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52.93KB ,
资源ID:183071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3071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打印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打印Word格式.docx

1、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特权有利于凝结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结合在一起。3.礼乐制: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表面是一种礼仪制度,实质是等级制度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如商朝。(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族关系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关系。(3)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自主性都比较强。思维点拨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这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

2、解,存在思维误区。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考点对应训练 1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 A尊宗敬祖 B世卿世禄 C嫡长子继承制度 D按血缘确定爵位 2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下

3、列对于宗法分封制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的表述( )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形成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 A正确,错误 B错误,正确 C皆错误 D皆正确 3“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下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 A功臣封网 B商族后裔封国 C姬姓贵族封国 D古圣王后裔封国5中国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贵不以贤”。该制度始于(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秦代 核心梳理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1)特征

4、:权力高度集中(2)内容:中央: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负责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地方: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不能世袭。)(3)巩固措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4)影响:秦代开始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影响。 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1.西汉(1)时间:汉武帝(2)措施: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 设置刺史,监督地方2.隋唐:三省六部制(1)确立的时间:隋唐(2)三省的职能

5、:中书省: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3)作用: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3.北宋(1)中央:(分割丞相权利,将相劝一分为三)行政中书门下军政枢密院财政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4.元朝:(1)中央: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5.明朝:(1)明太祖:废除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至此,丞相制度彻底废除。(2)明成祖:设置内阁,加强了皇权。6.清朝:设立军机处雍正皇帝(2)评价: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文书,简化了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知识网络1中央官

6、制的演变2地方机构的演变 思维点拨从四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三种制度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4.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1)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2)汉朝中朝制度、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在中央,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限制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刺史

7、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3)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4)北宋“强干弱枝”(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6)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增设军机处,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有名无实,六部只是执行皇帝的诏令。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认识(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4)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

8、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5)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方面: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

9、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构建体系1选官制度(1)演变(2)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用人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2监察制度(1)演变:中国历代王朝重视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设。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

10、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必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生效;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3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 1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采取的措施的相同点有( ) A分割宰相权力 B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 C设置“中书门下” D以中书省掌管行政 2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正确评述是( ) 三省独立,分工明确,互不统属 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权总于皇帝 六部隶属尚书省,是中央具体的行政职能部

11、门 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宰相权力,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A B C D 3“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说明了明朝( ) A皇权日益加强 B中央机构健全 C相权受到削弱 D地方权力加强 4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设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D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5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始于( ) A明朝早期 B明朝末期 C清朝早期 D清朝末期 6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正确排列是( ) 中书门下

12、的设立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 B C D。【考点分析】1:从内容上看,秦至明清中央和地方机构演变的史实及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以唐朝、宋朝和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发展演变最为重要,而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相对较少。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宗法制多有涉及。如2013年广东文综第12题对“百姓”一词称呼的变化考查宗法制, 2:从趋势上看,注意把握从秦朝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不断斗争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过程。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法制等相关热点,重视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角,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原因。高考试题重视对知识

13、纵横联系能力的考查,一方面,要求考生分析政治制度背后的经济和文化原因,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试题将本考点知识与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3:从易错点看,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仍是世袭(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指中央各部门的权力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有利于社会和谐,并非是指该制度完美无缺。同时,该制度只是解决了中

14、央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运作问题,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3.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与内阁制 制度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相似)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同地位百官之首仅备顾问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影响制约皇权无制约力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而不是巩固。因为明清时期日益极端的专制统治手段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真题再现】1.(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A B C D2.(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15、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3.(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4.(2013全国新课标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

16、.(2013上海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6.(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7.(2013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

17、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8.(2013大纲全国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9.(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