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136.37KB ,
资源ID:182736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2736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寒假作业10 专题八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寒假作业10 专题八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文档格式.docx

1、预测压轴试题)调查人群中常见的遗传病时,要求计算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N)。若以公式N100%进行计算,则公式中a和b依次表示()A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B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家庭数C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D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家庭数5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Q点表示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

2、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6科学家发现果蝇具有一种能感受热度的温度传感器,所以果蝇能找到适宜生存和繁衍的温度环境,而不至于受到低温或高温的伤害。“温度传感器”的出现最能体现的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哪个观点()A为适应复杂的温度环境,果蝇产生了温度传感器B生物能定向产生适应性变异,以适应复杂的温度环境C温度传感器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个体变异导致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个体7(2014高三四校联考)(1)非洲刺毛鼠(2n16)背上有硬棘毛,体色为浅灰色或沙色,张教授在一个封闭饲养的刺毛鼠繁殖群体中,偶然发现一只无棘雄鼠(浅灰色),全身无棘毛,并终身保留无棘状态。张教授为了研究无棘

3、毛鼠的遗传特性,让这只无棘雄鼠与雌性刺毛鼠交配,结果F1全是刺毛鼠;再让F1刺毛鼠雌雄交配,生出8只无棘刺毛鼠和25只刺毛鼠,其中无棘小鼠全为雄性。张教授初步判断:该雄鼠无棘是种群中基因突变造成的,而不是营养不良或其他环境因素造成的;控制无棘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写出张教授作出上述两项判断的理由:判断的理由:_;判断的理由:_。(2)小鼠毛色的黄与灰、尾形的弯曲与正常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均为完全显性),分别由等位基因R、r和T、t控制。在毛色遗传中,具有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从鼠群中选择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雌鼠作母本,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雄鼠作父本,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

4、示,请分析回答问题。黄毛弯曲尾黄毛正常尾灰毛弯曲尾灰毛正常尾2/121/124/12控制毛色的基因在_染色体上,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是_。亲代雄鼠和雌鼠的基因型分别是_和_。让F1的全部黄毛正常尾雄鼠与黄毛弯曲尾雌鼠杂交,F2中灰毛弯曲尾雌鼠占的比例为_。若F1出现了一只正常尾雌鼠,如何通过杂交实验探究这只雌鼠的正常尾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还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写出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杂交亲本,并作出相应的实验结果预期。亲本组合:_。预期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i 若_,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ii.若_,则由环境因素引起。8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如因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

5、失所引起的猫叫综合征及缺少一条性染色体所引发的性腺发育不良,而这些现象在果蝇体内同样会发生。(1)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在相同区域同时缺失,则含有该种同源染色体的生物称为缺失纯合子,若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仅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而另一条染色体正常,则含有该种同源染色体的生物称为缺失杂合子。缺失杂合子的生活力有所降低但能存活,缺失纯合子不能存活。现有一红眼雄果蝇XAY与一缺失白眼雌果蝇XaX杂交,子代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得F2:从变异的角度分析,缺失纯合子现象的形成属于_。在F2中,红眼和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在F2中,雄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_。若白眼雌果蝇(XaX)形成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染色体缺失,还

6、有一种是基因突变。下面请用两种方法来判断白眼雌果蝇形成的原因。方法一:取该果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结构,若染色体正常,则该白眼雌果蝇的形成原因是基因突变;反之为染色体缺失。方法二:_(2)大多数动物的单体不能存活,但在黑腹果蝇中,点状染色体(如图所示)缺失一条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因此常被用来进行遗传学研究。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只能是一条移向一极,另一极因缺失而没有相对应的染色体,其他对的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单体:在遗传学上指控制相同性状的某对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缺失的个体)1 从变异的角度分析,单体的形成属于设某点状染色体缺失的单体白眼缺失雌果蝇的基因型

7、为dXaX,则其产生的配子可能的基因型为_。该单体白眼缺失雌果蝇(dXaX)与纯合显性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_。9(2015高三模拟)家蚕主要以桑叶为食,一个世代中要经历卵(蚕蛾交配后产下的受精卵)、幼虫(蚕)、蛹(蚕吐丝成茧变成蛹)、成虫(蚕蛾)四个发育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科研小组为提高桑叶产量,通过下列育种过程培育出了具有产量高、叶质好、叶大而厚等优点的桑树新品种(如图)。图l中培育该新品种应用的育种方法主要是_,该方法依据的原理是_。得到的新品种是否可育?_。请判断并说明理由:图1图2(2)在家蚕遗传中,黑色(H)与淡赤色(h)是蚕体色的相对性状,黄茧(D)与白茧(

8、d)是有关茧色的相对性状。现有一对蚕蛾杂交后产下的受精卵发育得到黑色黄茧黑色白茧淡赤色黄茧淡赤色白茧9331,若让杂交子代中的黑色白茧类型发育的蚕蛾自由交配,其后代中黑色白茧占_。(3)若蚕蛾的黑斑翅和白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常染色体基因(B和b、E和e)共同控制,含有B和E基因的黑色素细胞不能合成黑色素(作用机理如图2)。现有一批白翅蚕蛾,甲组:bbEE,乙组:BBEE,丙组:bbee,若想利用这批白翅蚕蛾通过杂交方法培育出纯种黑斑翅蚕蛾,请完成实验方案并讨论。实验方案:I. 选择_;II.让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让F2中表现型为_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挑选F3中_的个体继续杂交,逐代筛

9、选,就会得到纯种的黑斑翅蚕蛾。讨论:IF2中黑斑翅蚕蛾与白翅蚕蛾的比例为_。II.从理论上分析,若将F2黑斑翅中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F3,后代中黑斑翅的纯合子占F3中全部黑斑翅蚕蛾个体的比例为_。10(14分)科学家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对其动植物和人群进行研究,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1)将原产于某纬度的一种一年生植物甲,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再移植到原产地种植,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将植物甲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c之间形成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它们与_、_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

10、程的基本环节。(2)在对动物乙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3)下图为岛上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由A和a控制,乙病由B和b控制。已知甲病致病基因与乙病致病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且7没有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10同时患有甲病和乙病。其中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仅考虑甲病,9的基因型是_,13的X染色体来自第代的_号个体。若同时考虑甲、乙两病,10的基因型是_。选修一:11.(20

11、14蚌埠模拟)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但若不经细菌的分解,就不能更好地被植物利用。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同学们试图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培养基成分如下表所示,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尿素琼脂1.4 g2.1 g0.2 g10 g1 g15 g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 (1)此培养基能否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理由是_。(2)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的目的是,这种培养基属于培养基。(3)“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分别来自培养基中

12、的_和。实验需要振荡培养,原因是_。(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_(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5)下列材料或用具中: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玻棒、试管、锥形瓶和吸管;实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灭菌的是;需要消毒的是。(填序号)(6)在进行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筛选出大约50个菌落。A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_(填序号)。 由于土样不同 由于培养基污染 由于操作失误 没有设置对照(7)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_,细菌合成的将尿素分解为氨,pH升高,使指示剂变红色。选修三:12(2012山东)毛角蛋白型中间丝(KIF)

13、基因与绒山羊的羊绒质量密切相关。获得转KIF基因的高绒质绒山羊的简单流程如图。(1)过程中最常用的运载工具是_,所需要的酶是限制酶和_。(2)在过程中,用_处理将皮肤组织块分散成单个成纤维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将成纤维细胞置于5CO2的气体环境中,CO2的作用是_。(3)在过程中,用_处理以获取更多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在核移植前需要进行_处理。(4)从重组细胞到早期胚胎过程中所用的胚胎工程技术是_。在胚胎移植前,通过_技术可获得较多胚胎。1解析基因碱基对缺失,应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错误;、是非基因序列,发生的碱基

14、对的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一个基因可控制多个性状,一个性状也可受多个基因的控制,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关系,D正确。答案D2解析在孵化早期,向有尾鸡群体产生的受精卵内注射微量胰岛素,孵化出的小鸡就表现出无尾性状,无尾性状的产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胰岛素诱导基因突变(aA),二是胰岛素影响了胚胎的发育进程。要探究小鸡无尾性状产生的原因,可以让乙群体与甲群体(aa)杂交,在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观察孵化出的小鸡的性状,如果全为有尾鸡,则表示胰岛素影响了胚胎的发育进程;如果还有无尾鸡出现,则表示胰岛素诱发了基因突变。3解析甲和乙有性杂交产生的F1是不育的,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

15、离,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F1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10条染色体,其中5条来自甲,5条来自乙;F1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利用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四倍体。4解析遗传病的发病率是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占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的比例。答案C5解析Q点表示环境开始发生变化,A基因频率变大,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P点两条曲线相交,说明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本身就存在,不是环境诱导产生的。6解析温度传感器是部分果蝇本身就有的,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果蝇具有“温度传感器”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生

16、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且单个个体的变异很难导致生物种群的进化,D错误。7解析(1)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区别在于这种变异是否能够遗传。若性状与性别无关,则该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则该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2)由表格信息知F1中,雌雄鼠毛色表现完全相同,都是黄毛灰毛21。由此,可以判断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黄毛是杂合子,灰毛是隐性纯合子,显性纯合致死。根据上面分析可知,亲代鼠都是杂合子。因为后代尾形表现与性别有关,且雌鼠只有弯曲尾,雄鼠两种类型都有,可以判断出亲代雄鼠基

17、因型为RrXTY,雌鼠基因型为RrXTXt。子一代黄毛正常尾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RrXtY,黄毛弯曲尾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1/2RrXTXT,1/2RrXTXt。所以RrXtY与1/2RrXTXT杂交后代灰毛弯曲尾雌鼠的比例是1/21/31/21/12(因为纯合的基因型RR致死所以灰色占的比例由1/4变为1/3),RrXtY与1/2RrXTXt杂交后代灰毛弯曲尾雌鼠的比例是1/21/41/24,所以总共占的比例为1/121/241/8。基因突变产生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而环境因素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会遗传给后代,因此要判断正常尾雌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还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可用正常尾雌鼠弯曲尾雄鼠杂交,若后

18、代雌鼠全为弯曲尾,雄鼠全为正常尾,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若后代雄鼠出现弯曲尾,则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也可以用正常尾雌鼠正常尾雄鼠,若后代全为正常尾,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若后代出现弯曲尾,则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答案(1)无棘的性状可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种群中常见种为刺毛鼠,出现无棘性状最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F1刺毛鼠雌雄交配后代无棘性状和性别相关连,故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2)常RRRrXTYRrXTXt1/8有两种方案,答任何一种均可,但前后要对应。方案一:正常尾雌鼠弯曲尾雄鼠i后代雌鼠全为弯曲尾,雄鼠全为正常尾.后代雄鼠出现弯曲尾方案二:正常尾雄鼠i后代全为正常尾.后代出现弯曲尾8解析

19、(1)对于题中白眼雌果蝇染色体变异类型的判断,一是通过显微镜检测的方法,观察用该果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制成的装片中染色体结构是否发生改变,从而确定该变异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缺失;二是利用题干中的信息“缺失纯合子不能存活”,将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通过观察并统计子代雌雄个体数之比来确定变异的类型,若为基因突变,则XaXaXAYXAXa、XaY,子代雌雄个体比例为11;若为染色体缺失,则XaXXAYXAXa、XAX、XaY、XY(致死),子代雌雄个体比例为21。(2)点状染色体缺失的单体白眼缺失雌果蝇的基因型为dXaX,该单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d所在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一极,另一极因缺失而没有相对应

20、的染色体,则其产生的配子可能的基因型为dXa、dX、Xa、X。该雌果蝇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dXaX、DDXAY,其后代基因型为DXAX、DXAXa、DdXAXa、DdXAX、DXaY、DdXaY。答案染色体结构变异43红眼白眼21方法二:选该白眼雌果蝇与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子代中雌果蝇数与雄果蝇数之比为11,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若杂交子代中雌果蝇数与雄果蝇数之比为21,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染色体缺失造成的(2)染色体数目变异dXa、dX、Xa、XDXAX、DXAXa、DdXAXa、DdXAX、DXaY、DdXaY9解析(1)由于要培育出具有产量高、叶质好、叶

21、大而厚等优点的桑树新品种,所以应该采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其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由于新品种是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所以得到的新品种不可育。(2)杂交子代中的黑色白茧的基因型为HHdd和Hhdd,比例12.所以Hd的概率为2/3,hd的概率为1/3, 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黑色白茧的概率是2/32/32/3l/328/9。(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黑斑翅蚕蛾的基因型为B_ee,其它都为白翅蚕蛾。选择乙和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获得Fl;让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让F2中表现型为黑斑翅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挑选F3中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继续杂交,逐代筛选,就

22、会得到纯种的黑斑翅蚕蛾。F2中黑斑翅蚕蛾(B_ee)与白翅蚕蛾(B_E_/bbE_/bbee)的比例为313。由于F2黑斑翅的基因型有BBee和Bbee,比例为12。所以从理论上分析,若将F2黑斑翅中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F3,后代中黑斑翅的纯合子占F3中全部黑斑翅蚕蛾个体的比例为(1/312/31/4)(12/31/4)3/5。答案(1)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不可育由于新品种是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2)8/9(3)乙和丙黑斑翅不发生性状分离3133/510解析(1)将同一物种引种到不同纬度的区域后,不同区域的种群间出现了地理隔离,由于花期不同,不同种

23、群间不能自由传粉,说明出现了生殖隔离。(2)乙种群原来的基因型为DD和dd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所以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20%,假设种群个体数为100,则D的基因频率(10220)/200100%20%,d的基因频率80%,第二年D的基因频率(4232)/200100%20%,d的基因频率80%,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变化,所以该种群没有进化。(3)根据3、4、8号个体的表现型可确定甲病为显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7号个体没有乙病致病基因,所以两对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因9号个体患甲病,而8号个体不患甲病,所以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因为3号个体患甲病,所以9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13号个体不患甲病也不患乙病,所以其X染色体只能来自第代的1号个体,10号个体同时患两种病,所以其基因型为XAbY。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2)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XAXA或XAXa1XAbY11答案:(1)不能缺少植物激素(或缺少植物需要的各种营养)(2)筛选目的菌选择(3)尿素葡萄糖为目的菌提供氧气(4)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5)(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