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对农业时代、 工业时代,特别是后工业时代园林的特点作一系统的分析 (表1) ,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中国现代园林发展之问题。表1园林专业发展三时段论社会时段(及其特点)服务对象主要创作对象指导理论和评价标准园林专业人员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农业时代(小农经济)以帝皇为首的少数贵族阶层宫苑,庭 院,花园唯美论,包括西方 的形式美和中国的 诗情画意。同时强 调工艺美和园艺 美。艺匠,技师,如 中国的计成法国 的雷诺,英国的 布朗,中国的皇家园 林和江南文人 山水园林,法 国雷诺特式宫 苑、英国的布 朗式风景园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城市居民公园绿地系统以人为中心的再生 论,绿地作为城
2、市 居民的休闲和体育 空间,和作为城市 的肺。强调覆盖 率、人均绿地等指 标美国的专业规划设计师欧姆斯特德(Olmsted)纽约中央公 园,波斯顿的 蓝宝石项链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生物技术革 命,国际化)人类和其它物种人类的 家,即整 体人类生 态系统可持续论。强调人 类发展和资源及环 境的可持续性。强 调能源与资源利用 的循环和再生性, 咼效性,生物和文 化的多样性作为协调人类文化圈与生物圈综合关系的指挥家,女口 I. McHarg如美国东海岸 的一些牛态规 划欧洲的景观 生态规划1.1小农经济与工艺美农业时代的社会特点是小农经济下养活着一个贵族阶层,他们不再靠天吃饭,从本 来是充满恐布的
3、自然景观中欣赏到了自然的美和农耕景观的美,并因此激发其再现和 创造这种美的欲望,这便是山水和田园艺术,其中包括山水画和田园诗,并综合体现 在园林艺术中。景观(Landscape此时与风景(Seenery同意,也即中国之“山水”,是在 视觉审美意义上的。因此,造园是在造美的风景,美的田园。其享用者当然是少数贵 族,因此,创作地是围墙中的园和院。当然,根据财力的厚薄,园林有大有小。园林的创造者最终是主人而不是专业园林师,因而有“七分主人,三分匠人”之 说。园林师仅仅是艺匠而已,并无独立的人格,即使是雷诺或计成,也只是听唤于皇 帝贵族的高级匠人而已。由于地球上景观的空间分异和农业活动对自然的适应结果
4、, 出现了以再现景观美为宗旨的园林风格的空间分异和不同的审美标准。包括西方园林 的形式美和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但不任差异如何,都是以唯美为特征的。几乎在同 一时代出现的圆明园和凡尔赛宫便是这一典型。作为园主人同时又是设计者的贵族阶层尽管摆脱了农耕活动,并没有摆脱小农意 识。如领地意识一一在园林中反映为围墙和隔篱;庄稼意识一一凡非庄稼必是杂草, 凡非益虫必为祸害,必将其除去而后快;好农人(牧人)意识精耕细作,追求园 艺之完美,在园林中表现为整修的绿篱,模纹花坛等;炫耀意识一一排场,气派和攀 比,等。1.2 大工业与人类的身心再生工业革命源于英国而盛于美国。大工业生产使社会因此发生了一个巨变,即工
5、人阶 级出现,“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和侍从们,对自然与农耕景观之美的感知已不再 为少数贵族所独有。而更重要的是,集居在城市中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 (Recreation) 的空间。园林专业的创作对象是公园和休闲绿地。为美而创造,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居 民的身心再生而创造。用欧姆斯特德(Olmsted的话来说:文明人在不断发展医药战胜种 种疾病,同时,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却日益受到某种更为严重的病魔的损害,对此,医 药无能为力,只有通过阳光和温和的锻炼来平衡血液循环和放松大脑,使人再生和获 得健康与欢乐(见Charles,1995, p43)。而最能发挥这种身心再生功能的园林空间便是舒 展的牧场式风
6、景。起伏的地形,草地,树丛和水召唤着人类身心的参与和溶入。即所 谓的公园式景观 (Park-like landscape。) 景观感知和认知学的研究认为,公园式景观中包 含了丰富的“了望庇护”和“可探索”的空间特征,因而唤起了人类的天性,从而 使身心得以康乐 (Appleton, 1975; Kapplan, 1982, 1985。)工业时代在园林专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园林职业设计师的出现,其代表人 物是美国园林之父 Olmsted。 Olmsted 于1865在美开创了职业园林设计事务,在此之前 (1858-61),他与合伙人Vaux已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图1)。Olmstec坚
7、持把自己 所从事的专业与传统的“造园” (Gardening区别开来,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规划设计” (Landscape Architecture,把自己称为“景观规划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 ,而不是“园丁”( Gardener)。 并努力发展园林专业教育,于 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首创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La ndscape Architecture)从此,真正出现了为社会服务的,具有独立人格,为生活同时是为事业而创作的职业设计师队伍 , 而不是 少数贵族的附庸。园林才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登上世界最高学府的大雅之堂,并成为 美国城市规划设计之母体和摇篮。自从 1
8、900年在哈佛开创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之后,到 1909年才出现城市规划课程,并于 1923年城市规划才正式从景观规划设计中分离而独 立成一新的专业。由于Olmstec及其合作者的实践和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园林专业 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 统(Parkway规划设计, 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和农场以及国家公园等的规划设计和 管理,并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娱乐园及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美国园林在这一时期 的定位,为以后世界园林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园林师的职业不再是园丁 和艺匠,而是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由于对公园绿地与城
9、市居民身心健康与再生关系的认识,城市绿化面积和人均绿地 面积等指标往往被用来衡量城市环境质量。但如果片面追求这些指标而忘却其背后的 功能含义,园林专业便失去其发展方向。1.3 后工业与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持续二战之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了高潮,城市犹如大地机体上的恶性肿 瘤,扩展漫延。 公园绿地已不足以改善城市的环境,特别是到了后工业时代,对城市 的恐惧加之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郊区化恶性发展,使大地景 观被切割得肢离破碎,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在消失,同时人类 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随之而来的国际化使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遭 受灭顶之灾,也
10、淹没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途径的多样性,这同样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可 持续性(Gadgil., 1987)因此,园林专业的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 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以及多种文化基因的保 存。维护自然过程和其它生命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作为园林专业研究的 对象这时已扩展到大地综合体,是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 (Land Mosaic, Forman,1995)由人类文化圈与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谐调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文化圈与生物圈 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园林专业所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I. McHarg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
11、设计遵从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 1959,) 标志了园林专业勇敢地承担 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园林专业在 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生态规划或人类生态规划 (McHarg, 1981)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McHarg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 然的固有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 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McHarg称之为“千层饼模式” (Layer-cake model ,1981)(图 3)近半个世纪以来,遵从自然的设计模式在
12、生态学和人类活动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也 使园林专业在环境主义运动中成为中坚。但很快人们就发现了千层饼规划模式的弊端,最突出的有两点,第一,这一模式只 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 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它基本上是在哈佛早期的园林教育家 Elio或更早的Pattrik GeddeS勺“先调查后规划”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 (Faludi; 1978, Stei ne等1987), 是生物,尤其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生态学思想的推广,所以 ,McHarg极力强调某一景观单元内地质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与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之间的垂直过程。第 二,千层饼模式强
13、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 就是适应自然过程。而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现实的,景观规划过程是个可辩护的过 程,而不是自然决定论的过程 (Steinitz,1985, Faludi, 1987)它必须考虑决策者的行为。更 何况自然已被人类切割的四分五裂了。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对水平生态过程的研究逐渐加深,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 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 (Forman and Godron,1986; Formn,1995。) 并用一个
14、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 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 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 地谐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及其它生命的健康与 持续。所以,这一时代,景观规划师的作用是谐调者和指挥家,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类和 其它物种,他所研究和创作的对象是景观综合体,其指导理论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可 持续论和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包括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其评价标准包括景 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及
15、含意。所要创造的 人居环境是一种可持续景观 (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 1993)。因此,不同时代,由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和自然与社会问题,园林专业及园林专业人 员所面临任务、对象和指导理论是不同的,中国社会对园林的研究迫切需求是什么?是“五一”广场上的模纹花坛?是“十一”街道上的鲜花?还是公园围着铁丝网的草 地?充满诗情画意的亭台楼阁或是叠水假山?2. 中 国园 林 专 业所 面 临 的挑 战和 机遇2.1中国现实社会对园林专业的需求 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时段。不必讳言,五六十年 代发生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地在中国
16、大地上重演了,而且更 为严重。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包括:(1)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2)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满足。 ( 3)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通过大幅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 实现。通过郊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4)财力有限,难以实现高投入的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维护工程。(5)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 弱。(6) 欧美文化侵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所有这些问题都已不言而喻。这里想强调的是,中国园林专业应如何在解决这 些重大问题中发挥不
17、可替代的作用,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确立中国现代和未来园 林专业的发展方向,树立园林专业及专业人员的形象。2.2 摆脱小农意识,志在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本世纪初如果Olmsted坚持与传统的“造园”决裂,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称为 “景观规划设计” , 把自己称为“景观规划设计师”而不是“园丁” ,美国的园林专业 就不可能有近百年的辉煌。同样,本世纪中业,如果 I. McHarg不摆脱Olmsted确定的美国传统园林专业领地的束缚而勇敢地面对当时工业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和人类生 存问题,承担起大地景观规划和人类生态系统设计的重任,园林专业就不可能使“自 然设计”的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使自己成为在不同层次
18、,不同尺度上处理人与自然 关系的中坚。生物学家 Willson如是说“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景观设计将起决定性的 作用(Willson,1992, P317)。旅游学家Gunr如是说“在所有设计学专业中,最适合于 进行旅游环境设计的是景观规划设计师” ( 1988, P3)。McHarg是美国历史上,恐怕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直接受到总统及国家重要领导人进行决策咨询的园林工作着( Miller and Pardal 1992) ,并使园林专业人员自豪地在全球、周围和区域尺床上承担其它专业所 不能胜任的任务。相比之下,中国的园林专业为自己开辟了什么样的领地,又树立了什么样的形象?(1) 模纹花坛,忙碌
19、不知为何。模纹花坛和“十一”“五一”摆花之风愈演愈烈。 有人作过一个可信的估计,每年用于布置临时花坛的经费足以为每一城市新建一个公 园。模纹花坛是典型的小农式园林思想的延续,在自家门前小院做做本是一种娱乐, 但在城市大街上,公园里大面积操作则可视为劳民伤财,更有甚者,这种落后的城市 园林绿化行为往往被当作创建“花园城市”的行为,令人啼笑皆非。它对解决中国城 市居民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无济于事。(2) 公园当作花园做,情长意短。如前所述公园及公园系统的最主要功能是为市民 提供休闲和身心再生的空间,然而,许多城市的新建公园从设计到管理,都充斥了农 业时代小农园林的手段与方法。或是大量的花坛布置,人工
20、整形修剪,除草施肥,引 种异地观赏植物,或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构筑“诗情画意”,而把“公园”的主 要的本质功能忘却,更谈不上把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栖息 地和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跳板(Steppingstone。不但修建和管理耗资巨大,而且把极 有限的绿地空间占用,对于解决中国城市紧迫的环境问题,无异于南辕北辙。要知 道,即使从艺术的角度来评论,无论是精制的花坛也好,或是赋予“诗情画意”的小 桥流水也好,无非是农业时代小农式园林的空洞模仿,既没有时代的需要,也没有历 史的和生活的含意。(3)自然地当作公园作,“无法无天”。从园林专业大学本科教育开始就没有把自 然地作为城市绿
21、地系统的一部分,学生的生态系统知识、生物保护知识、景观生态知 识及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教育几乎为零。对郊野地的认识、评价和改变方法所知甚 少。实践上既无系统的理论方法作指导,又对自然缺乏应有的尊重,可谓“无法无 天”。在此情况下,只有套用公园,甚至是花园的规划设计及管理方法。从而对极有 限的自然资源及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应有的破坏。与解决中国目前的重大环境问题 背道而弛。面对中国的现实环境问题,园林专业有必要对一些由来已久的园林绿地评价指标进 行补充,决不应局限一些表面的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指标,更应 防止以小农式园林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现代园林绿地。具体地讲应对一些体现环境可持 续
22、性思想的园林本质属性进行衡量:( 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 能来评价。2 )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人工(资金)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 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用大量的化 肥,花坛植物 , 进行人工或化学除草都是违背这一原则的。( 3 )循环与再生( Regenerativ)e 原则( Lyle, 1994):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 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而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 的利用。(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Native diversity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
23、乡土植 物和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 种。(5)地方与地方精神(Genius loci)原则:强调每一地方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两者相适应而形成了地方特色及地方含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园林绿是地方 精神的难得的保存地。对地方精神的表达决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体验。( 6)整体与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 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2.2 挑战与机会同在:中国园林专业广阔的潜在空间 而要贯彻上述原则和克服中国园林目前发展之不足,园林专业人员必须在更大 的空间中承担起改变整体
24、人类生态系统的重任。具体地讲,在目前中国园林活动的范 围基础上,园林专业人员应勇敢地承担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1)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包括从总体布局、道路组织到绿地系统的布局和设 计。国际的经验证明,只有风景园林师才最有资格设计良好的人居环境。风景园林师 领导组织建筑和市政工程的设计。( 2)城市设计:这是一个园林与建筑交叉的领域。美国有专门的城市设计专业 (硕士学位),分别在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发展。中国这一领域是空 白,是一个建筑专业、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之间的真空地带,要解决中国的城市 环境问题,园林专业应成为城市设计的中坚。( 3)城乡与区域景观及生态规划:在区域尺度上研究
25、景观综合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这在中国仍是一块空白,非园林专业莫属。( 4)自然与文化保护地规划设计:只有园林专业才最有能力实现保护地的宗旨, 体现自然与文化精神。( 5)旅游地规划:正如国际旅游学者所说的,在所有设计学专业中,唯有园林专 业最能胜任此工作。除此之外,中国的高速公路系统,新开发区的规划等,都有园林专业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岗位3. 结 论 纵观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都 是在不断地迎接社会挑战中开拓专业领地,使园林专业人员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发 挥其他专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园林专业应在世界园林专业,更确切地说是美国 园林专业发展中获得借鉴。
26、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中国的园林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 展机会。中国园林专业应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 遇,确立未来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强化理论研究,改进教育体系。特别应放弃小农 式园林包袱,勇敢承担起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设计的重任。参考文献Appleton, J. 1975. 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 John Wiley, Chichester.Beveridge, C.E. and Rocheleau, P., 1995. Federick Law Olmsted: Design the American Lan
27、dscape.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Faludi, A., 1987. A Decision-centered View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ergamon Press. Forman, R. T. T. and Godron, M1986. Landscape Ecology. John Wiley, New York.Forman, R. T. T., 1995.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 Universi
28、ty Press.Forman, R. T. T., 1995.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Vol10 (3):133-142.Gadgil, M.,1987. Diversity: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369-373. Gunn, C. A., 1988. Vacationscape, Design Tourist Regions (2nd Ed.).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Kaplan, R. (1985). “The analysis of pervciae ptrioenference: A strategy for studying how theenvironment is experienced. ” Landscape P-l1a7n6n. 12: 162Kaplan, S. and Kaplan, R., 198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