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4.12KB ,
资源ID:182521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2521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科研案例13篇范文模板 15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科研案例13篇范文模板 15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1999年,一位语文老师给我看一篇他写的论文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文章写得如何,我似乎没有特别关心,但是他的这种想法,我非常欣赏。大家知道,尝试教学法是邱学华先生在数学教学中首创的,他的核心思想是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这个简单的次序颠倒,却引出了教育观念的变化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并最后导致教学效率的提高。于是,我建议这位老师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建立课题进行研究。当时,我们已经看到李伯棠教授从尝试中来,走自己的路一文,文中说到:“尝试教学法:能否移植到语文教学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数学教学可以先练后讲,语文教学又何尝不可呢?由于语文学科涉及的语文知识的范围较广,基本训练的项目较多,尝试

2、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就大有用武之地。课本中出现的新词,可以让学生查字典,但是汉语中有一词多义的现象,有时字典上的解释并不十分贴切,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理解不准确之处,再由教师讲解。事实上,查字典是尝试,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又是一次尝试,最后由教师讲解,这就是先练后讲。”我们觉得,语文尝试教学法的研究已经呼之欲出了。李伯棠的说法给了我们充分的信心。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不能简单地套用数学尝试教学法的现成模式,而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现代教学理论更注重学生的主体精神的张扬,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如何在语文尝试教学法的运用中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这是需要我

3、们努力探索的。语文尝试教学法的研究后经申报,被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批准立项为201X年青年教师基金课题。这个课题实际上是运用了“迁移”的方法,将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移植到语文教学中来。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一搬了之,而是要研究适合本学科教学的特点。移植须适其性,适者方能生存。教育科研案例(3)发挥独特优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课题201X年,一位青年骨干教师来找我。她是教小学思品课的,当时参加了市里面的一个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班要求每个学员都要申报一个课题。她想找我商量申报一个什么课题,我问她有什么想法,她说,她想在他们导师的课题下,建立一个子课题。这个想法固然也不错,但是我们谈下来,我觉得他对导师的课题

4、还缺乏自己的想法。之后,又有其他教师给她建议,说研究小学生的元认知很有意义,我估计她当时对元认知也还不够了解。我还是拿出我的老办法,在你的课堂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后来谈了思品课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位老师谈到学生知行分离的现象。这是一个常见问题,很多人都讨论过。于是就问她,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一下,学生产生知行分离的一个(不是全部)原因,就是我们的思品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许多教师还是把思品课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看待,而没有看到思品课对于学生思想形成的影响。联系新课程走进学生生活的理念,后来建立了“小学生活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

5、我对这个课题充满信心,我说,这个课题,不仅是交给导师的一份出色的作业,而且还能申报课题。后来这位老师的课题成功在市里立项,在课题报告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参加小学德育教学论文评选,取得优异的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应该以他们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相比之下,这位老师对后来确定的课题可说是得心应手,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个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这样的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这正是他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教育科研专家望尘莫及的。这位老师后来热心教育科研,成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骨干,这是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学习教育科研的成功事例。教师教育科研案例(4)在别人研究成果

6、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一所小学,一位语文老师和我谈起质疑教学的问题。他说,他们班上学生在质疑时提出的问题都很简单、很琐碎。看看别人介绍的质疑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很有质量,自己很羡慕。他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我说,质疑是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将质疑引入教学就有了质疑教学。它的重要性在连篇累牍的文章中已经阐述殆尽。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却问题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将学生质疑作为自己教学组织的手段,教师存有这种想法,学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质疑,因为他必然会排斥他认为扰乱他教学计划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作为质疑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其次,教师

7、必须为学生质疑创设心理安全的环境。这点我相信这位老师能够做到。我之所以说到上面两点,是因为这两点乃是质疑教学的基础。这两点做不到,所谓的质疑教学不过幌子而已。这位老师谈到的问题,实际上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好的方法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在学生提问之后,让学生评论一番(请教师不要评论,因为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谁提的问题最好,为什么。学生在评论之中,就会逐渐感悟到问题的症结。而教师需要观察这种自我评价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影响,并做好观察记录,以便做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在一项研究(该项研究成果在1999年获得市级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中,曾经大量汇总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

8、思维程度初步归纳为由低到高的三种类型:直观了解型、思考理解型和探索发现型。这对教师掌握学生质疑的现状,并引导学生质疑能力的逐步提高提供了粗略的参照。这位教师后来建立了“运用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来进行研究。课题产生于对教学现状的思考和对理想教学的追求。但是对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应该有所了解,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吸收别人的优秀成果(这种用于改进自己教学的吸收,和剽窃别人成果用于发表的性质完全不同),也有利于开拓自己研究的发展空间。教师教育科研案例(5)对照课程标准,反思教学现实,找出方向,设法解决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老师们一下子接触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六个核心

9、概念,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老师们首先就遇到“数感”问题。“数感”是什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这一系列的问题马上出现在老师面前,引起他们的思考,激励着他们去探索。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 网。建立课题进行研究,其实是非常好的学习途径。他们随即建立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实践研究。在学习中,他们了解到,数感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经常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如“今天的天气太热了,已达35度”,“第几次的开奖号码是”,“买的

10、新房子的面积是100平方”,像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在随后的资料查询中,他们发现,国外对“数感”培养是非常重视的,在美国,基础年级学生使用如Beanie宝贝那样的填塞玩具来探索分类和排序。他们通过每天观察日历的活动进一步调查表述数字的多种方法。另外利用关于气候的文件能显著强化对天、日期、季节等的研究学习,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些工作使他们对“数感”的含义有了基本的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他们也找到了一些资料。那么,这些资料上所提供的途径是否可行?除了资料上提供的途径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甚至更好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这是更为重要的事情。为此,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

11、了初步尝试,这在教育科研上称为“前研究”。这种“前研究”对于形成研究方案非常有效。他们正是在这种“前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方案,按照“行动研究”的规定,这个方案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在研究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介绍这个教师教育科研的案例,主要想说明两点,一是教师教育科研的选题完全可以在学习中产生,对照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能发现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内容;二是建立课题进行研究,应该是学习的重要途径。至于在研究学习中需要注意一些什么,上面的案例中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教师教育科研案例(6)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收集资料,设计方案记得是201X年,一位青年语文老师来找我,说她

12、准备搞课题研究,但是她对搞什么课题还没有确定。于是我们就谈起当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快我们就谈到语文课上的合作学习小组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合作小组是很时髦的(其实一直到现在都很提倡)。据有关资料统计,当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使用率达到98.3%,几乎堂堂都有小组合作。而语文课使用这种形式的频率最高,一堂课中,少则1次,多则2一3次。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很多问题到现在还存在)。我们在一起谈了不少。我建议她将这些问题分为几个方面,整理一下。后来她将这些问题分为六个方面,如合作小组成了“避风港”、合作小组成了优秀生的一言堂、合作学习的内容不适合(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合作

13、学习的时间短促(刚宣布开始,转过身就结束了)等。我们进一步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得一些思路吗?或者我们看看别的老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一点一滴,都是好的。应该说,当时有不少老师已经注意到合作小组学习中的问题了,但是有的在发牢骚,有的认为是形式主义主张取消,而真正去研究问题的很少,或者说还处于思考的阶段,零星的思考和措施还是有的,有的提出了改变座位排列,创设交流情景,营造讨论氛围;有的提出小组成员的分工的方案;有的提出如何选定讨论的时机等等,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而介绍性的文字都是引自国外的资料,可谓铺天盖地,很少接触到国内合作学习的现状。我们认为,合作学习绝对是应当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14、,不能因为它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拒绝它,积极的态度是去研究它、去解决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们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和我们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个初步的行动方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到课堂上去尝试了,其中不完善的地方也有待在课堂教学的尝试中去完善。我照理还应写下去,写这个课题在教学中实施的情况,教师在这个课题实施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以及效果如何等等,但是这样写内容就很多了。我写这个案例的目的还是在于说明,教师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该把眼睛放在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刘良华先生说得好:“问题一旦被追踪和设计,就转化为了课题。” 这个课题后经申报,被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批准立项为201X年青年教师基金课题。这位老

15、师是国家级骨干教师,她后来到北京参加骨干教师培训,这个课题也备受导师赏识。教师教育科研案例(7)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信息技术课进入课堂之后,一位老师和我说,信息技术课要求运用“任务驱动”的模式来上,许多老师觉得上这门课很难。我说,老师们觉得究竟难在哪里呢?在我的建议下,这位老师做了一个调查,列出了可能出现的几个难的地方,还有可供发表意见的地方,以防教师觉得难的地方不在列出的几项之内。调查之后,这位老师和我说,大多数老师认为“任务驱动”中的“任务”难以设计。我们先把“任务驱动”简单解说一下:“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该方法的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

16、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任务”的设计在“任务驱动”模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个“任务”又有一定的要求,否则就起不到引领学生开展活动的作用。既然如此,大家认为这是个关键,关系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那么,大家就齐心合力来研究这个问题。于是,信息技术课“任务

17、驱动”模式中“任务”设计的研究课题就建立起来了,并申报立项为市一级的课题。该项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研组的共同研究,运用集体智慧,设计了一系列的“任务”,解决了信息技术课发端时的难题。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做了精彩的展示。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是科研选题的一种方法。毫无疑问,这种方法贴近教师,贴近教学,其成果直接为教学提供服务。这是调查研究的好处。根据调查结果建立的选题,比那些闭门造车式的选题显然更有现实性,更有针对性。教师教育科研案例(8)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学设计开始我把学校教育科研分为三个层次,即学校层面、组室层面和教师个人的科研课题。这里我专谈教师的教育科研,一般不谈学校层面

18、的教育科研,不过这个课题主要涉及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因此也就放在这里谈一下。我们许多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新的教育观念,谁都知道。如今还有哪位教师不知道“素质教育”、不知道“以学生发展为本”、不知道“建构主义”呢?深究可能谈不上,但是没有听说过,大概还不至于。但是往课堂里面一站,就还是老样子。从学校到教师,也都因此一筹莫展。其实问题不是如此简单,如果想到就能做到,这叫得心应手,但是对实施素质教育而言,我们目前还做不到。教育理论对于行为来说,具有指导作用。但是,我们知道,教育理论有得两种,一种称为“所倡导的理论”,比如说“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等;一种称为“所采用的理

19、论”,也称之为“教师个人理论”,它是教师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教育理论,比如教师从他的老师的那边感受到的(我的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从别的教师那边看到的,从书报杂志(包括网络)上面读到的,从自己的教学中逐步形成的等等,来源五花八门,但是就这样形成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这在教师自己也未必清楚,这叫作无师自通。真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正是这后一种理论。因此我们对虽然知道新的教育理论,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老样子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因此真正要改变这种状况,显然是需要将“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两者统一起来。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统一(或者说一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

20、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去做。我们希望,实施素质教育不要等到走进课堂再想(那时再想已经来不及了),而是在走进课堂之前就想好。说到这里,大家都会料到,下面要谈的就是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实际上总是体现了某种教育理论。我们许多老师似乎并没有觉察,教学设计中有教育理论的潜在影响。许多教育学著作也没有专门来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我们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考虑“教师如何教”,难道除此以外还会是别的吗?由此,“教师为中心”就成了教学设计中默认的指导思想,无须专门指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致认为教学设计与教育理论无关。我们知道,“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早已遭受冲击,上海的

21、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正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挑战。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领域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其后又有人提出“双主”(教学和学生都是主体)的观点,由此也引出“双主”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试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这在教学设计上转换了一个视角,会引出怎样的变化?对教师来说,这是全新的思考、全新的尝试。这所学校后来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研究”的课题,并被批准立项为市级课题。学校从教育理论的学习、其他学校教师教学经验的学习,以及本校教师的实践探索,教

22、研组的集体研讨等途径开始实施这个课题。如果说,学校通过这个课题的实施,全体教师就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善了他们的教学行为,显然太夸张。因为影响实施效果的因素同样是很多的。但是这个课题对于教师来说,动摇了他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开始迈出新的一步,至少是一种触动,这一点,恐怕不用怀疑。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学设计开始。这是这个课题给我们的启发。教师教育科研案例(9)探究性活动作文教学研究产生建立“探究性活动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的想法,可以用上“很久很久以前”这个词语。不过也不会很久,显然是在课程改革提出探究性课程之后,或许称得上“跟风”课题,即“现在提倡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的风气。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应该是已经

23、接触到了许多探究性活动作文的资料,主要是来自对国外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介绍。国外的探究性作文活动丰富多彩,比如日本的一个小学生,有一天突然对橡皮产生了兴趣,他在想,橡皮怎么就能把字迹擦掉的了?围绕这个问题,他进行了多种试验,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到生产橡皮的厂里去调查、参观、采访、询问,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看法,写成一篇文章,叫橡皮的研究。美国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时布置的题目是十七世纪的美国是什么样的?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很感兴趣,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向家长了解、到图书馆查询等,然后写出文章。在美国诸拜利小学一位小学老师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写作早期的新英格兰(美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时,先让学生

24、对几百年前美国人的生活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例如“那时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他们吃什么,有几种饮料?”“他们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等等。然后给学生提供一张书目:百科全书、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书籍和杂志、图片、地图等。同时,老师跟公共图书馆联系,请他们向学生介绍资料和出借书刊杂志;又跟学生家长联系,请父母给子女讲点美国的历史风情。这样做,不仅要求学生做搜集资料、阅读材料的工作,而且也调动和发挥了社会、家长的作用,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黄全愈先生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也介绍了自己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在美国撰写研究报告蓝鲸的经过。1986年,美国联邦教育部长贝内特发表了关于改革初等教育的长篇

25、报告,其中特别指出:“写作应该是每门课程都应注意的事,而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事。”他认为,一旦儿童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就应当尽早地让他们学习如何组织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升到高年级时,应要他们写关于自然科学作业的文章,历史人物小传,甚至要求他们写自己是怎样解数学题的,用完整的句子将解题步骤写出来。个别化语言艺术方案中的建议更具体,他们认为,学生们在社会学课堂上可以写校园见闻和对道德及政治问题的评论;学音乐的学生可写民歌、民谣、曲谱;科普课上学生们可以写科幻体作文,去预言未来或作科技发展的新闻报导;数学课上学生们可编造新问题和记录他们所学过的东西,他们的疑问和观察与分析;艺术课上学生们可为幻灯片写

26、解说词,或编写各种指南;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可以叫学生写日记或学习日志,让学生通过日记或日志去记录他们所读、所学的反应,记录他们的课堂提问与教师的解答。这些做法也都表现出写作作为各学科学习的基础工具,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跨课程写作也能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获得这项重要技能的同时,扩大他们自己的知识范围。纷至沓来的作文教学改革的信息,不仅冲击了我国的作文教学课堂,更冲击了我们长期以来所固有的传统作文教学的观念。它再一次给我们提出:作文是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改进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就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把作文教学作为应试教育的工具,片面强调如何得到高分,而对学生

27、如何运用作文来帮助自己学习、思考,促进自己的发展,把写作能力作为社会实践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却不够重视。作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把作文教学作为培养作家、诗人的教育,片面强调作文的文学化倾向。其实,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中离不开写作,并且尽可能的使文字表达得准确、鲜明、简洁、生动。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人需要进行文学创作,更不是说人人要成为作家或诗人。作文,从本质上说,是交流思想、信息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写作能力是一个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是一个现代社会成员学习、工作、思考之必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成员的工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表现。学生作文是学习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见闻、情感、建议等。但是说来奇

28、怪,我们的学生居然没有需要表达的思想、见闻、情感、建议等内容,而且,他们没有表达这些内容的愿望和热情。因此,没有材料和缺乏兴趣成了作文教学中的两大难点。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也就产生不了作文,那么所谓的语言加工、写作技巧等,在缺乏具体的文本载体的情况下,不过是空洞的说教,起不到丝毫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已经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看到了,说起作文方法,能够说得头头是道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他们的作文却是另外一种面貌。就是说离开作文实践的作文指导是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打个粗俗的比方,厨师练习刀工,至少他需要有棵菜,这就是他的习武之地。同样,没有语言加工的对象,谈如何进行语言加工,不是空谈吗?探究性活动作文应

29、该说很好的缓解了作文教学的这两大难题。因为学生对探究性活动的兴趣是浓厚的,由于他们亲身经历了探究性活动,这就为他们的作文注入了新的内容,而且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果说是凭借课程改革的东风,主要是因为在各科学习中都有探究性活动,作文教学固然可以独立的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但是还可以借助各学科的探究性活动,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资源,对于探究性活动本身来说,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作文反映了探究性活动的过程,反映了学生自己的成长,也巩固了探究性活动的成果。我区一位老师在他的学校里,招募“探究性活动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志愿者,建立了课题组,共同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探究性活动作文不是能够解决作文教学中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选材的能力等,探究性活动作文所起的作用就比较有限。这需要从作文教学的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