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
2、,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1)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3)意义: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3、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反映客观物质存在的主观映象;(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4)意
3、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4、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1)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一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二是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三是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6、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
4、)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因此,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示出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自身的价值。(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因为:一是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二是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5、特点。(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8、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为什么 (1)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3)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4)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9、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3
6、)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10、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1)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2)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3)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11、简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7、关系。(2)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3)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1)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在性质上不同,量上无法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没有差别,量上可以相互比较。(3)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
8、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13、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1)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2)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3)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1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经营全球化。15、什么是垄断垄断产生有哪几个原因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
9、获得高额利润, 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产生的原因是:(1)生产、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使大企业越来越少,垄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3)激烈竞争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1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具体体现) 答:()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建设高
10、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三、论述题1、论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1) 原理及方法论: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具体表现在:第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二,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三,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2)原因: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第一,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
11、速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第三,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2、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
12、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2)原理及方法论: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4)途径: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13、,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3、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1)各自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普遍性)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14、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4)途径: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并说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2)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3)指导意义。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
15、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稳步前进,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如果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增长,就会欲速则不达。同时也要克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以免贻误时机,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5、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1)原理及方法论: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一是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16、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二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的反映。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它们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具体的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17、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人类认识是不断扩展、深化和发展的,它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2) 分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马
18、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做出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并不是任何条件都适用,它要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因而它又是相对真理,又必须发展。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 (3)反对的错误观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19、6、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1)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分析(原因必然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分析(重要性):即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条
20、件的改变,它已逐步变得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7、论述价值规律在商品市场经济活动中必然发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以及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1)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是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二是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辩证地看待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充分发挥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1、,可以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价值规律调节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的浪费。 (3)采取切实措施克服价值规律作用的消极后果。一方面,国家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克服价值规律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把握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提高商品经济活动的预见性,尽量避免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8、经济危机为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1)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不是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
22、危机。(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一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会产生买卖脱节,造成商品积压;二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能造成整个债务链条的破坏,从而存在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 (3)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一是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尖锐激化,便会造成大量商品无法销售,生产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9、论述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张的原因和基本方式(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
23、的经济动因:一是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二是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利润;三是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四是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一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二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三是商品资本输出。10、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1)形成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二是经济波动和经
24、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三是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表现形式: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11、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及如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
25、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2)探索的途径: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二,必须以当地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三,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四、材料分析题1、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材料2古代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显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
26、的钥匙。问题: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问题: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
27、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2、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须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着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问题:分析这段话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我们在改造世界时
28、如何去做(1)实践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人的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同一的,而不是统一的辩证关系了。(2)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3)我们在改造世界时,要把握度,使我们的实践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相一致,在实践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3、材料1: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制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材料2: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
29、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材料1、2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什么基本原理及其内容。(1)材料1说明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必不可少基础;材料2说明人的认识最终是获得理性认识,只有通过理性认识,人们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3)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