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人才资源现状(一)人才资源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二)人才资源结构逐步改善(三)人才素质和效能不断提高(四)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五)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三、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二)奋斗目标(三)主要任务四、对策与措施(一)强化人才意识,加强人才工作(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学习型城市(三)引才与引智并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四)建立和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人才市场(五)着力推进人才载体建设,提高对人才的承载能力 (六)优化环境建设,增创吸引人才新优势五、附录成就大业,人才为本。为适应佛山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的需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
2、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制定本规划。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工作。为实现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富裕安康的目标,广东省委、省政府指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
3、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以先行一步、敢为人先的气魄,积极发挥各种有利条件,营造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解放生产力,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经济总量大、综合实力强的地区之一。但是,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国际产业在进行新一轮的调整和转移,国内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合作发展,省内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各地都在广纳英才。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我市的经济发展优势有所减弱,人才工作优势和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已渐突出。当前我市已进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全面建设富
4、裕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围绕这一发展目标,全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和农村“三化”建设,在这过程中,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各种门类的人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营造和优化人才环境、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大力引进急需人才、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等一系列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我市已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门类较齐全、整体实力逐渐增强的人才队伍,人才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人才总量持续增长。1998年以来,我市人才资源总量以年均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04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人才52.44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9.45%。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
5、才、技能人才为主的各类人才得到协调发展(见表1)。表1 人才资源总量及分类结构表 单位:万人年份人才总量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数量比重(%)199738.141.864.8813.5635.5616.3342.826.3916.75199839.581.824.6013.9235.1717.5244.266.3215.97199939.881.804.5113.9134.8818.3446.005.8314.62200041.761.724.1214.3734.4019.1045.746.5815.76200143.431.363.1332.0220.3246.797.8
6、418.05200244.491.413.1714.7033.0521.2547.767.1316.03200348.261.883.8915.8132.7622.4546.528.1216.83200452.441.913.6416.6131.6723.7445.2710.1819.41资料来源:根据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整理及课题组调查数据推算。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至2004年底,全市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数为9599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6人,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才9173人,博士185人,高级
7、技师104人。自1995年佛山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起,至2004年底,先后有75名博士进站开展博士后项目研究,43名博士完成科研任务出站,其中14名博士后留在佛山工作。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由1997年的30.3上升到2004年的48.8。同期,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才比重由41.93%下降到18.19%(见表2)。其中,党政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提高较快,研究生、本科、大专学历人才的比例由1997年的0.05%、11.53%、31.71%上升到2004年的3.06%、36.12%、53.95%,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数占党政人才总数的93.13%(见附录3)。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
8、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比例由1997年的43.12%增加到2004年的59.51%。其中研究生、本科、大专三个学历层次的人才比例在逐年上升,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的人才比例在逐年下降(见附录3)。表2 人才资源学历结构表 单位:人人才 总量研究生本 科大专中 专高中及以下比重 (%)381405 1898 0.50 47707 12.51 65946 17.29 105919 27.77 159935 41.93 395818 2088 0.53 52073 13.16 79678 20.13 106989 27.03 154990 39.18 398762 2267 0.57 58150 14.58
9、 93869 23.54 124484 31.22 119992 30.09 417611 2606 0.62 6575415.75112177 26.86 132276 31.67 104798 25.09 434345 3028 0.70 76881 17.70 121313 27.93 140826 32.42 92297 21.25 444874 3401 0.7680202 18.03 125277 28.16 14567832.7590316 20.30 482643 40550.849267119.20137988 28.59 15978833.11 88141 18.26 52
10、441847160.9010162619.3814955628.5217310733.019541318.19根据市人事局和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及课题组调查数据推算。年龄结构逐步改善。全市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下人员的比重由72上升到80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资格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中、初级技术资格的人才数量由1997年的0.37万人、2.83万人、13.13万人分别增加到了2004年的0.92万人、6.02万人、16.80万人。从各层次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比重来看,高、中级人才比重逐年稳步上升,初级人才比重在逐年下降(见表3)。表3 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及结构表 单位:
11、总数高级技术资格中级技术资格初级技术资格16330636602.242833117.3513131580.4117517041522.373218818.3813882779.2518341744012.403554414347278.2219099947662.503702719.3914920678.1220322149962.464199720.6715622876.8821245552274483321.1016239576.4422454375533.365521524.5916177572.0523744391733.866024525.3716802570.76根据市人事局提供的
12、数据整理。技能人才的技能等级结构明显改善。高级技工以上的高级技能人才增加幅度较大,由1997年的461人,增加到2004年的12929人。高级技师从1998年实现零的突破后,2004年已达104人(见表4)。表4 技能人才数量及结构表 单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中级技工63877880.143730.586341699.2863229150.021010.163770.606273699.22583039952460.425795399.4065768170.03850.132430.376542399.4778411141530.203070.397793799.39713311614063
13、60.897053998.898121610416712.0658177.167362490.651018040.1029612.9198649.698887587.30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整理。我市人才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效能较好。从名优产品情况看,2004年我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中国名牌产品”30个、国家免检产品110个、广东省著名商标86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01个。从专利情况看,2004年我市专利申请量10788件、专利授权量6192件,均居全省第二位。从研发情况看,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2665项科技项目,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2144项,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
14、521项,新产品产值187.31亿元,位于全省前列。从人才的经济产出情况看,据推算,我市目前人才人均GDP的边际贡献率为57万元(上海同期人均为63.05万元)。按照每百万GDP所使用的人才数来衡量人才效能指标,我市2004年每百万GDP的创造需要人才数为3.17人。与上海相比,差距不大。从人才竞争力情况看,据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2003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各分项指标排名中,按照50个城市的比较数据计算,在人才本体竞争力排名中,我市列入前10名,在人才本体竞争力各指数排名中我市有4项排在前10名,其中能力水平指数排第10名,创新精神指数排第10名,创新意识指数排第6名,交往操守
15、指数排第8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敞开人才交流和干部调动两扇大门,积极引进人才,九十年代末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到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市政府印发关于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若干意见、吸引留学人才来佛山工作、创业的暂行办法,我市不断创新了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引进与流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人事、劳动、教育、公安、社保、文化、卫生、房管等职能部门,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做好引进人才的住房、社保、优先就医等服务工作和配偶、子女的就业、就学、入户等相关工作。同时加大力
16、度改善社会治安环境,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中小学教育水平等,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人才的生活、工作和成长环境。此外,近年为加速人才培养和改善学术氛围,佛山与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联合办学,不仅进一步壮大了我市普通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长江三角洲的先进市和省内周边的兄弟市相比,有不少差距,与增强佛山的综合实力和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1、对人才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仍不到位。思想意识决定行动。对人才的正确认识决定人才工作的成效。人才资源
17、是人力资源中最优秀的资源,它决定着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其它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程度。目前我市仍有部分企业、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对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主动去考虑如何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使市里制定的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有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到实处。2、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不够大。我市在全国、全省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却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存在片面的认识,有些单位往往只看到人才培养投入的成本,而看不到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后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3、
18、人才密度不高,人才资源的结构不够合理。截止2004年底,我市每百人中的人才数量为9.45人,人才密度低于深圳(16.27人)、中山(9.73人)。我市人才资源在素质结构上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人才的学历层次偏低。在各类人才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比例为48.8%,明显低于深圳(69.8%)、中山(57.8%)、苏州(56.1%)等市的水平。二是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过大。全市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为16.618.3,与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相比,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过大。此外,我市高、中级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86%、25.37%,与经济结构和规模相
19、近的苏州(5.5%、29.2%)和宁波(4.3%、29.0%)相比,我市明显偏低,且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产业部门相对缺乏。三是高级技能人才数量少。我市高级技工以上的技能人才只有12929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20%。宁波市高级技工以上的技能人才有20294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6.60%。四是缺乏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根据我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目前我们缺乏精通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的国际化人才,缺乏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专家,缺乏既懂经营管理、又精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企业家人才,缺乏能带领企业走向世界的领军式人物。4、人才环境和人才载体对
20、人才的吸引力有待增强。产业聚才,发达的产业和良好的产业结构是人才集聚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从整体看,佛山的主导产业虽然明确,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不高,配套性不强,且未形成产、供、销等环节的有效链接和相互配合的产业集群。因此,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少足够的吸引和承载能力,难以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另外,据调查统计,我市人才对目前的人才政策、职业发展空间、人才培养投入、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满意度均在50%以下。如果在人才待遇、生活、成长环境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满足人才的需求,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来我市服务。5、人才市场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市人才市场建设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
21、问题:一是市场配套建设投入不足,市人才市场和五个区人才市场建设缺乏相互协调,尚未形成统一的佛山人才大市场品牌。二是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与广州、深圳、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区的人才市场缺乏联系与合作,市、区人才市场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方面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三是人才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发育不健全,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服务上,在引才、选才、荐才等方面与用人单位的用才、留才、育才等方面的吻合不够紧密。四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广东省科技人才大会精神,按照佛山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树立
22、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机制和政策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20062010年,我市人才资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完善,学习型社会逐步形成;人才政策和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初步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人才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效,基本建成统一开放、协调有序、运作高效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人才兴业
23、、产业强市、城市聚才的良好局面。逐步把佛山建设成为十分适合各类人才工作、创业、生活的现代化大城市。1、总量目标。根据我市历史发展情况,结合当前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到2008年和2010年,我市人才资源发展的总量目标分别为67万人和76万人,按预测的常住人口数计算,每百人中的人才数量分别为10.90人和12.01人。2、结构目标。(1)三支人才队伍发展目标。综合考虑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2008和2010年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是:党政人才约为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分别为19万人、2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分别为29万人、32万人。此外,技能人才队伍也将继续扩展,2008年和2010年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分别为17万人和21万人。(2)产业人才发展目标。第一产业人才增速约为年均4%,2008年、2010年分别达到2.5万人、2.7万人;第二产业仍然是发展的重点,产业人才每年按8%左右的速度增长, 2008年、2010年分别达到29万人、34万人,其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