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强不息就是像马儿一样奔跑,像四季一样不停歇,我觉得这要让男人累死,马儿奔跑也要停歇,自强不息这么解释的话我们人是受不了的。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我说一说我们的了解。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是君子自强不息,以自强不息”和”自强不息”还是有很大区别,从中国古文来说非常不一样。这个强应该怎么解释呢?道德经里对”强”的解释有两处:第一、道德经当中说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一个解释就是胜己,战胜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第二个解释是什么呢?老子这么说心使气曰强”,什么是心使气?平常我们很少接触,道家修炼里面,意味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以虚
2、和道”他是这样一个过程.而我们平常人是相反的,是气使心.气使心,其实也是气奴役心,奴心是什么?奴心就是怒,平常人一有气就怒,不能把气化成神。这个气在古代叫气,在现代科学相当于生物能量,当我们生物能量一有的时候,一充盈的时候,我们人体现的是什么呢?不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而是泄,泄神为气、泄气为精,精在生物层面表现为什么?性欲,泄掉了;明天再有,又泄掉了。气在心里层面就体现为喜怒哀乐,我们平常人是喜怒哀乐交替着,常人当中持续的喜是做不到的,持续的不怒也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喜怒哀乐交替着,反映了气的运行不定。它不定就打扰我们,而我们的心就不定。看这个根据是不是成立,就是以道德经两句话来解释
3、自强是自己战胜自己,大家自己品味,看看是不是成立。一是要胜己,胜己是什么?要心使气,不要让气奴心,气奴心就变成怒,而心使气,就变成化,化往上走,泄往下走,泄神为气、泄气为精,泄是制造生命繁衍的必须。一有能力就得这么走,往下走,生命衍化就是这么设计的。上面说的自强。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然后说说不息,这个息是什么字?是一个会意字,是由自、心构成的。如果这么念的话,不息那就是不自心,不自心意味着什么?我们想想自心是什么样?我们的心是心猿意马,经常心神不定,心潮澎湃,三心二意,也有的时候是心安理得,但极少情况是心如止水,有没有心如止水?也有,但是很少.多数情况心
4、是波动的,所以我们说心是忐忑不平,是驿动的心,心是驿动的,是忐忑不安的,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们经常有这种感觉。那么不自心,就是不是我自心这样飘拂不定的。就剩一种了情况,就是心如止水,如果我们不心猿意马、不心慌意乱,那就心如止水。一旦心如止水,这个心就变成一心,一心一意.这个一心就意味着什么?心一了、心归一了、平静了,这个一心,庄子有一个很高的评价,一心以后什么样呢?一心后天下定,就是王天下,一心定而亡王天下、一心定而万物服.这就是心能转物,用佛教的语言就是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所以说一心和一心定这个意义就是在这儿。一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容易的,都有过一心,但是一心定不容易,就是我这个一心
5、能持续的一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一心,这就难了.如果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一心,也就是说我们在四时交替的时候我们是一心的,在十方中我们是一心的,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德。这个字,这边双人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这是一个大腿、小腿和脚,干嘛呢?微步慢行,去找这个一心,这就是”德.所以在易经文言当中最大的评价”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就是德字。德字始于一心。所以佛家金刚经一开始就是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都是罗汉的境界了.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降服我的心,我的心不安啊。二祖求达摩祖
6、师,求的也是安心法门.德在道文化里面就是要一心定,上午曾教授讲一心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能虑才能有所得”,这是大学里讲的。一心定意义就在这里.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道就更简单了,易经里有一句话叫做”一阴一阳谓之道”.在易经里,一阴用这个表示,一阳用这个表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怎么运行?按照自己本来的方式去运行、去自我实现,这就是道.在道德经叫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按照它自己的本来运转,没人让他这么运转,他自己就是这么运转的.对于人只能法地,地法天,道再法自然,道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道德。经呢?经应该就是经过
7、、经历。道德经其实就是君子的经历,战胜自我的经历,战胜自我的隧道。就是从普通的人,普通的小人或者俗人要想进入到圣人,道德经提供的叫做隧道、或者叫做渡船、或者叫桥都可以,道德经应该就是干这个用的。干这个用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战胜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好处不多,就两个:第一,内心没有烦恼痛苦;第二,对外没有危险了。这两好处大多数人都看不上。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好多学者都认可,说圣人和英雄之间有什么不同呢?英雄是征服了世界,但未必征服自己的人;而圣人是战胜了自己,未必需要去征服世界的人。当然英雄也有战胜自己的,所以说英雄征服了世界未必征服自己,所以说圣人是战胜自己未必去征服世界,战胜自己
8、有什么好处?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只有两点,第一点是对外没有风险、没有危险了,这个很多人不在乎有没有危险。第二是内心安宁了、没有烦恼痛苦了,没有妄想,这两个好处有什么意思呢?很多人没有把这点好处放在眼里。所以多数人都选择征服世界。所以世代英雄辈出,而很少见到圣人,我们见到的都是征服世界的英雄.还有一个现象,英雄到老皆归佛、宿将还山不论兵。为什么呢?当我征服了世界,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一切,发现内心还是空虚,因为内心的虚空是巨大的,是任何有形有象的东西都无法填补,要想填补里面的虚空,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光明.要想把这个屋子充满,只有光明可以充满,其他任何东西都有空隙。追求一个东西得到了,你会很快发现不过
9、到了一个新的地平线而已,地平线前面永远是无限的,到了新地平线,前面还是那样,所以才可能出现英雄到老皆寻道,找一个内心的慰藉,宿将还山不论兵.这是第一个方面的内容,道德经和我们人生的关系,道德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意义。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么讲是不是听的挺别扭?问: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个意义好像没有解释?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要想达到不息、要想达到自强,要想达到不息,就得以自强。以自强是什么?不息是关键,不息就是一心,一心是关键.如果四时、十方都可以做到这个一心,慢慢找这个东西就是德。老子道德经还有一句话,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
10、而后义.本来就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去运转,就不存在德的问题。德终究有一个微步慢行,去降服其心,保持四时十方,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一心定.问:道德经讨论,对于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或者请教一下心如止水。您问了我第二个问题,战胜自己的人和征服世界的人从外面能看出来吗?战胜自己的人看不到,所以说”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圣人是有的,是看不出圣人,只能见到英雄。因为方向正好相反,战胜自己的肉皮,肉皮开始往里走。战胜自己生理层面不被气打扰,心理层面不被气打扰,生理层面被气打扰就变成”泄精,心理层面被气打扰就变成了乱精”,也就是说喜怒哀乐交替进行,思想层面、精神层面被气打扰就变成胡思乱想.胡思乱想
11、、喜怒哀乐加在一起都是气,这个谁看得出来,只有自知。所以论语第三句话就是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你在走自己战胜自己的路,你想别人知道战胜了自己,人听不懂你说的东西,其他人不可能了解你的东西。所以战胜自己是自己内心的事,从皮肤往里的事,而征服世界是从皮肤往外,方向相反了。我分享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战胜自己的人和征服世界的人都面临一个什么问题,面临一个世间、面临百姓、面临民、得失、利弊、吉凶、祸福、有无、贵贱.无论你是战胜自己还是征服世界,面临的是同样一个问题。战胜自己的人面对这些的时候,他怎么做。一个要想成为君子的人在战胜自己的过程中面对世间他怎么做。看看对我们未来中国发展有没有什么指
12、导意义。我理解就是战胜自己,做好圣人,目的是将来改变世界做英雄?但是我说的做英雄不是为了征服世界,当然也是顺势而行。孙凤仁:庄子说的一句话,一心定而王天下,一心定而万物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这句话道教还有一个境界: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个就是圣人的境界。这是不是不存在征服世界的问题啊?天地都悉皆归了,那还有什么需要做的呢。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其实没有什么需要做了.我这个征服不是一定要征服,是改造世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环境。如果一个人的一心定了,按道德经的话叫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
13、乃普。”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自身的一点一点往下蔓延,所以易经里还有一句话,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成为君子了,你在这儿起心动念,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何国玉: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如果一心定的话,从智慧角度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如果从实用角度来看,如果你心不定,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看不出身边的事和物到底是什么状态,由此你也做不出相对正确的选择、相对正确的判断.如果心定的人,就能看出,比如郝总有没有带眼镜,由此可
14、以看出郝总是近视眼,厉总喜欢棕色。我的意思就是说,心定的人才能心生智慧.就像佛学里面讲的戒定慧,由定生慧。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说得非常好,正好是我的补充。其实我们平常犯错误怎么犯?就是心被打扰,情绪化。当我们情绪化,是不是就容易犯错误,容易冲动。当我们冲动,一情绪化,就犯更大的错,更大的错演化更大的错,这就是心不定,最显而易见的毛病。彭蕾:道德经是放弃企图心,不再努力改变什么,这是道家老庄对哲学最直接的理解.因为他强调无为,不管天下事。但是其实有一种说法,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狡猾的一位哲学家,道家哲学、道家思想是一个最为狡猾的哲学门派.宋朝大儒家朱熹评价老子,”笑嘻嘻,占经天下便宜”。他开始
15、强调心静无为,什么也不做,但是其实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而这样的人想做什么事情就可以做到什么事情。孙院长刚才说的道家是强调战胜自己,其实跟上午曾教授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能虑才能有所得”。因为你只有知道这个止在什么地方,能让自己安定下来。安定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大力量。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永远安静,他的神志特别清明。如果处乱不惊、处乱不变,泰山崩于前而不色变,他有这样一种蕴含在身体内部的巨大能量,在这种状态下才能被启发出来。我觉得这是道德经和道家思想非常关键的一点,心达到平静状态后,外界干扰对他不起作用。从这一点上讲,佛教与道家在这方面特别相通的,佛家的戒定慧、儒家大
16、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能虑才能有所得和道家的思想,在这个层面其实是相通的。郝惠文:我补充一点,谈道教不能离开天人合一。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的中间是人和他周边的环境,所谓心定就是怎么样和周边的环境相同,道德经是一种出世或避世的态度,但是他是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你怎么协调中间的关系,而且道德经的后面讲上善若水,其实水是很柔软的东西,但是集中一线的时候就能达到水滴石穿的功力,所以它又是最强的能力。我觉得谈这个问题,天人合一、心定还是周边环境对你不产生任何的影响,你能够根据因势利.同时讲到儒士道,我觉得南怀瑾有一个经典的比喻,佛教是古玩店,
17、就是你喜欢进去逛一逛;儒教是粮店,人必须吃饭,否则活不下去;而道家是药店,咱们现在人活得都挺累的,气使心的事很多,有时候会妄受无名之火,这个时候需要去修炼。我告诉大家,我因为今年整40岁,40岁是一个坎,管理好自己下半生的话,修炼的话,其实这个时候应该看点这方面的书,所以我抱着特别大的兴趣来学习。赵国简:孙院长,我问一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您可能会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什么叫一心、什么叫心如止水?像这类东西,只能说它不是什么,没法说它是什么。它不是心有些乱,不是三心二意、不是忐忑不安,不是这些东西。不是这些东西,是什么呢?有一天我修炼到那个境界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是这个东西。所以这叫证得。心如止水不
18、是绝对的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能动,我觉得心如止水是一种很自由、很平行的状态.人当然不可能不愤怒,我反正现在做不到,很多人也做不到,但主要是你有没有陷入那种情绪当中完全无法自拔,这是你修炼可以做到的地方.去年我去山上参禅,我站桩很累的时候,这个时候师傅告诉我,你要把你的毅力变成像电灯泡一样,看着你腿酸的地方,后来我用了这个办法,这样我就可以站四个小时,一点都没有感觉,后来感觉很舒服。一开始五分钟都站不了,觉得想放弃了,但是把自己意念拿出来后,看到自己不舒服的地方。不知道我这个想法对不对,是我个人的感受.陈为:这个问题我平常也想了,刚刚包括曹总说的,以前我们也谈到过施无道,实际上施无道还是有本质差别
19、。包括刚才彭蕾说心如止水,有时候还必须要发火的.人心是要有几个居所,像一室一厅都觉得很憋气,可能在不同时候人心转换需要几个居所.但是反过来看几个大的哲学流派,他实际上代表新的居所,施无道之外,我自己想还要加一点西方的科学.这四块自己感觉,我觉得可以用两个维度划分,人处事之后,有一个纬度就是用情还是用智,另外一个就是你是投入还是抽离,入世、避世还是出世,我看到这两个维度后,我们这四大哲学流派可以用这两个来看。中国这两大派都是讲有情的,人以情感主导来处理事物.但是儒家是讲带着情感入世,而道家是讲带着情感抽身出来。佛家不讲情,真正最高境界一个纯思辨的方式。另外一个框是科学层面的,科学是一个无情无视的
20、哲学,无情从道理上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攻克。但是现在发现实际上我们在处理人生管理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是需要在这四个框里去跳,有的时候你需要有情入世,有的时候你需要摆脱人情世故,用纯理智方法处理事情.但一切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你撒手去了,不管他了,他自己有他的规律运行,反而是更成功的方式。有的时候你拼命努力后,你一撒手发现成功了,这往往是道教推崇。无为而为,就是你不要动,否则就摆脱不了妨碍物,但是有时候你必须要干涉的还得干涉.这个时候你可能又进入儒家或者科学哲学。这四个框里面,我们来回适当调整的话,有很多问题最后都能回归。发火,有时候你必须发火,光靠心如止水不行,那个东西激不起来。但是有时候必须保持
21、灵活的心态,所以说如果能够灵活转换这种精神境界,心态就可以静。我就发火的问题去年在山上还问过道长,我说道长,你修炼到这个境界,难道平常不发火吗?他说我当然也会发火,当然也会生气。但是他后面一句话说,他说我不会真生气或者动真气。他发火的时候就是我刚刚说的,他其实知道自己做什么,人陷入某种情绪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做什么。进去出不来了。何国玉:就像刚才讲对意念的控制,修炼到一定程度,就是在起念之间,把它控制住了或者灭了。我们一发火下去,半个小时了.他可能这个火苗一起来,半分钟之内扑灭了,造成的恶果可能也要小很多.说到发火插一句,刚上了中欧的课,这句话跟大家分享,他说愤怒也是可以利用的情绪。尤其是针对
22、80后,有的时候你要适度用一下愤怒的情绪,而且他讲世界上用愤怒情绪用得最好的是韦尔奇,你仔细分析韦尔奇,特别好的运用了愤怒,他不是把自己气着了,他是心使气还是气使心的问题。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说明大家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也对民族文化非常热爱。接下来进入到第二个问题了,当我们应世的时候怎么样了,道教是不是不应世?什么是出世?这是我后面要讲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知和行,一个是什么叫出世.我先介绍第一个,知和行,刚才说是战胜自己还是征服世界,这个看不出来的,只能看出我们在做,但是看不出我们在做什么东西.当我们面对这个东西的时候实际上是什么状况呢?当我们遇到外面的吉凶祸福、利弊得失的时候,道家怎么做呢?
23、拿什么面对呢?一个是上午曾教授说的”止”、一个是弗”,”止”道德经里面有知止不殆,就是没有危险了;在大学里叫止于至善.知止不殆还有一句话,知足不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止是什么意思呢?上午实际上曾教授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止”到哪是说不清楚的,讲了一个终点说得非常好.用儒家的话说就是扣其两端而竭,这个状态是止,所以”止不是停,也不是不停,而是止于至善,至善是恰到好处,恰到无过不及.怎么理解呢?我举一个开车的例子,就是说当我们在驾车的时候,看到前面有情况,我们会收油、点刹车,收油、点刹车就是止,没有情况就过去了。你什么时候看到前面有情况呢?看到堵车才有情况就晚了,看到车速减缓就知道已经
24、发生问题了。这个过程的关键不在止,知止不殆关键在知,知要是止就没有危险。问题不在”止”而是在知”上,为什么知会不止,我们在开车思想溜号了,早想别的东西了,路况发生微妙的变化,可能造成你行走困难的苗头被你忽略了,这也叫不知足。老子讲的知足常乐不是小富即安的知足,知足是知全方位。为什么用开车做比例,因为大家都会开车,可能说起来比较形象,而且开车走的是道,特别接近.如果前后、左右、上下都知道,你绝对不会肇事,如果知道前面有一个障碍物绝对硬往前闯,如果知道过不去,肯定绕着走。知足和知止是一回事,知的止,”知”始终在驾车上,知止于至善,至善就是行动。知止于什么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我们做什么我们
25、就要全方位的在这,不要三心二意,不要做着这个想着那个,干着这个想着那个,结果什么都干不好。所以知止,”止不是重点,知才是重点,知保持着在做的过程中,知不要往别处跑,要保持在这个状态下肯定不会有问题。知一跑了,你想别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才会有问题,才会危险,殆就来了.这个说不清楚的,只有每个人自己清楚,止于什么。所以”止”不是停留,重点在知,只要知足、只要知止就绝对不会有风险。这是从道德化的角度解释知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弗字有一些争议,第二章里面老子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6、弗构成了4个方面,弗辞、弗有、弗恃、弗居,做到这4点,”止是没有问题了,它是后台的东西,是运用任何事物的后台就是弗”,我为什么说”弗有争议呢?因为有些版本用不辞、不有、不恃、不辞也对,就看怎么理解。弗辞不是辞也不是不辞,用”弗”用得非常好,辞是拒绝,弗辞就是不拒绝,其实不是不拒绝,它不存在拒绝问题;弗有,有是什么?一个有没有成见?弗有就是没有成见,不为什么也不是什么,只要有为什么就是有目的了,整体是没有目的的,而你有目的就是有时候达到目的,有时候达不到目的,我们实际的情况是经常达不到目的,即使真达到目的只不过是达到一个地平线而已,往前一看新的目的又产生了,新的追求又产生了。所以弗有”是不存在为
27、什么的问题,也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也不存在成见的问题。弗居,功成弗居,在人的成就过程中,居是很要害的,居功自傲,只要你居功马上就会受到非议。所以共产党有一句话,一切功劳归于党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努力,其实上就是这么回事。过去有一句话说功高震主者威,谁都明白这句话,但是人们还是想居功,就是因为你不知道居功没有意义,你要是居功的话就是太浅显。怎么理解?比如我是一个灯泡,我照亮了大家,我觉得自己了不起,这就是居功,是因为我亮了才把光明带给大家。其实我忘了,我后面有灯头,灯头坏了也不行,灯头后面还有线,线一直到变电站,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一厘米的问题,灯泡也亮不了,前面还有开关、变压器、输变线等等,如果你从因
28、缘方面想开了,什么造成你亮的呢?是灯头往前推是无量的因缘造成你亮的,你根本没有必要居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道德经里面后面还有一句话,功遂身退我自然。我刚才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居”是没有意义的,也并不是说不居就说明你品德高尚,就不居功.因为居没有意义,插头坏了灯泡也灭了,你只能证明灯泡是好的,一个好灯泡亮不亮决定的因素是无量,数不清有很多因素,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不亮,一看不亮换一个新的,还是不亮就看灯头、看开关、看线,自然是这么找原因的。整个系统是保证你亮的,居功有什么意思?所以,弗辞、弗有、弗恃、弗居,弗辞比较难说清楚,儒家里面有一个字特别适合用于
29、解释,那就是”恕”。恕是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人理解为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做.其实这样解释是有问题的,我不愿意做的事情能强加别人吗?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别人也不愿意做吗?如果我不愿意喝酒去强迫别人喝酒,不可能!我不愿意打麻将,我强迫别人打麻将,我不适合洗衣服,请别人洗衣服有什么不对呢?所以”恕不是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于人,而是我不拒绝万物并做,大家怎么做我都能接受就是弗辞,这个很难说清楚。但是有一个电视节目我觉得说得很好,就是一对新婚夫妇,新婚之夜之后的第一个早晨,夫妻缠绵一宿,第二天起床大打出手,原因很简单。男的进洗手间刷牙,拿着牙膏从中间挤,就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