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14.37MB ,
资源ID:182669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2669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胡焯猷开发台湾的贡献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胡焯猷开发台湾的贡献Word文档格式.docx

1、姓氏9425131021142人数1816176522419313表中所列永定县渡台人数占全区人数的56.2%。永定客家人渡台后,发扬吃苦耐劳、团结进取的客家精神,开拓创业,注重教化,为台湾的开垦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康熙末年迁到台湾淡水新庄定居的胡焯猷,便是一个杰出代表人物。胡焯猷是永定下洋中川村人,大约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末年渡台,在台湾经营四十多年,为台湾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民国13年重修的永同胡氏家谱上有胡焯猷传略,简要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图一):图一:永同胡氏家谱上关于胡焯猷的记载尝考成周之世,菁莪造士,棫朴作人,彬彬乎人文称极盛焉。使非有以造之,作之,亦未易致

2、此。台湾为海外藩属,自入我版图,始有文教,然居民大抵皆各处客籍,绝无土著。其所谓土著者,即当日之生番,土旷民稀,全无文化者也。康雍间,朝议令各府商民有能力者任地开垦,兼兴文学。族叔祖仰堂公与焉。盖仰堂名倬猷,字瑞铨,清例贡生,其初为永定忠坑人,精医术。自渡台后,占籍淡水,为淡邑一素丰。先是淡水文化未开,居民习于战斗,漳泉两郡籍居此地者时起争端。公独恶之,于是尽出其所垦良田,以兴义学,复建明志书院,延师训士,教化大兴,而一邑皆知仁让焉。事闻上宪,迭奖以“文开淡北”、“功资丽泽”等匾额,且拨其所嬴余以膳其子孙。若公者,真见义必为,有功文教者也,又乌可以不传。胡氏族谱的这段文字记载,突显了胡焯猷在台

3、湾的主要业绩。以下蒐集胡焯猷在台湾的有关资料,探讨胡焯猷对台湾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一、行医济世胡焯猷幼时家境尚可,亲长期望他读书仕进。他禀赋聪敏,又刻苦努力,读书上进,是一个秀才。后因家境所累,且科举道路并不平坦,随着年岁的渐长,家庭经济重担落到了肩上,他不能不更多地考虑生计问题,因而只好搁置学业,跟村中的老郎中学徒行医。经过数年的学习揣摩,他对治病疗伤颇有心得,在村里为乡亲治病,每有奇效,成了下洋颇有名气的医生,兼带经营常用的药材,出售自制的膏丹丸散,家境略有改观。出于对读书人的名声和地位的向往,他援例纳捐“贡生”的身份,当时谓之“例贡”。康熙末年,胡焯猷跟随同乡乘船渡海去台湾,在台湾淡水兴直

4、堡(现为台北县新庄市)落户下来。头几年,他凭着自己精通医术,行医卖药,渐渐站稳了脚跟。由于胡焯猷医术好,医德高,救死扶伤,深得当地居民依赖。尤其是当地曾发生过一场瘟疫,众多人在时疫流行中病倒,胡焯猷施展他的才华,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夜以继日地为患者施医给药,救活了无数病人,遏制了瘟疫蔓延,成了当地人的救命活菩萨。此后,当地住民愈益感戴他。胡焯猷行医时,奔走乡间,因而尽悉当地山川气候物产情况以及民情风俗,这给他以后大规模垦殖和进行文化建设带来许多帮助和方便。闽台医林人物志对胡焯猷在台湾行医的情况有简略的记述。胡焯猷,字瑞铨,永定金丰忠坑人。例贡。慷慨好文,少时以家累,弃儒业医。康熙间(1662-

5、1722年),渡台至淡水,延其医者辄有效。初为糊口计,而旋以利济起家尝作浮生记,以自叙其生平。这段文字不多,单就“延其医者辄有效”几字,就可看出胡焯猷医术之精湛,为当地居民治病疗伤付出的辛劳和为当地居民健康所作的贡献。二、开荒垦殖台北是一个略成三角形的平原盆地,四周群山环绕。淡水河与其支流基隆河、新店溪、大汉溪蜿蜒其中,一路向西北流去,在关渡汇流后经淡水注入台湾海峡(图二)。新庄平原位于台北盆地西边淡水河左岸,整个地势由南向北逐渐缓降。境内西南方有林口台地和山仔脚山块,其余皆为平原,其间有塭子圳、十八份坑溪、哑口坑溪、塔寮坑溪和潭底沟等河道。清朝乾隆时期,这里称为兴直堡新庄街。“新庄”是指新形

6、成的村庄。清朝初年,大陆许多人由于生活所迫,不得已移民台湾,开垦荒地,以求生存。大陆大量移民来到这里开垦,于是聚集形成了一个新的村庄。故称为“新庄”。新庄居住着从福建的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龙岩州、永春州、兴化府、福州府以及广东的潮州府、嘉应州、惠州府等地迁徙的移民。淡水河下游的两岸地区以同安人为最多,基隆河与新店溪之间以安溪人为多,大汉溪与新店溪之间以及北海岸地区以漳州人为主。这种分布的状态表明,大陆移民至台湾,通常是同乡一起成群结队、互助合作、共同开垦,形成移民村落。当时,新庄平原以泉州、漳州两地的移民占优势(图三)。因为新庄是中心地带,南北各路人马都会在此汇集,因此各地移民在此落籍的也

7、不少,其中包含福建汀州府与广东粤籍惠州府的客家人,平原地带已为泉州、漳州移民占有,他们大都居住在新庄的边缘地带,即现在台北县泰山、五股一带林口台地,泰山南边山仔脚山块。山脚地区落差大,不利农耕灌溉。乾隆初年,兴直堡刚刚设立巡检,管理地方事务。而兴直堡一带许多土地都尚未开垦,属于荒地。胡焯猷在淡水经营多年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便到淡水厅请求当地驻官允许他开垦这块土地,得到许可后,胡焯猷拿出自己的家产,多次回大陆故乡,动员乡亲前往共同开垦,其叔侄有许多人跟随他定居台湾。乾隆十三年(1748),胡焯猷与林作哲、胡习隆三人合组“胡林隆”垦号,开发泰山和南新庄的营盘、丹凤、泰山、海山大部分的土地。他是

8、一个在地垦首,一直亲自参与新庄的拓荒工作。这个垦号的规模,水田约有324甲,耕作的佃户在110户以上,土地分布在今成子寮、水碓、山脚、贵子坑、田心仔和陂角、丹凤、营盘等处。胡焯猷来此辟地垦殖,历10余年,村落相望。他精心经营,不仅仅开垦土地,而且出资兴修水利,使开垦过的土地有一个良好的灌溉系统。胡焯猷采取的灌溉方式是利用水塘和井水蓄水灌溉,没有开凿圳渠。因为这些山脚地区都位于平原边缘,地势高亢无法引大汉溪水灌溉,但是正好位于林口台地下方的断层带,台地地下水由此渗流而出,正好是位居“涌泉带”,地下水充足。胡焯猷因地制宜所采取的灌溉方式,异于其他垦户筑圳引水灌田,而是利用水塘和井水蓄水灌溉,没有开

9、凿圳渠是胡焯猷的开发特色。水利事业的发展,给水田稻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当时来到台湾的移民,大部分是世代耕田种地的农民,他们有世代相传的耕作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胡焯猷“尽力农功”有了显著的成效,移民开垦者聚集成了大村落。胡焯猷每年仅租谷收入就达数万石,成为一方富豪。连横在台湾通史对胡焯猷开垦台湾的建树做了简洁的描述并给予高度评价:“胡焯猷,字攀林,永定人。以生员纳捐例贡。乾隆初来台,居于淡水之新庄山脚。时新庄方驻巡检,而兴直堡一带多未辟。焯猷赴淡水厅请垦,出资募佃,建村落,筑陂圳,尽力农功。不十数年启田数千甲,岁入租谷数万石。翘然为一方之豪矣。”“焯猷以豪农而勤稼穑,凿渠引水,利

10、泽孔长,于今犹受其赐,是咸有功于垦者也。夫以台北今日之富庶,文物典章,灿然美备,苟非我先民之缔造艰难,讵能一至于此?”三、创立书院胡焯猷的义风善行,不仅在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更为让人赞叹不已的是,他义助兴学,振兴儒风,于北台首创书院明志书院。新庄、泰山一带垦殖成功,原本偏僻榛莽之区,物产日益富庶,商业、手工业随之兴盛,人口激增,社会繁荣。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居民缺乏文化所导致的愚昧、粗鄙,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多了起来,纷争时见。乾隆九年(1744),八里坌巡检虞文桂为振兴文教,在新庄街尾捐设义学,后来因经费不继,二年后便以“讲堂稀少”为理由,将义学改为署衙。乾隆十五年(1750)八里坌巡检

11、署毁于大风雨,巡检司也因此正式移驻新庄。胡焯猷自幼读书,深知儒家礼仪,感念淡水之地文风未启,乡里子弟没有地方读书,民风世风日俗。他对将义学改为衙署,感到十分遗憾。于是他决定捐献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来兴办义学。明志书院案底对胡焯猷创立明志书院的过程有清楚的记载。当时彰化知县兼署淡水厅同知胡邦翰收到胡焯猷捐租兴学的呈文后,随即前往勘查,确认租业佃户,并向上级详奏此事。胡邦翰给督抚学三院、藩臬二司、粮监本三道暨府衙的奏文:淡为台北边隅,地方荒陋。虽新庄诸处,户口日繁,要皆经营耕种之人居多,士子捧手横经以弦诵相励者益寡。夫天之生才,岂限于地?赤惟鼓舞未有其人,故尔文风未振。方今圣天子首隆学校,作兴土类,凡

12、山陬海澨,无不涵濡教化;则淡属百里之地,当必有可造英才,为艺林之选者。第与郡城相距殷遥,彰化虽为唇齿之邦,而山溪旷邈,负笈从师者苦于跋涉。考之古制,自辟雍頖宫下至闾巷,莫不有学,所以教士者既周且盛。据于兴直庄建立学舍,为多士藏修息游之所,事属可行。该绅以四十余年手创基业,不私于子孙,愿将水田八十余甲及庄围房屋鱼池捐充学舍并膏火经费,仅抽田租贰百壹拾余石,为生养葬祭之资,优游归里。其慕义无穷,实所罕觏。异日人材辈出,莫非该绅为之始基。不朽之业,直与磺水鴙山同其流峙矣。本分府虽暂尔代庖,乐与经始,准据情通详,以彰懿美。该绅先将田甲租额四至佃名及该庄房屋形势,遵照手谕,绘图造册,有无契约,一并检齐呈

13、复核明通送,粘单附词。奏文后面,还附上乾隆二十八年三月廿四日胡焯猷愿捐庄业以建义学的呈文:窃惟道重儒宗,四海文风炳蔚;制明理备,千秋治教光昌。沐圣朝养士之恩,民怀鼓舞;蒙列宪作人之化,户被弦歌。惟兹北淡偏陬,实东宁僻壤。左山右海,疆士维遥。贾贩农耕,士风未振。良以地方固陋,以故文教勿彰。至兴直一保,尤堑属巨镇,秀灵特异,形胜斯开。屏列岔山,半壁依为外险;湖连磺水,全江控在偏隅。平原辟万顷膏腴,足征富庶;市肆聚千家烟火,具见繁滋。凿井耕田,久安乐土;渔歌畋史,渐启人文。第因义学久湮,以致师承无自。虽彰山以南之党塾,设教咸有右贤,而大甲以北之孤寒,负笈苦于道远。是以有志之士,难得成材,可造之资,尝

14、多中辍也。猷籍隶汀州,寓居淡水。青年创业,已荏苒乎七旬;白户成家,实经营乎半世。兹将归里。窃慕休风。欣逢驾抵新庄,首崇文学,猷愿将手置兴直保、兴直庄竹围房屋鱼池等项充作义学,又年收租谷陆百余石永作膳修膏火之资,自乾隆贰拾玖年为始。恳举董事,悉交经理。所有印契庄基粮额租数同各佃姓名,另造清册呈送。伏乞通详立案,勒石庄前,俾得长存,冀无废坠。从兹横经庶士,尽沐钧陶,即猷慕义徽忱,与叨荣幸矣!切呈等情。这份呈文情真意切,胡焯猷的远见卓识、慈爱之心跃然纸上。他对发展地方教育事业的急切心情和无私奉献的品质,让人钦佩。另一方面,我们从这份呈辞中可以领略到胡焯猷的文采,不愧为“贡生”,有士子之儒雅。图五:泰

15、山乡明志书院(2005年重修)图四:泰山乡明志书院。乾隆二十八年(1763),胡焯猷捐献水田80甲及“瓦屋一进5间,旁有厢房12间,前凿池塘,上接山水,下落庄田”,以旧宅设塾,初名明志义学。(图四)。厅内供奉“紫阳朱夫子神位”,胡焯猷病逝之后,乡人思之,在朱子神位旁为他设立“贡生胡焯猷禄位”牌,春秋祭祀。旁为讲堂,厢房作学舍,可容百余人。延名师执教,就学的常有几十人。接受胡焯猷捐献并实施踏勘他的田宅的彰化知县胡邦翰对胡焯猷此举十分赞叹:“以四十余年首创基业,不私于子孙其慕义无穷,实所罕觏。” 闽浙总督杨廷璋获悉胡焯猷捐田产兴义学之事,大为嘉许,乾隆二十八年(1763)八月,闽浙总督杨廷璋核准捐

16、设义学案。次年四月,杨廷璋又从淡水厅同知夏瑚之请,将捐设的义学命名为“明志书院”(图五),并为书院撰写“兴直保新建明志书院碑”,勒诸贞珉。“明志”二字,取“爰标明志之名,冀成致远之器”之意。明志书院碑记粤惟世道递升,文明日盛,国家奄有九有,百二十余年,列圣相承,治隆化洽。皇帝德媲虞夏,道协殷周,甫饬戎车,拓疆万里,神武丕着,文教弥昭,寓内同文,海外有截。兴直堡者,远隶台湾,僻处淡水,风土秀美,气象郁葱,髦俊萃臻,向文慕学,实繁有徒。夫结想维殷,不如居肆,驰怀在远,莫若连镳,使鼓箧者乐群,担登者时术。创兴讲席,匪缓图矣。惟是志在圣贤,义利无淆于虑;志存经济,王霸必究其原。爰标明志之名,冀成致远之

17、器。于戏!往昔荷兰鸠据,郑氏蚁争,斯固虎狼之窟宅,鲸鲵之渊薮也。今则海不扬波,野皆乐土,易战攻以礼乐,化甲冑为诗书,摩义渐仁,山川换色。圣朝恺泽之敷,声教之远,载稽史册,未或前闻。余备位台衔,恭膺节钺,遥遥台海,统驭及焉。乐观书院之成,惟拜手扬言,与多士赓太平之化而已。是举也,舍宅捐租,永定贡生朝焯猷功不可泯,爰书以为来者劝。(杨廷璋)这块石碑,现仍保存在重修的明志书院内,惟字迹多已湮灭难以辨识,所幸新竹县志还收载其全文。碑文临末特别强调:“是举也,舍宅捐租,永定贡生胡焯猷功不可泯,爱书以为来者劝。”充分肯定了胡焯猷“文开淡北”的贡献。图六:明志书院对联。明志书院的门联(图六)“明德惟馨景行壮

18、志”“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传圣道应尊朱夫子;舍宅作祠,捐资兴学,惠乡里当效胡先生”,将朱夫子治学精神及胡焯猷造福乡里的义举,作明确、适切之褒扬。从彰化知县胡邦翰、闽浙总督杨廷璋对胡焯猷兴办义学的肯定和评价,可以断定当时胡焯猷兴办义学产生的巨大影响。明志书院是台湾北部的第一座书院。台湾最早的书院,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于台湾府所建之“西定坊书院”,今已不存。现址有迹可寻,最早的书院是在台南雍正四年所设的“奎楼书院”,现址尚存而年代第二久的,便是泰山乡的“明志书院”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监生郭宗嘏亦效胡焯猷之义行,捐给“明志书院”的田产面积比胡焯猷更大,包括长道坑、八里坌等庄,计田

19、161甲6分,园29甲2分。因而,当时明志书院拥有田产约270甲(折合约4000亩),数量可谓惊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淡水同知李俊民将明志书院迁至淡水厅城内(新竹的明志书院在日据时期已毁坏),在郑用鉴、郑用锡等人的经营下成为北台最高学府,培养了大批人才。郑用鉴主讲新竹明志书院前后三十年,新北举人陈维英从师受业于用鉴门下,此后陈维英掌教新北及宜兰仰山书院,新北宜兰之文风间接受郑用鉴影响。郑用鉴为竹堑七子之一,新竹市志记载,郑用鉴于道光五年考中拔贡,成为北台地区首位拔元。次年循例在礼部复试,保和殿朝考,经取录为二等第七名。但因“秉性至孝”,念双亲衰老,胞弟早亡故不赴科场,不图仕进,专以授业

20、课徒为务。开台进士郑用锡,道光十七年因不惯官场陋习及应酬,以母亲年迈需要照料为由,告假返乡。郑用锡也主持明志书院多年,曾自制“摺卷”,教授学生书法之便,对学子习字贡献良多。而泰山明志书院的旧址仍旧收有学生就读,乃改称为“新庄山脚义塾”。泰山明志书院真正存在的时间约为十八年,即乾隆二十九年立碑至四十六年新竹明志书院落成之间(1764-1781)。四、捐建寺庙图八:西云禅寺全景图七:西云禅寺山门由于开垦事业的成功,胡焯猷累积了财富,也成为当地的领袖人物,参与多项公益事业,除了兴办明志书院,还捐筑西云禅寺、倡建新庄武庙、捐献十八份塚地,这些义举,让当地居民同受其泽。兴直山原称八里坌山,东瞰平原,西临

21、大海,危峰古木,境绝幽邃,因平埔族八里坌社而得名。乾隆十七年(1752),胡焯猷献地建大士观于兴直山西云岩,即今之西云禅寺(一名大士观,俗称龟山岩,又有“外岩”之称,与“内岩”凌云禅寺对称),成为名刹。胡焯猷建佛寺,还置香田,以供佛寺日用。因胡焯猷献地建观音大士观于兴直山西云岩,人们才又改称八里坌为“观音山”,一直沿用至今(图七、八)。乾隆二十五年(1760),胡焯猷等建武庙一间于米市,武庙即新庄市的关帝庙。根据连横台湾通史及淡水厅志记载,武圣庙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贡生胡焯猷所建,正殿祀奉寿亭侯关羽,道光元年(1821)曾经重修,建为前殿、正殿及后殿。咸丰三年,新庄街发生漳泉分类械斗事件

22、,庙宇被毁。同治七年又扩大修建,民国34年又重修,1979年7月间又再修葺。图九:今新庄第一公墓十八份山公墓新庄市第一公墓十八份山公墓,原为十八份塚地。有关资料记载,“十八份塚地原自开辟之初,系蒙胡林业主施舍,以便送死埋葬之区”,胡林业主,很可能是指胡焯猷和林作哲二人。其位置在今日新庄二省道中山路三段与寿山路所围的山坡上,也是“寿山路”名称的由来,是今日新庄市第一公墓(图九)。五、结语胡焯猷在康熙末年渡台,在台湾淡水创业经营40多年,开垦兴直堡,“出资募佃,建村落,筑陂圳,尽力农功”,成为一方之豪。更为可贵的是,胡焯猷为开启淡水文化教育之风,便于乡里子弟就学,捐出自己的水田80甲和房舍,自设明志义塾,聘请名师教授,受到闽浙总督杨廷璋嘉奖,撰文立碑以纪,命名为“明志书院”,成为台北首学。胡焯猷既富,热心公益事业,除了兴办书院,还捐建寺庙、公墓等,为当地社会多有贡献。参考文献连横:台湾通史寻根揽胜闽西缘淡水厅志明志书院案底永同胡氏族谱民国14年重修王志文:夹缝中的族群台北盆地西侧的客家人部分图片自网络下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