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4.44KB ,
资源ID:183525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3525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尼康Auto系列手动镜头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尼康Auto系列手动镜头文档格式.docx

1、有报道说,尼康开发这一系统,耗时近十年。大家知道,那是一个没有高速电子计算机,缺乏镜头测试专用设备,更没什么设计软件的年代,人们必须通过实际拍摄后的图像来看镜头成像结果,反复进行枯燥乏味,费时费力的像差校正计算,当年设计师走过的道路极其艰难。由于有了CRC系统,Auto24/2.8在近摄时,画面四角有了足够的亮度,并且四角慧差大幅降低,成像变得锐利。十多年后有更多改进的Ais24/2.8问世,相比之下,Auto24/2.8光学性能略逊一筹,但自己从拍摄的结果看并没感到不满,N24仍不失为一支优秀广角镜。 Auto24/2.8拆解后,CRC多头螺纹复装有一定难度,动手能力不足的慎拆,状态不好的镜

2、头最好不要购入。 3、NIKKOR-S Auto 5cm f2 Auto 5cm/2是最早面世的尼柯尔单反镜头,1959年6月随同F型机身一起出售,67000日元,相当贵。5cm/2结构有点奇怪,7片5组,在后来常见的6片4组高斯型前多了一块略微有点凸的透镜。原来,在设计单反镜头时,必须要在焦平面与镜头后部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反光镜等机械装置,按尼康设计的机身,限于当时的技术,58mm是个坎,58或以上镜头可以按常规设计,小于这一焦距,如50mm镜头,就要另想办法,这样就多了前面一块玻璃的反望远式。1962年后尼康改进了高斯结构,解决了难题,设计出常规的S 50/1.4和H 50/2。 手里这支5

3、cm/2放在干燥箱里一直没怎么拍,这次为了介绍镜头,到新天地试拍了一番,由于S5cm跟H50一样光圈环较薄,也没改口直接装上了。请看下面5张图,原先并没对该头仔细拍过,这次在D3s上试拍结果,感觉5cm/2对红色尤其出跳,并非整张片子趋红,而是镜头对画面红色部分灵敏度特高,感觉像CCD机子拍出来的,还有黄色部分也显亮丽。镜头分辨率和锐度相当好,注意图2(f2.8拍)右上角新天地下面小字母清晰可见。但5cm四角失光较重,f2.8时暗角仍较明显,f5.6时基本消失。5cm产量较小,是既能藏又能用的Nikkor单反老镜头。 4、NIKKOR-S Auto 5.8cm/1.4 Auto 5.8cm是尼

4、康首支f1.4标头,设计之初遇上和5cm同样问题,要保证反光镜运作,后镜片要与焦平面保持一定距离,但同样是5cm,f1.4镜头光学结构比f2镜头厚不少,但又能像5cm/2在前面加块镜片简单了事。最后妥协的结果是,把5cm焦距伸长8mm,这样就不会妨碍反光镜了。 实际拍摄:全开光圈时除了中间部分,四周画面显得松散,失光较S50/1.4明显,收到f2.8,镜头分辨率和锐度明显上升,f5.6达到最佳画质,。以下三图拍摄光圈分别为f5.6,f4和f2.8,其中f4和f5.6画质细腻,画面质感很强,感觉和S50/1.4不太一样。5、NIKKOR-H Auto 28/3.5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开发SLR

5、用广角镜头仍是个难题,虽然欧洲已先于日本研究反望远结构,但法国Angenieux公司在1953年推出反望远设计的Type R11 28mm/3.5单反镜头光学上仍有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离轴光线成像慧差严重。当时尼柯尔镜头主设计师胁本善司在设计28mm镜头时,用大口径平凸透镜和凹凸透镜作为镜头第一、二块正负透镜作反望远设计,并把Type R11后组中两镜片凸凹位置对换,这样一来,四周慧形像差获得明显改善,千辛万苦设计终于取得成功,28mm/3.5在1960年上市。H28/3.5成功的意义更在于为尼康设计广角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来人们在评价尼康镜头时,它的广角总是充满赞誉之词,诸如后来的Ais

6、24/2.8、Ais28/2.8、Ais28/2、Ais35/1.4等都是一代名镜。 实拍效果:这支以“胁本平衡”理论制造的早期28mm广角,在半个世纪后的现代数字相机上表现仍然不俗,在全开光圈缩小1/3档至f4图像已有足够清晰度,即便是非C版本,镜头耀斑杂光也几乎不见。H28/3.5明显不足的地方在于,近摄距离只达0.6米,画面四个顶角有失光,可能与后镜片直径过小有关,色调反差也逊色后来的Ais28/2.8,但差距很小(见图4)。不过H28/3.5是五十多年前设计的镜头,现代镜头来跟它比有点不好意思吧。 6、NIKKOR-H Auto 28/2 1970年,得益于技术和材料进步,尼克尔广角镜

7、头开发又获得重大进展-f2大光圈出现。60年代末,高折射光学玻璃应用开始普及,在N24/2.8上大获成功的CRC对焦方式也在H28/2上得到应用,只是H28/2浮动前三块镜片,N24/2.8浮动后三片,原理是一样的。从1970年到2005年,除了镀膜,28/2光学结构一直没变,可见当年的设计非常成功。我曾仔细对比过Ais28/2和Auto 28/2成像,在近距中距上,两者分辨率和锐度区别极小(图4),全开光*is28/2四角失光比Auto 28/2明显,反差和远距成像Ais28/2略好一点,离轴斜射成像慧差修正Ais28/2更好,这可能是Ais28/2使用了性能更好的玻璃。(更多对比图见158

8、6-1575贴) 7、NIKKOR-O Auto 35/2 35mm光学结构明显有H28/3.5痕迹,事实上,由胁本善司创立的“胁本平衡”理论已在尼康镜头设计师中流传开来,包括后来的35/1.4及1989年的AF35/2都体现了这一传统。Auto 35/2成像相当好,f2.8-f8时反差极佳,色彩鲜明,在与传奇的Ais 35/1.4对比中,O.C Auto 35/2丝毫不弱(见1864-1859贴),对2400万像素传感器解析力居然胜过为高像素开发的AF-S 24-70/2.8G现代牛头(见图1、2,蓝框为对焦点),Auto头潜力之深,令人惊叹!原先我想,2400万像素下老镜头可能会支持不住了

9、,那知高像素下其分辨率和锐度还是不输给专为数码相机打造的数码镜头,令人难以置信!真怀疑这支24-70G有跑焦,而Auto头在2400万像素上仍可放心使用,这点看来不用怀疑了。 Auto 35/2不足之处在于,大光圈时四角慧差较大,别外O版在强逆光下耀斑严重,但在正常光线下一切正常,成像与O.C版完全相同(见 . 9&pagenumber=12 内第10-19贴)。 顺带说一下N Auto 35/1.4。N 35/1.4自1970年投产以来,历经K、Ai、Ais版光学结构一直未变,目前仍在产的Ais35/1.4还是1970年结构,久经考验!我接触过三只Auto 35/1.4,两只N版一只

10、NC版(实际都是多膜),但三只镜头都呈严重偏黄现象,在明亮光线下用一张白纸,镜头后部向上开大光圈通过镜片看,白纸变黄纸。是都碰巧了,还是Auto35/1.4确实有问题,Auto头见到不少了,都没如此严重偏色现象。因三只镜头序列号差别较大,猜想是镜头前两块钍稀土高折射镜片不稳定所致,不过从Ai时*始,35/1.4已经不偏色了。 8、GN Auto NIKKOR 45/2.8 1902年,保罗.鲁道夫在蔡司公司通过精确计算设计出天塞镜头。据统计,“天塞”镜头是有史以来生产量最大的摄影镜头。 尼康这只Auto“天塞”头在尼克尔家族中显得另类,由于GN45是专为配合闪光灯正确曝光设计,对焦环下部一插口

11、装置连接光圈环,推入插口后对焦时光圈可随对焦距离变化而改变,所以GN45是尼克尔镜头中唯一反向对焦的。GN45体现了“鹰眼”风格,从f2.8到f8你都能拍到反差鲜明,色彩亮丽图像。由于是专用镜头设计,最近对焦距离只有0.8米,15-30米距离精确对焦较困难,这是使用上不便之处。 9、NIKKOR-H Auto 50/2 日本光学在推出S Auto50/2五年后,一种改良型标准镜头H Auto50/2出现在尼克尔家族中,H50/2光学结构是标准的6片4组双高斯镜头,在f2孔径下可较好地修正球差和像散,得到优良的成像,不足之处是离轴成像容易产生高斯镜头特有的慧形耀班。H50/2的光学结构一直使用到

12、1977年的Ai50/2。H Auto50/2从f2-f8都能拍出漂亮图像,f2时图像中间部分已显锐利,f5.6成像达到最高质量,图4是H版50/2在2400万传感器上解像力,记着,这是45年前Nikkor镜头的锐利度。50/2色彩优雅,反差适中,画面色调讨人喜欢,H版和HC版成像并无差别,只是强逆光下HC耀斑稍好一点。 10、NIKKOR-S Auto 50/1.4 尼康并不滿意1959年的5.8cm/1.4,在推出的当年便着手开发更“标准”的50mm/1.4,整整两年后完成设计,7片5组构成,负镜组比H50/2多了一块镜片,那是用来克服大光圈下更严重的球差和像散。S50/1.4产量惊人,超

13、过110万只,不知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能用低价买到f1.4光圈的也只有50mm镜头,销量自然会高。最新的50/1.4G号称全新开发的光学系统,其实到目前,还没有一只大光圈标头能脱离双高斯结构,50/1.4G只是后镜组再分出一片,修正一点离轴慧差,包括50/1.8G至多称改进。S50/1.4成像也很标准,f2.8起成像开始大有起色,色彩锐度令人满意,最佳光圈在f5.6(考虑衍射影响,24x36画幅镜头最佳成像光圈一般在f5.6)。S50/1.4成像优良,价格便宜,也是Auto头入门优选镜头。S版在抗逆光上明显逊色SC版,但我一直对Nippon Kogaku的S版优秀成像质量“耿耿于怀”。11、N

14、IKKOR-S Auto 55/1.2 S55/1.2和S50/1.4采用了相同的光学结构,如仔细对比一下两者,可以看出S55/1.2两块对称镜片有更大的曲率球面,这对制造公差提出更高要求。我保养过不少Auto镜头,唯有S55/1.2光学组件金属筒不是铝合金,而是一种硬度更高的合金铸件,大概用以满足大口径镜头高精度要求。日本著名摄影家、评论家赤城耕一曾采访过负责开发尼克尔镜头的尼康映像公司第二开发部的负责人稻留清隆、盐釜吉晴、佐藤治夫。在谈到像差平衡时,佐藤认为,不同镜头要具有适合不同条件的像差平衡,像差特别平衡的镜头有1972年的C版Auto55/1.2和1977年的Ai 58/1.2。他当

15、然不是指55/1.2和58/1.2在同一水平,而是像差达到了“不同条件”的尼克尔f1.2镜头最好像差平衡。58/1.2在f1.2-2时慧差和倍率色差极小,而55/1.2要到f2.8才能消除。不过要想玩58/1.2你基本不能如愿,除非宁愿挨宰掏2万大洋。还是玩玩廉价1.2吧,95新55/1.2比二手50/1.4G还便宜,成像又不差,更好玩,更耐久。f1.2时,画面四周二级慧差明显,至f2.8基本消除画面变得锐利,感觉f4、f5.6比S50/1.4更锐利。S版55/1.2和十年后的Ais50/1.2成像相比,反差50/1.2比55/1.2稍高,全开50/1.2四角失光较55/1.2大一点,总的讲区

16、别极小(见2062-2057帖,2062帖文字写反了,反差应50/1.2稍高于55/1.2,暗角应55/1.2好于50/1.2),甚至两者的慧差和倍率色差也相同(图4、5),图6也不明标了,谁是谁呢? 12、Micro-NIKKOR Auto 55/3.5 尼克尔Ais55/2.8是业内公认的一支优秀微距镜头,而在1979年前,另一支55/3.5单反微距头足足风光了19年,它的设计灵感是基于施奈德Xenotar 80/2.8镜头。最早的5.5cm/3.5不用接圈就能拍到1:1,但因机械结构太过复杂使用不便,只生产了2277只便退出市场,Micro-Nikkor 5.5cm/3.5已是相机市场中

17、的收藏珍品。重新设计后的55/3.5装上自动光圈在1963年问世,但要另用接圈才能实现1:1拍摄,光学结构还是5片4组,从1961年5.5cm/3.5到1979年的Ai 55/3.5,19年间这支微距头光学系统没有任何改变。我一直感叹这支五十年前设计,只有小小5片玻璃的微距头,能在现代数码相机上拍出如此光彩细腻图像。无论远距,中距还是微距,Auto55/3.5绝对不会使你失望!手头一只Auto55/3.5序列号是188打头,是最早的一批大概是1963年出厂,因光圈叶片渗油品相也一般,550元买来,全部拆开清洗后重新装上,用它在数码机上拍了很多,在无忌上也发了不少,相信看过的一定有感触。现在新镜

18、头特别强调焦外,讲究散焦,看看这半个世纪前的焦外吧13、NIKKOR-H Auto 85/1.8 Auto85/1.8是日本光学1964年推出的大口径中焦人像镜,设计师并没延用旁轴机8.5cm/2的松纳结构,而是采用了标准的六片四组双高斯结构,双高斯结构允许使用更大的光圈,特别是相对于非对称结构。事实上60年代起,各厂家中焦距大光圈镜头大都采用了高斯设计以求更大光圈,更好的近距成像。进入AF时代后,为了提高对焦速度,内对焦和后组对焦开始盛行,虽然尼康对85mm光学结构进行了修改,但85/1.8D镜头还是能看到双高斯身影。不过老牌的蔡斯并不打算改变这一经典设计,它的最新85mm镜头仍采用双高斯整

19、组对焦。Auto85/1.8成像非常出色,镜头消色差校正很棒,画质细腻,色调柔和,色彩还原没有新镜头强烈,用来拍摄环境人像恰到好处,在讲究镜头焦外的今天,光圈叶片只有六片的H85焦外同样迷人。我曾三次带着相机和Auto85/1.8去买Ais85/2,当场试拍对比,结果都放弃了,同为f2时,Ais85/2边缘成像明显逊色Auto85/1.8,这个镜头主要缺点就是价格贵了点。 14、NIKKOR-P Auto 105/2.5 毫无疑问,尼康105mm/2.5是一是支伟大的镜头,这支人像镜生产期长达45年,用过的几乎没人说不好,除非用不好。 最早的P105/2.5(白口)采用的是典型的Sonnar结

20、构,松纳结构能大幅校正球差,非对称型结构另一个好处是逆光时不见耀斑(图5),白口105焦外并不像流行说法那样差,焦外与5片4组105几乎相同(图4)。Sonnar结构缺点就是近距拍摄像差波动较大,这也是非对称型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尼康在当时产品目录中这样写道:“该镜头由于是非对称型结构,因倍率变化会导至像差变化,拍摄时距离千万不要过近。”(这里要特别指出,上世纪60年代厂家对镜头存在弱点毫不隐晦,对消费者如实坦言产品优缺点,予于用户正确使用信息,令人倍感亲切,那个时代供应商真老实啊!你再看看今天一些大牌和独立厂家对镜头介绍:“卓越”、“震撼”、“完美”、“极具”,能找到的高级形容词全用上了,与

21、过去那种对顾客真实、朴素态度相比是大相径庭!) 从1972年起,重新设计的P105/2.5以5片4组结构(类似英國Wray公司在1944年提出的简化双高斯设计,另一种说法属Xenotar结构)替代了流行了十一年的5片3组Sonnar结构,近距成像质量得到改进,这一光学方程式一直延续到2005年Ais105/2.5停产。Auto105/2.5在光圈全开时就能获较锐利的画质 ,105/2.5反差是Auto系列中最好之一,色彩赏心悦目。更多(白口)P105、P105、PC105和Ais105对比测试图见 . 49&pagenumber=7 中第163-119帖 15、NIKKOR-Q Auto 13

22、5/3.5 中长焦镜头设计上在1940年代已不成问题,Auto135/3.5光学结构基本就是1946年Nikkor 13.5cm/4的翻版,Auto135/3.5也是1959年首批问世的4支F卡口镜头之一。从结构上看,Auto135/3.5是典型的长焦松纳镜头,球面像差校正较充分,但中长焦镜头特有的位置色差也是明显,尤其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线偏离焦点,在成像上形成所谓紫边现象,同时高度不对称的结构往往导致畸变失真和横向色差。在计算工具只有对数表和手摇算盘的1940年代,控制这类像差则要依赖工程师的个人能力,尤其像结构简单的135/3.5更是考验设计师智慧。其结果是,只有4块镜片的Auto135/

23、3.5的各类像差得到较好的较正,以今天眼光来看,Auto135/3.5仍是高水准设计。这支长焦镜头是尼康当年三大利器之一,畅销市场16年。全开光圈用D2xs拍摄,特定的高反差景物能看到一些紫边现象,f5.6则基本消失。对有色差修正功能机型,如D700,D3系列,光圈全开在逆光下也不见任何紫边(图4)。从全幅机上看,Auto135/3.5表现非常稳定,从f4至f8,成像从中心到四周都能保持高锐度,画质均衡,f5.6达到极佳水准,跟现代镜头相比并不逊色。 16、NIKKOR-Q Auto 200/4 在设计长焦镜头时,位置色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焦距越长,位置色差越严重。在1960年代,因受困于

24、低色散玻璃缺乏,尼康尚无法开发出光圈大于f4的200mm镜头,尼克尔第一支使用低色散玻璃(ED)镜头是1972年的Auto300mm/2.8ED。虽然1970年尼康推出了大口径长焦镜头Auto180mm/2.8,但其f2.8下高反差物体紫边明显,并且价格非常昂贵,1961年投放市场的Auto200mm/f4则把成像质量,生产成本和市场定位三者做到了最佳平衡。光圈全开成像就给人印像深刻,影像锐利,且细腻柔和(图1),Auto200/4焦外层次丰富,过渡自然,说明该镜头像散弧矢焦线和子午焦线很接近,镜头像散较小(图2、3、4),f11起受光线衍射影,像质开始下降。 1975年-1996年的K 200/4、Ai200/4和Ais200/4采用了新型光学玻璃和5片5组新结构,光学质量更上了一层一楼。 第1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