畅通。(四)物流人才缺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物流人才问题更显突出。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我国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而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阔,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整个物流环节,而且要精通物
9、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物流以及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在我国现阶段,物流管理知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而在美国物流企业,管理层员工中,学士以上占91%,硕士学位占49%(其中83%是MBA) 3,而在我国传统物流企业中连本科生都寥寥无几。虽然近几年物流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物流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在理论研究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而在人才方面则更是如此,目前中国对于学科人才的培养尚为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我国目前的大量物流人才的缺乏。(五)物流的相关法规不健全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涉及物流业的法律法规有3 万多件。不可
10、否认,这些法律法规对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部门或地区保护色彩。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的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法律法规的修订有一定的滞后性,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加入WTO以后,面临经济全球化、物流一体化、商务电子化的现代供应链模式,对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必须进行审理、修正、补充或废除,对相互矛盾或冲突的法律文件加以合并和统一。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我国物流市场运作还不规范,物流市场没有实现法制化等。因此,中国物流业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利用中国加入WTO以后有限的
11、过渡期,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尽快修订、完善相关物流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使物流市场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法规,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等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我国物流业尽快适应加入WTO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三、促进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的措施(一)树立现代企业物流观念除要正视物流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外,更主要的是要引进现代企业物流理念,要充分意识到现代企业物流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而是指超越企业界限的新型扩展,企业以客户为中心,通过集成生产与流通,根据需求端的需求组织
12、生产,合理安排生产、供应物流活动,在兼顾分销商、顾客、供应商等多重复杂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运作,使物流与信息流达到最优化,实现在实时的需求信息指导下,以最快的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响应市场需求。现代企业物流产生于基于时间竞争的信息时代,竞争要求企业针对不断变化的需求,把产品快速送到用户手中,并提高产品的用户满意度。只有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企业才能建立起现代物流系统。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
13、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需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
14、,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二)加强物流管理工作企业物流是由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流等组成的,生产物流是中心,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是生产物流的外延,要更好地实现生产物流节点内的转换,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节点间的连接,没有好的基础物资管理工作是不可能的。建立健全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因为物资管理工作不但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生产环节之间有密切联系,而且与企业外部有密切协作关系,所以在例行性的物资管理活动中,员工应共同遵循有关规章和准则。消除部门间利益冲突,构筑一体化物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必须将物流活
15、动纳入系统化、统一管理,以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否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甚或物流子公司,必须经过慎重分析。关于物流成本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根据物流活动范围,可将生产企业的物流费用分为5种类型:供应物流费用、生产物流费用、销售物流费用、回收物流费用、废弃物流费用。为了克服现行分散核算物流成本的弊端,便于企业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物流成本情况,必须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单独集中核算。第二,企业应进行有效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企业物流成本的目的就是要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控制,包括局部控制和综合控制。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主
16、要包括4个方面:运输费用的控制;储存费用的控制;装卸搬运费用的控制;包装费用的控制。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对物流成本进行预测、计划、计算、分析、反馈和决策等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其目标是局部控制目标的集成,实现企业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第三,要使物流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就必须改变目前物流成本明细不分、缺乏统计、难以集中核算的现状,实施物流成本的单独集中核算,从而有利于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其物流成本,有利于企业实现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实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三)提高对物流设施的投入企业物流设施是由运输工具、加工设备、装卸用具、存储工位器具等
17、构成的,这些设施需要大量投资,而且这种投资对提高物流质量是不可缺少的,企业应该不惜投资。物资设施更新应该和企业技术改造同步进行,这样可以保证物流设施适合生产需要,防止盲目投入。企业的资源、生产、销售分布在全球市场上,市场的瞬息万变要求企业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使物流流程监控的网络化成为企业实现其物流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物流信息系统增强了物流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性,使生产企业与上下游节点企业形成紧密的物流联盟。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获取并处理供应链上的各种信息,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包括ERP、MRP、WMS(仓库管理系统) 、BCP(条码印制系统) 和RP(无线终端)
18、 等,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物流管理,降低了流转、结算、库存等成本。例如海尔集团,应用CRY和BBP 采购平台加强与全球用户、供应链资源网的沟通,实现了与用户的零距离即时沟通。目前,海尔100%的订单从网上下载,采购周期由原来的平均10天降至3天,网上支付已达到总支付的20%5。(四)加快人才培养由于企业物流工作是经济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人与物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一个称职的物流管理人员应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应掌握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业务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较高的组织纪律性和强壮的体质。发达国家的企业非常重视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APICS(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
19、)是一个国际性现代管理的权威性协会和教育培训机构. 为了使接受培训的专业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有一个统一的标准,APICS 开始实行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对我国企业而言,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一方面可到有关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企业中来;另一方面可通过培训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要从战略高度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目前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闸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
20、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同时,要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特别是大专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全面铺开。物流产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产业,决定物流人才专业必须多层次、多目标、多模式。但重点足抓好大学本科教育,在抓好本科的同时,要重点培育物流硕士点、博士点,是至关重要的。(五)构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1、理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的逻辑脉络理顺不同单行的层次结构与逻辑脉络,为持续性的立法和司法解释提供一个框架体系。确立现代市场经济下物流运行应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避免跨部门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内部出现重复和矛盾,避免物流产业内部自律以及地方、中央物流管理过程中产生分歧和冲突。
21、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物流主体法,确立物流主体资格、明确物流主体权利义务和物流产业进入与退出规制的法律规范;二是物流行为法,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的行为的法律规范,是各种物流交易行为惯例法律化的产物;三是宏观调控法,调整国家与物流主体之间以及物流主体之间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四是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物流主体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通过完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为物流活动确立行为准则。3、加强地方物流立法在建立全国性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基础和条件,制定出一些符合本地区的物流法规。这样,既能为逐步建立全国性的宏观物流法律
22、法规提供依据和经验,也有利于各地区的物流企业根据地区特点加快发展。总之,我国企业物流运作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物流运作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结合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认真总结经验,从实际出发,学习国外的物流管理技术、建立规范的企业物流管理制度及强化物流运作的能力,从而增强我国企业物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我国企业物流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1):辛敏琦,许俊杰:中外知名企业的物流管理实践陕西综合经济, 2007年5月版。(2):梅震: 三权分立在采购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 年2月版。 (3):周凌: 浅议企业的内部物流管理,今日科苑,2008年4月版。(4):雷维才: 试谈企业的物流管理,覆铜板资讯,2006年1月版。(5):隋英琴: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3月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