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52.86KB ,
资源ID:181481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1481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个性与个性倾向性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文档格式.docx

1、(一)整体性。个性的整体性是指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份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正常人的行动并不是某一特定成分(如能力或情感)运作的结果,而是各个成分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所进行的活动。正像汽车那样,它要顺利运行,各部分必须协调一致朝着一定的目标,作为一个整体而运作。心理的完整性是心理健康的表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如果一个人得了精神分裂症,他就丧失了心理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患者的感觉、记忆、思维和心理机能虽没有丧失,但已经乱七八糟的了。由此可见,正常人的心理是多样性的统一,

2、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独特性与共同性的辨证统一。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个性组合结构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比如同是沉默寡言的特征,有的人冷眼看世界,不是知音不与谈;有的是胸无点墨,故作高深。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共同性。个性的共同性是指由于受共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个体之间具有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例如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全世界的华人都有不少相同的个性特征。因此,个性是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辨证统一。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个性特征经常地、一贯地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之中,例如,一个

3、人经常地、一贯地表现得冷静、理智、处事有分寸,我们才能说这个人具有“自制”的性格特征。至于他偶尔表现出的冒失、轻率,则不是他的人格特征。由于个性的稳定性,因而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儿童时期的个性特征推测其成人的人格特征。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即形象的说明了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个性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大改变、丧偶、迁居异地等,往往会使一个人的个性发生较大的甚至彻底的改变。 (四)社会性和生物性的辨证统一 。个性从其形成和表现的形式上看,既受社会历史的制约,又受个人生理特征的影响。如需要、理想

4、、信念、价值观、性格都受社会影响而形成的,使个性带有明显的社会性。例如,在一定的社会中,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的人们在某些共同的生活条件下生活,逐渐掌握了这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就会形成某些共同的人格特点。但是人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个体的遗传和生物特性是个性形成的自然基础,影响着个性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也决定个性特点形成的难易。例如,一个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强而不平衡型的人,就比较容易形成勇敢、刚毅的人格特点;而要形成细致、体贴的人格特点就比较困难。相反,一个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弱型的人,就比较形成细致、体贴的人格特点;而要形成勇敢、刚毅的人格特点就比较困难。所以个性是在先天自然素质和社会环境的相

5、互选择、相互渗透的积淀物。 三、个性的基本心理结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个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整体结构,其主要成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一) 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其中世界观在个性倾向性的诸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的总意识倾向。个性倾向性体现了一个人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信仰什么,故又称个性倾向。个性倾向是人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行为的积极性与选择性,它对个性的变化和发展起推动与定向的作用,是整个个性结构的核心。 个性倾向性的各个成分是互相

6、联系,彼此影响的,但其中总有一个成分居于主导地位,并随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的阶段而不同。在儿童期,支配心理活动与行动的主要是兴趣;在青少年期,理想上升到主导地位;到青年晚期和成年期时,人生观和世界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与行动,成为其主导的心理倾向。(二)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稳固化和概括化的结果。个性心理特征的每种特性都和其他特性处于不可分割的有规律的联系之中。能力、气质、性格各有特点,但又相互关联。例如,性格可以改变气质类型;气质又可以使性格带有特殊色彩并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速度。一个

7、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一个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一个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经历。当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倾向时,就成为自己对他人、对自我、对某事的一贯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从而构成一个人具有独特特点的性格特征。因此,个性特征与个性倾向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四 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从先天与后天,主观与客观诸方面分析,不外乎遗传素质、社会生活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努力。(一) 遗传素质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遗传素质是指个体的那些生来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例如,个体的身体构造、形态以及

8、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特点。遗传素质在个性形成发展中的作用,一是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物质的生理基础。一个人不具有相应的物质生理基础,有关的个性特点就不能形成。天生的盲人不能成为画家,生来聋哑的人绝不能成为歌唱家。二是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凡是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可以成为具有某种才能、某种品德行为的人。另外,人与人的遗传素质存在一定差异性。例如,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差异特点,正是他们的个性的不同心理因素的物质生理基础。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个性模式,而只是个性形成的潜在可能性,并没有规定个性的现实性。要想使这种可能性转

9、变为现实性,还要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凭借社会环境的作用才能实现。所以,在个性形成的问题上,否认遗传素质作用的理论是不对的,但过分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主张“遗传决定论”也是错误的。(二)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遗传素质在个性形成中仅仅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否能转变为现实性,主要决定于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社会生活条件,主要指社会经济、国家制度、生产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生活方式等。在个性形成发展中,社会生活条件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从广义说,整个社会生活环境对个性形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任何个性都打着社会的烙印,任何个性发展都受着社会的制约。例如,封建社会

10、几千年,很多人的聪明才智被埋没。“四人帮”横行时,不少人个性被压抑。从狭义说,局部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影响等等,对个性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首先通过家庭去影响儿童的个性,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他们的教育观点、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等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在家庭的地位也会在他的个性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儿童由于受家庭的溺爱,会养成任性、娇气、执拗等不良性格。若家庭民主和睦,管理得法,则儿童易形成独立、坚强、乐观助人、有创造精神的性格。所以不能忽视局部环境对个性形成发展的作用。

11、但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过分了则是“环境决定论”。我们不能脱离先天素质这个自然前提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内因条件,孤立地谈社会生活条件的决定作用,否则就无法理解这样的事实。高尔基生活在俄国沙皇时代,从小经受磨难,后来竟成了世界文学巨人;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却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所以,在个性形成问题上,对社会生活条件的作用,我们必须有个正确的辩证看法。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个性影响,是自发的和多向的,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向的。这就可能产生合力或分力,甚至阻力。所以,社会生活条件对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还得由教育把握其方向。

12、学校教育虽然也是环境条件,但它与一般环境条件不同,它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系统的影响,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自觉环境影响。能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给予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教育能排除和控制环境中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正面的引导,从而使人的个性发展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教育在个性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例如,一个人发音器官再好,如果没有音乐教师的培养训练,不学声乐技巧,不认识音乐旋律,就不可能成为优秀歌手。(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

13、外因,这种影响只有通过“内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起到作用。应当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其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在相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由于人们对待环境教育的态度不同,形成的个性也不一样。14岁的钢琴手毛坤裴,其父母是有名的击剑运动员,从小他的父母就很想培养他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毛净裴对击剑丝毫不感兴趣,而却喜欢跳舞唱歌,后来在一个钢琴教师的指导下,成了著名的钢琴手。所以,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激起他们的主观需要,使合理的要求变成他们自己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以此为动力,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才干,陶冶情趣,发展个性。总之,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多因素错综复杂影响的结果。

14、其中遗传素质是自然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生活条件是决定性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内因。个性正是在遗传素质的前提下,在主体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中被塑造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协调、引导、促进和规范各因素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小栏目81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人格理论的种类很多。这些理论在研究上各有特色,从各种角度揭示了人格的基本规律。下面我们只简要地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本我(id)是个性结构的基础。它是由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等)组成的

15、。本我是个性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满足其欲望,而不管其欲望在现实中实现有无可能。自我(ego)是在出生以后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为了使本我的需要在以后适当的时候得到更大的满足,它往往推迟满足某些需要,表现为对本我需要的控制和压抑。超我(superego)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这些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就内化为个体的超我。超我代表了个性结构中的良知、理性的一面。它随时监视着本我的需要,当发现不符合理性或不符合行为规范的需要时,就警告自我,迅速地加以抑制。自我是本我、超我、现实

16、世界三者的“仆人”,经常地处在三者的包围中,并极力地协调三者的关系。当三者相互矛盾时,就会产生焦虑。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根据人格特质的层次性,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能够从个体外部行为中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是个体的行为表现。根源特质是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对个体的行为起制约作用的特质。他从表面特质中抽出16种根源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每个人的人格特点就是由这16种人格因素在个人身上的组合决定的。测量一个人的十六种人格特质,就可以了解该人的人格特点,从

17、而为人格测验提供了可能和依据。第二节 需 要一 、 需要的概念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主观上能感受或体验到的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感。(一)需要形成的基本条件1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对某些必需因素的缺失或不足当个体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对某些必需因素的缺失或不足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从而产生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如人饥饿时,人的味觉、胃的收缩、血液中的血糖及神经活动等发生变化,于是产生了进食的需要。2指向一定的对象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个体对客观要求的主观反映,它总是指向能满足要求

18、的对象。如学生为了实现老师和家长的期待,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二) 需要的特点1对象性。需要总是对一定事物的需求或追求。如口渴了就有解渴的需求,其对象就是水;感到知识技能的贫乏就会有学习的需要,其对象就是书本、教师或其它学习活动。2 紧张性。导致这种紧张状态的原因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当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对某些必需因素的缺失或不足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从而产生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譬如,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就会感到口渴,从而产生喝水的需要;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就会感到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从而产生安全的需要。如果需要得到满足,这种紧张状态就会消除,出现

19、新的平衡状态。当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新的缺失或不足,又会产生新需要。3驱动性。需要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去寻求满足的力量,推动人去从事各种活动。正是从这意义上,我们也说需要是推动人去从事各种活动的源泉或动因。由于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映,所以个人活动的最终原因与动力是社会实践。4 起伏性。已经形成的需要一般不会立即消失,然而它作为一种实际上起作用的力量总是断断续续的,时而呈活跃动态,时而转入潜伏的静态。一般性的需要表现最为明显,如人饿了就会到处找食物吃,而一旦饱了,即使在诱人的食物也往往引不起食欲。5社会历史性。需要具有社会制约性,它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满足需要的对象范围及方式的改

20、变而改变。如古人衣、食的对象不同于今人,他们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和手段也不同于今人。6年龄特征。在各年龄阶段,人的主导需要是不同的。幼儿需要是游戏,少年儿童需要学习;青年需要成家立业等。二 、 需要的作用需要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部动力,它在人的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需要是保证人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合理而基本的需要,如衣、食等日常需要和学习交往的需要,也就如同“植物人”而无法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其次,需要永远带有动力性,从而使人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人们在某些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活动。在活动中需要得到不断的满足,

21、又不断滋生新的需要。再次,需要对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影响很大。为了满足需要,个人必须对有关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需要调节和控制人的认识倾向。情绪情感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与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则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人为了满足需要,从事一定的活动,在克服困难中锻炼了意志。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个性倾向性的其他方面,如动机、信念等等,都是需要的变形。三 、 需要的种类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与维持个体的生存与种族繁衍相联系的,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如人对空气、水分、食物、睡眠、性生活、安全、运动等的需要。自然性需

22、要又称生物性需要或生理性需要,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一类需要。但人与动物在满足自然性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上存在本质的差异。动物只有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天然物质来满足需要;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则主要靠生产劳动生产满足需要的对象,其满足需要的水平受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其满足需要的方式受文化习俗和个人特点的制约。社会性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如人对劳动、交往、学习、审美、威信、道德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类需要。它是从社会要求转化而来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不断向个体提出各种要求,当个体认识到接受这些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的要求就会转化为个体的需要。2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

23、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既包括对自然界产物的需要,又包括对社会文化产品的需要。人体的物质需要既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社会性需要的内容。例如,在对服装的需要中,既有满足人们防寒、防晒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满足人们自尊、追求美的需要的内容。精神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如对劳动、交往、审美、道德、创造等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所特有的精神需要不断发展。人类对劳动和交往的需要是最早形成的精神需要。这些需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需要有高尚与低级趣味之分。高尚的精神需要可以使人不断取得进

24、步,而低级趣味的精神需要则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歧途。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通过对各种人的观察和一些人物传记的研究,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七种。(见图)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 认识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图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是指维持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的需要。如个体对食物、空气、睡眠、性、母性等的需要。马斯洛指出,如果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那么,有机体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其他需要简直变得不存在了,即被生理需要掩盖了。古人说“衣食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人和动物都有生理需要,但它们存在本质

25、区别,人的需要是具有社会性,并且受到意识的调节和控制。2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指对安全的环境、恒定的秩序、避免伤害和威胁的需要。一般而言,当生理需要满足以后,安全的需要就随之产生了。但在面临危险或威胁时,人们会把安全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安全需要是基本得到满足的。但我们依然能看到表现安全需要的现象。如在房子上安上防盗门窗;喜欢稳定的工作;避免从事危险的工作;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注意食品、药品卫生,等等。3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爱别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与别人交往,并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例如,儿童希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和父母的爱。

26、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在前两种需要基本满足以后产生的。4尊重的需要个体在前三种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追求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受他人尊重和自我尊重两方面。受他人尊重是指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如追求名誉、地位、尊严、威信、获得别人承认、引起别人注意和欣赏等,都是他尊的具体表现。自尊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尊重,如自强、自信、自主、支配他人、胜任工作、取得成就等,都是自尊的具体表现。如果一个人的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导致自卑感和失落感。5求知和理解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求知和理解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满是和幸福,因而它属于人们的高级需要。

27、6审美需要审美需要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完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审美需要和其他需要的联系还不清楚,但这种需要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在成人和普通的儿童身上发现,甚至在洞穴人的文化中都存在着,但它在自我实现的人身上得到最充分的表现。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艺术家要创作,科学家创造发明,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些都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其他需要都基本满足以后才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在七种需要中,前四种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后三种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人的基本需要的产生由

28、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能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各种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至另一级。只有当所有的需要相继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时期,个体的需要呈现丰富性特征,多种需要共同存在,其中某一种或几种需要占主导地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心理学界较公认的需要理论,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该理论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人的需要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人类

29、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特征。第二,该理论将人的需要看作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特征。这种观点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这个理论对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启示是,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来分析行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激发高层次的需要,并创设教育条件和氛围使之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了解或不考虑学生的需要都可能影响师生关系,进而降低教育效果。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者、英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