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临近空间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性能指标论证临近空间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性能指标的确定需要综合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10-15年)内的军事需求、作战要求以及技术水平,并参考现有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方案,进行评估和论证。(1)飞行高度飞行高度的确定需要着重考虑生存能力要求、侦察能力要求、动力性能限制等因素,选取25000-27000m作为待机高度。(2)作战半径作战半径受国家作战思想的限制,选取5000km作为作战半径。(3)巡航速度巡航速度的选取需要考虑气动影响、动力限制、侦察能力、生存能力、飞行翼载等因素,选取Ma0.85作为巡航速度。(4)待机速度待机速度可以适当比巡航速度低,选取
2、Ma0.80作为待机速度。(5)待机时间维持足够的待机时间,才能够有效监视作战区域,获取足够的精确的战场信息,使我方更准确的判断战场态势,同时,更有效的打击敌方时间敏感目标和CCC&D(欺骗、隐藏、伪装和对抗)目标。考虑到我国的实际需求,选取待机时间24h5000km。(6)巡航/待机升阻比较高的升阻比,可以增大飞行距离,延长飞行时间,降低对动力性能的要求,显著降低起飞重量,考虑到未来技术的发展和临近空间飞行的严苛要求,将待机/巡航升阻比选取为35/30。(7)全机升力系数全机升力系数的提高,可以降低机翼面积,从而降低结构重量和起飞重量。选取全机升力系数为1.0。(8)有效载荷选取有效载荷为3
3、000kg,其中侦察载荷1800kg,攻击载荷1200kg。综上,得出该临近空间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的任务剖面:图2.1 临近空间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典型任务剖面3 总体方案布局选型选择总体方案的布局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应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2)应具有良好的结构减重优势。(3)应具有良好的隐身优势。(4)应具有较好的机动能力。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提出联翼布局、鸭式飞翼布局、双飞翼布局三种总体布局方案: 图3.1 连翼构型 图3.2 鸭式飞翼构型 图3.3 双飞翼布局 我们在此选择双飞翼布局作为研究对象。4 总体方案设计4.1 起飞重量利用质量系数法进行起飞重量的计算
4、。表4.1 起飞重量油重系数Wf/W00.490空重系数We/W00.400燃油重量Wf13323空机重量We10882载荷重量Wpl3000起飞总重Wto272054.2 起飞重量权衡针对巡航升阻比-待机升阻比、巡航耗油率-待机耗油率、巡航半径-待机时间、空重系数-有效载荷、待机耗油率-待机升阻比五种指标组合进行起飞重量的分析和权衡。 图4.1 巡航升阻比-待机升阻比权衡 图4.2 巡航耗油率-待机耗油率权衡图4.3 巡航半径-待机时间权衡 图4.4 空重系数-有效载荷权衡图4.5 待机升阻比-待机耗油率权衡4.3 总体方案设计图4.6 前视图图4.7 侧视图图4.8 俯视图5 总体方案气动
5、特性分析5.1 计算计算采用部件构成法,充分考虑层流/紊流分布、部件的干扰、部件的形状等因素。表5.1 25000m&Ma0.80巡航状态计算表巡航高度25000m巡航速度Ma0.80部件浸湿面积参考尺寸层流分布平板摩擦阻力系数Cfe部件形状因子FF部件干扰因子Q部件CD0前翼132.372.310.50.0025461.53228271.050.005372后翼332.603.470.0023060.012224机身74.4024.180.00.0027041.05691371.020.004298垂尾33.433.080.20.0032351.37124480.001542发动机舱17.8
6、74.550.0035571.92590340.001273SUM0.023437表面粗糙物影响因子CDO0.0246085.2 层流控制与干扰控制减阻计算由以上可见,零升阻力的计算结果与设计值(0.015)相比偏大,这必将造成飞机升阻比的降低,使飞机无法满足飞行高度、航时、航程、有效载荷等设计要求,必须通过合理的措施来降低零升阻力。在此采取的降低零升阻力的主要技术措施有两项:(1)主动层流控制飞机零升阻力的增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翼面的气流分离,这种分离在迎角增大时会加剧。通过在机翼翼面上布置涡流发生器,使机翼上的分离气流重新变为层流分布,可以显著降低零升阻力。图5.1 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示意图(
7、2)主动干扰控制对于双飞翼构型来说,在前翼与机身、后翼与机身、垂尾与后翼、垂尾与机身等部件之间均存在干扰,这些干扰增加了零升阻力。通过在部件结合位置布置吹气装置和气流引导装置,使部件之间原有的不利干扰变为有利干扰,从而降低零升阻力。5.3 全机气动特性计算利用涡格法计算全机小迎角状态下的气动特性。图5.2 全机涡格图图5.3 25km,Ma0.80,alpha=0时气动力分布图5.4 25km,Ma0.80,alpha=0全机Cl及下洗角分布图5.5a H=25000m时初始升阻比 图5.5b H=25000m时采用层流控制、干扰控制时升阻比从计算可见,在双机身内侧区域内,前后翼的升力系数都有
8、所降低,作为主升力面的后翼的内侧受前翼下洗影响较为明显,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对流场进行控制,降低不利影响。从升阻比上来看,单纯的通过层流控制和干扰控制降低零升阻力并不能达到所需的升阻比,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措施,如优化的扭转设计、自适应机翼设计等,来降低诱导阻力。计算表明,要达到临近空间长航时飞行的设计要求,是非常困难的,双飞翼布局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增升减阻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6 传感器载荷配置6.1 侦察任务和侦察传感器载荷不同的侦察无人机执行的侦察任务有很大差异。临近空间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执行的侦察任务可分为对地侦察和对空侦察两大类。不同的侦察任务有着不同的战术技术
9、指标要求,如作用距离、侦察精度、需用功率等;根据侦察任务选择所需的侦察传感器载荷,并结合飞行平台等方面的要求确定传感器载荷的重量、功率、尺寸等要求。(1)对地静止目标侦察对地面静止目标的监视侦察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2) 对地移动目标侦察将合成孔径雷达和活动目标指示器结合在一起,两者采用同一副天线,组成合成孔径雷达/地面移动目标指示器(SAR/GMTI),可以实现地面移动目标指示、跟踪与辨认。(3)对地隐藏目标侦察对地隐藏目标侦察采用穿透性较好的UHF波段SAR雷达。(4)对空近程精确探测识别对空中动目标的精确侦察、跟踪与辨认是临近空间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侦察任务的重要方面,而
10、且需要实现360的全方位侦察。选用X波段AESA预警雷达,通过合理的天线阵布局,可实现全方位空中动目标的精确辨认、定位和跟踪。(5)对空远程预警采用低波段雷达可以提高探测距离,并降低地面(海面)杂波的影响。可采用的最低波段为UHF波段和S波段,考虑到探测隐身目标等需要,采用UHF波段AESA雷达将更为合适。6.2 共用口径与综合传感器系统临近空间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借助有源电子扫描阵列技术和频段综合化技术,实现机上各类传感器的综合,即将其传感器设计成有源电子扫描共用口径天线。传感器UHF波段X波段对空远程预警对地隐藏目标侦察近程探测识别对地静止目标侦察对地移动目标侦察X/UHF AMTI
11、/SAR/GMTI AESA侦察任务使用波段AMTI+SAR+GMTI AESAX+UHF+图6.1 传感器综合示意图6.3 共形传感器/共形天线共形天线将原来简单的平面结构变为曲面结构,适合在飞机、舰船等具有复杂外形要求的平台上应用,根据实际需求如探测覆盖范围利用分布式网络布设在诸如飞机蒙皮等曲面结构上。 临近空间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在对天线进行综合设计成综合传感器系统的同时,采用共形天线技术,将天线以分布式网络的形式布设在机翼、机身的蒙皮上,降低重量,极大地改善气动性能、隐身性能和雷达性能。X/UHF AMTI AESA前向探测空中预警侧向探测空中预警/SAR成像/动目标指示后向探测
12、SatCOM卫星通讯图6.2 全机主要共形传感器布置框图图6.3 全机主要传感器布置和功能示意图7 攻击载荷配置作为一种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其打击目标主要为地面关键目标以及时间敏感目标,如地面雷达站、移动的导弹发射架、有主要目标的车辆等,因此其携带的主要武器载荷就是对地攻击武器。结合重量、尺寸等方面的要求,为其配备对地攻击武器如下。7.1 小直径精确制导炸弹布局:折叠菱形翼布局重量:120kg 长度:1000mm 直径:120mm打击范围:5-30km、动力方式:无动力制导方式:北斗卫星/INS制导+数据链位置修正制导SEP:北斗卫星/INS制导3 m,加数据链位置修正制导1.5m。图7.1
13、 小直径精确制导炸弹弹翼展开/折叠状态图7.2 激光精确制导炸弹常规折叠尾翼布局360kg 长度:2400mm 直径:280mm5-20km激光制导+数据链位置修正制导激光制导1 m。图7.2 激光精确制导炸弹尾翼展开/折叠状态图7.3 反辐射巡飞弹串列充气翼布局1800mm直径:130mm 翼展:1200mm0-80km 巡飞时间:20-30min小型涡扇/涡喷发动机无源雷达制导+数据链位置修正制导无源雷达制导图7.3 反辐射巡飞弹充气翼展开/折叠状态图8 系统综述及作战使用8.1 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主要由X/UHF AMTI AESA雷达、X/UHF AMTI/SAR/GMTI AESA
14、雷达、综合化光电红外传感器、以及卫星通讯、数据链等系统组成。传感器载荷总重1800kg。8.2 武器系统主要携带对地精确攻击武器,主要有小直径精确制导炸弹(D-Bomb),激光精确制导炸弹(L-Bomb)和反辐射巡飞弹(ARC-Missle)三种型号。武器载荷总重1200kg。8.3 动力系统采用两台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发动机根据临近空间的密度、温度等特性进行了全新设计。两台发动机总重1930kg,附加安转装置、辅助装置等总重2122kg,地面最大推力8000 DaN(8163kg),巡航可用推力90 DaN(918kg),待机可用推力760 DaN(776kg).8.4 飞行控制系统采用
15、三余度光传飞控系统,具有容错和重构能力。8.5 能源系统利用发动机驱动发电机供电,总能量供应量1000-3000kW,采用统一的能源管理系统,进行严格的能源分配管理,以保证有限的能源供应实现最优化的工作效率。图8.1 电能管理系统示意图8.6 作战使用方案图8.2 侦察打击方案示意图图8.3 作战场景示意图图8.4 作战场景示意图参考文献:1张云阁.世界飞机手册.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2丁鹭飞等.雷达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张晓萍.联接翼飞机气动/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硕士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4王和平.现代飞机总体设计.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 19955张光义等.相控阵雷达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6韦幼安等.机载雷达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7汪致远等.空军武器装备.原子能出版社等.20038郭美芳等.巡飞弹:一种巡弋待机的新型弹药.现代军事,2006,49张津等.现代航空发动机技术与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 李军,男,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总体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